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2477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docx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docx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1.事故概况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30分,位于前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首府基辅以北130公里处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发生了反应堆堆芯熔化、部分厂房倒塌、同时发生火灾的重大灾难性事故。

反应堆内的放射物质大量外泄,不仅影响苏联大片地区,还波及瑞典、芬兰、波兰等国,成为核电史上迄今为止最严重的事故。

2.核电站概况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共有4台1000MWe级PBMK-100型核反应堆,这是一种非均匀压力管式热中子堆,以低浓缩二氧化铀作燃料、石墨作慢化剂、轻水作冷却剂,反应堆热功率为3200MWt。

这些反应堆于20世纪70年代引进,其发电量占乌克兰总发电量的50%,同时也是大多数东欧国家的重要电力来源。

事故发生时,该核电站还有2台核电机组在建。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核事故后,其他3台核电机组并未随即因此而关闭,而是在4号机组采用石棺隔离之后继续恢复运行。

此后,2号机组1991年在发生一场火警,乌克兰政府当局认为该机组无法修复之后才宣布终止运作,之后其余2台机组也分别于1996和2000年正式关闭。

3.事故概况

3.1.安全装置测试计划

1986年4月25日夜间,切尔诺贝利4号机组计划停机检修,打算在停堆前开展8号汽轮发电机的惰走带负荷试验以及对应急堆芯冷却系统的测试。

3.2.事故经过

事故起因于设计上的严重缺陷和一系列严重违反运行规程的操作,如下表所列。

4月25日1时开始降低堆功率,13时05分降到50%额定值并切除7号发电机组(该机厂用负荷切换到8号发电机母线上)。

按试验大纲要求,14时将反应堆应急堆心冷却系统与强迫循环回路断开。

但根据调度要求,推迟了机组解列。

因发电机惰走试验要求在反应堆热功率700~1000MWt下完成,23时10分又开始再降功率,并按低功率下运行规程要求,切除了局部自动调节系统。

由于未能迅速消除自动调节测量部分显示的不平衡,功率直降到30MWt以下。

直到4月26日1时运行人员才使功率稳定在200MWt水平。

1时左右又投入2台备用主循环泵,使运行主循环泵数量达到8台。

这就导致通过堆芯流量增加,蒸汽量减少。

汽水分离器中气压和水位迅速变化。

运行人员担心这些参数的变化导致停堆,将有关的保护系统切除。

1时23分发现反应堆过剩反应性已降到要求立即停堆水平。

但操作人员不仅没有据此停堆,反而切除8号汽轮发电机组应急保护系统,开始惰走试验。

此时反应堆功率开始重新上升。

值班长按下紧急停堆按钮。

就在控制棒和停堆棒下落几秒钟后,接连发生两次爆炸,燃烧的团块和烈焰冲入反应堆上空。

反应堆爆炸使高温堆芯碎片落到汽机房、除氧器间和反应堆厂房某些隔间屋顶上,加之油管破裂、电缆短路等原因,引起7号汽轮发电机厂房、反应堆大厅和与其毗连部分房屋着火,到清晨5时火灾基本扑灭。

操纵人员没有意识到反应堆已发生了爆炸,还试图采用应急辅助给水泵来降低反应堆坑室内的温度,但是所有的泵都无法工作,后改用压缩机站鼓风机往坑室下方空间送氮气。

5月6日反应堆坑室温度停止上升,并由于自然通风的建立,温度开始下降。

与此同时,为防止熔化的燃料聚集而达到临界质量并发生自持链式反应的危险,在4月27日至5月10日期间,出动军用飞机向毁坏的反应堆投掷约5000吨的硼、白云石、砂子、粘土和铅的混合物予以覆盖。

5月6日,事故反应堆向大气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已从每日数兆居里下降到每日数百居里。

5月底,进一步降到每日数十居里。

3.3.事故后果

事故除导致4号反应堆机组全部毁坏以外,电站其余3台机组也被迫于当天和次日停运,1号机组于同年10月恢复运行。

事故引起的放射性同位素释放可分成几个阶段。

最初时刻是弥散的燃料直接从毁坏的反应堆散逸出来。

4月26日到5月2日,因通氮阻止石墨燃烧和对排放物进行过滤,使排放率下降。

这一段时间内排放物中放射性同位素的组成类似于辐照过的燃料。

5月2日以后裂变产物排放率又急剧上升。

排放物初期主要是挥发性成分,如碘。

5月6日以后,由于裂变产物与抛掷的覆盖材料相互作用形成了难熔物质,而且燃料温度趋于恒定,继而下降,排放量亦迅速下降。

事故中,除两名电站工作人员因爆炸当场丧生,共有203人受到Ⅰ度以上的急性照射,其中29人在1个月以内死亡。

事故发生时,放射性污染物烟羽受气象条件影响,开始时是向西和向北移动,事故后2~3天内往北移动,4月29日开始又向南移动。

随后,被污染的空气团经过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向更远的地方扩散。

由于烟羽迁移的结果,先在核电站的西、西北和东北方向造成地面污染,后来又在南面形成小范围的污染区。

事故后核电站附近的辐射水平超过100毫伦/小时。

15天后,在电厂西面约50~60公里处和北面35~40公里处,最高辐射水平达到5毫伦/小时。

5月初,基辅辐射水平达到0.5~0.8毫伦/小时。

6月10~20日期间,基辅水库水中放射性同位素浓度达到10-10居里/升,底部沉积物中浓度达到10-7~10-8居里/千克。

4月28日10时,瑞典国家辐射防护研究所发现福尔斯马克核电厂辐射水平增加。

虽然未发现反应堆厂房内辐射水平异常,仍然采取了应急措施,撤走了部分电厂工作人员。

根据瑞典监测结果分析,瑞典全境辐射水平均有所增加。

5月9日在瑞典中部地区,辐射水平达到100~300微拉德/小时。

核泄漏过程持续了10天,核反应堆泄漏出的大量锶、铯、钚等放射性物质散到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以及其他欧洲国家。

事故发生20天后,核反应堆中心的温度仍然高达270℃。

事故并未在电厂周围居民区中引起患急性射线并发症的大剂量照射。

受影响最大的是距电站30公里以内的人。

据苏联官方估计,大部分人受照射剂量不会超过25雷姆,少数撤离得较晚的人受照射剂量可能达到30~40雷姆。

对30公里以外地区,由于事故后放射性烟云主要是向西方和西北方向飘移,受影响地区主要是苏联欧洲部分,以及东欧、北欧和西欧一些国家。

苏联估计在今后70年内,其欧洲部分的居民会通过食物链摄入最多约210×106人-雷姆的内照射剂量。

在1986年会接受到约8.6×106人-雷姆的外照射剂量,而在今后50年中还会接受到29×106人-雷姆的外照射剂量。

这些居民中癌症死亡率的增加将不超过0.4%。

3.4.死亡及受影响人数

据前苏联的官方统计数据,事故当天,有132人住院治疗,事故后共组织疏散13.5万人。

33人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直接危害下死亡,300多人因受到严重辐射先后被送入医院抢救,有更多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辐射污染。

为了防止进一步的辐射,苏联将28万多人疏散到了辐射区以外。

因事故而直接或间接死亡的总人数难以估算,且事故后的长期影响到目前为止仍是个未知数。

2005年一份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认为直到当时有56人丧生,47名核电站工人及9名儿童患上甲状腺癌,并估计大约4000人最终将会因这次意外所带来的疾病而死亡。

3.5.波及范围及各国反应

外泄的幅射尘随著大气飘散到前苏联的西部地区、东欧地区、北欧的斯堪地维亚半岛。

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受污最为严重,由于风向的关系,据估计约有60%的放射性物质落在白俄罗斯的土地。

瑞典、丹麦、芬兰以及欧洲共同体于4月29日向苏联提出强烈抗议。

瑞典国家放射学研究所发言人说,这次事故后飘落到瑞典东部沿海地区的放射物质的含量已超过正常标准的100倍。

瑞典北部的福尔斯马克核电站周围10公里范围内发现放射尘埃增多,600名工人被迫撤离核电站,近千名居民排着长队等候接受放射性尘埃的检查。

丹麦首相施吕特强烈谴责苏联未能立即就核电站发生的事故向其邻国发出警报。

波兰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副总理牵头的委员会,负责处理这起事故的危害等有关问题,并采取措施防止核电站溢出的放射尘埃危害波兰人的健康,指示人们不要食用喂养青饲料的奶牛所产的牛奶,向有关地区18岁以下居民发放碘化钾。

德国展开了一场马拉松式的长年论战,2002年德政府立法放弃核能。

南斯拉夫政府也要求居民不要利用雨水,不要饮用放牧于野外的牛羊的奶,不要生吃新鲜蔬菜。

此事故引起大众对于前苏联的核电厂安全性的关注,事故也间接了导致苏联的瓦解。

苏联瓦解后独立的国家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等每年仍然投入经费与人力在灾变的善后以及居民健康保健上。

3.6.经济损失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后5个多月才恢复发电,使前苏联蒙受了巨大损失。

据前苏联官方公布,这起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亿卢布(约合29亿美元),如果把前苏联在旅游、外贸和农业方面的损失合在一起,可能达到数千亿美元。

为了清除核事故的影响,保障居民的健康,前苏联政府在每一个州和地区建立了切尔诺贝利事故受害者治疗与预防机构,对受害者提供免费医疗帮助。

还特别在莫斯科建立了联邦抗辐射保护儿童科学实践中心,治疗受辐射的儿童。

十几年来,该医疗保障系统诊治切尔诺贝利事故受害者达几百万之多,其中包括20余万名儿童。

在受灾严重地区,还建立了心理治疗中心。

同时,政府还建立了统一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害者清单”,对受害者身体状况进行跟踪监视。

截至2001年1月1日,列入俄罗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害者清单”的人超过57万。

据统计,苏联政府用于清理核污染、为受害者提高医疗帮助、社会保障、津贴、建设新的村庄和住宅等方面的预算开支高达230亿卢布。

1992年至1998年俄罗斯用于消除切尔诺贝利后果的财政预算460亿卢布,支付事故清理人员和受灾区居民的津贴和补助达360亿卢布(高于30亿美元),乌克兰30亿美元。

白俄罗斯在评估损失时指出,切尔诺贝利造成的损失是白俄罗斯政府32年的总预算,相当于2350亿美元。

至今在俄罗斯因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社会保障法保护的人口仍有210万。

消除切尔诺贝利后患成了前苏联及其解体后独立的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政府每年的巨大财政负担,成了这些国家永远还不清的债务。

4.应急措施

当时的苏联政府并没有意识到核电站会出现严重事故更没有要求核电站编制应急计划,作应急准备,而只是在操作规程中公式化地要求有“反事故规程”。

反应堆爆炸后,前苏联成立了紧急调查委员会,调查委员会公布的结果令人触目惊心:

在切尔诺贝利反应堆内190吨核燃料中3%~4%的放射性物质已经泄漏,放射性核素碘-131和衰变期很长的铯-137在空气流的作用下迅速扩散,导致周边地区空气、土壤和河流受到严重污染;电站周围30公里范围内的辐射强度超过每平方公里15居里,居民身体健康和自然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为迅速控制放射性物质的扩散,保障居民的生命安全,当局先后动员80万人参加了核污染的清理工作,迁移重灾区居民27万人,其紧急措施是:

1)用直升飞机向反应堆中投放大量硼砂、粘土等材料,以阻止火灾和放射性物质大量外流。

2)迁移重灾区居民。

电站周围30公里范围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放射强度超过15居里/平方公里。

为了保障该地区居民的身体健康,政府将该地区居住的13万居民撤离到安全地带,并对部分不愿意迁移者强行执行。

在5个小时内全部撤离了居住在电站旁普里皮亚季城的电站工作人员家属。

同时,根据受辐射的强度建立了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受核污染地形图,划分了隔离区,迁移受灾居民,并限制在灾区进行生产活动。

3)建造反应堆覆盖掩体。

爆炸使第4号反应堆完全破坏,电站出氧格、机房以及周围的建筑物也严重受损。

更可怕的是留在反应堆内的大部分核燃料随时可能发生爆炸。

为了防止反应堆再次爆炸,彻底阻止放射性物质继续泄漏,政府决定在破坏了的反应堆上紧急建造覆盖掩体。

利用多班倒的方式,清理人员在放射强度高达每小时100Gy(戈瑞)的环境下,在半年的时间内建成了石覆盖掩体,阻止了放射性物质继续外流。

4)紧急清除重灾区放射性物质。

散落到电站周边地区的大量放射性物质成了新的放射源,为了清除这些重灾区的放射核素,政府紧急调集了国防部防化部队和民用防务人员,将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土壤表层铲除,并装在特殊的集装箱里掩埋。

类似的清理工作在部分村庄和地区进行了多次。

清理人员还用布擦洗了核电站内部的放射性物质。

这些清理措施大大降低了土壤和空气中放射性物质的含量。

事故发生后,发生爆炸的4号机组被用钢筋混凝土封起来,电站周边30公里以内被定为“禁入区”。

前苏联政府在处理这次事故过程中,采取了不少有力措施,组织建立了消防队、防化兵、空中直升机部队、工程兵部队等。

参加事故后应急处理的人员达到大约20万人,参加清理的人员更多(80万人)。

国际上,像美国、联邦德国等都派出了支援的技术力量。

5.安全隔离措施

在事故发生后不久,乌克兰政府当局使用石棺水泥围墙将切尔诺贝利4号机组与其他区域进行了隔离,以阻止辐射扩散。

“石棺”于1986年11月建成,以后又经数次加固和防渗漏维修。

“石棺”仍存在潜在辐射危险:

1)石棺的支撑物是原反应堆的原来的结构,这些结构已经受损,当失去支撑作用时有顶部塌陷的危险;

2)渗漏的可能,石棺顶部有大量裂缝,雨水渗漏可使温度增加,金属腐蚀和棺内温度增高;

3)设计时没有考虑抗震、抗撞击、防水淹等性能,自然灾害时有塌陷危险。

据估计,如发生事故其影响不超过30km的范围。

目前,石棺内放射水平已降低了10倍,顶部剂量水平已由0.5Gy/h降至0.05Gy/h以下。

有一组负责剂量检测的专业人员定期进入或在其周围实施监测,他们的累积剂量为0.5~13Gy,由于是长间隔多分次的照射,这些人员中没有观察到辐射的确定性健康效应。

但这并非是一个永远安全的做法。

原因是在于当时以人力及工业机器人搭建的石棺正在严重地变旧。

如果石棺倒塌,有可能会导致机组释放出有辐射性的尘埃。

这些石棺脆弱程度连一阵小型的地震,或一阵强烈的大风,都也可能引至其屋顶倒塌。

因此,当局曾经研究出好几种加固石棺围墙的方案。

新的石棺设计预计最多只有100年的寿命。

因此,永久的石棺建设将无疑对工程师来说,是一项具挑战未来多代的工程。

在1997年丹佛举行的七国峰会中,该组织同意成立切尔诺贝利基金,将通过石棺执行计划(SIP)在一个远离切尔诺贝利厂址的地方建造一个新的石棺,然后将新的石棺安装在切尔诺贝利4号机组原来的石棺外。

该计划将由Bechtel、Battelle、和EDF共同管理设计,预计2012年可完成建造。

6.事故原因分析

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分析,可能导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发生爆炸事故的缓解和因素如下表所示。

层面

可能发生事故的环节

可能导致事故的因素

技术层面

设计缺陷

设计中存在不安全因素和致命性隐患;缺少严格的安全分析,在多重失效时安全措施不够。

技术规程

技术规范和运行程序都不完备,操作规程有缺陷,甚至有错误,反事故措施不够。

操作程序混乱

操作人员违反一系列操作规程,总工程师完全依靠主观臆断,未按程序征求安全检察员的意见。

运行人员操作

运行人员对机组的特性不了解,在没有充分准备情况下,严重违反运行安全规定,违章操作,轻率地改变试验条件,切除安全保护信号,机组处于危险状态时运行人员和管理人员竟未发现,运行人员并不了解这种反应堆涉及存在着不安全因素。

管理层面

监管

缺少严格的国家安全监管机构,监督机制不力。

当时前苏联没有设立专门的国家安全监管机构,早期设计无安全标准可遵循,设计者自己负责工程验收的机制非常不合理。

组织管理

领导层风险管理意识不强,组织管理中缺少质量保证体系和措施,没有预先做好规避风险的准备。

事故应急

根本没有事故应急的概念,没有应急预案,更没有建立应急组织。

6.1.直接原因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一系列严重违反运行规程的操作。

相关试验的执行者在于切尔诺贝利3、4号反应堆的总工程师讨论了15分钟后即获同意开展试验,并没有征求安全检查员的意见,负责反应堆的总工程师也没有到场,正式的批准文件也没有征求核专家的意见。

试验过程中,工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连续切断反应堆的电源,使主要冷却系统停止工作,于是堆芯温度迅速升高,造成氢气过浓,以至26日凌晨发生猛烈爆炸,爆炸引起机房起火,浓烟使人呼吸困难,放射性物质不断外溢。

由于在开始试验以前,反应堆较长时间在低功率下运行,使反应堆严重“中毒”,处于难控制状态。

而在开始试验时,运行人员为了维持汽水分离器内水位,开始补水。

这时因较冷的水到达堆心,蒸汽生成量开始大幅度减少,引起自动调节棒上升。

因自动调节棒上升到顶,运行人员不得不使用手动棒来进行控制。

到1时22分时,反应堆过剩反应性只剩下相当于6~8根控制棒的数值,功率水平只相当6~7%额定值。

而在这时,又切除汽轮机应急保护系统,开始惰走试验,蒸汽流量急剧减少,导致蒸汽压力上升。

这时又停运4台循环泵,通过水流量又开始减少。

这两方面因素的联合作用,使体积蒸汽品质比额定运行条件下增加得快得多,这就导致反应性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蒸汽并出现泡核沸腾。

由于过热损坏了燃料。

在损坏的燃料颗粒和沸腾冷却水作用下使燃料管道内压力骤然上升,导致了破坏和爆炸。

一些降低安全性的措施也是引起事故的原因。

为了完成试验,在试验以前就把应急堆心冷却系统断开并闭锁了汽轮发电机停机信号和汽水分离器水位压力的反应堆保护系统,使反应堆处于无保护的状态下运行,丧失了自动停堆的可能性。

因此,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除暴露出ΡΜБκ型反应堆设计上的缺点外,还暴露出不少运行管理上的问题。

例如,试验大纲没有规定出应采取的安全措施,甚至未经过审查;整个试验过程中,一系列违反运行规程的行动,未得到及时纠正。

6.2.深层原因

根据事故后所作的分析,切尔诺贝利4号机组事故是属于引入过剩反应性的事故。

苏联ΡΜБκ型反应堆在设计上有重要缺陷,即由于在冷却剂中有相的转化,有可能出现空泡正反应性系数。

PBMK型反应堆设计简图如下所示。

当反应堆功率低于20%额定值时,这一正反应性效应就不能被多普勒系数的负反应性效应所抵偿,因而有可能引起反应堆功率的自发增加。

为了补救这一设计上的缺陷,ΡΜБκ型反应堆运行规程规定,反应堆过剩反应性在运行中不得低于相当于30根控制棒的数值;当低于15根控制棒时,必须立即停堆。

事故发生后,前苏联政府立即组建了国家事故调查委员会,调查事故产生的原因。

调查组经过多方查证,最初得出事故原因结论:

反应堆设计缺陷是主因。

1986年7月3日,前苏联科学院院长和库尔恰托夫核物理研究所所长在前苏联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指出,4月25日晚,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科研人员利用4号反应堆进行一项涡流发电机在空转过程中能够产生多少电能的实验,实验中由于工作人员严重违背了安全操作规程,导致反应堆出现故障并失控,随后发生火灾和爆炸;但РБМК-1000“铀-石墨大功率压力管式”反应堆设计上的缺陷才是事故的主要原因,工作人员操作失误只是事故发生的诱因。

1992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在大量分析事故资料后肯定了前苏联政府的结论,认为事故的原因是反应堆结构和物理设计上的缺陷,操作人员的错误只是外部诱因。

1996年国际原子能组织在维也纳召开的“切尔诺贝利事故”国际会议上也再次肯定了上述结论。

6.3.事故原因再添新说

俄罗斯有关专家在2004年发表文章称,他们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爆炸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极有可能是地震。

Ø曾出现15种震前预兆

前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院工作人员巴尔科夫斯基十几年前就曾对核电站的爆炸原因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造成爆炸的主要原因是某种外来因素的作用。

爆炸后,他多方采访了爆炸目击者,并仔细地搜集了有关资料和数据。

结果发现,经他多年研究归纳出的16种震前预兆中竟有15种曾经出现在爆炸前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Ø当时确实发生过地震

巴尔科夫斯基在一份报告中指出,1986年4月26日1时23分40秒,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核反应堆的保护和控制系统首先受到了地震的破坏,并在20秒钟之后发生了爆炸。

他的同事科普尼切夫利用设在核电站周围的几台军用地震仪器证实了上述观点。

核电站发生爆炸前的20秒钟,当地曾发生了1.6至3.2级的地震。

1996年2月22日,乌克兰科学院地质物理研究院院长斯塔罗斯坚科和俄罗斯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院院长斯特拉霍夫在一篇学术报告中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观点。

Ø事发前地壳悄然变化

俄专家认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地处地震多发区。

事实上,早在事故发生的前1年,地壳变化已经在该地区悄然出现。

通常情况下,大型建筑物的地基会下降,而当时的测量工作者却检测出4号核反应堆基座出现上升现象。

1986年4月26日1时23分,值班员首先感到大地在颤抖,随后观察到五颜六色的火花,大厅的墙壁也在晃动。

20秒钟过后,核电站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大爆炸。

6.4.事故根源大反思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使前苏联和国际社会对和平利用核能的问题展开了大讨论。

应该不应该建设核电站和如何安全使用核能成了学术界和政治界讨论的焦点。

苏联学术界在反思安全利用核能方面认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对核能文化认识不足导致的。

以下不良社会现象是导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发生的主要社会因素:

Ø政府为了降低核电的成本,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建设核电站;

Ø核能领域和公众社会对核电站的认识水平、核电站职业化管理程度、工作人员技能水平;

Ø政府急于发展核电,将核电站建设、发展和管理的权力从政府中型机械部转到能源部;

Ø核能领域的封闭性和神秘性、本位主义和学术上的垄断;

Ø忽视劳动法和安全规章;

Ø掩盖各种非常事故和阴暗面,不负责任、漠不关心、工作粗枝大叶、酗酒成风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