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2040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5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docx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docx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

1、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翻译:

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

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

“这是你家的水果。

”杨氏子马上回答说:

“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拓展: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

作者是南朝宋代的刘义庆。

这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

注释

氏:

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甚:

非常。

惠:

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诣:

拜见。

乃:

就;于是。

未闻:

没有听说过。

示:

给……看。

曰:

说。

未:

没有

闻:

听,听说。

夫子:

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本课描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

 

2、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之内善于下围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认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

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说:

不是这样的。

注释

弈秋:

弈:

下棋。

(围棋)。

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古人会把职业和人名连在一起,比如庖丁是叫丁的厨师。

师旷是叫旷的乐师。

通国:

全国。

通:

全。

之:

的。

善:

善于,擅长。

使:

让。

诲:

教导。

其:

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

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

虽然在听讲。

以为:

认为,觉得。

鸿鹄:

天鹅。

(大雁)

援:

引,拉。

将至:

将要到来。

思:

想。

弓缴:

弓箭。

缴:

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

谓,说。

弗若:

不如。

弗:

不。

是否定词。

矣:

了。

与:

吗?

曰:

说。

非然也:

不是这样的。

然,这样。

道理:

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

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

3、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

“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元方曰: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

“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元方曰: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袁绍)。

袁公问:

“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

”元方说:

“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袁公说:

“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

不知是你的父亲效法(学习)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

”元方说:

“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注释

1、候:

拜访,问候。

2、履行:

实施,实行。

3、绥:

安,体恤。

4、孤:

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还有寡人,孤家等称呼。

.

5、师:

学习。

6、尝:

曾经。

7、卿:

客气,亲热的称呼,有表示尊敬的意思在里面。

8、法:

效法,仿效。

也就是学习的意思。

9、称:

称赞,赞不绝口

10、周公:

周武王姬发的弟弟。

姓姬名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

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周公解梦的周公就是他。

11、周旋动静:

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12、益:

更加

13、以:

14、恣:

放纵、无拘束,这里指顺从。

拓展:

袁公是什么样的人?

比较自负,问题刁钻。

元方是什么样的人?

机智应变。

 

4、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

  叶子高先生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刻装饰的也是龙。

在这种情况下,天上的真龙知道了这件事,就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叶公一看见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注释

叶公:

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所以叫叶公。

子高:

叶公的名字。

钩:

衣服上的带钩。

写:

画。

凿:

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屋室雕文:

房屋上雕刻的图案、花纹;“文”是通假字。

通“纹”。

以:

闻:

听说。

下之:

从天上到叶公住所处。

窥(kuī):

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牖(yǒu):

窗户。

施(yì):

延伸,同“拖”。

堂:

厅堂。

还(xuán)走:

转身就跑。

还,通假字。

通“旋”。

走:

逃跑。

五色无主:

脸色一忽儿白,一忽儿黄。

五色,这里指脸色。

是:

由此看来。

好:

喜欢。

夫:

这,那。

是叶公非好龙也: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拓展:

这个成语的意义是:

比喻表面上或口头上爱好、赞赏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爱好,或者实际上并不了解,一旦真正接触,不但并不爱好或赞赏,甚至还惧怕它,反对它。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

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5、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

“今日病矣!

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

“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他儿子小步跑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

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人。

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注释

闵(mǐn):

通假字,同“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

生长,成长。

揠(yà):

拔。

芒芒然:

,同“茫茫然”,疲惫不堪,很疲劳的样子。

谓:

对,告诉。

其人:

他家里的人。

病:

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予:

我,第一人称代词。

表示我的词,还有余、吾。

趋:

小步快走。

往:

去,到……去。

槁(gǎo):

草木干枯,枯萎。

之: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寡:

少。

耘苗:

给苗锄草。

非徒:

非但。

徒,只是。

益:

好处。

拓展:

成语:

揠苗助长。

揠:

拔起。

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比喻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寓意: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

"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

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3、要按照自然规律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6、孟母三迁

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

孟母曰:

“此非吾所以居处子。

”乃去,舍市旁。

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

“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

“真可以处居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

  邹这个地方孟轲(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

他家的房子靠近墓地。

孟子玩游戏就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

他的母亲说:

“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就离开了,房子靠近集市旁,孟子玩游戏时学了些商人吆喝叫卖的事情。

孟子的母亲又说:

“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迁徙(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玩游戏时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

“这里真可以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等到孟子长大了,学习六艺,最终成为了著名的圣贤。

君子们说孟子的母亲善于逐步地教育孩子。

注释

舍:

家。

墓间之事:

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处子:

安顿儿子。

乃:

于是,就。

嬉:

游戏,玩耍。

市:

集市。

贾(gǔ)人:

商贩,商人。

古代商人也成为商贾。

炫卖:

同“炫”,沿街叫卖,夸耀。

徙:

迁移。

俎豆:

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徙居:

搬家。

及:

等到。

大儒:

圣贤。

揖让进退:

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揖:

作揖。

遂:

最后。

卒:

最终,终于。

拓展:

寓意:

良好的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7、一毛不拔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

王曰:

“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

”即唤夜叉拔之。

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

王笑曰:

“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译文

一只猴子死后见到了阎王,(向阎王)要求投胎做人。

阎王说:

“既然你想做人,就需要将毛全部拔掉。

”于是(阎王)就叫夜叉给猴子拔毛。

刚刚才拔下了一根,猴子就忍不住痛得叫了起来。

阎王笑道:

“看你,连一根毛都舍不得拔,怎么做人呢?

注释

既:

既然

之:

代指猴毛

方:

胜:

能忍受。

不胜就是不能忍受,不能承受。

拓展:

成语:

一毛不拔:

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

 

8、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

“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

”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译文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其他人(朋友)家,主人给他食物吃。

他嫌弃食物太淡没有味道。

主人知道之后,于是给他增加了盐。

感觉到了盐的美味之后,就自言自语说:

“味道鲜美的原因,是因为有了盐的缘故。

很少就如此,何况更多一些呢?

”这个愚蠢的人没有智慧,就只空口吃盐。

味觉败坏,反而成为他的祸患。

注释

1食:

食物。

2闻已:

听到之后。

3更:

再次。

4益:

增加。

5既:

已经。

6空:

空口。

7口爽:

口味败坏。

爽:

差、败坏。

8所以:

……的原因。

9复:

再。

10智:

智慧。

12故:

缘故。

13反:

反而。

14患:

祸患。

9、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

“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涉:

过,渡。

者:

……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其:

他的,代词。

自:

从。

坠:

落。

于:

在,到。

遽:

急忙,立刻。

契:

用刀雕刻,刻。

是:

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

吾:

我的。

之: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从坠:

从剑落下的地方。

坠:

落下

其:

他,代词。

求:

找,寻找。

之:

剑,代词。

矣:

了。

而:

然而,表转折。

若:

像。

此:

这样。

不亦惑乎:

不是很糊涂吗?

惑,愚蠢,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成语:

刻舟求剑,比喻人的眼光未必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

寓意:

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故事告诉我们:

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

10、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

“太好了!

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

“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注释

善:

擅长,善于。

鼓:

弹奏。

听:

倾听。

绝:

断绝。

志在高山:

心中想到高山。

善哉:

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

即"好啊"、“妙啊”。

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

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

像……一样。

志在流水:

心里想到河流。

洋洋:

广大。

念:

心里所想的。

必:

一定,必定。

之:

他。

谓:

认为,以为。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

就。

复:

再,又。

弦:

在这里读作xián的音。

拓展:

这篇短文是两个词语的出处:

知音和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同时也是古琴曲的名字。

11、文侯与虞人期猎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

“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文侯曰:

“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

魏于是乎始强。

译文

魏文侯和虞人约定去打猎。

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得高兴,天下起雨来。

文侯要出去赴约,旁边的人(随从的侍臣)说:

“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

”魏文侯说:

“我与虞人约好了去打猎,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

”于是就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打猎的活动。

魏国因为这个原因开始变得强大。

注释

虞人:

管理山泽的官。

期猎:

约定打猎时间。

期:

约定

是:

罢:

停止,取消。

之:

到,往。

焉:

哪里

岂:

怎么

可:

乃:

于是就

启示:

做人要讲究诚信,不能因为自己的快乐或事情就违背承诺。

12、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

“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

楚国有个管祭祀的官员,赐给门客们一壶酒。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

“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这壶酒才有剩余。

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

他拿起酒壶将要饮酒,就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

“我能够给蛇添上脚!

”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成了,夺过他的酒说:

“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

”于是就把壶中的酒喝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

注释

赐:

赏给,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舍人:

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乃左手持卮(zhī):

古代饮酒用器具。

相谓:

互相商议。

为蛇:

画蛇。

引:

拿,举。

且:

将要

固:

本来,原来。

子:

对人的尊称,您;你。

安能:

怎能;哪能。

为:

给;替。

遂:

于是;就。

亡:

丢失,失去。

成语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启示

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13、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得到了一口钟的百姓,想要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可以背起来,他就打算用锤子毁掉它。

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害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捂住。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注释

  

(1)范氏之亡也:

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钟:

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

但是

  (4)负:

用背驮东西。

  (5)况(huàng)然:

形容钟声。

  (6)遽(jù):

立刻。

  (7)悖(bèi):

荒谬。

 

(8)恶:

害怕。

成语:

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

寓意:

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为改变。

14、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

“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有一种鸟在那里,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字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漳河就从这里(发鸠山)起源,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注释

  1、曰:

本意是说,这里可以解释为叫作。

  2、发鸠之山:

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

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

形状

  5、乌:

乌鸦

  6、文首:

头上有花纹。

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詨(音同“叫”):

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8、是:

  9、炎帝之少女:

炎帝的小女儿

  10、故:

所以

  11、湮:

填塞

拓展:

《山海经》:

是中国先秦古籍。

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15、世无良猫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

厌以腥膏,眠以毡罽。

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

某恐,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是无猫邪?

是不会蓄猫也。

译文

  有个人讨厌老鼠,倾尽所有的家财寻求到很好的猫。

用鱼肉喂养,用棉垫、毯子给猫睡。

猫已经吃得饱饱的并且过得安安稳稳,大都不捕鼠了,有时猫甚至与老鼠一块嬉戏,老鼠因为这个原因更加凶暴。

这人害怕了,就再也不养猫了,认为天下没有好猫。

这是没有好猫吗?

这是他不会养猫的原因。

注释

(1)某:

某个人;有一个人。

(2)恶:

讨厌;厌恶。

(3)破家:

拿出所有的家财。

破:

倾尽

(4)厌:

满足。

(5)以:

用。

(6)腥膏:

鱼和肥肉。

腥:

代指鲜鱼。

膏:

肥肉。

(7)罽:

(jì)(罽蒘)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似芹,可食,子大如麦粒。

俗称“鬼麦”。

毡罽:

毡子和毯子。

(8)且:

并且。

(9)率:

大都。

(10)故:

缘故。

(11)益:

更加。

(12)暴:

凶暴。

横行不法。

(13)遂:

于是;就。

(14)逐:

驱逐,赶走。

(15)蓄:

养。

(16)以为:

认为

启示:

溺爱是不可取的,温室里是培养不出栋梁来的。

环境过于安分,就会懒散,不思进取。

 

16、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

等到到了集市,却忘了带尺子。

已经拿到了鞋子,却说:

“我忘记带尺子了。

”就返回家去取尺子。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就没能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说:

“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

  他说:

“我宁可相信尺子,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1..欲:

将要,想要。

2.者:

(怎么样)的人。

3.先:

首先,事先。

4.度(duó):

衡量。

用尺子度量的意思(动词)

5.而:

然后

6.置:

放,搁在。

7.之:

代词,它。

8.其:

他的,指郑人的。

9坐:

通“座”,座位。

10.至:

等到。

11.之:

到……去,前往。

(动词)

12.操:

拿、携带。

(动词)

13.已:

已经。

14.履:

鞋子,革履。

(名词)

15.乃:

于是(就)

16.持:

拿,在本文中同“操”。

(动词)

17.反:

通“返”,返回。

18.罢:

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19.遂:

于是。

20.宁(nìng):

副词。

宁可,宁愿。

21.自信:

相信自己。

22.以:

用。

31.吾:

我。

拓展: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

对待事物要会灵活变通、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死守教条。

这篇故事的作者是韩非子。

 

17、读书要三到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

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古人说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

我曾经说过: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注释

误:

错。

倒:

颠倒。

牵强暗记:

勉强默背大意。

见:

同“现”,表露出来。

晓:

知道。

漫浪:

随随便便,漫不经心。

急:

重要,要紧。

矣:

相当于''了"

岂:

时常,习

乎:

吗,语气词

余尝谓:

我曾经说过。

谓,说

拓展:

朱熹,行五十二,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又称朱文公。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18、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

王曰:

“齐无人耶?

”晏子对曰:

“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王曰:

“然则何为使予?

”晏子对曰:

“齐命使,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译文

  晏子出使到楚国。

楚人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

晏子不进去,说:

“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门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狗门进去。

”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

楚王说:

“齐国没有人可派吗?

”晏子回答说:

“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