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16课 抗日战争拔高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3115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16课 抗日战争拔高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16课 抗日战争拔高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16课 抗日战争拔高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16课 抗日战争拔高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16课 抗日战争拔高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16课 抗日战争拔高习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16课 抗日战争拔高习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16课 抗日战争拔高习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16课 抗日战争拔高习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16课 抗日战争拔高习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16课 抗日战争拔高习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16课 抗日战争拔高习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16课 抗日战争拔高习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16课 抗日战争拔高习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16课 抗日战争拔高习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16课 抗日战争拔高习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16课 抗日战争拔高习题及答案.docx

《最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16课 抗日战争拔高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16课 抗日战争拔高习题及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16课 抗日战争拔高习题及答案.docx

最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16课抗日战争拔高习题及答案

第16课 抗日战争

拔高习题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全民族的抗战

1.有者认为,中国的近代也是一段近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民族观念不断明晰和加强的时期。

以下事件中最有助于强国家观念和民族观念的是(  )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

答案:

解析:

结合所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观念是在外族侵略下逐渐形成和强的。

其中灾难最深重的是日军侵华,其造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危机,也激发了中华儿女的全民族抗战,项符合题意。

2.1935年起,蒋介石在国内外通过三条渠道寻找共产党与其进行秘密接触,向中共中央转达国民党要求谈判的信息。

对此解正确的是(  )

A.国民党已放弃武力剿共方针

B.共产国际要求国共两党结束内战

.民族危机促使国共寻求合作

D.中共呼吁结束内战,一致抗日

答案:

解析:

据题干时间“1935年”和蒋介石秘密接触中国共产党要求谈判可知,此时国共两党关系正处于转折时期,蒋介石虽尚未放弃武力剿共的方针,但民族危机促使国共寻求合作,排除A项,选项;B、D两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3.蒋介石曾密电张良: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

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可也。

”密电中“沈阳日军行动”是指(  )

A.九一八事变   B.七一五事变

.一·二八事变D.七七事变

答案:

A

解析:

依据“沈阳”可知本题选A,其他三项事发地分别在武汉、上海、卢沟桥。

4.1938年4月,国民党在《抗战建国纲领》中指出:

“加紧军队之政治训练,使全国官兵明了抗战建国之意义,一致为国效命;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补充抗战部队;对于华侨回国效力疆场者……施以特殊训练……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配合作战……并在敌人后方发动普遍的游击战。

”这主要反映了抗战初期国民党(  )

A.完全放弃了其片面抗战路线

B.加强同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战

.主张全面抗战和积极抗日的决心

D.在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答案:

解析:

“完全放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从题干中可以看出国民党主张联合所有抗日力量,而不仅仅是加强同共产党的合作,故B项说法不全面;加强军队、充实民众武力、训练华侨、援助各地抗日武装,等等,可以说明此时国民党主张全面抗战和积极抗日的决心,故项正确;D项在题干中体现不出,错误。

5.日本防卫厅编写的《华北治安战》中写道:

“在治安战期间的华北战场,敌我的势力范围犬牙交错,变无常。

有关敌人准确位置的情报,很不可靠,甚至在我方势力范围内部深处经常潜藏有敌人的军事力量。

”该材料评述的是(  )

A.中国人民解放军

B.抗日游击队

.中国远征军

D.正面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

答案:

B

解析:

据“敌人准确位置的情报……不可靠”“在我方势力范围内部深处经常潜藏有敌人的军事力量”可知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敌后战场上的游击战争,故B项正确。

6.人民对某战役评价道:

“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从阎锡山接受周恩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到(八路军)115师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此战役应是(  )

A.平型关战役B.淞沪会战

.台儿庄战役D.武汉会战

答案:

A

解析: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阎锡山”,并联系所知识可知,能反映这一合作典范精神的是太原会战,而平型关战役是太原会战中的一个战役,故A项正确。

7.胡锦涛指出: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下列对此解不正确的是(  )

A.肯定了国民党军队的抗战

B.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互相配合

.抗日军队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

D.国共两党是中国抗战的主要力量

答案:

解析:

本题是一道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实现第二次合作的相关史实。

B、D是抗日战争时期基本的史实,A是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表现的评价。

是史实性错误,国共两党军队是各自领导。

知识点二

 日军的滔天罪行

8.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对中国人民犯下了累累罪行,其中抗日战争期间制造的最大惨案是(  )

A.南京大屠杀

B.旅顺大屠杀

.潘家峪惨案

D.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答案:

A

解析: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中国制造的最大惨案是南京大屠杀。

9.据史料记载,“日军在江河边设一种电磨,将人捉到后,投入磨中,人即变成肉酱,然后用水一冲,踪迹全无。

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江边黑河公园内,就有一座日本关东军设的电磨绞肉机,绞死成千上万的中国同胞。

后从电磨的地洞里发现有好几麻袋被绞死者的名签。

”该史料(  )

①记载了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对中国人民的屠杀 ②控诉了日本法西斯的罪行 ③揭露了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性 ④有助于人们反思历史、珍惜和平

A.①②③B.①②④

.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结合史料中记载的地点“黑龙江”等信息可知,日军在东北地区对中国人进行了野蛮杀戮,此行为最早可追溯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因此①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①的选项,答案为D。

知识点三

 抗战的胜利

10.1940年7月22日朱德、彭德怀等发布命令说:

“我军应以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破坏敌人进攻西北计划,创立显著的战绩。

……敌对晋察冀晋西北及晋东南扫荡较为缓和,正太沿线较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破击正太路。

”按照上述命令发动的战役应是(  )

A.太原会战B.武汉会战

.百团大战D.徐州会战

答案:

解析: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40年”。

太原会战发生于1937年,武汉会战发生于1938年,徐州会战发生于1938年,A、B、D三项都不符合题目要求。

11.仅以不满一千人之兵力,击溃日军第33师团主力,救出被围日之英军七千余人及被俘虏的美国传教士和驻缅甸的新闻记者五百余人。

材料所叙述的部队最有可能是(  )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中国远征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答案:

B

解析:

由题干中的“救出被围日之英军”“驻缅甸”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赴缅甸作战的中国远征军,故B项正确。

12.“满天凉露压降旗,武运凋残日下西。

会看大和魂葬处,豺鸣哭暮鸦啼。

”这是摘自李汝伦《紫玉箫二集》的一首诗。

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是(  )

A.《甲午悲歌》B.《台湾沦陷》

.《珍珠港祭》D.《日寇投降》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中的“降旗”“武运凋残”(日本天皇及军队希望武运长久)“大和魂葬”可以判断,这首诗反映的是日本在二战中失败,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史实,题目应该是《日寇投降》。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中国的同胞们!

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

全国上下应该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1937年7月8日)

材料二 1937年8月18日,即“八一三”事变后的第五天,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在南京研究抗战策略时,提出“我国军事落后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不宜实行迅速决战之战略。

但因我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散在各地,具有长期作战之条件。

故我国对倭作战之最高指导方针,不能不根据优劣相反的客观条件,实施持久消耗战略。

——《民国高级将领列传》

材料三 毛泽东在1938年写下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话:

“八个月中,国共两面都做了英勇的奋战,全国实现了伟大的团结,几百万军队与无人民都加入了火线;其中几十万人就在执行他们的神圣的任务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我们真诚地追悼这些死者,表示永远纪念他们。

(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中国共产党针对卢沟桥事变提出了什么主张?

这一主张提出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知识,分析国民党的一些将领提出了怎样的抗战方针。

他们为什么会提出这些抗战方针?

(3)材料三中,毛泽东提出“八个月中,国共两面都做了英勇的奋战”主要依据有哪些?

“全国实现了伟大的团结”的标志是什么?

答案:

(1)①主张:

全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②原因: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加剧。

(2)①方针:

反对速战速决战略,实施持久消耗战略。

②原因:

对中日两国国情进行了正确的分析,敌强我弱,不能速战速决;中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散在各地,具有持久作战的条件。

(3)①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等大规模的战役;中国共产党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指出:

“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刘庭华《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

战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材料二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认为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抗战“比较努力”,结合所知识说明其突出表现。

(2)材料一中两党关系比较好的目的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3)分析材料二中国共产党担负敌后战场作战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举出敌后战场对日主动作战的突出事例。

(4)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知识说明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案:

(1)组织多次会战,抵抗日军侵略。

(2)目的: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

作用:

打败了日本法西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歼灭大量日伪军,后期成为抗战主战场。

百团大战。

(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正确的军事策略;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广泛同情和支持,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外部条件。

 

课后作业——提能力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执导的战争史诗电影。

它讲述的主要是在南京一座教堂里,几个神职人员、一群女生、13个风尘女子以及6个国军伤兵共同面对南京大屠杀的故事。

这可以体现(  )

A.正面战场官兵英勇抗战

B.抗日战争具有广泛的民族性、残酷性

.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形成

D.各国团结才能面对世界性灾难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的神职人员、生、风尘女子、军人等共同面对南京大屠杀可以得出B项;A、、D三项不符合题意。

2.1936年8月中共中央向国民政府郑重声明:

“我们赞助建立全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赞助召集由普选权选举出的国会,拥护全国人民和抗日军队的抗日救国代表大会,拥护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和平建国

B.准备在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希望联合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在政治上完全认同南京国民政府

答案:

解析:

注意从题目中的时间“1936年8月”进行分析。

此时,随着日本侵华的日益加剧,中日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希望与国民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应对日本侵华,项正确。

A项发生在抗日战争结束以后,B项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3.“很显然的,日本帝国主义既要进行华北的分离运动,那么,它就必须在军事上造成以控制华北的首脑——平津的形势,才能遂行其政治阴谋;卢沟桥在地上既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以一旦日军占据卢沟桥……日本在华北即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两重控制。

”材料应该是(  )

A.日本军部发动侵华战争的文件

B.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

.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的证据

D.发动百团大战的必要性之说明

答案:

B

解析:

据“卢沟桥在地上既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日本在华北即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两重控制”可知,这与七七事变有关,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材料是在分析日本为何在卢沟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故选B项。

A、、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

4.1938年,民生公司总经卢作孚在地处长江三峡的湖北宜昌指挥船队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到四川。

亲历了宜昌大撤退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敦刻尔克”。

这一行为的积极意义在于(  )

A.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B.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保存了物质力量

.增强了国民党军队“围剿”红军的力量

D.阻滞了日本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略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知识可知,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二战初期的军事撤退行动,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保存了有生力量,故1938年民生公司总经卢作孚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到四川的做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保存了一定的人力和物力。

5.1937年,国民政府组织了太原会战,国共两党合作抗击日寇。

下列各项中,属于太原会战有机组成部分的是(  )

A.平型关伏击战    B.台儿庄战役

.百团大战D.枣宜会战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中共的抗战,考查生的识记能力。

在太原会战中,八路军组织平型关伏击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取得抗战以第一次大捷。

6.“1938年春,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沟通南北战场的联系,企图占领战略要地徐州……日军约四万人发动进攻,守军顽强抵抗十余天……第五战区调动兵力包围日军……歼敌约二万人。

”这则史料所描写的是(  )

A.淞沪会战B.平型关大捷

.太原会战D.台儿庄战役

答案:

D

7.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

“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

”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中“1937年7月7日……到1938年10月”“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可知,“新气象”指国共两党合作,全国性抗战局面形成,故D项正确。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的标志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故A项错误;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是在1938年10月之后,故B项错误;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没有扭转过战局,故项错误。

8.1942年刘伯承在报告中指出:

“百团大战总的讲是一场打了胜仗的大战役,但……没有充分发扬正规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传统优势,有些仓促上阵的意味,为了片面取得政治影响甚至矫枉过正。

”报告中所说的“政治影响”主要是(  )

A.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振奋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沉重打击屯集在华北地区的日军

D.战略上支持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答案:

B

解析:

四个选项中A、B项属于政治影响,由所知识可知,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它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因此B项更恰当,排除A项;、D项属于军事影响,排除。

9.“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是北宋以的民间俗语,但图中却出现了“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的标语。

这主要是因为(  )

A.军人地位的提高

B.土地革命的影响

.国民革命的高涨

D.救亡运动的兴起

答案:

D

解析:

从图片信息“扫荡倭寇”可知,随着日本侵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的标语。

10.如图是美国邮政总署1942年发行的一枚印有林肯总统和孙中山先生头像的邮票,从中透露出美国对中国“抗战建国”的想是(  )

A.中美合作、维护和平

B.中国走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发展的道路

.完成中国统一

D.中国加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答案:

B

解析:

从图片中的民族、民权、民生信息以及孙中山和美国领导人的头像可以判断,当时美国希望中国走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发展的道路,故B项正确;中美合作、维护和平只是抗战目标,不符合“抗战建国”的想,故A项错误;中国当时是统一的,故项错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出现于冷战时期,故D项错误。

11.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要是因为(  )

A.人民武装力量在抗战中发展壮大

B.国民党统治力量遭到严重削弱

.社会各界和平建国呼声日益高涨

D.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

答案:

A

解析:

八年抗战,中共代表的人民力量及根据地经济、军事力量空前壮大,从而为下一步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2.美国者费正清指出:

“由于日本侵略以及其他国家的卷入,中国从一个软弱的战争牺牲者转为一个世界大国,一个确立稳定和平局面的伙伴。

”对此解最准确的是(  )

A.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抗日战争促成了中国国内永久和平

.中国成为世界大国是一个偶然事件

D.日本侵华有利于中国成为世界大国

答案:

A

解析:

费正清强调的是抗日战争使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使中国由一个战争的牺牲者转变为世界大国,故A项正确。

其他选项说法皆不符合史实。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哪次战争导致图一所示事件发生?

为什么说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对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

(2)图二、三说明日本采取了什么行动?

结果如何?

(3)有人说图四所反映的战争是14年抗战,有人说是8年抗战,请根据相关史实对这两种说法加以说明。

面对图四的签字场景,你的内心定会备受鼓舞。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答案:

(1)甲午中日战争。

该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列强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要求。

(2)行动:

发动九一八事变。

结果:

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3)第一种说法:

认为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中国军民奋起抗击,标志着中国抗战开始,因此是14年抗战。

第二种说法:

认为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因此是8年抗战。

原因:

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的百年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

14.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

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

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材料三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开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残害所及,真未及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1)结合所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依据材料二和所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原因。

并分析为什么中国能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3)驳斥材料三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由。

并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答案:

(1)观点:

政治上:

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军事上: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2)原因:

英国向中国求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或保卫大西南。

中国坚持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3)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深重灾难。

主要原因:

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

次要原因: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