读者意识写作指导课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54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者意识写作指导课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读者意识写作指导课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读者意识写作指导课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读者意识写作指导课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读者意识写作指导课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读者意识写作指导课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读者意识写作指导课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读者意识写作指导课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读者意识写作指导课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读者意识写作指导课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者意识写作指导课设计.docx

《读者意识写作指导课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者意识写作指导课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读者意识写作指导课设计.docx

读者意识写作指导课设计

“读者意识”写作指导课设计

  一、教学设想:

  .力争达成的目标: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读者意识”,明确“读者意识”在写作中的重要价值,能尝试在“读者意识”的指导下进行写作。

  2.具体教学内容

  “读者意识”研究;

  根据“读者意识”研究本次作文训练题;

  尝试依据“读者意识”进行片断写作。

  3.教学方式与教学步骤:

  教学方法上主要选择自主研学基础上的课堂讨论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分四步:

  

(1)布置课前自主研究:

老师提供六段材料及本次作文训练题,供学生课前自主研学;

  

(2)在课前自主研究的基础上展开课堂讨论,明确“读者意识”的内容及其对于写作的重要意义;

  (3)引导从读者意识的角度研究本次作文题;

  (4)课堂练习与行为矫正。

  二、教学实施

  

(一)课前研学

  教师提前三到四天下发相关资料,布置学生根据材料要求进行自主研学。

  课前材料一:

本次作文题

  有理科班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极不重视,老师对其多次做工作也解决不了问题。

老师问该生为什么不认真学语文,该生也不作回答,对此老师似乎束手无策。

不少班级的语文老师似乎也遇到过类似现象。

的确,虽然有不少学生对语文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但也有学生声称语文学习没用,也有的说没劲、没味。

教育研究部门似乎也发现了这一问题。

  对此你怎么看?

你有什么建议?

请你面向学生、或语文老师、或教材编写人员、或教育研究人员,写一篇,发表你的见解。

  课前研究要求:

适当搜集材料,做点调查研究,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课前材料二:

研究材料

  请结合每段材料后的思考题,认真研究下列材料:

  .《六国论》第一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

弊在赂秦也。

  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写“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焉”这几句?

  2.《拿来主义》第八九十节(比喻论证)。

  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采用比喻论证?

  3.《三国演义》、《水浒传》或《西游记》每回的结尾部分,比如《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郭汜大交兵,杨奉董承双救驾》、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吕奉先乘夜袭徐郡》结尾部分,《水浒传》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第八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西游记》第二十九回《脱难江流来国土,承恩八戒转山林》、第三十回《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

  问题:

这些小说章回的结尾部分有什么共同特点?

  4.消息:

《“范长江新闻奖”开始评奖》

  【中新社北京九月五日电】中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范长江新闻奖”从XX年开始进行评奖,以后每两年评选一次。

  记者从中国记协和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凡在评选年度不超过55岁的中青年专业新闻工作者均可参加评选。

评选范围包括正式批准登记的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新闻时事类刊物和新闻电影等单位的新闻编辑、记者、播音员(包括节目主持人)以及从事新闻理论研究、新闻教育的专业人员。

  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最多评选采编人员10名,是否设提名奖待定。

评选结果将在XX年第一季度公布。

据悉,海外新闻工作者参加评选的办法另行拟定。

  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主席、新华社社长穆青任评选委员会主任。

评选委员会由新闻界专家和知名人士组成。

  问题:

这是一则消息,作为消息,其结构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采用这样的结构?

  5.下面是关于“电冰箱为什么要除霜”的两段说明文字:

  文段一:

  冰箱冷冻的原理是由于蒸发器负责抽离冰箱内部的热气所致。

当热气抽出时,残留的湿气便附着在蒸发器上,慢慢加厚,使蒸发器逐渐隔热,因此马达必须经常运转,补偿加厚的霜层造成的影响。

所以冰箱需要除霜装置才能延长使用寿命。

  文段二:

  你们都知道要把肉冻在冰箱的哪里,你们也晓得冷冻室会慢慢结霜。

霜层会天天加厚,然后就得除霜,冰箱才能再好好干活。

你们看,冷冻室的霜层实际上很像床上的被单,或是像墙壁夹层里的石块木头,有隔热的效果。

现在霜层越结越厚了,冷冻室也越来越难抽出冰箱内的热气,让冰箱维持冷度。

这时冰箱的马达就要转得更频繁、更持久才能保持冷度。

可是如果有了自动除霜装置,霜层就没有加厚的机会,马达不必再常常转,冰箱的寿命就会延长了。

  问题:

这两段话说的内容相同,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说法?

  6.下面是某报的一篇报道: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以及中国加入wTo脚步的加快,培养专业的文化经纪人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一个迫切需要。

中国戏曲学院经过一年的缜密研讨论证,将于今年开设以培养本专业的“文化经纪人”为目标的“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本科班”。

日前,中国戏曲学院在京举行专题研讨会,来自对外文化交流领域的专业人士及有关学者2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与会专家在文化经纪人的定位、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研讨,一致认为,开设培养“文化经纪人”的专业不仅符合当前文化交流的发展形势,而且为艺术院校的改革拓宽了新路。

  据了解,该专业将于4月进行招生专业考试,面向全国招收20名学生,招收对象以高中毕业生为主。

  问题:

如果依据上面短文编写一则新闻摘要,供从事文化工作的学者浏览,主要应提取哪些信息?

如果是为《高中生报》编写一则新闻摘要,又应提取哪些信息?

  

(二)课堂第一阶段:

课前研学情况交流及“读者意识”研究。

  同学就课前研学情况进行交流。

先同桌交流两分钟,然后课堂交流。

  学生对材料一的讨论结果:

《六国论》中“或曰”,实际上是作者对读者心理的设想,是假想读者可能会这样发问,作者实际上是在与读者对话。

  学生对材料二的讨论结果:

《拿来主义》后半部分在讨论“怎样拿来”的问题时,完全可以采用最后一节的说法:

“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对这几点做些说明或解释,之所以采用比喻论证,尤其是用吸鸦片之类的比喻来论证,是为了使生动,吸引读者阅读,使更通俗,方便读者理解,便于说清问题。

  学生对材料三的讨论结果:

章回小说每章的结尾部分,往往是情节发展得比较紧张读者急于知道结果的时候,但作者却突然煞尾,来一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目的是吸引读者,抓住读者,让读者欲罢不能。

  学生对材料四的讨论结果:

新闻消息常常采用倒三角形结构,目的是方便读者阅读,让读者很快把握主要信息,如果愿意,可以继续深入阅读。

  学生对材料五的讨论结果:

说明冰箱除霜,第一段文字,像是很学术化的说明文,第二段文字似乎是面对消费者所做的通俗说明,可能读者对象不同,说明的风格、语言特点也不同。

  学生对材料六的讨论结果:

如果是给从事文化工作的学者浏览,主要应该提取:

中国戏曲学院将开设“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本科班”,培养本专业的“文化经纪人”;日前有20名专家就有关问题进行研讨,专家们的意见。

  如果是给《高中生报》写新闻摘要,主要是给高中生看,高中生更关心招生情况,所以,似乎主要应该提取的是招生信息:

包括什么学校、招收什么专业、面向哪里、招生名额和考试时间或要求。

  在对六段材料及六个问题分别进行简短讨论的基础上,老师重点引导讨论:

  师: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大家发现这些材料的共同特点没有?

这些材料在写作上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生:

这些材料的共同点是都与读者有很大关系,告诉我们写作时心中要想着读者。

  师:

对,写作实际上是作者与读者对话,只不过作者不在现场。

  生:

写要注意看是写给谁看,不同读者会有不同的需要,像第五则、第六则材料就是这样。

  生:

要揣摩读者的心理,要能吸引读者。

  师:

好,心中要有读者。

这就是我们这次作文学习要解决的问题——读者意识,就是我们写作时心中要时时想着读者。

  请大家看看的这些问题:

  我们写为什么要有中心句?

  为什么要举例?

为什么要打比方?

  为什么要设问反问?

  为什么要对比?

  为什么要开门见山?

……

  师:

这些都是为了什么?

  生:

中心句,是为了让读者尽快抓住作者要说的中心。

  生:

比喻是为了生动,为了吸引读者,为了说得清楚一点,浅显一点。

  生:

举例是为了证明。

  师:

为什么要证明?

向谁证明?

  生:

怕读者不相信,那是向读者证明。

  生:

设问是为了引起读者思考。

  师:

对!

同学们,发现没有,我们的写作实际上都是为了读者啊。

人为什么写作?

仅仅是写下来给自己看吗?

如果是给自己看,那你随便记下就是,既不要考虑结构,也不要考虑技巧,正是因为有了读者,我们才要注意结构,注意技巧。

  师:

那么,读者在哪里呢?

——在隔壁、在远方、在未来、在脑海、在心中,但他就是不在现场。

但你要假设他在现场。

  你要想:

写给谁?

你想要他怎样?

他需要什么?

他喜欢什么?

他有怎样的阅读状态和阅读习惯?

你和他是怎样的关系?

你希望他怎样思考?

  总之,你是在和他对话,但是他不在现场,你没办法强迫他听你说话,于是,你要吸引他,抓住他,诱导他,引领他,感染他,说服他;你要让他读懂你的心,你要让他明白你的理。

  于是,技巧产生了:

一切修辞为读者而设,一切结构技巧为读者而设。

同学们,“为了读者”,可是一切写作技巧的推动力啊。

  所以,我们这次写作就是要学习这个问题——读者意识,就是要学习在写作时心中总有读者在,总想着是与读者在对话。

  (三)课堂第二阶段:

从读者角度研究本次文题

  师:

大家请看,课前已经研究了这个作文题吧?

好像有些同学还做了一些调查,这个习惯养成了,我们已经明白了写作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一切写作基于研究、观察和感悟。

大家已经做了些研究,好。

但今天这个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我们今天重点学习读者意识。

现在,我们就从读者的角度来研究一下这次我们要写的这个作文题。

  如果你是这次这篇的读者,你对你读到的有什么要求呢?

请在纸上写出:

“我希望——”,看看能写几个?

  (学生写纸条)

  生:

我希望读到新的东西。

  生:

我希望读到我没有想到的东西。

  生:

我希望对我有启发。

  生:

我希望读到有味的东西。

  师:

好,主要是两个希望,一是希望读到新的东西,有启发的东西;二是有味的东西。

我们就来满足同学的第一个要求:

这次这个题目涉及的问题,大家有什么新的思考,有什么能给人启发的东西呢?

能不能交流一下?

附近同学交流一下吧。

  师:

现在可以课堂交流了吗?

  生1:

我想说的是同学们对语文不重视。

  生2:

这不是新信息,作文题目就是这么说的。

  生3:

我也想说不重视的问题,但我觉得原因有三:

语文的三无状态——无用,无趣,无势。

无用就是学的东西没有用处;无趣就是教材无趣,老师一言堂太多;无势就是高考拿不到分,拉不开距离。

  师:

这分析太好了,而且很会概括,用“三无”来概括,有味道。

你有解决办法吗?

  生3:

还没想好。

  师:

其他同学能跟他想想办法吗?

  生4:

我想说的是,我们的教材不行,我的建议是让我们的教材融入趣味元素、流行元素、生活元素。

  师:

这三元素说,也很有新意。

大家都喜欢用“三”啊,三无,三元素。

  生3:

我想到了解决办法,无用,改变教材;无趣,改变教法;无势,改变高考。

  师:

太棒了!

你给了老师很好的启发。

  生5:

语文的真正魅力应该体现在教材上。

  生6:

我想说的是语文重要,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

  生7语文重要,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谁都会说,没有说出新东西。

  生8:

我也想说重要,我想的是语文的价值:

考试占150分,交流少不了,对思维很有帮助,还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内容。

  师:

从考试、交际、思维、文化四个方面说,而且层层深入,不错啊。

  生9:

我觉得问题在于同学们学语文太功利。

  师:

太功利,我也觉得是,但是你的意思是去功利化就能学好语文?

为什么呢?

  生9:

没想好。

  师:

仅说“去功利”,不够,要说清去功利为什么就能学好语文,还没想好,继续想,想好了可能会写成很好的。

  生10:

从高考命题改变语文的消极状态。

  生11:

我觉得语文有三个问题:

一是太快,老师总是在赶课,赶进度;二是形式单一;三是缺少与生活与其他科的联系,前后也缺少联系。

  师:

概括一下?

  生11:

快,单,独。

  师:

好,解决办法,老师帮你补充一下,也是三个字:

慢,活,联。

  师:

刚才大家研究得很好,课后还请继续思考。

现在我们要从另一角度来研究一下读者:

如果你是某一类读者,你有什么特殊要求?

请大家注意这次题目的要求:

“请你面向学生、或语文老师、或教材编写人员、或教育研究人员,写一篇”。

那我们就来设想一下,分角色设想一下,四个组,分四个角色:

学生、语文老师、教材编写者、教育研究人员。

如果你是这个角色,你想听到什么?

  (学生分组交流)

  学生组:

语文到底有什么用?

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学好语文?

有什么学习语文的好经验分享?

  语文老师组:

同学们为什么不重视语文?

老师的教学有什么问题?

你对老师的教学有什么建议?

你喜欢怎样的语文老师?

老师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教材编写组:

现在的教材好不好?

有什么问题?

你对编写教材有什么好建议?

你希望读到什么样的教材?

  师:

教育研究人员组呢?

  生:

好像他们说的都可以,作为研究者,似乎什么都想听听啊。

  师:

那也是,不过作为研究者,可能更关心问题出在哪里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

好。

接下来,我们要做些实际操作了。

  (四)课堂第三阶段:

课堂练习

  师:

同学们可选定某类读者对象,写一个片断,也可以选定读者对象,设计整个作文的思路与结构或写法。

给大家五分钟。

  (以下为课堂展示与交流)

  生1:

语文非常重要,当你能在一篇中看出别人看不出的东西时,当你写能表达与众不同而又言之有理的想法时,你就是出众的那一个。

语文在生活中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现在学生对语文严重缺乏兴趣,那么,老师们该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

我建议……

  师:

怎么样?

  生2:

你前面好像是对学生说的,但是后两句却是对老师的建议,读者对象到底是谁呀?

  生3:

我想写“一个中学生的内心独白”,写了一小段:

老师,请不要再指责我们语文学习的目的,我们迫不得已。

如果可以,让我们一起看有价值的演讲视频;如果可以,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些时事热点;如果可以,让我们进行一些有味道的活动,然后将这些活动生动地描述出来。

老师,如果可以,不必让我们局限于几本教科书,让我们自由地读读课外书,提提您的指导意见,哪怕是思想上的摩擦也挺有味道……

  师:

中学生的独白,老师最想听,好,而且几个“如果可以”,既委婉又是很好的建议。

我也受到了启发。

  生4:

假如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我会常常听听同学们的建议;假如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我不会只挑学生的毛病,我会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假如我是语文老师,我会经常性地开办一些活动……

  师:

假如我是语文老师,听来很亲切啊。

你以后如果当语文老师,会是一个很好的语文老师。

  生5:

同学们,语文能修炼你的气质,如果你长得矮,别担心,学好语文吧,语文会让你变成一个不一样的矮子,就像鲁迅;假如你长得不潇洒,语文会让你变成一个气质型帅哥或美女,就像莫言……

  师:

很懂同学心理啊,都想当帅哥美女。

好,只是说法有些勉强,还可以修改。

  生6: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摆正心态……作为学生,我们需要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作为学生,我们更要明白语文学习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渐进过程,急不得,躁不得,要沉下心慢慢来……

  师:

“作为学生,我们……”这种语气,平等交谈,亲切,入耳入心,好。

  生7:

我只想了个题目“改造我们的课堂”。

  师:

这题目好,毛泽东说“改造我们的学习”,你说“改造我们的课堂”,有气魄。

课后想想具体怎么改。

  生8:

我想说说我的语文学习经历,我是怎样由不喜欢语文,语文成绩差到喜欢语文到语文成绩比较理想的,我想我的经历对同学们可能有些参考。

  师:

从自身经历说,现身说法,最能说明问题,同学们也最喜欢听。

  好。

今天就交流到这里。

同学们已经开始能从读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构思行文了。

希望大家课后再认真研究一下读者的心理,尤其是不同读者的不同心理,看看他们的需要,看看什么样的说话方式最有效。

  老师也希望听到大家对于语文教学的好建议,期待大家的好。

  三、教学感言

  关于这堂课,主要想说两个问题:

  一是教学点的选择。

在多年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发现我们平时比较喜欢具体的写作技巧教学,但是学生没有明白技巧的价值到底在哪,而且具体技巧是教不完的。

我们觉得,中学作文教学应该教一些核心的东西,于是我们开始进行中学生写作核心能力的研究。

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切技巧都是为读者而生,结构技巧、修辞技巧,乃至新的文体的产生,都是因为读者,“读者意识”是写作技巧的第一推动力,与这个第一推动力比,其他具体技巧的教学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从XX年的全国高考“高速公路打手机事件”作文题来看,似乎高考命题组已经在关注读者意识了。

我的这堂课也只是“读者意识”训练的初步尝试。

这堂课让我看到了,只要学生明白了写作技巧是为读者而存在,当学生真正有了读者意识的时候,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他们的视野都不同了,他们的语言表达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也正是因为在写作中他们开始从读者角度思考问题,于是他们的研究意识也浓厚了。

我在作文教学中比较强调学生基于观察、感悟与研究的发现,但在进行“研究与发现”这一核心能力的教学时,他们的研究视野并不开阔,恰恰是通过这堂课,通过读者意识的培养,也许他们才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的方法和角度。

  这堂课的教学实践,让我坚定了探索中学生写作核心能力的信心。

  二是教学过程的反思。

这堂课主要设计了四个环节。

其中课前一个环节,课堂三个环节。

  由于是第一次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读者意识训练,考虑到一节课容量可能太大,于是我采取了基于学生课前研究的教学策略,事先将准备好的读者意识研究材料印发给学生,并提出了具体的研究问题与要求,为课堂赢得了不少时间,而且这样做,也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将“读”与“写”结合起来。

  第二个环节,实际是课堂的第一环节,就是基于学生课前研读的“读者意识”交流。

由于课前学生研究比较到位,读者意识对于写作的重要价值,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而且结论也基本上是学生自己得出的,倒是有点水到渠成的感觉,老师只是在学生的基础上做了些补充。

  课堂的第二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从读者角度研究本次作文题。

这里实际是暗含了一个内容,就是对题目的研究。

这里分了两步,一是从一般读者的角度研究本次作文题,主要引出了内容的阐发,目的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题,引导学生发现新的写作内容。

二是从某类读者角度设身处地进行思考,揣摩读者心理,目的主要在引导学生形成具体的读者意识。

  当然,这个环节,有人也许会觉得这就是“审题”。

但笔者认为,学生拿到作文题,要做的不是审题,而是研究文题,“审题”与“研究文题”两者有本质区别,审题是为了不跑题,研究文题则是为了从题目中有所发现,写出新意。

(这个问题请容另文阐述)

  本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实际操作与行为矫正”环节。

从实际操作来看,学生似乎已有了从读者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了,而且初步能够根据不同读者的要求构思行文。

  当然,由于课堂容量大了些,这堂40分钟的课实际上了45分钟,课堂的第二步和第三步却仍然还是有些匆忙。

也许可以考虑做两次课进行训练,事实上,读者意识作为一种写作的核心能力,也是必须多次训练的。

另外,在作文题的设置上,学生对“教育研究者”这一角色比较陌生,因此在分角色研究时,这一角色就难以深入。

  说到感慨,只有两点,一是教学总是留有遗憾;二是再遗憾,只要在探索,总会有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