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试题研究中考科学总复习 第13讲 波 浙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870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6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试题研究中考科学总复习 第13讲 波 浙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考试题研究中考科学总复习 第13讲 波 浙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考试题研究中考科学总复习 第13讲 波 浙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考试题研究中考科学总复习 第13讲 波 浙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考试题研究中考科学总复习 第13讲 波 浙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考试题研究中考科学总复习 第13讲 波 浙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考试题研究中考科学总复习 第13讲 波 浙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考试题研究中考科学总复习 第13讲 波 浙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考试题研究中考科学总复习 第13讲 波 浙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考试题研究中考科学总复习 第13讲 波 浙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考试题研究中考科学总复习 第13讲 波 浙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考试题研究中考科学总复习 第13讲 波 浙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考试题研究中考科学总复习 第13讲 波 浙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考试题研究中考科学总复习 第13讲 波 浙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考试题研究中考科学总复习 第13讲 波 浙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考试题研究中考科学总复习 第13讲 波 浙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考试题研究中考科学总复习 第13讲 波 浙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考试题研究中考科学总复习 第13讲 波 浙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考试题研究中考科学总复习 第13讲 波 浙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考试题研究中考科学总复习 第13讲 波 浙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试题研究中考科学总复习 第13讲 波 浙教版.docx

《中考试题研究中考科学总复习 第13讲 波 浙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试题研究中考科学总复习 第13讲 波 浙教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试题研究中考科学总复习 第13讲 波 浙教版.docx

中考试题研究中考科学总复习第13讲波浙教版

第13讲 波

分类一  声波)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考点梳理】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_振动__而产生的。

2.声音传播的条件

声音传播需要_介质__,声音不能在_真空__中传播,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3.声音传播的速度

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传播介质中,声速最大的是_固体__,最小的是_气体__。

在15℃空气中的声速是_340__m/s。

【活学活用】

1.(2012·杭州)手机通信靠电磁波传送。

现将一只手机悬挂在密封的玻璃罩内,拨通手机发现手机发出铃声和闪烁的光;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发现铃声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而闪烁的光依然存在;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发现铃声逐渐变强并仍然有闪烁的光。

根据上述现象得到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C)

A.声音、电磁波均不能在密封的容器中传播

B.声音不能在密封的容器中传播,而电磁波能在密封的容器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而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空气

D.声音、电磁波均需要空气才能传播

2.2014年央视马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腹语魔术师刘成表演的《空空拜年》让人称奇:

他手持布偶,紧闭嘴唇,不仅能和手上的布偶对话,还能和真人对话。

关于腹语表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演员的发声不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B.“对话”是由布偶嘴巴振动产生的

C.“腹语”是通过空气传入观众耳朵的

D.演员主要是模仿布偶和真人的响度讲话

    声音的利用)

【考点梳理】

声的利用主要是利用声的_信息__特性、_能量__特性。

如声呐、超声波粉碎结石、次声波预测地震等。

【活学活用】

3.汽车上的电子防盗报警装置,在汽车被撬开时能发出警声,提醒人们车辆被盗,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_信息__。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考点梳理】

1.人们以_分贝__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它的符号是_dB__。

2.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

在_声源处__减弱,如加消声装置等;在_传播过程中__减弱,如关紧门窗、植树造林等;在_人耳处__减弱,如戴耳塞、耳罩等。

【活学活用】

4.为了减小校园外汽车的噪声对教学的干扰,下列措施可行的是(A)

A.在校园周围植树

B.将教室的窗户打开

C.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D.每个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耳罩

5.下列措施属于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是(C)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B.纺织工人戴防噪声耳罩

C.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

D.放鞭炮时捂耳朵

6.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B)

A.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

D.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一定比在液体中快

分类二  光的反射和折射)

    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考点梳理】

1.光在_同一种均匀物质__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_不同__,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c=_3×108__m/s。

2.用光沿直线传播来解释的现象举例:

_小孔成像__、_影子的形成__、_日食__、_月食__、金星凌日等。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第二部分 物质科学

(一)(这是单页眉,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活学活用】

7.(2012·嘉兴)2012年6月6日,天空再次上演了金星凌日的奇观。

即从地球上看去,有一小黑点在太阳表面缓慢移动。

(1)金星凌日现象可以用_光的直线传播__原理来解释。

(2)如图为太阳及八大行星示意图,据图分析,你认为在地球上除了可以看到金星凌日外,还能看到__水星__凌日现象。

8.(2013·台州)下列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可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的是(C)

    光的反射)

【考点梳理】

1.光的反射现象:

光射到两种不同物质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_反射__回去的现象。

2.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__同一__平面内(即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__法线__两侧(即二线分居);__反射__角等于___入射__角(即两角相等)。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可逆__的。

3.辨别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反射类型:

反射可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不同点

反射面

光线特点

相同点

镜面反射

平整光滑

若入射光线平行,则反射光线_仍平行__

漫反射

粗糙不平

反射光线__杂乱散漫__

都要遵

守光的

_反射__

_定律__

【活学活用】

                  

9.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C)

A.水中的手指“变粗”    B.金环日食

C.石门大桥在嘉陵江面的倒影    D.地面上树的影子

10.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角,则(C)

A.入射角是30°

B.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

C.反射角是60°

D.如果入射角增大5°,那么反射角增大10°

11.在做“研究光的反射”实验时,如图所示,将一束光沿MO射向镜面,则反射光的方向是(B)

A.OA   B.OB   C.OC   D.OD

12.黑板表面都要做得比较粗糙,主要原因是(C)

A.便于粉笔写字B.不使黑板发生反射

C.使黑板形成漫反射D.便于擦字迹

    平面镜成像)

【考点梳理】

1.成像特点:

_正立__、_等大__、_等距__的虚像,物像连线与镜面_垂直__。

2.平面镜的用途:

①成像;②改变光的_传播方向___。

【活学活用】

13.(2013·衢州)如图所示,小柯采用透明玻璃板、蜡烛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

A.实验时选用的两支蜡烛大小应相同

B.透明玻璃板摆放应该与纸面垂直

C.若把光屏放在B位置,蜡烛的像可以呈现在光屏上

D.该实验在较暗的环境下观察效果更好

14.有一天冬冬在家做作业,调皮的弟弟在外面用一块小镜子将太阳光反射到冬冬眼睛上干扰他学习,这一现象说明平面镜不仅能成像还能_改变光的传播方向__。

    光的折射)

【考点梳理】

1.定义:

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_传播方向__通常会发生改变的现象。

2.折射规律: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_同一平面__内(三线共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_法线__的两侧(二线分居);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等透明物质时,折射角_小于__入射角;当光从水、玻璃等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_大于__入射角;当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_不改变__。

3.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_可逆__的。

4.与光的折射有关的现象举例:

_海市蜃楼、看池底变浅了、筷子在水中向上弯__等。

【活学活用】

15.(2013·义乌)陶瓷茶杯底部放有一枚硬币,人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看不到硬币(如图甲所示)。

人位置不变,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水后,又能看到硬币了(如图乙所示),这主要是由于(B)

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折射

C.光的反射D.凸透镜成像

16.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B)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17.(2013·宁波)如图所示,水槽的右壁竖直放着一面平面镜。

无水时,射灯从S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左壁上会出现一个光点P。

往水槽内加水,当水面处于a、b、c、d四个位置时,左壁上分别出现Pa、Pb、Pc、Pd四个光点(不考虑水面对光的反射)。

则四个光点在左壁上的排列从下往上依次为(A)

A.Pa、Pb、Pc、PdB.Pd、Pc、Pb、Pa

C.Pa、Pd、Pc、PbD.Pb、Pa、Pd、Pc

第17题图

      

第18题图

18.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某液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与液面成30°角(如图),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83°,则反射角的大小为_60°__,折射角的大小为_37°__。

分类三  眼睛和视觉)

    人眼球的作用)

【考点梳理】

1.人眼球对光的作用相当于_凸透镜__。

2.凸透镜与凹透镜的比较

名称

形状

性质

特点

凸透镜

中间_厚__

边缘_薄__

对光线起_会聚__作用,两个实焦点

能成实、虚像

凹透镜

中间_薄__

边缘_厚__

对光线起_发散__作用,两个虚焦点

只能成虚像

【活学活用】

19.来自物体的光线经过眼睛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则(A)

A.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B.晶状体相当于凹透镜

C.所成的像可能是正立的

D.所成的像可能是虚像

    凸透镜成像)

【考点梳理】

1.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正倒

大小

虚实

应用

平行光

会聚一点

测焦距

u>2f

f

倒立

_缩小__

实像

照相机

u=2f

v=2f

倒立

等大

_实像__

测焦距

f

v>2f

_倒立__

_放大__

实像

幻灯机

u=f

v→∞

不成像

探照灯的透镜

u

v>f

正立

_放大__

_虚像__

放大镜

【注意】

(1)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2)成虚像时,物距增大,像距也增大,像变大。

2.实像和虚像的比较

实像

虚像

物距条件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

物距小于一倍焦距

成像原理

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实际光线发散,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

物像位置

倒立,物像异侧

正立,物像同侧

承接方法

既_能__用光屏接,_也能__用眼睛看

_不能__用光屏接,只能用眼睛看

【活学活用】

2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前30cm处,在另一侧的光屏上可接收到倒立、放大清晰的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一下,则光屏上(D)

A.无法成像 B.呈现正立、放大的像

C.呈现倒立、放大的像 D.呈现倒立、缩小的像

    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

【考点梳理】

1.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对比

类型

成因

矫正方法

晶状体_曲度过大__或眼球前后径_过长__,来自远处景物的光线经眼球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_之前__

戴_凹透镜__(使像后移至视网膜)

晶状体_曲度过小__或眼球前后径_过短__,来自近处景物的光线经眼球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_之后__

戴_凸透镜__(使像前移至视网膜)

2.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1)保护眼睛和用眼卫生

保护视力要提倡“二要二不要”。

①读书和写字的姿势要正确,眼睛和书本的距离要保持约_33__cm;

②连续看书或写字_1小时__左右要休息片刻,或者向远处眺望一会,让眼睛的肌肉得以放松;

③不要在_光线暗弱__或直射的阳光下看书、写字;

④不要躺着或坐车、走路时看书。

(2)如有异物或灰尘进入眼睛,千万不要用手乱揉,这样会损伤角膜,可用眼药水等冲洗眼睛,使异物随眼药水和眼泪流出。

【活学活用】

21.善于观察的小明发现,张老师上课时,观察远处的同学时要摘下眼镜,而看近处的课本时,又要戴上眼镜,这样频繁地戴

上摘下眼镜非常不方便。

张老师的眼睛属于_远视眼__(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如图所示的是一种新型眼镜,这种眼镜的镜片分上下两个区,A区厚薄均匀,B区可以矫正视力。

张老师戴上这种眼镜就可以通过_A区__(填“A区”或“B区”)看远处同学,再不需要频繁地戴上摘下眼镜了。

22.目前,青少年近视现象十分严重,近视眼看远处物体时,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_前方__(填“前方”或“后方”)。

需要配戴对光线有_发散__作用的_凹__透镜进行矫正,使远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_缩小__的实像。

23.如图所示的对眼睛判断和纠正说法正确的是(A)

   ①          ②

A.①是近视眼,戴凹透镜

B.①是远视眼,戴凸透镜

C.②是近视眼,戴凹透镜

D.②是远视眼,戴凹透镜

24.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青少年应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以下做法中不利于保护眼睛的是(C)

A.星期天在家控制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近距离用眼1h后,要休息10min左右,或向远处眺望一下

B.看书、写字姿势要端正,眼睛与书本的距离不宜过近

C.坐着看书累了可以躺着再看

D.看电视距离至少在2m以外,电视与室内光线反差不能过大,亮度不能调得太亮

专项一  识别光的反射、折射和光的直线传播)

【重点提示】要分辨光的反射、折射和直线传播,需要从这三个概念入手。

光的反射指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光改变传播方向,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如平面镜成像、水中的倒影等。

光的折射指光从一种物质射入到另一种物质中,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但没有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光的折射形成的现象有:

放在有水的碗中的筷子看起来好像变折了,池水看起来变浅等。

光的直线传播是指光在同一种均匀的物质中传播的情况,如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日食和月食等。

【例1】(2014·宁波)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活动中,需要把制作好的圆筒插入易拉罐中,如图所示,圆筒的________(填“A”或“B”)端是用半透明薄纸制成的光屏。

用制成的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静物时,移动圆筒位置,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距离,则光屏上像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点拨】小孔成像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具体应用,半透明薄纸相当于光屏,因此半透明薄纸应该放在圆筒的B端;当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时,光屏上的像将变大。

【答案】B 变大

                     

1.(2013·金华)下列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C)

A.平面镜成像B.塔在水中的“倒影”

C.放大镜把文字放大D.手的影子

专项二  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

【重点提示】

(1)法线必须垂直于介面,反射角与入射角位于法线两边且相等,无论什么条件,以上两点始终不变。

(2)在解答平面镜成像问题时,要充分理解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等大、对称”,可以解释为“大小相等,线面垂直,距离相等,左右相反,像为虚像”。

【例2】(2014·丽水)晚上,小科在教室里通过窗玻璃看到自己的像,而且室内灯光越亮像就越清晰,下列对该像描述正确的是(  )

A.所成的像是实像

B.室外越亮像就越清晰

C.像的形成原因是光的反射

D.人越靠近窗玻璃像就越大

【点拨】小明在窗玻璃上看到另一个“自己”,是平面镜成像形成的,属于光的反射现象;室内灯光越亮,反射的光线越强,像也就越清晰。

【答案】C

【例3】(2014·嘉兴)如图所示为一倾斜的平面镜,当你走向平面镜时,下列描述符合事实的是(  )

A.镜中的像变大

B.通过平面镜观察到的视野变大

C.镜中的像将远离你

D.像与你的连线与镜面不垂直

【点拨】人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与人等大,当人走近镜子时,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故A错误;你走向平面镜时,人的视觉近大远小,通过平面镜观察到的视野变大,人看到的像更清晰,故B正确;当你走向平面镜时,距镜子的距离减小,镜中的像将靠近你,故C错误;当你走向平面镜时,像与你的连线与镜面仍然垂直,故D错误。

【答案】B

2.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进行的操作是(B)

A.沿ON向后转动板A

B.沿ON向后转动板B

C.改变入射光线与ON的夹角

D.改变反射光线与ON的夹角

专项三  光的折射规律)

【重点提示】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或半透明物质时,在进入的界面上光线发生了偏折。

【例4】(2014·温州)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会发生折射现象,下列各图中能正确表示这种现象的是(  )

【点拨】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折射定律: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里或其他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因为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所以B不符合题意;因为C表示的是反射现象,所以C不符合题意;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折射光线要靠近法线,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答案】A

3.(2012·湖州)下列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B)

A.河面上古镇的倒影B.水杯中“折断”的笔

C.阳光下树的影子D.平面镜中小狗的像

4.从岸边看水中的鱼,看到“鱼”的位置与实际位置不同。

下列模型能解释此现象的是(D)

专项四  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

【重点提示】近视眼的成因:

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线经眼球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之前。

近视眼患者可戴凹透镜矫正,这是由于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可使像后移到视网膜上。

而远视眼恰好相反,它是由于晶状体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线经眼球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之后。

远视眼患者可戴凸透镜矫正。

【例5】小莹进行“视力矫正”的探究活动,如图甲所示,她将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放在烛焰与凸透镜之间,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

(1)如果她发现光屏上所成像的位置位于光屏中心的下方,在不动蜡烛和光屏的情况下,应将透镜和眼镜同时向________移动才能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如图乙所示的四幅小图中,正确表示近视眼矫正做法的是图________。

  甲          乙

 

(3)若在图甲实验中“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如何移动光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本题以视力矫正为知识背景,采用近视眼成因的模拟实验来考查眼球成像的特点和近视眼矫正的方法。

在模拟实验中,凸透镜相当于折光系统,光屏相当于视网膜,烛焰相当于远处物体。

当要观察的物体处于二倍焦距之外,眼球折光系统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答案】

(1)上 

(2)A (3)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5.如果物体离眼睛近,来自它某点的光线到达眼睛时是发散的;如果物体远离眼睛,来自这点的光线到达眼睛时发散程度便会降低。

因此,我们把来自遥远物体上某点的光线到达眼睛时视作平行光,如图甲所示。

(1)我们作上述推断的前提是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是沿_直线__传播;

(2)当物体远离眼睛时,眼睛中晶状体的曲度会减小,图乙表示物体的眼球中的不同成像情况,其中表示视觉正常的人观看远处物体的是_A__。

探究一  平面镜成像)

【例1】(2012·台州)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将一块厚度为0.5cm的玻璃板(P、Q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平面镜使用)竖直架在水平台板上面,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实验。

(1)在实验中,小柯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两个清晰的像,分别位于A′和A″处,如图所示。

其中A′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________(填“P”或“Q”)平面成像得到的。

(2)小柯按照图中的测量方法,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一组数据:

物距u(cm)

5.0

6.0

7.0

8.0

像距v(cm)

4.5

5.5

6.5

7.5

然后得出像距小于物距的结论,你认为他的测量方法错误在于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1)玻璃板有一定的厚度,蜡烛分别经P、Q两个平面成像,由平面镜成像规律知,像距等于物距,故A′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P平面成像得到的,A″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Q平面成像得到的。

(2)从题图可以看出,他测量像距的方法是错误的,忽略了玻璃板的厚度,即像距应该是P到A′之间的距离。

【答案】

(1)P 

(2)把Q到A′的距离当成像距(或像距测量错误,忽略了玻璃板的厚度等合理答案写出一个即可)

1.小伟用如图甲所示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请你帮他回答下列问题:

(1)选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大小__关系。

(2)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移去蜡烛B,在原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上看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虚__像。

(3)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了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下一步应如何处理白纸上的信息,才能得出实验结论?

_利用刻度尺,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分别测量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比较所得数据(或将纸沿镜面所在位置对折,判断像与物两点是否重合)__。

探究二  凸透镜成像)

【例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得到图甲所示的光路图,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

(2)利用图乙装置进行以下操作:

①如果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应将光屏向________(填“上”或“下”)调节;

②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点拨】

(1)太阳光可以近似看为平行光源,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太阳光经凸透镜后将会聚在焦点,所以把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便为焦点,测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便是焦距。

由图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2)由于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的实像,所以成的像靠近光屏的上方时,应向下移动透镜,或向上移动光屏;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u=30cm>2f=20cm,此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答案】

(1)会聚 10 

(2)①上 ②缩小 

2.下列是小张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过程,请完成相关习题。

(1)如图甲,将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后会聚于点F,则透镜的焦距为_10__cm。

(2)实验中应该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调节至_同一高度__,目的是_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__。

(3)在探究过程中,当蜡烛、透镜、光屏三者处于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则光屏上呈现的是_倒__(填“倒”或“正”)立、_放大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4)保持图乙中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调后,在光屏上也能接到清晰的像,该像的特点是_倒__(填“倒”或“正”)立、_缩小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_实__(填“实”或“虚”)像。

【常见误区】

1.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而像是由光的反射(如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如折射成像、凸透镜成像)、光的直线传播(如小孔成像)等原因形成的。

2.平面镜成像,误认为像的大小与人离平面镜的距离有关,误认为人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

【例3】下列光现象的成因与日食形成的原因相同的是(  )

A.水面“折”枝

B.露珠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