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2652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三单元教学计划

教师

姓名

任教

学科

数学

任教

班级

三年级

第三单元

单元主题

(内容)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千米的认识

吨的认识

单元目标

1、认识毫米和分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

2、认识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

3、认识吨,知道1吨=1000千克。

4、会进行长度单位间和质量单位间的换算。

5、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6、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成功的喜悦。

单元教学

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千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及吨的认识。

在毫米、分米的认识中,要求掌握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分米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在千米的认识中,要求掌握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在吨的认识中,要求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炖鱼千克间的关系。

单元教学重点

各种单位之间的换算

单元教学难点

运用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策略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2、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讲授法、谈话法

单元课时的划分

毫米、分米的认识1课时

长度单位的换算1课时

千米的认识1课时

吨的认识1课时

解决问题1课时

 

教案

课题

毫米、分米的认识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9月14日

授课时间

9月16日

1、通过使学生经历猜测、探索、验证的过程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

2、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怎样正确使用毫米、分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学习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

 

 

 

主体设计新课标第一网

备注

一、创设情境

1、你们猜一猜,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呢?

2、米和厘米是我们原来学过的长度单位,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

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

1厘米大约有多长?

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出示例1情境图,教师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你们愿意参加他们的讨论吗?

(2)分小组让学生先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然后将估计的结果在小组内记录下来。

(3)小组内进行测量验证,遇到的问题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在这里遇到不到整厘米数时怎么办?

(4)从而老师引出课题:

毫米的认识

(5)借助直尺认识一毫米有多长。

然后让学生数一下每厘米之间有多少个小格,从而得出1厘米=10毫米。

(6)教师让学生量一下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然后用手比试一下1毫米大约有多长。

(7)让学生找出生活中我们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例如银行卡和电话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十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8)让学生再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

①动手操作:

用学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课桌宽是多少?

(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一一地量很麻烦。

②独立探索:

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

③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

“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④教师说明:

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长度时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单位都不合适,我们就要创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⑤互相讨论:

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

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

板书,(把课题补充全):

分米的认识

(2)问:

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

1分米=10厘米。

教师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2分米的长度。

(2)学生观察米尺,回答:

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3)板书1米=10分米

(4)举出生活中长(宽、厚)是1分米的物体。

三、方法应用

1、

2、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蜡笔长6()跳绳长2()

课桌高7()粉笔长75()

钢笔长14()小明的身高是140()

一块橡皮厚12()曼小旗杆高9()

[设计意图]学完新知以后,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

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抄写单位间的换算

毫米、分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课题

长度单位的换算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9月15日

授课时间

9月17日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主体设计新课标第一网

备注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

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毫米10毫米=()厘米

1分米=()厘米10厘米=()分米

1米=()分米10分米=()米

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2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2)5个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4、谈话:

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

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

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

(板书:

2厘米)

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

(板书:

2厘米=()毫米)

我们可以怎样想?

根据提示讨论。

(1)1厘米是()毫米?

(2)2厘米是()个10毫米?

(3)就是()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

(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4)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

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课桌图片。

谈话:

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几分米?

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分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1)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个10厘米?

(2)()个10厘米就是()分米?

(3)80厘米等于()分米?

(4)在学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8分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80厘米与8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小结:

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思考:

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

3、组织练习。

50毫米=()厘米2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300厘米=()米

20厘米3毫米=()毫米80厘米+8分米=()分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4、归纳总结。

提问:

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

你发现了什么?

(1)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

(3)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

先说一说这些题目与教材中的例3有什么不同?

应该怎么想?

请同学分2人小组讨论,把结果填在书本上。

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2、完成“练习五”第8题。

请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以不同长度单位计量的长度应该怎么比较大小,教师提示应该先统一长度单位。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

3、完成“练习五”第10题。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绳子对折再对折,将绳子平均分成了几份?

(4份)

(2)求每段绳子多长,就是求什么?

怎样列式?

(4分米÷4=1分米)

(3)如果这根绳子长2分米,你知道怎么算吗?

四、课堂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再根据进率来推算结果。

2、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练习五的3、4题

长度单位的换算

2厘米=(20)毫米

80厘米=(8)分米

课题

千米的认识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9月18日

授课时间

9月21日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该单位的简单计算。

2.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

 

 

 

主体设计新课标第一网

备注

一、情境创设: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教师:

“同学们都喜欢出去旅行吧,在你们出游的路上肯定见过图中这样的情境吧?

谁来说一说图中都有些什么?

3、出示教师制作一块路标图。

引出千米,导出课题:

千米的认识

二、建立千米的长度概念:

(一)初步感知:

1、让学生说一说对千米的感受。

即让学生明白千米是比米还要大的长度单位。

2、通过运动场跑道一圈为400米,进一步让学生感受1000米到底有多长。

(也可以根据自己学校跑道的实际情况来教学。

汇报板书:

1千米=1000米

3、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1千米约有多长。

4、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5、小结:

计量路程的远近,通常用千米(km)做单位

从北京到杭州的铁路长1650千米。

从北京到昆明的铁路长3179千米。

从北京到哈尔滨的铁路长1388千米。

(二)动手实践:

1、带领学生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直线距离,在50米及终点处各设立一个明显的标志。

2、先让学生们看一看50米的直线距离,再看一看100米的直线距离,然后想像一下2个100米有多远,3个100米有多远……10个100米有多远。

3、组织学生走一走100米记录一下所用的时间和走的步数。

根据走100米的感受推想出走1千米有多远。

4、组织学生到校门口,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估计一下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1千米?

5、让学生目测1千米的长度。

三、实际应用:

(一):

初显身手

出示例5,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填写,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然后全班交流。

只要学生的想法合理教师就要给与肯定。

(二)小试牛刀:

1、8千米=()米6000米=()千米

2、

3、把下面的速度与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起来。

 

每小时60千米每小时1200千米每小时15千米

四、知识梳理形成网络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练习六的4、5题

千米的认识

1千米=1000米

课题

吨的认识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9月21日

授课时间

1、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和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2、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像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推理能力和估计重量的能力。

3、学生能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同学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4、并通过学习渗透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

会对吨和千克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

课件、装有水的塑料桶

 

 

 

主体设计新课标第一网

备注

(一)引入:

1.创设情境:

出示4个动物过桥图:

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是好朋友,一天,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发现小桥边有一个标志,是什么呀?

(限重1吨)

师:

“限重1吨”表示什么意思?

师:

你对“吨”有什么了解?

2.同学们说得对不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吨的认识”(出示课题,板书)

(二)新授:

1.直观感受一吨水的重量

(1)估计:

刚才每个同学都提了这样的一桶水,你估计这桶水有多重?

为什么?

(10千克)

(2)经历:

现在我把这样的5桶水倒入这只桶内,这只桶中的水大约有多少千克?

谁认为自己能提起这桶水?

(3)学生排队尝试

(4)这样的一桶水是10千克,5桶这样的水是50千克,100桶这样的水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5)谁听清楚了1吨就是(   )千克?

(板书1吨=1000千克)

(6)想象一下,如果装了1吨的一桶水让你提,你能提得起来吗?

(7)小结:

A、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举例)用地秤来称。

B、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

C、1吨=1000千克。

2.直观感受学生体重,加深对1吨的印象。

(1)找个喜欢的同学相互做背一背的游戏,了解对方有多重。

(2)统计汇报:

你背的是谁?

有多重?

(3)如果按每个同学25千克计算,4个同学有(   )千克,(   )个同学就有1000千克重,也就是1吨。

(4)让40个学生站立,相互观望,感受40名学生的群体。

3.联系生活,强化对“吨”的认识

(1)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重量用“吨“作单位。

下面这些物体的重量都是1吨,你能用吨来说一句话吗?

一头牛重500千克,2头牛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000千克,就是1吨。

一头猪重100千克,10头猪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2)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用吨来作单位?

(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用吨作单位的东西。

课件出示:

蓝鲸大象大型机床万吨货轮一车皮的煤一大堆木材

4.在具体情景中进行单位换算(注意让学生说出推理过程)

(1)常见的拖拉机载重2吨,也就是(   )千克。

(2)T是“吨”的国际单位制符号。

有段路路口有一个限载重5T的标志,这个路口最多能让一辆载重(   )千克的车通过。

(3)当年曹冲称得大象是6000千克,也就是(   )吨。

(4)(课件出示地磅、车辆衡图片)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我们现在可以用地磅、车辆衡直接称出一些很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

再也不用向曹冲当年那么麻烦了。

(三)解决问题

1.我们一共学了几个质量单位?

他们分别怎样使用?

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块橡皮重约10(   )

(2)1头猪重约120(   )

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3)1袋水泥重约50(   ),1拖拉机水泥约重2(   )

(4)中国举重运动员张国政在雅典奥运会上将160(   )的杠铃举过了头顶。

2.课件出示情境图:

“还记得熊老弟、牛大哥、小鹿和小马一同来到了一座小桥边想过桥的事吗?

他们能同时过桥吗?

怎么过桥?

3.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4.如果我们全班同学每人每天节约1千克水,大约多少天就能节约1吨水?

5.节水教育:

在我国西北地区,是严重缺水的地区,出示图片。

倡导学生“节约用水。

四、课堂检测

练习七的2、3题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

4吨=4000千克

3000千克=3吨

课题

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9月23日

授课时间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主体设计新课标第一网

备注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3×()=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

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

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

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

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

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3×()=18表示。

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

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

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

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

“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

如果1次呢?

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

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载质量2吨载质量3吨运煤吨数

14次0次8吨√

23次1次9吨

32次2次10吨

41次2次8吨√

50次3次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

(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

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

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

”就是求什么?

(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

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

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对于这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练习七的4、7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