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 中考科学化学实验探究真题汇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2380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 中考科学化学实验探究真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浙江省 中考科学化学实验探究真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浙江省 中考科学化学实验探究真题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浙江省 中考科学化学实验探究真题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浙江省 中考科学化学实验探究真题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浙江省 中考科学化学实验探究真题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浙江省 中考科学化学实验探究真题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浙江省 中考科学化学实验探究真题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浙江省 中考科学化学实验探究真题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浙江省 中考科学化学实验探究真题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浙江省 中考科学化学实验探究真题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浙江省 中考科学化学实验探究真题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浙江省 中考科学化学实验探究真题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浙江省 中考科学化学实验探究真题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浙江省 中考科学化学实验探究真题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浙江省 中考科学化学实验探究真题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浙江省 中考科学化学实验探究真题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浙江省 中考科学化学实验探究真题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浙江省 中考科学化学实验探究真题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 中考科学化学实验探究真题汇编.docx

《浙江省 中考科学化学实验探究真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 中考科学化学实验探究真题汇编.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 中考科学化学实验探究真题汇编.docx

浙江省中考科学化学实验探究真题汇编

【温州2016】

【第1题】实验室用如下方法制取氢氧化铜固体。

 

 

(1)步骤①需配制2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NaOH溶液,需NaOH固体 克。

 

(2)请从图乙中选取步骤②过滤时需要用到的器材 。

(可多选) 

 

(3)步骤③需多次用蒸馏水清洗过滤装置中的滤渣,目的是去除残留在氢氧化铜表面的氯化钠溶液。

实验中需要检验清洗后收集到的液体中是否含有氯化钠,写出检验的方法:

 。

 

【第2题】1774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进行了如图实验:

取一根一闻风而动封闭的玻璃管,在玻璃管的底部装入红色固体氧化汞,迂曲装满汞(水银),将其倒扣在盛有汞的烧杯中,通过凸透镜将阳光会聚到氧化汞上,对其加热,使其发生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HgO=====(加热)2Hg+O2↑。

 

(1)为使加热效果最好,应使氧化汞牌凸透镜的 处。

 

(2)氧化汞(HgO)中汞元素的化合价为 。

 

(3)写出该实验的现象(列举一点):

 。

 

【杭州2016】

【第1题】焦亚硫酸钠(Na2S2O5)是一种常用的食品抗氧化剂。

小金模仿化工生产,用如图装置来制取Na2S2O5。

已知:

A中 发生的反应为:

H2SO4(浓)+Na2SO3=Na2SO4+SO2↑+H2O,B中发生的反应为:

Na2SO3+SO2=Na2S2O5 

(1)图中盛放浓硫酸的仪器名称是 。

 

(2)写出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在实验过程中,滴加浓硫酸不宜过快,理由是 。

 

(4)该实验开始滴加浓硫酸时,应先除尽装置内的空气。

若忘记这一操作,新制取的Na2S2O5产品中会混有Na2SO4杂质。

这与O2的 有关。

(填写化学性质) 

【第2题】小金为了探究温度对H2O2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借助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略去)进行了两次实验,两次实验的部分设计如表所示:

  

 

(1)实验2中应加入5%H2O2 毫升; 

(2)在两次实验中,可通过来比较H2O2分解反应速率的大小; 

(3)实验2中水浴温度控制在80℃时,测定的反应速率会比真实值偏大,其原因除锥形瓶内气体受热膨胀外,还有; 

(4)实验结束后若要将MnO2从混合物里分离出来,可采取的方法是 。

 

【宁波2016】

【第1题】“一般不用K、Ca、Na等活泼金属来置换盐溶液中的其他金属元素”,这是教科书上的一句话。

 

小科对此进行了思考,并查阅资料,对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钠常温下就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反应方程式为:

2Na+2H20====2Na0H+H2↑。

 

【提出猜想】猜想一:

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会有铜生成。

 

猜想二:

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的沉淀只有氢氧化铜。

 

【实验及现象】切取不同大小的钠块分别投入到两种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有关产生沉淀的现象如下表所示。

实验编号

钠块大小

硫酸铜溶液

实验中产生沉淀的现象

绿豆大小

稀溶液10ml

产生蓝绿色沉淀

绿豆大小

浓溶液10ml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豌豆大小

稀溶液10ml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豌豆大小

浓溶液10ml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并出现黑色固体

    

 

小科咨询老师后得知蓝绿色沉淀为碱式铜盐。

 

【实验结论】

(1)上述实验中均未观察到 色固体生成,由此判断猜想一错误 

(2)实验①中观察到的沉淀是蓝绿色的,由此判断猜想二也错误。

 

【实验反思】

(1)实验中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原理是 。

(2)由上述实验可知,导致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产物不同的因素有 .

(3)为了用钠置换硫酸铜中的铜元素,小科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一:

把钠块和无水硫酸铜直接混合,在干燥的空气中加热。

 

方案二:

把钠块和无水旒酸铜直接混合,隔绝空气加热。

 

请从两个方案中选出合理的方案,并说明理由。

 . 

【湖州2016】

【第1题】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了俗名为苏打的碳酸钠后,得知它还有一个俗名为小苏打的“兄弟”,这个“兄弟”的性质是否和它相似?

它们之间能发生转化吗?

 

小明查阅了资料,将相关信息整理如下:

俗名

苏打纯碱

小苏打

化学式

Na2CO3

NaHCO3

构成微粒

Na+CO32-

Na+HCO3-

溶解度(常温)

21.5克

9.6克

两者的转化

Na2CO3+CO2+H2O===2NaHCO3

2NaHCO3=====(加热)Na2CO3+CO2↑+H2O

 

下面是小明同学进行的探究:

 

(1)用试管取适量Na2CO3与NaHCO3溶液,向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观察试液颜色变化。

此实验的目的是 。

 

(2)在研究Na2CO3与NaHCO3转化时,小明觉得Na2CO3转化为NaHCO3过程中,由于NaHCO3溶于水,整个过程不会有明显现象。

老师笑着对小明说:

“做实验吧,实验会告诉你答案。

”于是,小明在老师的指导下,向饱和的Na2CO3溶液中通入CO2。

起初无明显现象,继续不断地通入CO2,溶液中出现了白色沉淀。

这让小明很疑惑:

NaHCO3溶于水,为什么还有白色沉淀产生呢?

小明经过思考,明白了白色沉淀产生的原因是 。

 

(3)在小明同学的带动下,兴趣小组又对NaHCO3的其他性质进行了探究,发现两“兄弟”既有相似的性质也有不同的个性。

从微观的角度分析,造成两“兄弟”不同个性的原因是 不同。

【第2题】科学兴趣小组做碳还原金属氧化物实验后,收集到CO和CO2的混合废气,考虑到废气直接排放会污染环境,想把废气初步分离回收再利用。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分离实验(收集装置略去)。

 

(1)锥形瓶中加入的是 。

 

A.NaOH溶液B.NaCl溶液C.Ca(OH)2溶液 

(2)打开阀门K2,通入混合气体,首先分离得到 气体;接着关闭阀门K2,打开阀门K1,将分液漏斗中装的 溶液滴入锥形瓶中。

在锥形瓶中看到有气泡产生,而分离出第二种气体。

 

【绍兴、义乌2016】

【第1题】兴趣小组实验中,将NaOH溶液滴入CuSO4溶液中,结果溶液中生成了浅绿色的固体-于是,他们对该浅绿色固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①NaOH与CuSO4反应会生成Cu(OH)2,也会生成Cu4(OH)6S04(碱式硫酸铜)。

 

②Cu(OH)2在80℃会分解生成CuO。

 

③Cu4(OH)6SO4不溶于水,能与酸反应,分解温度需3000C。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

浅绿色固体为Cu(OH)2。

 

猜想二:

浅绿色固体为。

 

猜想三:

浅绿色固体为Cu(OH)2和Cu4(OH)6SO4。

 

【获取事实与证据】 

①取少量浅绿色固体放人试管中,加热至100℃,观察到黑色固体物质,说明浅绿色固体中存在。

②另取少量浅绿色固体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再滴加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是。

 

【结论】整个实验证明猜想正确。

 

【第2题】进行氧气制取与性质检验的实验。

 

(1)以过氧化氢溶液为原料制取并收集氧气,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__(选填序号)。

 

 

(2)实验中,用装有一定量水的集气瓶进行排水法收集氧气,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那么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体积分数的最低值是多少呢?

进一步展开探究。

 

第一组实验:

5只容积均为100毫升的集气瓶,分别装入一定体积的水,再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恰好把5只集气瓶中的水排去。

将带火星的木条依次伸人5只集气瓶中,记录实验现象。

以相同方法完成第二组实验。

两组实验的数据和现象见下表。

(已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 

 

①第一组实验D瓶,集气结束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

 

②经计算,第二组实验C瓶的氧气体积分数为48.65%,由此得出“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体积分数的最低值只能是48.65%”的结论。

对此结论和过程进行评价:

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编号

A

B

C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克)

9

18

27

溶液质量(克)

59

68

68

【第3题】20℃时,向3个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并充分溶解。

根据下表实验数据回答。

(1)实验所得3杯溶液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_(选填编号)。

 

(2)若将A杯中的溶液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需加水_______克。

 

 

【金华2016】

【第1题】某混合气体可能有CO2、CO、H2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气体的组成,设计了如下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已省略)。

实验后发现A装置中溶液变浑浊,C中的固体由黑色变红色,D中的固体由白色变蓝色,F装置中有水流入烧杯。

 

在反应前后对C、D装置进行了质量的测量(各步反应均完全),测量结果如下表:

反应前后

反应前

反应后

C装置中的试管与固体的总质量(克)

a

c

D装置的中U形管与固体的总质量

b

d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A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一定能证明原混合气体中有氢气存在的实验现象是 。

 

(3)F装置的作用:

①“抽气”② 。

 

(4)证明原混合气体中有CO存在的定量关系式是 (用字母a、b、c、d表示) 

【第2题】某白色固体中可能含有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碳酸钡、氯化钡中的几种物质,为了鉴定该白色固体的组成,拓展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

 

Ⅰ.称取15克固体于烧杯中,加入足量水充分溶解,过滤得到白色沉淀4.3克和无色气滤液。

 

Ⅱ.往Ⅰ中所得4.3克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并有无色气体产生,测得剩余沉淀质量为2.33克 

Ⅲ.把Ⅰ中所滤液等分成两份,第一份滤液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既没有产生气体,也没有产生沉淀,第二份滤液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没有产生沉淀。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仅根据第Ⅲ步实验现象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滤液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 。

 

(2)写出原白色固体所有可能组成。

 

【第3题】A、B、C三只烧杯中分别装入等质量的水,在相同温度下,向三只烧杯中分别加入25g、10g、5g同种固体物质,充分溶解后,静置,现象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填烧杯编号) 

(1)A、B、C三只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的是 。

 

(2)A、B、C三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

 

   

【第4题】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1)如图2是常见的气体制取装置(夹持装置未画出),图2中的气体发生装置虽然简单,操作方便,但无法控制反应速率,为达到控制反应速率的目的,请从图3中选取      (填字母)与图1中a组装成新气体发生装置。

 

(2)在连接图1中的b和d时,使d较易插入b中的措施是             。

 

【衢州2016】

【第1题】在科学拓展性课程学习中,小柯做了如下实验:

先在水槽里的支架上放两个小烧杯,一个盛有较多正在萌发的种子,另一个装有适量的NaOH溶液,再往水槽内注入一定量的水,最后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两个小烧杯(如图)。

待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大烧杯内的水面上升,大烧杯外的水面下降。

为什么杯外的水会进入杯内呢?

请分析实验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解释。

  

【第2题】以下是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曾开展的实验:

 

①先用天平称取质量为m1的金属锡粉。

 

②将这些锡粉放在密闭容器里进行完全燃烧,生成了白色固体物质。

称量容器的总质量为m2。

 

③打开容器,听到了空气进入容器发出的“丝丝的声响”,称量所得白色物质的质量为m3。

 

④把白色物质放回原容器里(容器中空气的组成恢复到初始状态),重新称量容器的总质量为m4。

 

(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锡的燃烧是 变化。

 

(2)罗蒙诺索夫分析数据后发现,生成白色物质的质量m3= ,于是提出了“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产物的总质量”的观点。

 

(3)后经多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最终确立了质量守恒定律。

请从微观角度解释该定律:

 。

【第3题】某兴趣小组进行纯碱样品(杂质仅含NaCl)中Na2CO3质量分数的测定实验。

主要操作流程如下图。

 

(1)请指出图中过滤操作中的一处错误:

 。

 

(2)为节约药品,可先向呈碱性的Na2CO3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 色,再向溶液中滴加CaCl2溶液至颜色恰好消失,即可停止滴加。

 

(3)以下操作过程会导致Na2CO3质量分数测定值偏小的有 。

 

A.称量沉淀质量时忘记读取游码所示的值(不为零) 

B.沉淀未完全烘干就进行称量 

C.溶解时,充分搅拌后,样品未能完全溶解即进行下步操作 

【第4题】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据此回答:

 

(1)稀盐酸(HCl)和稀硫酸(H2SO4)具有相似的的化学性质,原因是它们在电离时都产生了 。

 

(2)稀盐酸和稀硫酸都是无色透明的液 

体,为鉴别它们,小柯设计了如图四种方案(每种方案的两支试管中事先分别加入等量的上述两种酸)。

其中可行的方案有 。

 

【丽水2016】

【第1题】质疑与探究是科学课堂永恒的主题,下列是小科同学对气体收集方式本质原因的探究。

 

(1)有些同学说:

“CO2要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不能用向下排法收集。

”小科同学疑惑:

为什么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于是,进行了如下对比实验:

用图甲和图乙两种方式收集CO2,通入的气体流速和时间相同,发现甲集气瓶收集到的CO2浓度较大,乙集气瓶的CO2浓度很小。

请分析两者浓度相差较大的原因。

 

(2)有些同学说:

“O2可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但CO2不能排水集气法收集。

”对此,小科同学疑惑,于是又进行了如下对比实验:

用图丙装置分别以相同流速通入O2和CO2,发现收集满O2比CO2耗时少。

请分析原因。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1

取少量固体于小烧杯中,加水充分溶解

固体全部溶解

2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3

取 ▲ 于另一试管中,再加入少量FeCl3溶液

产生红褐色絮状沉淀

【第2题】小科同学对实验室中已经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

 

【猜想与假设】①部分变质,固体是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②全部变质,固体是Na2CO3。

 

【查阅资料】①Na2CO3溶液与FeCl3溶液会发生反应,有红褐色絮状沉淀等现象出现; 

②NaCl溶液和BaCl2溶液均呈中性。

 

【进行实验】

  

 

【解释与结论】 

(1)请将步骤3实验操作补充完整; 

(2)步骤2加入过量BaCl2溶液的目的是 ; 

(3)根据实验现象,可确定该固体是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交流评价】 

小科同学把步骤3中的FeCl3溶液改为无色酚酞试液,若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也可以确定该固体是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你认为是否合理?

 。

  

【第3题】最近电茶壶等不锈钢食具容器安全问题引起消费者关注。

不锈钢中有铁、碳、硅和锰等元素。

有些食具容器所用不锈钢材料锰含量较高,若材料中的金属锰析出超标,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可能会对神经系统有损害。

 

(1)铁元素在地壳中主要以化合态形式存在,从铁矿石中冶炼出铁的主要反应如下:

 

Fe2O3+CO=====(高温)2Fe+3CO2。

该反应 分解反应。

(选填“是”或“不是”) 

(2)已知锰(Mn)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锌。

不锈钢材料中的金属锰若析出进入人体胃中,会与胃液中的盐酸发生置换反应,反应产物中锰元素化合价显+2价。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已知碳、铁和硅等单质能发生以下反应:

 

①C+O2=====(点燃)CO2②Fe+2HCl===FeCl2+H2↑③Si+2NaOH+H2O==Na2SiO3+2H2↑ 

请从反应前与反应后元素化合价改变的角度,归纳出这3个反应的共同规律 。

【嘉兴、舟山2016】

【第1题】为确定某大理石样品的纯度,某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

称取该大理石(主要成分是CaCO;,杂质不参加反应)加入烧杯中,向其中逐渐加入稀盐酸至完全反应。

反应结束后,称量烧杯的总质量(溶解的气体忽略不计),有关数据记录如下表。

 

(1)实验中判断碳酸钙已经完全反应的方法是 ▲ 。

 

(2)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为 ▲ 克,请计算该大理石样品的纯度。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实验中若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会使实验结果偏 ▲ ,原因是什么 

(4)大理石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应避免与 ▲ 接触。

 

【第2题】科学探究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

某兴趣小组进行了金属燃烧实验: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进行l、2实验的目的是为研究铝和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是否与氧气的 ▲ 有关。

 

(2)某同学分析2、3实验后就得出了如下结论:

不同金属的活动性是不同的。

其他同学认为这个结论不可靠,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 ▲ 。

 

(3)小组同学认为镁和铝的活动性可以通过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来比较,你认为还可以通过 ▲的实验来比较。

 

(4)在实验1中,有同学用细针去刺破液态铝外面的薄膜,观察到里面的液态铝依然没有流出来。

实验后,同学们查阅资料获知该薄膜是氧化铝,其熔点明显高于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由此推断,刺破薄膜后液态铝会迅速和 ▲ 反应又会形成致密氧化膜,所以液态铝不会流出来。

 

【第3题】利用结构图对一些科学概念进行梳理是常用的学习方法。

某同学用右图表示了一些概念间的关系,试回答:

 

(1)若图中A、B、C代表酸、碱、盐三类物质,则大圈可代表 ▲ (选填“单质”、“氧化物”或“化合物”)。

 

(2)若图中大圈表示吸热的物态变化,则A、B、C不可能代表的物态变化是 ▲ (写出一个名称即可)。

【第4题】如图所示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改进实验,用适量双氧水和二氧化锰代替原实验中集气瓶里的水。

 

(1)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代替原集气瓶里的水,其优点除了使实验更简便外,还有 ▲ 。

 

(2)实验中可观察到铁丝燃烧的现象是 ▲ ,并放出大量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台州2016】

【第1题】资料显示,将新制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H2O2溶液,加热到80℃时,才有较多氧气产生。

而相同质量5%的H2O2溶液加入催化剂,常温下就会立即产生氧气,反应速度快、所需时间短。

 

(1)小晨按图甲装置进行实验,当试管中有大量气泡出现时,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并未复燃。

为此,他利用图乙装置收集气体,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那么图甲实验中带火星木条未复燃的原因是 ▲ 。

 

 

(2)小柯利用催化剂使H2O2溶液分解制取氧气,图丙是他设计的气体发生装置,请你指出一处错误。

 ▲

(3)采用相同质量5%的H2O2溶液,图丁虚线表示加热分解制取氧气的曲线,请你在该图中用实线画出利用催化剂制取氧气的大致曲线。

 ▲ (假定两种方法H2O2均完全分解;曲线画在答题纸上)

【第2题】镁带在空气中放置几十天后表面变黑。

有人认为这是镁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镁;也有人根据铁生锈的条件,认为这是镁与水、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此,小柯进行了如下探究:

将如图所示的两个装置抽气,然后充入除去二氧化碳后的空气,再在两边用弹簧夹将装置密封,几十天以后观察现象。

 

(1)两个装置所盛放的液体分别是 ▲ 和水。

 

(2)几十天以后,两个装置中的镁带表面都未变黑,于是小柯猜想,黑色物质可能是碳和碳酸镁的混合物。

如果小柯的猜想成立,那么取黑色物质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会观察到哪些现象 ▲

【第3题】 利用如图所示的仪器和药品,测量一定质量大颗粒食盐晶体的体积,同学们展开了讨论。

(不考虑杂质对实验的影响) 

(1)小柯提出,在量筒内倒入一定量的水,然后将一定质量的食盐晶体放入,观察液面的变化来测量食盐的体积。

但他的想法马上遭到大家的否定,原因是 ▲ 。

 

(2)同学们讨论后提出,只要将量筒内的水换成另一种液体(只能利用图中的仪器和药品),实验就能取得成功,该液体是 ▲ 。

 

【第4题】 如图是小柯同学在复习科学时,构建酸通性的“手掌图”,其中五个手指表示能与酸发生化学反应的五类物质。

 

(1)无名指上漏填的一类物质是 ▲ 。

 

 

(2)若利用铜来制取硫酸铜,常用的方法是:

铜氧化铜 硫酸铜。

请你写出步骤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

【温州2016】

【第1题】

(1)8

(2)ABCD(3)往收集到的液体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含有氯化钠 

【第2题】

(1)焦点

(2)+2(3)红色固体消失(减少)、管内液面下降

【杭州2016】

【第1题】

(1)分液漏斗

(2)SO2+2NaOH=Na2SO3+H2O(3)防止生成SO2气体过快,来不及与B中的亚硫酸钠进一步反应生成Na2S2O5(4)氧化性 

【第2题】

(1)40

(2)相同时间内注射器中气体的体积(3)高温下水蒸发成水蒸气(4)过滤、洗涤、干燥 

【宁波2016】

【第1题】【实验结论】红 【实验反思】 

(1)钠和水先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絮状沉淀 

(评分说明:

写出“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絮状沉淀”即给3分。

) 

(2)钠块的大小、硫酸铜溶液的浓度(只写出一点给2分)(3)方案二隔绝空气加热,能避免钠在空气中被氧化 

【湖州2016】

27.【第1题】

(1)判断NaHCO3溶液是否呈碱性(2分)

(2)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不够大(2分) 

(3)阴离子(或:

CO32-与HCO3-)(3分)【第2题】

(1)A

(2)CO稀硫酸(或“稀盐酸”)

【绍兴、义乌2016】

【第1题】Cu4(OH)6SO4①Cu(OH)2②BaSO4三 

【第2题】

(1)A、E (2

)①52.6②实验中,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体积分数值是确定的,随着实验的精确度要求提高,可以越来越接近这一数值。

 【第3题】

(1)A

(2)941 

【金华2016】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衢州2016】

【第1题】答题要点:

①种子的的呼吸作用要消耗氧气;②种子的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

③NaOH溶液会吸收二氧化碳;④杯内外气体压强的比较。

 

示例:

正在萌发的种子要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消耗了杯内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被NaOH溶液吸收。

杯内气体减少,导致杯内气体压强减小,使杯内气体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杯外的水被外界大气压入杯内,使杯内水面上升,杯外水面下降。

 

示例:

正在萌发的种子要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被NaOH溶液吸收。

杯内气体减少,导致杯内气体压强减小,使杯内气体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强,杯外的水被外界大气压入杯内,使杯内水面上升,杯外水面下降。

 

示例:

正在萌发的种子要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消耗了杯内氧气。

杯内气体减少,导致杯内气体压强减小,使杯内气体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杯外的水被外界大气压入杯内,使杯内水面上升,杯外水面下降。

 

示例:

杯内气体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强,杯外的水被外界大气压入杯内,使杯内水面上升,杯外水面下降。

 

【第2题】

(1)化学

(2)m4-m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