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省特色产业基地人才问题的调研报告 主导产业 特色产业 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3179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xx省特色产业基地人才问题的调研报告 主导产业 特色产业 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关于xx省特色产业基地人才问题的调研报告 主导产业 特色产业 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关于xx省特色产业基地人才问题的调研报告 主导产业 特色产业 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关于xx省特色产业基地人才问题的调研报告 主导产业 特色产业 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关于xx省特色产业基地人才问题的调研报告 主导产业 特色产业 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关于xx省特色产业基地人才问题的调研报告 主导产业 特色产业 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关于xx省特色产业基地人才问题的调研报告 主导产业 特色产业 调研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关于xx省特色产业基地人才问题的调研报告 主导产业 特色产业 调研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关于xx省特色产业基地人才问题的调研报告 主导产业 特色产业 调研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关于xx省特色产业基地人才问题的调研报告 主导产业 特色产业 调研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关于xx省特色产业基地人才问题的调研报告 主导产业 特色产业 调研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关于xx省特色产业基地人才问题的调研报告 主导产业 特色产业 调研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关于xx省特色产业基地人才问题的调研报告 主导产业 特色产业 调研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xx省特色产业基地人才问题的调研报告 主导产业 特色产业 调研报告.docx

《关于xx省特色产业基地人才问题的调研报告 主导产业 特色产业 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xx省特色产业基地人才问题的调研报告 主导产业 特色产业 调研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xx省特色产业基地人才问题的调研报告 主导产业 特色产业 调研报告.docx

关于xx省特色产业基地人才问题的调研报告主导产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

关于xx省特色产业基地人才问题的调研报告主导产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

关于__省特色产业基地人才问题的调研报告〔内容提要〕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以充足的人才优势为支撑,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完善柔性人才政策,构建人才共享机制;加强人才载体建设,搭建具有强大吸引力和承接力的高密度平台;设立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实施有效监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强化人才政策体系的系统性、配套性和可操作性,优化人才的工作环境与生活环境等。

〔关键词〕特色产业基地人才问题建议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和市场需求的千变万化,产业集群或产业集聚发展模式开始大量涌现,并且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呈现出地位不断提升,作用日益明显的趋势。

总结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不难发现一个规律性的现象:

区域经济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培育出有竞争优势和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

无论是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代表的美国硅谷还是作为传统特色产业集群的“第三意大利”的发展,都为这一经济结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因此,近年来,以区域特色产业为基础,适应市场竞争、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要求的新型发展模式———特色产业基地在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中日益受到重视,得到了迅速发展。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辽宁特色产业基地的战略决策,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由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科技厅和东北大学等单位组成的课题组,对国家辽宁(本溪)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抚顺国家先进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5个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中的人才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旨在通过此次调研,了解各特色产业基地对人才资源的需求状况以及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等方面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着重从政府职能角度,探讨基地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及如何做好人才服务的对策建议,并通过对特色产业基地的分析研究,为如何做好人才资源开发,更好地服务全省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启示和经验借鉴。

一、人才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人才是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就产业基地的构成要素看,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基础设施等都是产业基地形成最基本的要素条件。

而其中,作为科技和知识载体的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其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优劣将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综合竞争能力。

建设一个特色产业基地,把一些企业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企业群落”只是第一步。

作为区域特色产业形成的载体,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必须依托于特色产业的集群,方可形成自己的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必须与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结合起来。

产业集群不仅可以延长和拓宽产业链,扩大企业规模,形成规模经济,而且可以创造市场机会,催生企业诞生,同时可以降低技术创新的成本,实现高效率的技术扩散,从而产生集聚效应,提高基地内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进而通过集群的辐射作用,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如果特色产业基地只是单个企业的简单加和,或者说是“企业堆积”,不但无法对区域经济做出贡献,基地本身的生存也会随着市场、政策等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失去生命力。

所以,只有基于产业集群的特色产业基地才能真正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与高成长性。

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聚集的支持,人才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来源的核心要素之一。

如美国的硅谷、意大利与巴西的制鞋业产业群、我国的“珠三角”、北京中关村及台湾新竹的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等,都是依靠人才聚集发展产业集群,带动了整个国家或地区快速发展的成功案例。

大量人才的聚集有利于提高产业集群的专业化水平,增强产业协作能力;有利于增强集群的竞争能力、集群区域社会化协作以及集群的技术创新。

因此,人才是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二)人才是特色产业基地升级与可持续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发展特色产业基地不能受短期市场利益诱惑,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出发,必须着眼特色产业基地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培育产业基地独特的竞争优势。

就辽宁省特色产业基地来看,以政府主导型为主,企业多是由于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如提供土地和税收减免才进入园区的,彼此之间的产业关联度大多不是很强。

随着国内特色产业基地的兴起,区域间竞争将日趋激烈,优惠条件趋同化,政策空间将越来越小,同时,这种低层次的“企业堆积”弊端会逐渐显现出来。

而国内外众多产业集群发展的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如果集群内的企业缺乏创新能力,低端模仿和简单生产成为企业产品制造和迎合市场的主要途径,那么这样的产业集群将不会有持续的生命力,永康五金产业集群痛失沃尔玛定单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创新动力不足已成为国内一些传统产业集群发展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产业集群的生命力在于持续创新,因此,在辽宁省特色产业基地发展路径的设计上,不仅要强调集群化发展,而且必须注重加快推进集群模式转变,使其由较为低级的产业集群过渡发展到组织化程度高的创新集群,从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所谓创新集群是由企业、研究机构、大学、风险投资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等构成,通过产业链、价值链和知识链形成战略联盟或各种合作,具有集聚经济和大量知识溢出特征的技术———经济网络。

它是一种“以创新为目标”的产业集群,它充分体现了科技与经济在产业层面上的融合。

创新能力是创新集群最核心的能力和特征,集群内企业的先进技术、跟踪学习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成为竞争的关键要素。

众所周知,人才是创新的载体,创新活动的产生和持续依靠大量的各层次的人才。

创新集群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拥有一大批致力于创新、不断开展创新活动的创新型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才。

因此,实现辽宁省特色产业基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形成创新集群,而人才将是特色产业基地升级与可持续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三)五大特色产业基地的特点决定了人才在基地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总体来看,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我们研究的五个特色产业基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均缺乏良好的区域禀赋(包括地理位置、交通和生活条件等等),属于外生型园区,即产业基地的启动和发展动力主要依赖导入或嵌入的外部力量,如依靠政府强有力的推动而不是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依赖外来高级生产要素的驱动而不是内生生产要素的拉动。

这一特点也决定了人才在五大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从基地内企业的生产运营看,由于各特色产业基地的产业基础条件相对薄弱,客观上决定了基地内企业生产经营资源获取的外部性。

即基地内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技术成果、资金等各类软硬发展要素都需要来自外部,离不开外部的资源与人才要素的引进,而其中人才的引进,特别是领军型人才的引进则是发展的核心与关键所在。

人才不仅能够带动技术成果、资金等外部资源的流入,而且能够促进这些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其增值能力。

反过来,由人才和企业产生的这种效应又进一步增强了基地对外部资源的吸引力,形成强大的区域品牌影响力,进而带动区域发展。

另外,从基地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看,当前,政府在各个特色产业基地的规划、开发、建设、运营、推介、招商引资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基地的建设模式也多以政府主导型的平台模式为主,而这种模式客观上要求政府在发挥自身作用时必须把握两个前提:

一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由管制型政府转向服务性政府转变,工作重点是构建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研发平台、技术基础平台、人才服务平台、技术服务平台和投、融资平台等各种服务平台。

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新的政府服务模式的建立,不仅需要提高政府公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而且更需要引入一批专业化人才进入政府机构,提升政府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完善政府的服务功能,提升基地综合配套能力。

二、五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分析产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以充足的人才优势为支撑,以强大的人才队伍做后盾。

基地建设与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决定了人才需求的类型、结构、数量和质量。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五大基地在人才需求上具有以下特点。

(一)对各类人才需求总量巨大由特色产业基地发展趋势可以看到,实现快速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是各特色产业基地的共同特征,产业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必将提升对人才的需求。

同时,由于在产业类型上都是属于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产业,各特色产业基地的创新性特征及人才在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决定了基地的人才需求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必然大于社会平均水平。

以各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规划为基础,综合对各基地有关人才需求预测问卷调查的结果,预计到20__年五大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总数将达到3-4万人。

虽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预测结果,但与现阶段各基地人才培养能力相比,基地建设的人才供给将存在着较大的缺口。

今后一段时期内,五大特色产业基地必须在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总量上有一个大的突破。

(二)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才需求迫切创新型人才是保持特色产业发展活力的原生动力和重要力量,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以项目为导向,必须充分发挥人才的整合优势。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才对各类人才具有聚集和吸引作用,只有这类精英人才领导着企业不断创新和发展,才会带动一批企业,进而带动一个产业或产业群的发展,他们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人才。

目前,各特色产业基地迫切需要高层次技术带头人和经营管理人员。

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才的引进和吸收将是各特色产业基地人才工作的重点。

(三)各基地最紧缺的人才是特色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如果没有大批的技术创新人才和新技术运用人才,产业的发展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由于各基地的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的重点不同,对人才需求的重点也不同,各特色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成为各基地最紧缺的人才。

根据调研了解,目前各特色产业基地专门技术人才的需求方向大致为:

本溪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目前最紧缺的是药学及相关专业的人才;抚顺国家先进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目前最紧缺的是煤矿安全、重型装备及配件、石化电力装备、汽车配件各产业核心专业的人才;阜新国家液压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目前最紧缺的是流体机械与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等专业的人才;朝阳新能源电器(超级电容器)产业基地目前最紧缺的是新能源专业、数控专业等专业的人才;辽宁(万家)数字技术产业基地目前最紧缺的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专业的人才。

(四)对人才的需求呈现阶段性特点基地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才需求的重点也不同。

从国内各高科技产业基地(或园区)的发展历程来看,对人才的需求一般经历了三个阶段。

初创阶段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随着基地或园区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和产业的形成,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成为需求的重点;当园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竞争层次不断提升,特别是伴随着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对全国乃至全球的高科技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剧增。

目前,五大特色产业基地发展所处阶段存在差异,人才需求的重点不同,人才工作的重点也应有所侧重,应根据这些差异来开展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

三、五大特色产业基地人才问题剖析五大特色产业基地未来的发展对人才建设有着很高的要求。

做好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对于特色产业基地的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各基地在这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和基地建设对人才工作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

这些问题涉及到认识层面、应用层面和制度层面等多个方面。

(一)从政府层面看,对集群发展尤其是人才在集群发展中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足,尚没有把人才开发纳入到基地建设的主体工作之中人才是特色产业基地高速发展的动力和保障,浦东新区在总结自身开发建设和开放与发展时,曾得出这样一条经验—“——浦东开发开放最大的困难不是资金、不是项目而是人才;浦东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才的竞争,浦东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的人才”。

但在五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各地政府远没有把人才工作摆到这样的高度,没有充分认识到招商引资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重招商引资轻招才引智的现象普遍存在,人才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仍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人才工作没有纳入基地建设的主体工作中。

(二)特色产业基地人才工作缺乏明晰的战略思路和整体规划人才是特色产业基地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塑造产业基地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因此,在特色产业基地规划建设之初,对人才工作必须有一个明晰的战略思路和整体谋划。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要搞好人才的需求预测,了解重点产业的人才配置与需求,依据基地的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总量调控、结构优化,使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等各项工作重点突出、合理布局,兼顾各层次各类人才的开发。

但在调研中发现,五大特色产业基地均没有与基地产业规划相匹配的人才发展战略规划,人才工作缺乏整体布局安排,如人才引进中眼光主要集中在省外和国外的专家,而对省内专家的情况关注不够。

其次,人才培养工作要具有前瞻性。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通过人才战略规划,有效地引导各类教育机构合理培养人才,企业单位合理储备人才,防止出现人才过剩和人才紧缺并存的尴尬局面,提高人才投资的效率,确保基地发展的人才需要。

由于现阶段各特色产业基地大多处于起步和建设阶段,投产项目不多,人才的结构性矛盾并不突出,但是,随着基地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人才供需矛盾将变得更加突出。

(三)特色基地人才投入力度不足,与基地建设对人才工作的需求明显不匹配虽然省里和各市分别出台了一些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的政策措施,但这些人才政策和措施与先进地区相比竞争优势并不明显,甚至不具有竞争优势,人才政策的力度不够直接导致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强。

如在调研中,有关人员就提出我们对有关高层次科技和管理人员的个人所得税补贴政策优惠明显不如一些发达地区,张江高新区的人才政策中规定的“对重点企业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高管和技术骨干人才,按照一定的比例,对个人所得中年工资薪金和劳务所得,功能区域地方财力部分(即16.8%的个人所得税)给予100%的补贴”等条件对人才吸引力很大。

另外,南方一些区域对达到“十百千工程”中“十人”层次这样的高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已高达20__0万,显然远远高于辽宁省的支持力度。

另外,还存在着相关部门投入分散,资金投入“撒芝麻盐”的现象,难以形成资金合力。

有必要根据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重点,整合各部门的力量,突出重点地进行投入,提高有限投入的使用效率。

(四)人才政策系统性、衔接性不足,部分政策难于兑现人才政策是各级政府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杠杆,是配置人才资源、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辽宁省实施人才整体开发战略,出台了促进人才开发的“3+4”文件,有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推进特色产业基地人才开发的政策措施。

调研中我们发现,与先进地区相比,辽宁省的人才政策在总体框架设计上并不落后,但由于各层次政策衔接不好或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政策往往落不到实处,犹如空中楼阁。

调研中,有关人员就反映辽宁省有关域外人才引进的各种优惠政策应进一步细化,保持各市的一致化;对于本省人才的项目在省内产业化的政策不足,严重影响省内人才的积极性;“十百千工程”的拉动力很大,但政策涉及科研院所的较多,而涉及企业的较少;政府对特色产业基地特殊人才奖励表彰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示范导向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等等。

(五)人才开发的创新性不足,缺乏有效的人才共享机制和柔性人才政策体系近年来,辽宁省及各市已制订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在特色产业基地的人才开发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随着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人才工作面临新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客观上要求人才开发工作必须依据基地的实际状况,不断创新,唯此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取胜。

事实上,在人才激烈竞争的今天,把大量高层次人才“挖”到不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特色产业基地来是不现实的,而依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方针,通过人才与项目、产业互动,大量柔性引进高端人才与智力,应是五大特色产业基地的一种现实选择。

在调查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柔性人才政策的理念已在基地的人才开发工作中得到广泛认同,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知识产权的归属、人才评价体系的差异、技术和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等问题的困扰,往往难以实现,或仅能停留在一种低层次的水平上,即使是在省内也难以实现真正的人才共享。

缺乏有效的人才共享机制和具有可操作性强的柔性人才政策,已成为制约特色产业基地人才引进的一个突出问题。

如调研中,有关人员就反映辽宁省对引进人才的支持政策不应仅停留在科技费用的配套方面,还应解决好知识产权的入股问题;应探索有效方式来推动基地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具有实际利益链条的关系,而不仅是虚的战略联盟,才能更好地推进人才的柔性流动。

(六)人才服务平台建设滞后,人才服务理念有待加强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要求政府必须强化服务功能,但目前各基地的人才服务平台的建设相对滞后,比如缺乏完善的人才信息平台,人才政策信息不透明,宣传不到位;实施操作平台建设滞后,中介服务不够,直接导致部分人才政策无法落实到位等问题在各个基地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与人才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相对应,我们在人才理念方面的落后也是调研中感触较深的一点。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在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的同时,忽视了人才资源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一旦将人才工作纳入到政策或制度层面,特别是与产业发展相匹配时,往往将人才简单地定位于释放潜能、贡献价值的“经济人”,而忽视了人文性和社会性。

因此,如何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设计制度与政策,培养人才的根植性、归属感和认同感,将是我们人才工作的一个重点,特别是对于区位优势不明显甚至处于劣势地位的特色产业基地而言,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四、推进五大特色产业基地人才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人才工作理念,树立人才资源是基地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1.要明确人才在基地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树立人才资源是基地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

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作为劳动者的人才及其所具有的知识和智力,不再仅仅是一种生产性要素,而是一种具有内在增值功能和内在价值追求的资本性要素。

建设与发展特色产业基地,提高基地的竞争能力,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当前,必须突出“招才引智”在基地建设中的作用,把人才开发工作放到基地建设工作的重要地位。

2.创新基地人才工作理念和工作机制。

鉴于五大特色产业基地的地理位置、产业基础状况以及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其人才吸引方面不可能靠优越的经济待遇来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相竞争,必须立足各基地的实际情况,创新人才政策和管理制度,通过科学、灵活的人才机制来吸引人才,以此来提高基地对人才的吸引力,培育人才的根植意愿。

3.应以特色产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制定人才发展总体战略规划,进行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合理谋划科技人才与管理人才、域外人才与本土人才、科技人才与技能人才等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实行个性化人才政策,提高人才开发工作的有效性。

4.应将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一样纳入到基地管理机构考核评价体系中去,强化和推动人才资源的开发,为基地建设和发展提供保障。

(二)完善柔性人才政策,构建人才共享机制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念,人才共享机制是最好的落实形式。

在国内现行的制度框架下,人才共享某种程度上绕开了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分配制度、教育制度甚至产权制度等体制性壁垒,非常适合特色产业基地人才吸引工作的实际情况。

从“只求所有”向“但求所用”转变,核心就是构建人才共享机制,大力实施柔性引才引智战略,探索柔性人才政策的实现方式,根据人才柔性流动的特征,加快实行相关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多形式、多渠道、不拘一格地吸引优秀人才。

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以近期出台的“3+4”人才政策为指导,尽快出台一系列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完善有关共享人才的劳动报酬、解雇解聘、兼职、人才流动争议仲裁、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法规,至少在省内打破一切阻碍人才柔性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建立具有实质意义的辽宁人才共享机制,利用政策吸引与鼓励各类人才采取兼职、咨询、讲学、研发或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柔性流动方式服务于特色产业基地,使各基地最大限度地接受沈阳、大连等智力资源相对丰富城市的人才辐射。

同时,继续开展已初获成效的院士专家科技咨询活动、优秀专家智力支持行动和科技特派活动,为基地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三)建立与特色产业基地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的产、学、研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多样化培养各层次人才1.吸引省内外大学落户特色产业基地。

既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也为基地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如本溪产业基地引进沈阳药科大学职业学院的做法就值得推广。

2.与高等学校特别是省内高校密切合作,引导学校根据特色产业基地产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实施订单式培养方式,提高人才的可适应性,为产业基地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3.在省内有关高等院校设立助学金、奖学金,派出联络员,开展定点服务,提前从在校博士生、硕士生中物色特色产业基地紧缺的高层次人才。

4.鼓励社会机构参与基地的人才培养,实施社会育才。

以政府培训为主渠道,鼓励企事业单位等多方面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开放式培训体系,不断提高社会育才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优质的后续人才资源。

具体可参照张江创新学院的运作模式。

通过社会培训机构不断开发设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有行业前瞻性和导向性的职业培训课程,不仅服务于政府的教育培训采购,同时也服务于基地内的企业。

5.建立公共实训基地。

如上海市借鉴发达国家的职业技能发展趋势,根据上海产业发展方向,以“用明天的需求来培训今天的学员”为指导思想,坚持“前瞻性、先进性、操作性”相统一的原则,通过政府集中投资,建立一个面向社会培训机构免费开放、无偿使用、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公共实训基地。

(四)强化人才载体建设,把各种载体建设成为对各类人才具有强大吸引力和承接力的高密度平台1.创新各特色产业基地与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模式。

可以借鉴效仿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的模式,依托高校或科研机构,以理事会员制的实体化运作模式,在沈阳或大连建立特色产业联合研究院,借助两大城市完善的城市功能和知名度广泛吸引海内外人才。

研究院采取自主运营模式,既可以为特色产业基地提供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也可以接受会员企业委托开发专有技术,又可以自主开发成果转让。

2.鼓励基地内具备条件的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技术开发中心,鼓励基地内企业积极建立博士后工作站。

3.与大专院校合作在特色产业基地内建立相关专业大学生实习基地。

创新企业与高校毕业生沟通的形式,畅通企业与高校毕业生供需信息交流渠道,实现企业吸纳大学生“关口”前移,为企业高效率选用人才创造条件,发掘和集聚优秀毕业生人才来基地创业和工作。

(五)加大人才投入,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并采取有效的监控措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应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以高素质人才和智力为人才引进工作的重点,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作为事关特色产业基地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措施来抓。

建议省里设立针对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才的“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由省里集中统一控制,针对各特色产业基地发展迫切需要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加大引进支持力度。

同时,要加强专项资金使用中的监控,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的使用要与各基地发展所急需的重点项目相联系,将引进人才与引进项目相结合,依托项目招贤揽才,实现“人才+项目”和“项目+人才”(即人才带着项目来和人才奔着项目来),实行人才引进资金申报的“实名制”制度,最大限度发挥人才引进资金效率。

另一方面,从科技创新的新特点、新情况出发,把引进人才团队特别是创新人才团队作为基地人才吸引的一项重要工作。

(六)优化人才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