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懂的地理常识顺口溜.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310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懂的地理常识顺口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必懂的地理常识顺口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必懂的地理常识顺口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必懂的地理常识顺口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必懂的地理常识顺口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必懂的地理常识顺口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必懂的地理常识顺口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必懂的地理常识顺口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必懂的地理常识顺口溜.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必懂的地理常识顺口溜.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必懂的地理常识顺口溜.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必懂的地理常识顺口溜.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必懂的地理常识顺口溜.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必懂的地理常识顺口溜.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必懂的地理常识顺口溜.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必懂的地理常识顺口溜.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必懂的地理常识顺口溜.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必懂的地理常识顺口溜.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必懂的地理常识顺口溜.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必懂的地理常识顺口溜.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懂的地理常识顺口溜.docx

《必懂的地理常识顺口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懂的地理常识顺口溜.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懂的地理常识顺口溜.docx

必懂的地理常识顺口溜

必懂的地理常识顺口溜

九大行星

  水金地火木土天,海王冥王绕外边,

  唯有地球生物现,温气液水是由缘。

  (温:

适宜的温度。

气:

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特点

  赤道略略鼓,两极稍稍扁。

  自西向东转,时间始变迁。

  南北为纬线,相对成等圈。

  东西为经线,独成平行圈;

  赤道为最长,两极化为点。

 

  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西经二十度,东经一百六,

  一刀切下去,东西两半球。

  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纬度,

  四季温带显,南北相反出。

 

  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地球自转,昼夜更换。

  绕日公转,四季出现。

  自转一日,公转一年。

  自西向东,方向不变。

 

  地球五带

  地球有五带,全靠四线分;

  回归间热带,极圈分寒温;

  寒温各有二,五带温不均。

中国古代十大秘术

10.堪舆

  堪,天道;舆,地道。

堪舆本有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之意,分为罗罗、日课、玄空学、葬法及形家五部分,在民间亦称风水。

  其实,从科学的角度来讲,风水之学是一种环境心理学,环境的改变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情、运气。

风水上所说的“气”,是能源、流气,是物理中的场气,看不到,却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气有好坏之分,所以人们用风水来召唤福气,赶走晦气。

  阴阳论是风水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把世间万物均划分阴阳两极,风水的宗旨就是要实现阴阳调和。

而太极便是阴阳调和的最佳状态,有安定气势的效果。

另一重要概念则是五行思想。

将世间万物以五种性质划分,五行之间彼此相生相克,维持均衡的状态。

  古代风水多用于阴宅的选择,中国至东汉出现“葬地兴旺”的观念,而这种观念是阴宅风水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现代风水则多用于阳宅格局,如抬轿屋,是指楼房顶端有小屋,前后留空地,或中间宅地高,左右二屋低陷,有如轿柄的屋型,这种屋型,两侧的电磁波会延屋脊传导过来,连续不断的改变场内离子状况,是居住者产生判断力失误的情况。

  风水学因为它的神奇,直到现在,依然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它将更完备,更科学。

  9.占星

  暗黑的夜色像一块巨大的幕布,将无数的星辰衬托的像钻石般熠熠生辉,相信几乎没有人能抵制那样的美丽,我们都曾在某个深夜,仰起头,注视着那星空,出神地思考。

  而在古代,这片星空同样也延伸了那样一些人的思维,这些人发现了星空和生活之间的联系。

他们发现日月星辰的分布与运行对判别时间、季节和方位十分重要。

  《易经》有云“观乎天文,以查时变”。

远古时代世界的各民族,从畜牧时代进入农业时代,必然伴随对天象的观测,中国古代天文预测主要涉及星象。

最迟在汉代,我国已把天文学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了。

  在古代天文学中有这样几个重要概念,“黄道”即太阳视运动轨迹,“白道”即月亮视运动轨迹。

古人在黄道两侧各延宽八度,共十六度宽,称黄道带,古人把黄道、天赤道附近的星空划分为二十八个星空区,是为“二十八宿”,并以此作为坐标,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

  金(太白)、木(岁星)、水(辰星)、火(荧惑)、土(镇星)五颗星因为是除地球外距太阳最近而与日、月被合称“七政”,又称“七曜”。

北极星被古人认为是天的中心,称它为“中宫”。

而最接近北极星的七颗星:

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组成了北斗星。

《史记-天官书》说北斗是“帝车之象”。

  人们根据观测制作各种各样的占星盘,希望通过星运来避免一些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险,而占星术随着天文学的发展而发展,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8.奇门遁甲

  据说,很多人学习奇门遁甲,最后都会走火入魔然后疯掉,而另一些人会解释道“天机不可泄露”,事实是,奇门遁甲之术晦涩难懂,没有一定的知识结构是很难领会其中之要的。

  该术是奇门、六壬、太乙三大秘术之一,是易经最高层次的预测学号称帝王之学,是论天体、人和地球运动规律的科学巨著。

应用天干、地支、八卦、九宫、九神、九星、八门等元素,永远将自己处在高屋建瓴的方位,运筹帷幄。

  奇:

乙丙丁三奇,表示日月星;门:

休死伤杜开惊生景,表示八卦各有一门;遁甲:

是把六甲隐藏于六仪(戊己庚辛壬癸)之下。

起源于四千六百多年前,创始于轩辕黄帝,由风后演绎成文,是古代人民研究和探索自然界的磁场作用在每年、每月、每日对人体生物钟运动曲线影响,以及趋吉避凶的最佳方法。

  奇门遁甲分为天、人、地三盘,天盘九宫有九星,中盘八宫布八门,地盘八宫代表八个方位,天盘地盘上每宫都分配着特定的奇(乙、丙、丁)仪(戊、巳、庚、辛、壬、癸六仪)。

根据时日,以六仪,三奇,八门,九星排局来占测。

  这种在高处掌控一切的状态当然是所有人想要并追寻的,但正因为此术的神奇,它才成为一种秘术,只被少数人掌握。

  7.大六壬

  大六壬,三大秘术之一,是以天道运行之客观天象,做天人之际百事预测的学问。

六壬术是中国古代用式盘来算命的方术,天干中,壬、癸属水,壬为阳水。

癸为阴水,舍阴取阳,故名壬,六十甲子中壬有六个(壬申、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戌),故名六壬。

  其占法,用两木盘,上有天上十二辰,称天盘,下有地上十二辰方位,称地盘。

一旦有事,转动天盘,使用时太阳所在的宫所对应的天盘地支对齐地盘的时支,以判吉凶。

  六壬术推算难度很大,其容纳了阴阳五行学说、易经理论、占星术以及军事思想,千变万化,是中国古老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很难完全掌握。

  6.太乙神数

  太乙神数也是三大秘术之一,是古代高层次预测学,相传太乙术产生于黄帝战蚩尤时。

太乙行九宫法,采用五元六纪,甲子元、丙子元、戊子元、庚子元、壬子元、五元共三百六十年为一大周期。

  据太乙神数推算,上古有一年冬至,恰好日月合璧,五星连珠,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称为太极上元。

甲子以来的年数称太乙积年,由太乙积年再求出太乙流年和太岁值卦,以断本年气运。

  这些秘术到现在基本已经失传,但它仍然是古代人民智慧高度发达的象征,是我国文明的重要成果。

  5.历法

  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学源远流长,相传三皇五帝时已有历法,《易纬.通卦验》说:

阴阳律历皆祖于《易》。

明确指出古代历法存在的原始形态是卦,可称之为卦历。

伏羲六十四卦先天圆图即是古老的十月太阳历,后天八卦方位图是神农创制的古老八月大火历。

  中国古代历法都有两套系统,一为岁,一为年,岁用太阳回归年,而年则以农作物生长周期为依据。

  夏主参历,参历是夏代的历法,以参中为年首,参历是十月历《史记·天官书》说“参为白虎”参历又称虎历。

  殷历的岁首为冬至,有人称之“殷正建子”,一岁为365.25天,殷历的年首,本来是大暑,称“殷正建末”,后把大寒改为年首,称“殷正建丑”。

过年日称为火神日或火把节(彝族还有火把节,彝族中确实流传着后天八卦火历图和先天八卦火历图,彝族很好的保存了中华民族的科学文明。

),一年为360天,用六十甲子系统计日。

  《周正建子》记载,周代的历法是以十二地支计月的子月为正月,所以周历很可能就是十二月太阳历。

十二月太阳历以冬至为岁首,子月为正月,以雨水为年首,岁为365.25天,年为360天。

  传统历法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的,发展到今天,我们在使用公历的同时,依然也在使用着传统的农历,而对于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春节也依然采用农历记。

  4.阵法

  在中国古代,带兵作战特别讲究排兵布阵,而阵法的好坏可以影响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下面介绍三种著名阵法,八阵,是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孙膑创造的,据说受《易经》八卦图的影响,大将居中,四面各布一队正兵,正兵之间再派四队机动作战的奇兵,构成阵势,散布成八,复而为一;撒星阵,是南宋名将岳飞破金兵“拐子马”的阵法,此种阵法布列如星,连成一排的“拐子马”冲来时散而不聚,等敌人后撤时再聚拢,猛力扑击;鸳鸯阵,是明代将领戚继光为抗击倭寇所创,士兵被分为三队,敌人进到百步时,第一队士兵发射火器,进到六十步时第二队士兵发射弩箭,进到十步时第三队士兵用刀矛向敌人冲击。

  小说中常常把阵法夸张的无与伦比,几块石头因为特别的摆法就会使人被困,现实的阵法虽没有那么离奇,却也可以因令对手出其不意的布阵而大大提高战斗力。

  3.解梦

  我们每个人都会做梦,而梦可以说是一种潜意识,我们的梦总是来源于现实,有时却总具有创造性。

而解梦表面来看是对梦象的注解,但从深层次来看,却是借梦对命运的探知,对自然的探知,对科学的探知。

  不管怎样,每个人的梦都不会相同,梦总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因为这些联系,人们开始了漫长的解梦、释梦,想要以此得到一些“天机”,哪怕只是心理上的安慰。

  而占梦也就是解梦第一步要明白梦的形成,梦的来源有三部分,现实空间、潜意识和未知空间。

已发生的事加上潜意识中存在的思想加一定的心理暗示便会在梦中呈现画面。

所以它是能够反映人在某段时间的思想、处境及愿望的。

  在中国古代,最有名的解梦就是《周公解梦》,其根据人梦中出现的事物场景解注吉凶,谓之“夜有纷纷梦,神魂预吉凶。

庄周虚化蝶,吕望兆飞熊。

丁固生松贵,江海得笔聪。

黄粱巫峡事,非此莫能穷。

  人们相信通过解梦可以探知一个人心底隐秘的思想,可以预知人事吉凶。

不管是不是迷信,一个人所拥有的梦也是值得珍惜的财富。

  2.符咒

  最初的咒语起源于古代巫师祭神的祝词,黄帝时期曾设官职祝由,符咒是人们将自己的希望向神灵诉说的工具,并依靠强大的意念力试图改变境遇的媒介。

  符乃神佛之法令,符代表精神意念力,意念与精神空间,符的效应主要来自意念波的存在,施符者的墨水、咒语和手印等都是在加强意念,此意念与次元波产生抗衡作用,减少不当的次元波的干扰。

  抛去一切迷信的外衣,我们会发现符咒有其科学依据,而它也不应该被全盘否定,毕竟它来源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1.卜筮

  一提到占卜,相信大家的第一反应是算命,但是卜筮作为一种古老术数,有其存在的实际意义。

中国远古最早的巫术活动当推殷商之际的占卜,它有两种形式,一曰卜,二曰筮。

  卜,即龟卜,将经过钻、凿等加工处理的龟甲兽骨在火上烧灼,再由专门的太卜观看龟甲兽骨经灼烧形成的纹路和图像,并推断人事吉凶;筮,以蓍草或其他可数物为工具,按特定方式排列组合,所得的一系列数字构成卦,根据这些数字占卜吉凶。

  在卜筮中有一种特殊的占卜方法称梅花易数,为宋代易学家邵雍所著,是一部以易学中的数学为基础,结合易学中的象学进行占卜的书,可产生声音、方位、时间、动静、地理、天时等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的一切感知的事物异相,作为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方法。

  此种易数,是为先天之心学。

太极者道也,因心即道,故可于心中默演其数理,正所谓“人与心上起经纶”。

  直到今天,人们依然迷恋着各种各样的占卜,我想,可能人总是不自觉的想要控制自己的命运。

不过,卜筮是有一定规律依据的,也是《易经》中的“同声相应”,宇宙形成时,万物的生成遵循共同的规则,因此各个独立系统在信息传递上有“共振”关系。

也就是说,占卜事情发展是有可能实现的。

  这些古代的术数包罗万象,从天文到数理,从哲学到农事,涵盖了方方面面的科学,这些是古代人民探知自然,探知科技的科学成果,更是值得现在的我们去了解,去保护,去发展的文化宝藏。

论《周易》中的十种美“德”

一、盛德

  《周易·系辞上》云:

“盛德大业至矣哉!

富有之谓之业,日新之谓盛德。

”盛德如日,《释名·释天》云:

“日,实也,光明盛实也。

”《礼记·大学》云:

“汤之盘铭曰: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康诰曰:

作新民。

《诗》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日新”是时间运行的最新阶段。

时间运行,日日维新,君子修身,与时俱行,不可间断。

《论语·子罕》云: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朱熹《集注》引程子曰:

“此道体也,天运而不已,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穷,皆与道为体,运乎昼夜,未尝已也,是以君子法之,自强不息,及其至也,纯亦不已焉。

”“日新”亦为“成德”,《周易·乾·文言》云: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

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今按:

“成德”指一日之德,故曰“日可见之行也”。

《逸周书·命训》云:

“大命有常,小命日成,成则敬,有常则广,广以敬命,则度至于极。

”由此知“成德”即“盛德”,《考工记·匠人》云:

“白盛”。

郑玄注:

“盛之言成也。

  成德与天命相合,《诗经·文王》云: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有盛德者得天命,《周易·系辞上》云: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

盛德即大业,《荀子·臣道》云:

“明主尚贤使能而饗其盛。

”杨倞注:

“盛谓大业。

”《释名·释言语》云:

“业,捷也,事捷乃有功业也”。

《小尔雅·广语》云:

“捷,及也。

”又云:

“捷,疾也。

”疾同急,《释名·释言语》云:

“急,及也,操切之使相逮及也”。

《周易·乾·文言》云:

“九三曰: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何谓也?

子曰:

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

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富有”如同“大有”,《孟子·尽心下》云:

“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庄子·天地》云:

“不同同之之谓大。

”《周易·大有·象》云:

“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富、有同义,《列子·说符》云:

“羡施氏之有。

”张湛注:

“有犹富也。

”《说文》云:

“富备也。

一曰厚也。

”可知“富有”即《孟子·尽心上》所云:

“孟子曰: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周易·乾·象》云: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盛同强,《吕氏春秋·悔过》云:

“此其备必已盛矣。

”高诱注:

“盛,强。

”马王堆帛书《经法·论》云:

  [强生威,威]生惠,惠生正,[正]生静,静则平,平则宁,宁则素,素则精,精则神,至神之极,[见]知不惑。

帝王者,执此道也,是以守天地之极,与天俱见。

  “自强不息”是“修身”之道,《礼记·大学》云: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云:

“是故君子之于言也,非从末流者之贵,穷言反本者之贵,苟不从其由,不反其本,虽强之弗入矣。

”故“盛德”如“厚德”,《春秋繁露·仁义法》云:

“求诸已谓之厚”。

《周易·系辞上》云:

“劳谦,君子终吉。

子曰:

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国语·越语》云:

“盛而不骄。

”韦昭注:

“盛元气广大时也。

”《孟子·公孙丑上》云:

“曰: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

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且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诗经·定之方中》云:

“匪直也人,秉心塞渊。

”郑玄笺:

“塞,充满也。

”《礼记·孔子闲居》云:

“志气塞乎天地。

”郑玄注:

“塞,满也。

”塞即满,义同盛,志气不充塞于天地,不可谓“盛德”,《素问·脉要精微论》云:

“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服。

”王注:

“盛,谓盛满。

  《周易·系辞下》云:

“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孔子家语·颜回》云:

“颜回问于孔子曰:

成人之行若何?

子曰:

达于情性之理,通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原,若此可谓成人之行也。

若乃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成人之行是达于盛德的途径。

成人又作成身、成性、成名等,《周易·系辞上》云: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孔子家语·颜回》云:

“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身。

公问曰:

敢问何谓成身。

孔子对曰:

不过乎物。

”《论语·宪问》云:

“子路问成人。

子曰:

若臧武仲之知,公孙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

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见利思义,见危受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二、至德

  《周易·系辞上》云:

“易简之善配至德。

”易简当指乾坤,《周易·系辞上》云: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而易成位乎其中矣。

  《逸周书·谥法》云:

“一德不解曰简。

”解读为懈。

《礼记·王制》云:

“有旨无简不听。

”郑玄注:

“简,诚也。

”《礼记·中庸》云: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

  “易简之善”是“至善”,《礼记·大学》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又云:

“《诗》云: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亦同于老子所说的“上善”,《老子·道经》第八章云: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至德”即“中和”,《周礼·师氏》云:

“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

”郑玄注:

“至德,中和之德,覆焘持载,含容者也。

孔子曰:

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

”中和之德,本于天地,《礼记·中庸》云: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又云:

“《诗》云: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三、文德与懿德

  《周易·小畜·象》云:

“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文德指礼,《白虎通·情性》云:

“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

”《尚书大传》云:

“周人之教以文。

”郑玄注:

“文谓尊卑之差。

”《礼记·乐记》云:

“礼由外作,故文。

  《周易·坤》六二云:

“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象》云:

“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含章即文德,《诗经·裳裳者华》云:

“维其有章矣。

”郑玄笺:

“章,礼文也。

”含章即含德,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云: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孟子·离娄下》云:

“孟子曰: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大人即文德之人,《诗经·椒聊》云:

“硕大无朋。

”郑玄笺云:

“大谓德美广博。

”《礼记·中庸》云:

“致广大而尽精微。

”郑玄注:

“广大谓博厚也。

”《孟子·尽心下》云:

“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故文德当为文明之德,亦可称为“明德”,《周易·乾·文言》云: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周易·晋·象》云:

“君子以自昭明德。

  《说文》云:

“懿,专久而美者也。

”专为一,久为恒,《礼记·中庸》云: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

”《左传·文公十八年》云:

“忠肃恭懿。

”孔颖达《正义》云:

“懿者美也,保己精粹,立行纯厚也。

”中和为美,《论语·学而》云: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懿德之美主要指内心,《周易·坤·文言》云: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屈原《楚辞·离骚》云: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修能如同“专久”,《论语·里仁》云: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旧注以为“里”是“乡里”,大误。

“内美”即“里仁为美”。

  《周易·小畜》下乾上巽,乾为天,巽为礼,《彖》云:

“小畜,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健而巽,刚中而志行,乃亨。

”与此相近的卦象是《大有》下乾上离,离亦为礼,故《彖》云:

“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四、厚德

  《周易》卦象中坤为厚,《左传·隐公元年》云:

“公曰:

不义不昵,厚将崩。

”杜预注:

“厚谓土地广大。

”坤为土地,为广大,故亦为厚,《周易》中有:

  

(一)《坤·彖》云: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象》云: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土地承载万物,至德之象,《周礼·目录》云:

“地者,载养万物。

”《素问·五运行大论》云:

“地者,载生成之形类也。

  

(二)《剥》下坤上艮,《象》云:

“上以厚下安宅。

”厚、敦同义,《周易·系辞上》云:

“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宅、居同义,《孟子·尽心上》云:

“居恶在,仁是也。

路恶在,义是也。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剥》上九云:

“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象》云:

“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

”坤为民,为众。

众、多义同,《吕氏春秋·务本》云:

“以此厚望于主。

”高诱注:

“厚,多”。

  艮为厚,《管子·水地》云:

“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

”艮同根,万物为土地为本。

艮为本,《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云:

“地者任物,至重,静而不动者也。

”《周易》中有:

  

(一)《艮》上九《象》云:

“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艮为“成终”见于《周易·说卦》。

  

(二)《谦》下艮上坤,九三云:

“劳谦,君子有终。

”上互坎为劳,艮为终,《周易·系辞上》云:

“劳谦,君子有终吉。

子曰:

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而谦德亦厚德。

  震为厚,《礼记·曲礼上》云:

“以厚其别也。

”郑玄注:

“厚,重慎之也。

”震为敬,《吕氏春秋·孝行》云:

“敢不敬乎。

”高诱注:

“敬,畏慎。

”《周易》中有:

  

(一)《周易·系辞上》云:

“安其身而后动。

”虞翻注:

“震为后。

”厚同后,《释名·释言语》云:

“厚,后也,有终后也,故青徐人言厚如后也。

”《老子·德经》第三十八章云: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处其实不处其华,故去彼取此。

  

(二)《益》下震上巽,初九云:

“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

”《象》云:

“元吉无咎,下不厚事也。

”震为动、为后。

初九当位有应,“不厚事”者,宜于“先进”。

下互坤为众,《论语·先进》云:

“子曰: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选进。

  《春秋繁露·仁义法》云:

“求诸己谓之厚。

”《礼记·大学》云: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

”厚德即忠恕,《礼记·中庸》云: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又云:

“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周易》中艮为“反身”,例如:

  

(一)《蹇》下艮上坎,《彖》云:

“蹇,艰也。

”坎为险,艮为本,遇难而反求于己,《象》云:

“君子以反身修德。

”《礼记·大学》云: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二)《艮》云: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

”背即反身。

“不获其身”者,无我之义。

庭指内心,“行其庭,不见其人”。

舍人事而从天道。

六四云:

“艮其身,无咎。

”《象》云:

“艮其身,止诸躬也。

”反身即“止诸躬”。

  巽为反身。

《周易·系辞下》云:

“巽,德之制也。

”巽同顺,《国语·周语》云:

“奉义顺则谓之礼。

”例如《家人》下离上巽,上九云:

“有孚威如,终吉”。

《象》云:

“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

”《说文》云:

“义,己之威仪也。

”《贾子·礼》云:

“故礼者,自行之义,养民之道也。

  震为反身。

有生则有身,《周易·说卦》云:

“震为反生。

”《复》下震上坤,初九云:

“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象》云:

“不远之复,以修身也。

”远、迩相对,《孟子·离娄上》云:

“道在尔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之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厚德非成于一旦,源自不断积累,《墨子·经上》云:

“厚,有所大也。

”《庄子·齐物论》云: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是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周易》中“坤”为“积”,《坤·文言》云: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由辨之不早辨也。

《易》曰:

履霜坚冰至。

盖言顺也。

”巽为顺,故亦为积。

例如:

  

(一)《升》下巽上坤,《象》云:

“君子以顺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