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2017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3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docx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docx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第一章、中医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6

一、针刺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6

1晕针6

2滞针6

3弯针6

4折针:

即断针7

5血肿7

6气胸8

二、中药熏洗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8

1烫伤8

2皮肤过敏8

第二章、西医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9

一、测体温(口表)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9

1体温表破损9

二、口腔护理并发症预防及处理9

1窒息9

2黏膜损伤9

三、保护用具使用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10

1床栏致伤及床栏损坏10

2约束带致伤及肢体淤血........................................10

四、清洁灌肠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10

1 肠道痉挛或出血10

2 腹压升高11

3 损伤肠黏膜11

五、导尿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11

1 感染11

2 虚脱及血尿12

3 黏膜损伤12

六、肌肉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12

1 局部硬块、局部感染12

2 出血、断针12

3 周围神经损伤13

4 晕厥13

5 过敏反应……………………………………………………………………………...13

七、皮下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14

1 疼痛14

2 注射部位皮肤不良反应(血肿,硬结)14

八、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并发症预防及处理14

1 静脉炎14

2 肺水肿15

3 渗漏15

4 空气栓塞15

九、浅表静脉留置针并发症预防及处理16

1 静脉炎16

2 液体渗漏16

3 皮下血肿16

4 导管堵塞16

5 静脉血栓形成17

6 导管脱出17

十、PICC置管术并发症预防及处理18

1 早期机械性静脉炎18

2 感染18

3 导管堵塞18

4 导管滑脱、断裂18

5 穿刺处周围皮肤过敏19

十一、静脉输血法并发症预防及处理19

1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AHTR)19

2 发热反应19

3 过敏反应19

4 循环超负荷20

5 大量输血的并发症20

十二、鼻饲护理并发症预防及处理21

1 食物返流,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21

2 鼻饲管堵塞21

3 胃管脱出……………………………………………………………………22

十三、吸痰护理并发症预防及处理22

1 气道粘膜损伤.............................22

2 加重缺氧22

十四、鼻导管吸氧并发症预防及处理23

1 氧中毒23

2 呼吸道分泌物干燥23

十五、呼吸机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23

1 通气过度23

2 通气不足24

3 气压伤24

4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4

5 导管堵塞25

6 导管脱出25

7 导管误入一侧支气管25

8 气管黏膜溃疡26

9 皮下、纵隔气肿26

10 喉与气管损伤26

十六、三腔管压迫止血并发症预防及处理27

1 窒息....................................................................................................................27

2 鼻翼粘膜溃烂27

3 食管粘膜坏死27

十七、胸腔引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27

1 引流管阻塞27

2 皮下气肿28

3 疼痛28

4 肺不张28

5胸腔内感染..........................................................28

6 血胸........................................................29

7 纵隔摆动....................................................29

1 胃膨胀和返流................................................29

2 肋骨、胸骨骨折..............................................30

十九、电除颤并发症预防及处理30

1 局部皮肤灼伤红肿、疼痛......................................30

2 血栓脱落引起心、肺、脑、下肢栓塞............................30

3 心律失常...................................................30

4 心肌损害...................................................31

二十、输液泵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31

1 药物外渗...................................................31

2 静脉炎和静脉硬化...........................................31

3 常见报警处理..............................................31

二十一、微量泵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32

1 微量泵报警.................................................32

2 血液回流...................................................32

1.3 注射部位疼痛或静脉炎......................................33

二十二、胰岛素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33

1.1 低血糖反应...............................................33

2.2 抗体反应、过敏反应........................................34

3 局部反应(皮下脂肪萎缩、皮下硬结形成)..........................34

4 胰岛素水肿(体重增加)......................................34

5 屈光不正(视物不清)........................................34

二十三、造口护理并发症预防和处理......................................34

1 造口狭窄..................................................34

2 造口回缩..................................................35

3 造口水肿..................................................35

4 造口皮肤粘膜分离.........................................365 造口脱垂.................................................36

6 缺血坏死.................................................37

7 造口出血.................................................37

8 粪水性皮肤炎.............................................38

 

第一章中医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一、针刺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2.晕针

预防:

1.对初次接受针刺、体弱及精神过度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体位,选穴宜少,手法宜轻。

2.对饥饿、大出汗后、疲劳者应先进食、饮水、休息后再行针刺。

3.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4.针刺和留针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神色,及时发现晕针先兆并处理。

处理:

1.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刺全部起出,让患者平卧,注意保暖。

2.轻者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静卧片刻即可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指掐或针刺人中、合谷,内关、足三里,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苏醒后休息片刻即可恢复。

3.若仍不省人事,配合医生进行其他治疗及抢救措施。

3.滞针

预防:

3.精神紧张者,针刺前做好解释,消除顾虑。

4.操作时捻针幅度不要过大,行针时避免单向连续捻转。

5.整理针具时,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去。

处理:

1.解除患者紧张情绪,使肌肉放松,或在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弹击针柄,或在附近再刺1-2针,以宣散气血,待肌肉松弛后再起针。

2.因行针不当,单向捻针造成的,可反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解,即可消除滞针。

3.弯针

预防:

1.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轻巧,刺激不宜突然加强,避免进针过猛、过速。

2.体位要舒适,不要随意变换体位,注意保护针柄不受外力碰撞。

3.及时处理滞针。

处理:

1.针身轻微弯曲,将针缓缓拔出;弯曲角度较大,应顺着弯曲的方向顺势将针退出。

若针身弯曲不止一处,须视针柄扭转倾斜的方向,逐渐分段慢慢拔出。

2.体位改变引起者,应协助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切忌强行拔针。

4.折针:

即断针

预防:

1.认真检查针具,不合要求者剔除不用。

2.针刺手法熟练、轻巧,不可强力猛刺,使用电针切忌突然增强电流量。

3.留针时嘱患者不要随意变换体位。

4.针刺时勿将针身全部刺入,应留1/4以上在皮肤之外。

5.及时处理滞针、弯针。

处理:

1.发现断针时要镇静,嘱患者不要移出体位,防止断针陷入深层。

2.用止血钳或镊子夹住外露部分拔出

3.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皮内,可用姆、食二指垂直轻压针孔两旁,使断层显露后,用镊子将断针取出。

4.断针完全陷入肌肉深层时,应配合医生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5.血肿

预防:

1.仔细检查针具,锈针、带钩的针具拒绝使用。

2.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

3.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1-2分钟。

处理:

1.微量皮下出血而致小块青紫者,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

2.局部肿胀疼痛剧烈,青紫面积较大者,可先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局部轻轻揉按,以促进局部淤血吸收消散。

3.刺伤腹腔内小血管引起腹痛者,休息数天即可痊愈,但应严密观察病情及血压变化。

若误伤大血管引起严重出血导致的休克,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6.气胸

预防:

凡对胸背部及锁骨附近腧穴进行针刺治疗时,应严格掌握针刺的深度和角度,可采用斜刺、横刺等手法,不宜直刺、深刺,留针时间不宜过长,留针期间应密切观察。

处理:

1.发现气胸应立即报告医生,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通常采取半坐卧位,避免咳嗽,遵医嘱给抗生素防止感染。

2.轻者经卧床休息、镇咳、抗感染等处理,可自行吸收而痊愈。

3.重者应立即配合医生采取抢救措施如胸腔穿刺减压术、给氧、抗休克等。

二、中药熏洗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1.烫伤

预防:

1.认真评估患者的体质及熏洗处的皮肤。

2.熏洗药温不宜过热,一般为50-70℃,熏洗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调节适宜的药液温度,特别是老年患者,由于对温度的敏感性下降,在熏洗时要防止烫伤的发生。

处理:

对于烫伤后皮肤局部出现水泡或溃烂者,应避免抓绕,保护创面或涂湿润烧伤膏、红花油、红霉素软膏等。

水泡较大者,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液体,按无菌操作换药。

2.皮肤过敏

预防:

认真评估患者的体质及熏洗处的皮肤,询问药物过敏史。

处理:

1.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症状时,立即停止使用,必要时外涂抗过敏药膏、口服抗过敏药。

2.保持皮肤清洁,应避免抓绕,防止抓伤。

第二章西医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一、测体温(口表)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体温表破损

预防:

①护士测体温前,检查体温表的质量。

②患者神志清者,叮嘱患者不要说话、勿咬破。

③患者神志不清者,测腋温或肛温,有人看管。

处理:

①检查患者是否吞入水银及口腔黏膜完好程度。

②立即报告护士长。

③嘱患者漱口、吐出。

④如有吞入,立即给患者吞服蛋清、牛奶等,食粗纤维蔬菜。

二、口腔护理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窒息

预防:

①意识不清者禁漱口,用血管钳夹紧棉球,每次只用1个棉球,防止棉球遗漏在病人口腔内。

②棉球湿度适当,以不滴水为标准。

③有活动性假牙者应先取下。

处理:

①呼救报告医生。

②取出异物(用手,血管钳,吸引器等)。

③给病人取头低脚高位,拍背。

开放气道,给氧,必要时人工呼吸。

2)黏膜损伤

预防:

①夹棉球方法正确,不能用钳子直接接触黏膜.

②擦洗动作轻柔。

处理:

①损伤黏膜处出血者立即止血。

②保护受损黏膜(用西瓜霜等)。

三、保护用具使用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床栏致伤及床栏损坏

预防:

①护士每班检查床档功能。

②患者肢体与床档之间用软枕隔挡,以保护患者肢体。

③教会照顾者正确使用床档,确保安全。

处理:

①报告护士长、医师。

②按医嘱对患者碰伤肢体进行检查,必要时拍片,明确诊断。

③立即报修。

2)约束带致伤及肢体淤血

预防:

①注意约束松紧。

②使用棉质软约束带,必要时垫衬垫。

③密切观察约束部位的血液循环。

处理:

①报告护士长、医师。

②立即松开约束带,有专人看护。

③按医嘱对淤血、皮肤破损处进行换药。

四、清洁灌肠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肠道痉挛或出血

预防:

①正确选用灌肠溶液,温度适当(39~41℃)。

②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关注病人主诉。

③肛管插入轻柔,插入7~10cm,勿插入过深。

处理:

①及时报告医生。

②如发生脉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心慌气急时,应立即停止灌肠。

③遵医嘱给予治疗药物。

2)腹压升高

预防:

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②转移患者注意力。

③注意灌肠液流入速度(一般流速1000ml/分钟,需10~16分钟)。

处理:

①灌肠中途如有腹胀或便意时,嘱深呼吸及放松腹部肌肉。

②降低灌肠筒的高度,以减慢流速或暂停片刻。

3)损伤肠黏膜

预防:

①掌握好灌肠溶液的量、温度、浓度、流速和压力。

②动作要轻柔,如插入受阻,可退出少许旋转后缓缓插入。

处理:

①立即停止灌肠。

②保护受损黏膜。

五、导尿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感染

预防:

①实施导尿术时严格无菌操作。

②鼓励患者多饮水,自然冲洗尿路。

③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导尿管受压、扭曲、堵塞。

④避免误入阴道。

⑤集尿袋不得超过膀脱高度,防止尿液返流。

处理:

①遵医嘱给予抗菌素治疗。

②嘱患者每天摄取足够的水分,使尿量维持在2000ml以上。

③保持尿道口清洁,做好会阴护理。

2)虚脱及血尿

预防:

①防止患者膀胱高度膨胀。

②实施导尿术时动作轻柔。

③密切观察患者脸色、神志等。

处理:

①导尿第一次放尿量应<1000ml。

②适当补充能量。

③报告医生,有血尿者积极寻找原因,及时处理。

3)黏膜损伤

预防:

①操作动作要轻柔。

②用无菌液体石蜡油润滑导尿管。

③选择型号合适的导尿管。

处理:

①报告医生,做好患者心理护理。

②保护受损黏膜。

③做好会阴护理。

六、肌肉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局部硬块、局部感染

预防:

①加强无菌操作。

②粉剂的药物要充分溶解。

③更换注射部位。

处理:

①一旦发生皮下硬结,可用土豆片或50%硫酸镁外敷患处。

②必要时用微波照射。

③发生局部感染者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2)出血、断针

预防:

①选择质量有保证的注射器。

②注射时注意避开浅静脉。

处理:

①一旦发生穿刺针眼处出血,可用消毒干棉签压迫局部2~3min,一般可止血。

若针筒里回抽出血液,立即拔出针头并按压至出血停止。

②发生断针时,使患者保持安静,用手固定断针处皮肤,用止血钳拔出断针。

3)周围神经损伤

预防:

①注射时选位正确。

②关注病人的主诉。

处理:

①一旦发生应行微波照射理疗等处理。

②遵医嘱使用营养神¾的药物。

4)晕厥

预防:

①避免空腹注射。

处理:

①立即使患者平卧,解开衣领,吸氧。

②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③报告医生,根据病情做相应处理并做好记录。

5)过敏反应

预防:

①注射前询问有无过敏史。

②注射后观察30分钟。

③再次核对患者药物过敏史。

处理:

①快速、正确评估患者病情

(1)一般过敏反应

①安抚患者,取合适体位。

②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对症处理。

(2)过敏性休克

①应立即停药,将病人就地平卧抢救,呼叫援助,吸氧并注意保暖,快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

②立即皮下注射或肌注0.1%盐酸肾上腺素lml。

③心跳骤停者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并通知麻醉科,做好气管插管准备。

④密切观察病情并记录。

七、皮下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疼痛

预防:

①针头刺入角度不宜超过45度,以免刺入肌层。

②凡对组织刺激性强的药物不可用作皮下注射。

③根据注射药物剂量,选择合适注射器和针头,注射做到“二快一慢”。

处理:

①拔针后给予冷热敷。

2)注射部位皮肤不良反应(血肿,硬结)

预防:

①经常注射者,应更换部位,制订交替注射部位的计划。

②注意进针技巧,注射技巧。

处理:

①局部用50%硫酸镁湿敷,亦可用中药金黄散加醋外敷。

八、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静脉炎

预防:

①加强对患者穿刺点皮肤的评估。

②要选择弹性好、且回流通畅的血管。

③严格无菌操作,对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或留置深静脉导管。

④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可调慢滴数,每次输完后充分冲管。

处理:

①拔针后给予冷热敷。

一般冷敷用于非缩血管药物所致的外渗。

热敷适用于血管收缩药物所致外渗。

②常用的湿敷药物有50%硫酸镁、中药金黄散加醋等局部外敷。

2)肺水肿

预防:

①必须计算每段时间内患者的输液滴数,避免忽快忽慢。

②经常巡视有无不适,并严密观察患者输液情况。

处理:

①停止输液。

②使患者端坐,两腿下垂,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③35%酒精湿化加压给氧,使用镇静剂、脱水剂、强心剂等,严重者必要时呼吸机机械通气。

3)渗漏

预防:

①提高穿刺技术,尽量避免使用静脉钢针。

②需要中、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建议使用静脉留置导管或行深静脉插管,输注易致渗漏损伤的药物时,应选弹性好且较粗的血管,避免选用下肢静脉。

③输液过程中,若出现局部疼痛,不能根据回血排除渗漏。

处理:

①发生渗漏时,停止在原部位静脉滴注,抬高患肢。

②假如渗出溶液刺激性不强时则予以热敷患部,渗出溶液刺激性强时,要及时做好局部损伤、坏死的预防护理。

4)空气栓塞

预防:

①避免气体随液体进入人体静脉系统。

处理:

①给氧。

②嘱患者左侧头低脚高位卧位,避免气体阻塞肺动脉口。

九、浅表静脉留置针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静脉炎

预防:

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②选择粗直、弹性好的静脉,位置便于固定,力争一次穿刺成功。

③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④留置针留置期间,指导患者不宜过度活动穿刺肢体。

⑤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抗炎能力。

处理:

①立即给予拔管,嘱患者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回流缓解症状。

②在肿胀部位用50%硫酸镁或土豆片等湿敷20min/次,4次/d。

2)液体渗漏

预防:

①妥善固定导管。

②嘱患者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

③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服勿过紧。

④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处理:

①对液体外渗者,予50%硫酸镁、土豆片等湿敷。

3)皮下血肿

预防:

①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巧、稳、准。

②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处理:

①可行冷敷或热敷,每日l~2次。

4)导管堵塞

预防:

①在静脉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

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浓度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

③采取正压封管,即边推注封管液边夹紧留置针塑料管上的夹子,夹子尽量夹在塑料管的近心端。

处理:

①发生堵管的时候,切记不能用注射器推液,正确的方法是回抽,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内,导致血栓栓塞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5)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①再次输液时,用0.5%碘伏消毒肝素帽处,接上输液器,如果液体滴入不畅,勿用力挤压输液管,否则可将小凝血块挤入Ñ环而发生栓塞,应先调整肢体位置,检查静脉留置针有无脱出,然后用5ml针管抽取0.1%肝素盐水2ml,连接输液针头回抽凝血块,通畅后再换接输液管输液。

②穿刺时尽可能首选上肢粗静脉,并注意保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且留置时间不可过长。

处理:

①及时通知医生,积极处置。

②抬高患肢,卧床休息,患肢抬高略超过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浅静脉内压力,使疼痛减轻。

③避免碰撞伤肢。

④加强静脉血管的保护:

急性期患者需静注扩血管,抗凝及溶栓药物,发热患者需输注抗生素。

⑤为保护静脉血管,每日热敷穿刺处2次,预防浅静脉炎的发生。

6)导管脱出

预防:

①妥善固定导管,延长管应弧形固定,以利于导管受外力牵拉时有一定的余地。

②在更换敷料时应向心揭开敷料。

③加强宣教,指导患者置管侧肢体勿负重或过度活动。

④神志不清者,应使用约束带约束另一上肢,以免把针头拔出。

处理:

①局部按压至不出血。

十、PICC置管术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早期机械性静脉炎

预防:

①24或48小时后常规热敷一周,每天2次,每次20分钟;注意避开贴膜处。

嘱患者放松并配合握拳、松拳活动。

处理:

①配合水胶体敷料外敷。

②遵医嘱予以芬必得等药物。

2)感染

预防:

①加强手部卫生,皮肤的消毒。

②输液接头的维护,导管部位的护理。

处理:

①局部用抗生素软膏(百多邦等)小纱布覆盖。

②有全身症状如寒战、高热等应拔管,同时遵医嘱对症处理。

3)导管堵塞

预防:

①正确冲管,正压封管;重力静脉滴注不能代替冲管。

②不能在置有导管的上部使用袖带或止血带。

处理:

①去除肝素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