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一中届高三历史月考 历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563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临沂一中届高三历史月考 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一中届高三历史月考 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一中届高三历史月考 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一中届高三历史月考 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一中届高三历史月考 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一中届高三历史月考 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一中届高三历史月考 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一中届高三历史月考 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一中届高三历史月考 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一中届高三历史月考 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一中届高三历史月考 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一中届高三历史月考 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一中届高三历史月考 历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一中届高三历史月考 历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一中届高三历史月考 历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临沂一中届高三历史月考 历史.docx

《山东省临沂一中届高三历史月考 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临沂一中届高三历史月考 历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临沂一中届高三历史月考 历史.docx

山东省临沂一中届高三历史月考历史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

24.“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

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

”这段话反映了()

A.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            B.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

C.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D.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旨在考查考生准确获取和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

据材料信息“方镇相望于内地”可知,其反映的是唐代的藩镇割据;据“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可知,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故D正确。

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错误;郡国并行出现在西汉时期,故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藩镇割据使中央集权遭到削弱,而非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故C错误。

【考点】藩镇割据

25.田庄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考古发现的陶风车、陶水井、短辕一牛挽犁画像石、曲柄锄石刻、水利灌溉模型等都出土于东汉豪强地主的墓中。

这主要说明()

A.豪强威胁到个体经济的发展                B.汉代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当时厚葬风气逐渐盛行                     D.田庄经济有一定的进步性

【答案】D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田庄是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并且在豪强地主的墓中发现了很多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这说明田庄经济有它的进步性,故D正确。

豪强威胁到个体经济的发展以及汉代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在题中均没有反映,故A、B错误;豪强地主的墓中随丧的大都是陶器、模型等,这不能反映厚葬之风,故C错误

【考点】汉代的田庄经济

26 有学者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

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

 A.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                B.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C.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D.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

【答案】C

【解析】唐宋时期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但不是“完全经济化”,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城市的发展,不是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故B项错误;材料“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说明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商品化,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只是说明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不是说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农村仍是以自然经济为主,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27.

记述

出处

戊戌,克安庆。

壬寅,次湖口,败友谅于九江,克其城,友谅奔武昌

《明太祖纪》

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朱元璋)欲自将讨之,以问(刘)基。

(刘)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

自旦及暮不下,(刘)基请迳趋江州,捣友谅巢穴。

遂悉军西上。

友谅出不意,帅妻子奔武昌,江州降

《刘基传》

明年,友谅遣兵复陷安庆。

太祖自将伐之,复安庆,长驱至江州。

友谅战败,夜挈妻子奔武昌。

其将吴宏以饶降,王溥以建昌降,胡廷瑞以龙兴降

《陈友谅传》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朝初期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材料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A.陈友谅兵败投降                B.朱元璋讨伐陈友谅C.刘基智取安庆城                D.朱元璋兵败安庆城

【答案】B

【解析】阅读材料信息可知,三则材料中都记载了由于陈友谅攻陷安庆,朱元璋亲自讨伐陈友谅的史实,故B正确。

材料中只是叙述了陈友谅兵败,并未说他投降,故A项错误;刘基极力赞成朱元璋攻安庆,而不是他智取安庆,故C项错误;朱元璋攻取了安庆,而不是兵败安庆,故D项错误。

【考点】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辨别史料真实性的能力。

28.从鸦片战争后到十九世纪末,“民教”冲突不断,大小教案达四百余起。

但在1901年后数量迅速递减,直至辛亥革命前后此类案件已渐趋为无。

这一变化最能够反映出当时()

A.中外民族矛盾日趋走向缓和                        B.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C.西方各国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D.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

【答案】B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外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并未出现缓和迹象,,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传教士、教民与普通民众不断发生冲突反映了中外民族矛盾激化,国人存在盲目排外的倾向,1901年后数量又迅速递减,直至辛亥革命前后此类案件已渐趋为无,说明此时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故B项正确;西方各国加强对中国的控制,会导致国人不断掀起救亡图存运动,故C项错误;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与题干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与西方的关系

29.英国经济学家麦迪森在《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一书中说:

“1820年中国GDP为199.212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28.7%。

1870年中国为187.175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16.6%。

……估计这两个年头中国人均GDP都是523美元。

”这说明,当时中国()

 A.民族经济开始衰落                B.传统经济受到冲击

C.经济受到战争影响                D.海外移民现象严重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的GDP及其占世界总量的百分比都有所下降,而人均GDP却没有变化,这表明近代以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使中国经济受到极大破坏,故C项正确。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诞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A项表述明显错误;传统经济受到冲击,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海外移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是太大,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30.《延安军民庆祝抗战胜利纪实》一文中记载:

“中华民族解放万岁”“苏联红军胜利万岁”的口号声震动山谷。

游行队伍簇拥着斯大林元帅、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巨幅画像齐步向前。

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正义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B.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C.国际支持是抗战胜利的原因之一D.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答案】C

【解析】战争的正义性未必是战争胜利的必要保证,故A项错误;游击队伍簇拥着的是斯大林元帅、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巨幅画像,并没有蒋介石的画像,“国共合作”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排除;“苏联红军胜利万岁”的口号和斯大林巨幅画像的出现,从侧面表明中国的抗日战争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出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故D项错误。

【考点】抗日战争。

中学联盟

31.1961年,国家规定在1960年底12900万城镇人口的基础上,3年内减少2000万以上……并要求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特别是1958年以从农村招收的职工,凡是能回农村的,都动员回农村支援农业生产。

这一规定意在()

A.减轻城市工业发展负担                        B.纠正工作中的右倾错误

C.支援农村地区工业建设                        D.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国家规定减少城镇人口,并要求1958年以从农村招收的职工回农村支援农业生产,其用意是纠正1958年以的“大跃进”运动对农业的消极影响,并调整工农业发展的比例,故D正确。

减轻城市工业发展负担不是该规定的用意,故A错误;该规定纠正的是工业中的“左”倾错误,故B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支援农业,而不是农村地区的工业建设,故C错误。

【考点】建国后国民经济的调整

32.据史料记载:

古希腊的司法审判程序通常包括原告和被告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申诉和辩论,最后由陪审团秘密投票决定有罪无罪。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反映了一定的民主和平等观念B.原告和被告进行申诉和辩论是审判程序的必需条件

C.说明古希腊法律程序的完善、规范D.体现了辩论是当时判案唯一的法律证据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告和被告进行申诉和辩论、陪审团秘密投票都反映了一定的民主和平等观念,故A正确;“必需条件”在材料中未反映,故B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古希腊法律程序的完善、规范,故C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辩论是当时判案唯一的法律证据,故D错误。

【考点】古希腊民主政治

33.下表是《1832—1935年英国内阁中贵族人数变化表》,对其中包含的历史信息分析合理的是()

年份

贵族阁员

非贵族阁员

1832—1866

64

36

1867—1884

35

23

1885—1905

40

29

1906—1916

25

26

1918—1935

25

82

A.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使贵族数量减少B.英国政治变革呈现出渐进式特征

C.英国内阁权力随贵族数量变化而调整D.工业化进程决定英国贵族的地位

【答案】B

【解析】总体上看,贵族阁员数量减少,非贵族阁员数量增加,中间出现曲折波动,并且经历的时间超过一百年,由此表明英国政治变革呈现出渐进式特征,故B项正确。

表格中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数据表明贵族阁员的数量在增加,故A项错误;材料未显示内阁权力的变化,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贵族阁员的数量在第三阶段增加,第四阶段减少,说明工业化进程并不能决定贵族的地位,故D项错误。

【考点】英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

34.下表反映了英国不同时期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地域分布情况(单位:

%)。

表中信息表明()

 年份

国家或地区

1699—1701

1772—1774

1804—1806

1834—1836

1854—1856

欧洲

83.6

45.0

37.3

36.3

28.9

美国、加拿大和西印度

13.3

46.9

46.4

34.7

28.1

非洲、近东、亚洲、澳洲和拉美

3.1

8.1

16.3

29.0

43.0

 A.英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B.亚非拉地区工业水平有所提高

 C.亚非拉地区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D.英国的经济侵略对象发生转移

【答案】C

【解析】材料仅反映了英国不同时期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地域分布情况,不能看出英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如何,故A错误;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英国对亚非拉地区出口的工业制成品逐渐增多,说明亚非拉地区工业水平并没有太大的提高,故B错误,同时这也说明了英国加大了对这些地区的商品倾销,亚非拉地区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故C正确;英国的经济侵略对象一直是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并没有发生转移,故D错误。

【考点】英国工业革命

35.1955年12月27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给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的信中表示:

“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当然是艾森豪威尔总统和我极为重视的一种趋势”,“美国准备对任何旨在进一步加强欧洲一体化的有益建议表示欢迎”。

美国的这一表态()

A.出于全球战略需要的考虑                B.对欧共同体的作用估计过高

C.有利于推进德国统一进程                D.忽视了苏联对欧洲一体化的敌视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美国对欧洲一体化表示欢迎,它的这种表态主要是想借助欧洲一体化防范苏联,是由于全球战略需要的考虑,故A正确;当时欧共体尚未形成,故B错误;美国的这一表态会遭到苏联的反对,加剧东德、西德的对峙,故C错误;美国此举的目的就是防范苏联,并没有忽视苏联对欧洲一体化的敌视,故D错误。

【考点】欧洲一体化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山东中学联盟

材料一:

从17世纪起,英国步西班牙的后尘,开始在北美大陆建立殖民地。

1607年,伦敦公司依据国王的“特许状”建立了詹姆斯城,从而揭开了英国在北美建立殖民地的序幕。

英属北美殖民地居民大多数自英、法、德、荷等国,他们有的是为了逃避本国政府迫害和天灾人祸,有的是为了追求信仰自由和美好生活。

移民凭借武器和物质上的优势,驱逐或屠杀印第安人,强夺其土地。

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日益加快,代表了经济发展的方向。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闽南及粤东地区人多地狭,田少山多,所以尽管禁令森严,福建沿海的闽南人还是向台湾偷渡不绝,直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此行为才被承认完全合法。

开禁以,大批闽粤居民迁移台湾。

嘉庆十六年(1811年),台湾居民除土著外共有232443户、1901833口,一百余年增长了近十倍。

明末以,台湾西部、东部沿海平原和中部盆地先后得到开发。

台湾向大陆输出米、糖、硖黄、藤条等,由大陆输入日用百货,大洋贸易的转运经济转变为两岸贸易。

——摘编自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时北美成为西欧殖民对象的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闽粤移民与西欧移民迁移方式的不同,并分别说明中、欧移民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

(15分)

【答案】

(1)原因:

新航路开辟,西欧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掠夺;

西欧国家王室的支持;

北美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西欧移民避难的理想地;

北美土著居民军事、物质条件落后;

北美资丰富,具有吸引力。

(10分)

(2)不同:

闽粤移民迁移为偷流,不合法;用和平的方式;

西欧移民是合法的,王室特许;用暴力掠夺的方式(6分)

作用:

中国:

闽粤移民促进了当地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促进了边远和落后地区的开发;

有利于两岸贸易的发展;(6分)

西欧:

移民的同时也带了黑人奴隶的到,加速了对当地传统经济的破坏,使当地种植园经济发展壮大;移民给当地带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技术,有利于北美的经济发展。

(3分)

【解析】

(1)北美成为17世纪西欧殖民对象的原因与葡萄牙、西班牙率先开辟新航路有着一定的关联。

根据材料一中“1607年,伦敦公司依据国王的‘特许状’建立了詹姆斯城”“他们有的是为了自由和美好生活。

移民凭借武器和物质上的优势,驱逐或屠杀印第安人,强夺其土地”,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即可。

(2)不同,根据材料一中“1607年,伦敦公司依据国王的‘特许状’建立了詹姆斯城”和材料二中“闽南及粤东地区人多地狭,田少山多,所以尽管禁令森严,福建沿海的闽南人还是向台湾偷渡不绝,直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此行为才被承认完全合法”,比较概括即可。

作用,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出现的商标(部分)

——据左旭初《中国商标史话》等

整理上述材料,从中任选两则或两则以上,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合理、明确、史实调用准确,论证逻辑严谨)(12分)

【答案】

示例1:

论题:

西方的侵略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2分)

论述:

一方面,西方的侵略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消极影响。

如政治上,使中国逐步沦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使中国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文化上,毁坏了中华文明遗产。

另一方面,西方的侵略也在客观上对近代中国产生了积极影响,如政治上,催生了总理衙门等机构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的外交近代化;经济上,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文化上,传播了西方启蒙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8分)

总结:

综上,西方的侵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对近代中国既产生了破坏性的消极影响,又产生了建设性的积极影响。

(2分)

示例2:

论题:

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逐渐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2分)

论述:

近代以,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等因素,使中国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生活日用上,西装、西餐以及火柴、电灯、自水等的传入,改变着近代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习俗风尚上,男子“剪辫”、女子“放足”、婚恋自主等的提倡,体现了近代中国人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交通通信上,汽车、火车、轮船以及电话、电报等的出现,使近代中国人的出行交流方式发行了革命性的变革;文化生活上,报纸、广播、电影等近代大众传媒,成为近代中国人喜爱的新型娱消遣方式。

(8分)

总之,上述生活日用、习俗风尚、交通通信和文化生活等领域的变化,集中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2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社会的发展。

“观点”可根据材料中“西方海盗”“我国商标注册史首开注册记录”得出观点1:

西方的侵略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据材料中“仕女”“‘交际化’……对社交活动的热衷”得出观点2:

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逐渐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论述时结合所学分析即可注意观点1从该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回答即可;观点2从该时期的生活日用、习俗风尚、交通通信和文化生活等角度回答即可。

技巧点拨:

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因其答案不唯一,所以在解答此类试题时,既要注重从材料中提取相信信息,又要能够针对这些信息进行说明,同时还要注意史论结合、说明充分和逻辑严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sdlm

材料有论者指出:

“宋代商税和田税截然分离,出现了完整意义上的商税制度。

地方政府定期公布商税则例及其变动情况,各地州、县、墟镇广置税务机构,这些情况表明商税征收到宋代首次进入了自身的制度化时期。

”这标志着“原超经济强制性质的抑商政策开始向经济性强制的征商政策转化”。

同时,商税征收制度化,也是对商品生产者私有产权保护的制度化。

因为比起唐末五代对商税的横征暴敛,商品生产者缴纳一定的商税,以换取政府承担对商品产权的保护,从成本是讲是合算的,北宋初年,全国各地曾努力革除五代十国时期苛刻的征商弊制度,并严格约束各级理财机构和征商机构,防止其过度苛征暴敛,使商品生产者的交易费用降低,商税征收制度化,说明“当私人收益的潜在增长超过交易费用时,便会为建立这种所有权进行种种尝试,政府承担对所有权的保护,因为政府为此付出的成本低于私人自愿团体所付的成本。

”宋代允许工商业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度,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也达到了政府“商旅晚安,课利自厚”的目的。

——摘编自王棣《宋代赋税的制度变迁》

(1)依据材料,概况宋代赋税制度变迁的特点及表现。

(7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赋税制度变迁的原因及作用。

(8分)

【答案】

(1)变迁特点:

商税征收制度化(或出现了完整的商税制度)。

(2分)

表现:

定期公布商税及变动情况;

广泛设置税务机构;

加强对商品产权的保护等。

(一个要点2分,写够三个点5分)

(2)原因:

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海外贸易的发展;

宋代战争的影响。

(4分,任答两点即可)

作用:

促进了宋代商业的发展;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加强了中央集权。

(4分,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商税征收到宋代首次进入了自身的制度化时期”得出商税征收制度化。

第二小问表现,据材料“地方政府定期公布商税则例及其变动情况”、“广置税务机构”、“对商品生产者私有产权保护的制度化”,概括即可。

(2)第一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国内国外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北方民族因战争衰败带的岁币负担两方面分析。

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宋代允许工商业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度,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从政治上看,也有利于中央集权。

4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1938年美国官员们“对中日战争看法开始转变,认为这场冲突不能被看作中日两国间事件”。

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从6月起就致力于对华贷款,他一再向罗斯福说明:

美国只需一艘战列舰代价,就可维持中国抗战;如果中国停止抗战,美国就需用更多的钱建设海军。

而且,目前只有苏联大规模援助中国,这有利于共产主义的发展与苏联对中国的控制。

此外向中国提供贷款,让中国购买美国汽车与石油,这有利于美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罗斯福最终于1938年11月30日批准了对中国2500万美元桐油贷款。

在美国影响下,英国也宣布对华贷款50万英镑,随后又决定贷款500万英镑。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批准向中国提供贷款的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斯福批准向中国提供贷款的影响。

(6分)

【答案】

(1)原因:

日本侵华损害了美国的在华利益;

扩大对华贸易与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

抵制战后苏联在中国的影响;

确保战后美国的全球利益。

(任答三点9分)

(2)影响:

增强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心和勇气;

激化了美日矛盾,刺激日本进一步铤而走险;

推动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

(6分)

【解析】

(1)由史实可知日本侵华损害了美国的在华利益;由材料“此外向中国提供贷款,让中国购买美国汽车与石油,这有利于美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可知美国扩大对华贸易与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由材料“目前只有苏联大规模援助中国,这有利于共产主义的发展与苏联对中国的控制”可知可以抵制战后苏联在中国的影响;由史实可知通过援助中国控制中国,以确保战后美国的全球利益。

(2)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美国向中国贷款增强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心和勇气;但因美国援助中国激化了美日矛盾,刺激日本进一步铤而走险,1941年发动珍珠港战役;美国援助中国及后美国卷入战争推动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

47.【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1912年10月20日,史量才正式接办《申报》,采取一系列措施,使《申报》社会影响迅速扩大。

他以高薪挖深谙编辑技能的陈景韩,善于经营的张竹平,一大批作家,如鲁迅、茅盾、郁达夫、巴金等,都成了该报的重要撰稿人。

为了采集翔实的新闻,在国内遍设记者,同时在国外的伦敦、华盛顿等地设立特约通讯员。

史量才认识到商业广告是报纸的主要收入,1913年开始,新建广告推广科,《申报》是我国最早采用广告分类的报纸。

1918年史量才不惜巨资建成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报馆大楼,其报馆房间百余间,宽敞明亮。

1918年后三次更新设备,使《申报》的技术设备处于世界一流水准。

《申报》在反对独裁、帝制、复辟的斗争中,在宣传新文化的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九一八事变”后,史量才痛感国土沦丧,内战连结,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十分不满,迸发出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精神,思想日趋激进,政治态度更加鲜明,开始了他人生道路上的最大转折。

《申报》在他的主持下,成为抗日进步力量的喉舌。

——摘编自鲍计国《史量才对〈申报〉的改革及其思想价值》等

(1)根据材料,概括史量才发展《申报》的措施。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史量才的历史贡献。

(7分)

【答案】

(1)措施:

延揽办报人才,革新报纸内容;

扩建报馆,引进设备;

加强广告业务,扩大报馆财;

宣扬抗日救国主张。

(8分)

(2)贡献:

引领了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推动了近代进步的政治运动;

激发了民众民族情感和爱国精神,推动了抗日救亡民主运动的兴起。

(7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以高薪挖深谙编辑技能的陈景韩,善于经营的张竹平,一大批作家……国内遍设记者,同时在国外的伦敦、华盛顿等地设立特约通讯员”,引进大量专业人才,提升保值品质;根据材料“认识到商业广告是报纸的主要收入……新建广告推广科”认识到广告的重要性,拓展报刊的财;根据材料“不惜巨资建成当时世界上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