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2753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编导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编导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编导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编导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编导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编导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编导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编导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编导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编导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编导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编导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编导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编导教案.docx

《编导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编导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编导教案.docx

编导教案

课程教学日历

院系名称:

音乐学院

专业:

音乐表演

班级:

学期:

课程名称:

舞蹈编导

(1)

共计学时

课内时数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授课时间

其它

1

2

造型与动作开发

示范法、讲授法、练习法

2

2

造型与动作开发

示范法、讲授法、练习法

3

2

造型与动作开发

示范法、讲授法、练习法

4

2

舞蹈动作连接

示范法、讲授法、练习法

5

2

舞蹈动作连接

示范法、讲授法、练习法

6

2

舞蹈动作连接

示范法、讲授法、练习法

7

2

舞蹈空间

示范法、讲授法、练习法

8

2

舞蹈空间

示范法、讲授法、练习法

9

2

舞蹈空间

示范法、讲授法、练习法

10

2

动作、队形、编排与处理

示范法、讲授法、练习法

11

2

动作、队形、编排与处理

示范法、讲授法、练习法

12

2

动作、队形、编排与处理

示范法、讲授法、练习法

13

2

创编作业合成

示范法、讲授法、练习法

14

2

创编作业合成

示范法、讲授法、练习法

15

2

剧目走台

示范法、讲授法、练习法

16

2

剧目走台

示范法、讲授法、练习法

17

18

合计

32

注:

本表一式叁份,教师本人留存一份,院(系、部)存、教务处存档一份。

教材名称:

自编教材作者:

出版时间:

年授课教师:

教研室主任:

 

编导课讲义

 

编导概论:

舞蹈的创作手法多种多样,如交响编舞法,撞击编舞法还有动态编舞法等等许多的创作手法,但是舞蹈创作并非一成不变,关键还要看编者对舞蹈的感悟能力和自身文化的修养以及如何灵活运用舞蹈创作手法进行编舞。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论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创作,特别是初学者,都要掌握一些舞蹈创作的最基本规律。

一、舞蹈编导(概述)

1.什么是舞蹈的编导:

就是一个舞蹈作品的编者和导演。

2.戏剧导演与舞蹈编导有哪些不同:

戏剧导演是把文学剧本搬上舞台演出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工作。

但这不是一般的工作,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即把文学剧本变成表演节目的再创造(也叫二度创造)。

在戏剧艺术中,剧作家只负责写出剧本就可以了。

而进行舞台艺术的再创造(演出),则是导演的事。

在舞蹈艺术中,舞蹈编导本身既是全部剧本和“台词”(舞蹈动作)的创作者,又是把它搬上舞台的导演。

肩负着编和导的双重使命。

对舞蹈作品来说,不参加“编”就无法“导”,导演也就是编者。

由于舞蹈的特殊性,一个舞蹈创作从一开始就不能不同时考虑,原本是属于“导演构思”中的很多部分,如:

形体、表情、台词、场面调度,对作曲、美工和舞美的特殊要求。

作为一个舞蹈编导,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舞蹈表现技能和舞蹈创作知识以后,才可能开始创作工作。

首先,必须透彻地理解舞蹈艺术特征,舞蹈的表现手段和表现手法,舞蹈的类别等,才能掌握舞蹈创作的特殊规律进行编排舞蹈节目,否则将无法入手。

二、舞蹈的起源

中国的舞蹈艺术历史是最年轻的,解放初期才真正有了舞蹈的专业工作者。

49年以后,上海舞院54年办从事舞蹈的人女11-13岁,男12-14岁,文化水平低,舞蹈的理论薄弱。

舞蹈起源于劳动:

在原始社会,远古的先民们在没有文字和完善语言之前,就学会了手舞足蹈。

如:

狩猎、祈祷、恋爱、南朝鲜模仿仙鹤的动作、傣族模仿孔雀的动作等等。

后来,为了娱乐,逐渐从劳动中向上层社会发展,如“交谊舞”。

劳动生活创造了舞蹈,而舞蹈又用来反映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愿望,并为社会服务。

没有社会生活就没有舞蹈的存在。

舞蹈作品的产生,终不是个人意想的产物,是属于上层建筑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普遍原则,也是舞蹈艺术的普遍原则。

三、舞蹈的艺术特征

1.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

舞蹈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是依靠人体的动作。

在欧美,舞蹈一词源于高地日耳曼语的DANS这个词,意即“伸展拔体”。

在亚洲,日本、朝鲜都称舞蹈为“舞踊”。

“踊”即跳的意思。

我国古代称上肢体的动为“舞”,下肢体的动为“蹈”,配合起来称为“舞蹈”。

美国现代派舞蹈创始人依莎多拉.邓肯认为“凡借助身体动作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创造性活动,都是舞蹈艺术”。

因此,舞蹈是人体的造型艺术,舞蹈是通过人体动作表达思想感情的。

人们首先做出的反映,往往是情不自禁的动作或伴有声音的动作。

所以,当语言(甚至喊叫)不足以表现人的强烈感情的时候,作为舞蹈的特殊手段——人体动作——却具有鲜明而又有力的艺术表现能力。

舞蹈艺术所要求的人体动作不是自然形态或单纯生理状态的,而是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经过美化的极富于感情色彩的动作。

所以人们把舞蹈的构成归纳为三大要素:

即动作(空间)、节奏(时间)、表情(感情),其中缺一不可。

空间:

舞台、场地;时间:

音乐,一定的时间;舞蹈的艺术特征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用身体的动作表达感情的艺术。

由于这种艺术手段上的特征,也决定了舞蹈是以“抒情”见长的。

因此,舞蹈编导要熟习、了解舞蹈的这种特殊手段,扬长避短,选择适宜于人体动作表现的题材和内容。

2.舞蹈的独特表现手法: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艺术手段,为此,它有相应的一套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概括起来即:

舞蹈的动作(舞姿、动作组合、步法),舞蹈的队形、画面(构图)和一些哑剧手法(如手势、面部表情等)须掌握。

A.舞蹈动作:

舞蹈语言的单字、单词就是“舞蹈动作”。

这种动作不同于生活动作,要有艺术加工的造型性——即“舞姿”。

把经过美化的动作和富有造型性的舞姿按需要表达的内容连接起来,就是“动作组合”。

连接动作组合的还有“舞蹈步法”,舞蹈步法帮助或突出舞蹈语言的轻重缓急。

舞蹈动作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物形象。

技巧动作也是塑造舞蹈中人物性格或表现特定情节的主要“语汇”。

B.队形、画面:

舞蹈的队形、画面,在创作舞蹈的环节中称为构图。

它是舞蹈表现作品内容、处理情绪变化、连接舞蹈动作和步伐的纽带。

演员在台上的位置或调度所形成的队形、图案称为舞台调度。

好的队形就像一幅活动的图画。

C.哑剧手法:

哑剧也是一种不用语言而以人体动作、手势和面部表情表达剧情的手段。

作为舞蹈中的手势(表情动作),当然首先来自生活。

但同样需要美化加工、集中概括,能在一个短暂的手势或姿态中,明确表达一个内容。

舞蹈区别于音乐、绘画、雕塑,是空间的、时间的。

舞蹈善于表达人们最激烈的感情。

3.是综合性的艺术:

融汇了文学、音乐、美术和戏剧等姊妹艺术的因素。

A.舞蹈和文学的关系:

在具体创作过程中,无论作品的结构、情节的铺陈,细节的描绘,人物的刻画,环境的设置,以及虚实、比拟、夸张、对比等等艺术手法的应用,都需要从文学作品中吸收营养。

B.舞蹈和音乐的关系:

舞蹈音乐不仅给舞蹈以长度和速度,也促使舞蹈语汇准确、简练、集中,同时,舞蹈动作的语言性和情绪的发展,深入等,也是借助音乐的旋律、节奏来体现。

在舞蹈与音乐的有机结合中,才塑造了完整的舞蹈形象。

因此,在舞蹈作品中,音乐和舞蹈共同担负着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思想内容的任务。

舞蹈的节奏感:

不同的节奏可以突出不同的思想情绪。

音乐伴奏中的间隙或暂时的停顿,同样是一种音乐节奏的处。

通常突出惊讶和紧张的场面时,成为“哑场”或“静场”。

C.舞蹈和美术的关系:

绘画和雕塑是追求在静止的造型中获得动态性的效果。

而舞蹈则要求在运动中要有雕塑性的造型。

“舞蹈是动的画、活的雕塑”,“舞蹈家是用人体作画”。

舞蹈编导要将那些自然形态的东西升华到具有美术性的造型上来。

像舞蹈的每一个瞬间,尽可能的像绘画和雕塑那样,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舞蹈作品成为一幅幅动的画、活的雕塑。

还包括舞台美术的创作(如布景、服装、化装、道具等)。

D.舞蹈和戏剧的关系:

舞蹈与戏剧都是舞台表演艺术,不同的是:

戏(歌)剧主要依靠演员的说话或歌唱,而舞蹈则是用元演员的形体动作去完成创造角色的任务。

E.既然是综合艺术,舞蹈同样与武术、杂技、体操也有密切的关系.在这就不多说。

综上所述,舞蹈是需要音乐、节奏、舞美、灯光、服装、道具等塑造形象。

服装要符合表现人物的艺术形象和人物性格。

二、舞蹈编导创作、排练的全过程。

(一)主题和题材:

什么是主题?

创作者要通过一个舞蹈作品表达什么中心思想,这就是作品的主题(或称主题思想)。

用具体事物、生活情景去表现这个主题思想,这种具体的材料就是“题材”。

“主题”就是作品的核心、主体。

题材就是具体描写主题的材料。

在舞蹈创作中可以先确定主题,再选择题材。

(二)如何选择题材:

1什么是题材:

就是编导在他所处的客观现实生活中,经过深入观察体验,把那些丰富多采错综复杂的种种生活现象,经过分析、选择、加工,使它们构成文艺作品的核心,也是作品最基本的因素。

2选材的方式:

分直接和间接两种。

直接就是发生在身边的所见所闻所看的事和物。

间接的如历史、神话、寓言、童话、绘画题材等。

3舞蹈如何选材:

要掌握舞蹈艺术创作的特殊规律,就是用舞蹈形象思维的方式,研究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全部依靠舞蹈的自身表现手段,既用身体动作表达感情,特别要注意题材的动感和丰富的感情。

选材时还应注意:

动作性,既通常所说的“能舞起来的材料”。

抒情性,题材要孕育着深厚的感情动力。

直观性,必须是能出现在舞台上让观众直接看到或听到的,(如过去和未来,可用暗转、倒叙等手法)

(三)构思脚本(舞蹈和音乐处理的文字结构),以突出主题思想为目的,把“题材”概括、提炼,构思成舞蹈的艺术结构,这就是舞蹈的“脚本”,脚本是作品的立脚根本。

怎样结构舞蹈脚本,这点在舞剧的创作中特别重要,从舞剧的结构说起,简单来说,舞剧的结构可分为:

1引子或序幕:

是剧中时代、环境和人物的引入。

2开篇:

剧情矛盾冲突的开始,要鲜明而引人入胜。

3发展:

剧情展开的过程,这段占有的篇幅较大,情节需要有起伏、转折方能精彩。

4高潮:

是全剧矛盾发展的顶峰,它要激起观众最强烈的感受。

5结局:

剧情发展的结果,它要最清楚的揭示主题思想。

三舞蹈的结构

(一)什么是结构:

简单说安排作品情节的方法就叫结构。

结构舞蹈时,时刻不要忘记用舞蹈的表现手段去考虑,时刻不要忘记是用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段和舞蹈动作去处理人物、情节等,否则结构出来的就不是舞蹈,而是歌剧、话剧。

(二)结构情绪舞时应注意的问题:

A、组织情绪:

是把舞蹈感情和情绪有层次的、有逻辑的、有发展的组织起来,创作一个完整的作品。

B、安排节奏:

依据主题的意图与思想感情的变化安排舞蹈节奏的变化。

C、舞蹈调度:

舞蹈动作场面,调度必须有一个核心的全面规划和布局。

根据情绪的起伏、发展,节奏的变化,把动作和画面组成一个严谨的舞蹈结构组织。

介绍几种“情绪舞”的结构:

A、三段体结构:

(A-B-A)是借鉴音乐的三部曲式而来的。

全舞的布局分为三段,A段与B段从情绪、节奏上形成鲜明对比。

如:

A段是跳跃的快板,B段就是相对平稳的中板或慢板,而A`则是A段的再现或有变化的再现。

B、二段体结构:

(A-B)

C、单段体:

(A)(B),A:

快,B:

慢。

由上可以看出舞蹈编导在构思舞蹈脚本时,除了情节、场次(或段落)外,同时还要想好音乐和舞蹈的处理、布局。

如:

舞蹈中哪段情节用独舞、双人舞去表现哪段用情节性或表演性的舞蹈去表现,每段用什么舞蹈素材等。

(三)关于舞蹈中的音乐(创作舞曲)

作为综合性的舞蹈艺术,音乐处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有了音乐,才有完整的好舞蹈,所以必须处理好与音乐家的合作。

(1)如何与音乐家合作:

编导要把自己的创作动机和意图、构思的过程直至素材的运用,人物形象和场面的设想,舞台的气氛和效果等,要非常认真的、带感情的、绘声绘色的告诉作曲者,使他好象看到了未来舞台上出现的情景,产生共同的欲望和想象,同时也听取他对舞曲创作的想法。

要尊重作曲家的意见,在音乐写成以后,不要随意乱改和破坏音乐的完整性。

(2)编导和作曲者的合作中:

A、在舞蹈总布局要求下,应充分发挥作曲者的想象力,保证舞蹈音乐的完整性。

优秀的舞曲会进一步启发编导的想象力,使舞蹈的形象和意境更完美。

B、可以和作曲者共同选择音乐素材,(如采用哪种民族、哪个地区或哪首民歌、哪段曲子等),切磋音乐形象(如舞蹈的主要旋律、人物的主题、音乐等),这有利于音乐和舞蹈形象的一致,并且互相启发。

C、对音乐的要求,要通过音乐的专业语言——“音乐表情术语”具体提出来,才能做到舞蹈与音乐节奏的吻合。

(3)如何利用现成音乐编舞:

A、认真听,分析音乐,做到尽可能明了原作意图。

B、抓住音乐的主要基调(感情基调),选取适合此音乐表现的体裁,不要去解释歌词。

C、选择适合此音乐主题的动作。

 

一、编舞

舞蹈动作的来源:

如前几章所说,一是来自生活动作的提炼,一是来自中外古今的“舞蹈素材”。

所谓“素材”就是创作的材料。

要使它成为作品中的“舞蹈语言”,就必须根据内容、人物的需要去提炼雕琢,而不能生搬硬套。

如何着手编舞呢?

1、感情是动作的信息:

编舞首先要弄清的是你要表现人物的什么感情和性格,有经验的编导往往首先按舞蹈结构的线索设计出人物连绵不断的心情、意识甚至潜台词,循者这个脉络去雕琢动作。

而富有演员经验的编导,就使自己首先进入角色,让作品中的人物在自己的身上活起来。

在深入角色的基础上,从自己积累的生活舞蹈素材中物色、提炼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所需要的舞蹈形象来。

即把体验感情作为动作的原动力。

2、动作的典型性:

这是成功之要点。

典型的舞蹈动作不是综合的越宽越好,而是个性越强越好——一要有突出的性格,二要有明晰的感情。

人有七情:

喜怒哀惧爱恶欲......设计舞蹈动作首先要说清楚什么是感情。

但人有男女老少,古代和现代,这个民族和那个民族之分,他们表达的感情各异,因此动作还要性格分明。

性格包括角色的个性及其民族的风采。

3、舞蹈的“意境”:

舞蹈的动作不在“繁”与“简”,能突出“意境”则灵。

舞蹈作品的“意境”是把主题思想转化为“诗情画意”的艺术构思,是“情”和“意”与“景”和“境”的统一,是人的理想。

“意境”是大局,编舞要从大局着眼,小处(动作)着手,围绕着动作去考虑动作。

4、舞蹈的主题动作:

2人以上几点着眼,首先设计出符合作品中人物(或拟人化)形象的基础动作来——也有人称主题动作——即塑造作品舞蹈形象的代表性动作,这种做法在民间舞蹈中是常见的。

各地区的民族民间舞蹈跳起来有千变万化,但总离不开那么几个最有代表性的动作。

它们成为舞蹈作品中“舞蹈语言”(动作组合)的基础和反复出现的贯穿动作。

动作组合要编排得生动、流畅、感人。

应注意:

A、要有对比性的变化:

对比有时间(节奏)上的快与慢,强与弱,延长与短暂等;有空间(造型)上的大与小,高与矮,方(线条凌厉,有棱有角)与圆(柔和,圆润),放(伸)与收(缩),动与静等。

这些对比变化不应是形式上的安排,而是人物内心情感上的促使。

如生活中的情绪......舞蹈动作的变化也是由此而来。

对比性的动作加大了情绪变化的起伏,使各种情感在相对中显得更鲜明、突出,所以,能使舞蹈语言更生动。

B、必要的重复、再现:

舞蹈和音乐同属时间性的艺术,舞蹈虽然还只有空间的形象,但不能象“雕塑”那样永远静止在那儿尽人观赏。

为了使舞蹈形象和“意境”留在观众心上,重复、再现手法同样是不可少的。

其做法可有多样:

(1)主题动作贯穿始终。

(2)主题动作在不同的情节、段落,不同的节奏下变换出现。

(3)主要的舞蹈组合(段落)反复出现。

(4)开头和结尾是同样的舞蹈处理或“意境”的再现。

(5)动作“元素”——在后。

5、构图:

构图是编舞中一个重要组成因素。

构图包括舞台调度和画面。

构图是随着登场人物的行为和感情发展而设计的。

没什么固定的“程式”。

关键是要通过队行图案的变化把舞台衬托成作品所需要的空间、境界。

对于舞台的构图,我国传统审美习惯是“均衡”、“匀称”。

“均衡”就是常说的“不要偏台”。

均衡的构图有两种,一种是对称均衡,一种是不对称的均衡。

“匀称”是指构图上不要有死角或多一块、少一截等感觉。

有时也需要不均衡的场面,那是由于强烈的剧情冲突的需要,而造成一种高度惊恐不安的气氛。

不同的构图会给观众留下不同的直感:

圆形使人感觉丰满;方形显得严肃、整齐(但极少用);而三角形介于两者之间,较灵活,易组成多种图形的小单位;弧形有纵深的感觉;纵队有逼近、压迫的感觉;横排——平和;斜排——前程远大。

在舞台调度上:

走直线显得距离近,路途短;走曲线显得距离较远,路途长;走“8”字,距离无限,可以从早走到晚;左右横过,表示眼前发生的事物;自后向前,可造成由远而近的感觉;“V”字向前,有冲击、压力之感;多人“龙摆尾”的队形,能显示人群由远而近、由少聚多的情景;几列直排的纵横交叉,能增加要渲染的某种气氛——无论是紧张的、火热的、战斗式的;由密集到扩散的队形,能造成一种占领空间的势头;大收大放可造成气势、力不可挡的强烈气氛;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的连续调度,给人以动荡不安、瞬息万变之感,可表示风浪中行船、心潮起伏的幻觉、激烈的战斗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舞蹈的构图不能孤立的设计,必须和舞蹈动作组合结合起来,且与服装、道具也是分不开的。

6、选择演员排练舞蹈:

选择演员时必须考虑

(1)是否能担负起塑造角色所必须的舞蹈技能和技巧。

(2)是否吻合或接近角色的身份,性格和外形,(3)符合节目体裁对演员所要求的特色,如:

演员是喜剧型的或是悲剧型的,是抒情的还是武打型的等等。

确定了演员以后,编导要向演员解剖作品的主题、内容、人物、情节、场次(段落)、图景,使演员对作品有一个明确的、完整的概念。

再进一步分析角色,明确演员的任务后,熟悉舞曲,然后一个个的教动作,一段段的排练(用钢琴或简单的乐器伴奏),直到将全舞完成。

A、排练:

可先粗排(即搭架子),或试几个主要段落。

B、让作曲者进入排练厅看排练。

C、当排练中演员进入角色后,他(她)们的体验、创造是很宝贵的,要启发运用演员的智慧去进行再创造。

一旦演员有了新的创造(包括动作、表情等),要充分肯定,并根据情况适当修改原设计。

D、根据演员的技术条件,扬长避短,随时设计出能使演员的技巧有充分的使用之地的舞蹈段落。

 

四、7、合乐:

8、舞台合成:

把排练厅中的作品搬上舞台是“合成”的阶段。

合成之前,编导必须向舞台工作的各方面人员——布景、灯光、服饰、道具、音响效果等,介绍作品内容并提出设计要求,最后确定方案。

(1)舞蹈布景要说明作品的时代,创造特定的环境。

布景应简练、明确,一般不用或少用戏剧那样的实景。

(2)舞台的灯光要显示舞蹈的时间早晚,天气变化,吉祥和厄运的预兆,人物内心的渲染等。

(3)服饰帮助表明人物身份,民族的属性,服饰色彩还能突出人物性格。

要求轻便而合体,美观而有特色,夸张而不失真。

合成包括:

走台、走光、化妆连排、彩排。

A、走台:

是舞台上的场、景和舞蹈的结合实验。

让演员熟悉舞台面和置景的地位,要从头至尾把舞蹈的调度、队形、画面的位置都固定下来。

同时,检查场景与舞蹈的构图是否协调。

舞台平面图的九个表演区:

B、走光:

是灯光设计与舞蹈的实验。

要随着舞蹈内容的展现和演员的调度把灯光固定下来。

C、化妆连排和彩排:

都是属于总合成(包括乐队、演员、布置、灯光、服装、化妆、道具、音响效果等)的排练。

编导指导化妆连排时,可以随时停下来,协调舞台个方面的配合,一段段、一场场的进行,当“合成”完成以后,进行彩排时就要一气呵成,以便检查、发现问题,再作进一步的调整。

至此,一个舞台演出的舞蹈作品诞生了。

编导课教案

动作、队形、编排与处理

授课教师:

一、授课班级:

二、授课时数:

每周2学时、舞蹈编导

(1)

三、教学目的:

1、让学生接触另一种不同于传统舞蹈的教学方式

2、通过编导技法内容学习,开拓学生思维

3、增加舞蹈素材的积累,自我创造新的舞蹈动作

4、利用现代舞的反传统的特点和追求个性的审美标准开发思维,激发创造性。

四、教学内容:

空间--地面空间:

路线

地面是被行走的空间。

为了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舞蹈者应该借助于一条明确的路线。

这些移动中每一条路线都可能被画出来。

他们根据复杂的样式切割地面空间

图例附表:

1

五、教学重点:

掌握并找出地面空间的特点

六、教学难点:

学生对于编导课缺乏主动性,改变通常的老师教什么,学生用的什么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自我学习。

七、教学方法:

示范、讲解、练习、表演性练习、利用语言、动作等提高学生兴趣、让他们自主性学习

八、教具设备:

多媒体,节奏鼓。

九、教学步骤:

1、上课前放音乐即兴编导、热身。

2、组织上课、师生礼仪,教学介绍

3、复习:

A、造型(慢速、快速)

B、动作(四个动作、八个动作)

C、动作连接(慢速、快速)

4、新课

空间--地面空间:

路线

A、地面空间介绍

B、地面空间的主要形式(圆形、线形、组合型)

C、带学生走空间(要求把圆形、线形路线走出来)

D、课间作业(提出组合图形,要求学生按图形走出来)

E、检查作业和讲解

5、布置作业

课下继续完成组合图形10个以上

 

附1:

简易线路图例

1、圆形

曲线形圆圈螺旋形横8字形

 

2、线形

横线竖线方块Z字形

 

3、组合形

 

作业图形:

1234

 

5678

 

9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