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印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3231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6.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印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复印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复印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复印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复印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复印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复印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复印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复印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复印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复印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复印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复印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复印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复印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复印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复印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复印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复印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复印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印机.docx

《复印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印机.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复印机.docx

复印机

第一章复印机

第一节、复印机的发展史

1、复印机的发展

1938年美国物理学士查斯特·卡尔逊(ChesterCarlson)发明静电复印技术至今已经历了60多年,静电复印技术也已发展成一门成熟的技术,并广泛运用到复印机(模拟式、数字式)、激光打印机和普通纸传真机中。

从1959年9月美国施乐公司制成世界上第一台落地式办公用XEROX914型全自动复印机至今,复印机本身由模拟式转化为数字式;使黑白复印机变成双色、多色及全彩色复印;使单功能复印变成多功能复印。

我们将在复印机史上每次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突破总结如下图:

而将上面所述的技术应用于实践的,就产生了以下的基于不同技术之上的各种各样的复印机。

1959年9月,美国施乐公司制成了世界第一台落地式Xerox914型全自动复印机后,掀开了世界办公用复印机历史上最崭新的一页。

从而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施乐公司也因此垄断世界复印机市场长达10多年之久。

1965年,佳能推出电子传真方式复印机Canofax1000。

1970年佳能公司开始向市场推出NP型复印机,1972年,佳能推出世界首创的液干式普通纸复印机NP-70。

1978年,佳能推出世界首创记忆式复印机NP-8500。

1982年,佳能推出世界首创暗盒方式小型复印机PC-10/PC-20。

1984年,佳能推出世界最小最轻的激光打印机LBP-8/CX。

1990年,佳能推出世界首次以模糊逻辑控制的复印机NP9800。

1992年,佳能推出世界首创备有防伪装置的彩色激光复印机CLC-550。

这款机采用先进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激光扫描技术和彩色复印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是高科技的结晶,它代表了当时一流的技术水平,并且集数字化、彩色化、多功能于一体。

1994年,佳能推出世界首创全彩色自动两面拷贝复印机CLC800。

2、中国内地市场销售与目标消费群体

由上图表可见,从1998到2004年,在整个中国内地市场,复印机的增长是平稳上升的,这7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61.43%,速度惊人。

而在2001年到2004年,模拟机与数码机的市场销售量日渐泾渭分明,数码复印机具有高技术、高质量、组合化、增强生产能力、可靠性高等一系列优点。

2004年4月,各复印机厂商基本停止生产模拟复印机,只有东芝、夏普等少数厂家留有几款,其余品牌投入市场的全部是数码复印机。

据估计,在以后数码复印机会全面取代模拟复印机。

两者近几年的市场销售量如下图:

复印机的目标消费者基本上可分为三类:

(1)大企业和专业设计公司。

此类用户对复印的速度和质量都有严格的要求,即使复印机价格昂贵也在所不惜,时间就是生命,高速才是真理,这个群体无法忍耐等待与低品质。

而且存在许多个人专业设计师,行事作风独特,复印机为必备生产设备,黑白复印机逐渐没落,在行业的特殊需求下,彩色高速的复印机是市场新宠儿。

(2)政府单位和中型企业。

此类的用户属于折中主义者,对速度和质量的要求一般,只要过得去就满足。

(3)SOHO一族(SOHO——Smalloffice(and)Homeoffice,直译就是在家庭办公室、小型办公室的意思,实际上就是自由职业或自由职业者的意思。

)。

此类用户对复印机的体积要求比较严格,不允许体积过大,而且要求环保,要知道在家里放着这样一台机器,倘若不环保的话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可而知。

至于速度与品质方面过得去就行,能满足基本的办公要求即可。

3、发展趋势

总体而言,静电复印技术已经达到高度成熟的阶段,静电复印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应用静电复印技术的产品将向着更深化的复合化、彩色化及商务化和网络化迈进,这是21世纪发展的大趋势。

复印机市场正在经历一次重大变革,即由传统复印向数码复印的方向转变。

据专家分析,模拟复印机将在10年内从将市场上消失。

这点从本文第三节中对两者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量变化的分析中可以略推断一二。

数码复印机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已有七八年,从性能上看,数码复印机有很大的优势,数码复印机的性能优势将发挥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模拟机将面临完全退出市场的危机。

最后,从功能的复合来看。

多功能的复合是大势所趋,逐渐赢得用户的青睐。

理光社长国井秀子认为复印机仅仅被当作复印机来卖的时代已经结束。

在过去的办公系统中,与复印机配套的打印机、传真机和扫描仪等产品,都是各自独立。

现在,这些产品的功能都可以集合为一体。

一种符合顺应消费趋势的新型办公产品,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取代打印、传真、复印或扫描等功能单一的产品。

也许一体机的出现对所有单一功能的产品来说都是一种致命的打击,如果复印机不能重新定位,找到自己在市场上应有的位置的话,那么它的长远前景是不容乐观的。

第二节、复印机构成及原理

看完复印机的发展史接下来我们讲一讲它的构成与原理,下面我就用夏普复印机来做例子给各位讲一讲。

因为模拟机市面上已经很少见所以我在这里不过多介绍,希望想要了解的原谅。

1、复印机的基本构成

光学部分:

读取原稿图像,将其转换为电信号。

由原稿台面玻璃、复印灯组件、电子目镜(CCD组件)组件等组成。

成像部分:

它是复印机的心脏部分,将电信号转换为墨粉图像,印至复印纸上。

由感光鼓组件、激光组件、显影组件、墨粉组件、转印组件等组成。

纸路部分:

拾取、输送纸张等。

由纸盒、输送辊、纸张传感器等组成。

定影组件:

将纸张上的墨粉图像固定。

电气部分:

为复印机提供电源,控制机器各部分的动作,处理图像,数据等。

由电源板、高压板、主控板、操作面板等组成。

2、成像部分

1)感光鼓

先了解一下感光鼓的相关知识。

静电复印机使用的感光鼓相当于照相机的胶片,是成像的核心器件。

感光鼓表面涂有叫做光导体或光半导体的物质。

其具有以下的基本特性:

①在未受到光照射时为绝缘体。

②受到光照射时其电阻迅速下降,成为导体。

静电复印机即是利用了光导体的此种特性来完成复印过程的。

光导体的种类很多,其中有机光导体(OPC)被广泛应用于数码复印机中。

有机光导体主要具有以下的优点:

a、暗处的绝缘性高;

b、光感度较高;

c、对温度、湿度的特性稳定;

d、对环境安全;

光感度:

感光体对光的敏感程度。

光感度的度量以银盐胶片的衰减速度为基准,为了得到更完美的画质,希望光感度的系数越大越好;OPC的光感度系数为2.0,相对较大。

 

3、成像的过程

复印机采用的是间接式静电复印法(卡尔逊静电复印法)。

其复印循环由充电、曝光、显影、转印、清洁5个基本步骤构成。

a、充电:

通过电晕放电方式使感光鼓表面带有一定的负电荷;

b、曝光:

通过激光照射,在感光鼓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

c、显影:

通过吸引墨粉,使感光鼓表面的静电潜像形成可视的墨粉图像;

d、转印:

把感光鼓表面可视的墨粉图像转印到纸张上;

分离:

将紧贴在感光鼓表面的纸张剥落下来;

e、清洁:

清除感光鼓表面的残留墨粉;

1)充电

性和数量的静电荷的过程。

充电是在感光鼓表面形成图像的前提和基础。

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高压基板上的主充电极(MC)上施加直流高电压(MC电压-5.5KV),利用主充电电效应使其附近的空气产生电离,形成正负离子;然后在网状的栅极(Grid)上施加一个直流负电压(GB电压-525V),使负电荷向光鼓表面移动,从而使光鼓带上负电荷。

光鼓所带电荷的多少,可以用光鼓表面电位来衡量。

当光鼓开始充电时,光鼓表面电位为“0”,栅极电位为-525V;因此,光鼓与栅极间形成一个电场;在此电场的作用下,负离子从低电位处向高电位处移动,从而移向感光鼓的表面;因为此时感光鼓处于暗处,为绝缘状态,负离子就在光鼓表面聚集,光鼓表面电位逐渐降低;当光鼓表面电位降低至和栅极电压相等时,光鼓与栅极等电位,其间的电场消失;负离子没有了电场的作用,因此不再移动,光鼓表面电位也就稳定下来。

从充电的工作原理,可以看到:

1、主充电极起产生电荷的作用。

2、栅极起控制光鼓表面电位的作用。

改变栅极电压,就会使充电后光鼓表面电随着改变。

这两点对充电部分的故障分析非常重要。

充电部分小结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了解了充电的基本过程。

经过充电后,感光鼓上带上了均匀的负电荷。

形成稳定的光鼓表面电位。

实际影响充电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

1、高压板的输出电压异常

2、锯齿部的损伤、异物

3、栅极的异物、变形等

4、高压部的漏电等

5、主充电极、栅极接触不良

6、光鼓接地不良

在维修保养中,需要注意对主充电极、栅极的清洁等。

以得到良好的充电效果。

2)曝光

曝光就是利用感光鼓在暗处时电阻大,成绝缘体;受光照射后电阻小,成导体的特性,对已充电的感光鼓用激光组件发射的激光进行曝光,使光照区(图像部分)表面电荷因放电而消失;无光照的区域(无图像部分)电荷依然保持,从而在感光鼓上形成表面电位随图像明暗变化而起伏的静电潜像的过程。

如图所示:

有光照的区域,由于放电,感光鼓表面的电荷消失;

无光照的区域,感光鼓表面的电位依然保持。

因受感光鼓特性的影响,无光照射的区域,感光鼓表面的电位依然保持,但由于暗衰减会有所轻微的下降;光照射的区域,感光鼓表面的电荷也不会完全的消失,作为残留电位存留。

(如图)

暗衰减:

理想情况下,在暗处,光导体呈绝缘体,其表面电位保持不变。

但实际的光导体,即使在暗处,其表面电位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略微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光导体的暗衰减。

也称为光导体的电荷保持性。

残留电位:

理想情况下,经激光照射,光导体呈导体,其表面电位迅速下降为0。

但实际的光导体,即使经激光照射,其表面电位经过一定时间的快速下降后,到一定电位后会比较缓慢的连续衰减,这种缓慢衰减的起始点叫做感光鼓的残留电位。

为得到大的电位对比度的特性,希望残留电位越低越好。

感光鼓表面电位:

感光鼓的重要特性及相关注意点:

如前所述,感光鼓具有光感度、电荷保持性、残留电位等的重要特性。

这种特性会随着一定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如:

长时间受光照后,会表现出光感度下降、残留电位上升等。

此称为光疲劳。

因此,在维修保养时,应注意:

1、禁止把感光鼓暴露在阳光或日光灯下。

2、严禁用有机溶剂擦拭感光鼓的表面,以免引起感光鼓特性的变化,导致复印的画质不良。

3、禁止直接用手接触感光鼓表面。

4、禁止划擦、撞击感光鼓表面.

5、长时间的使用后感光鼓的特性也会有所变化,所以要按照维修手册进行定期的保养、交换。

激光组件

在数码复印机中,曝光是由激光组件(LSU)发射激光来实现的,下面讲解激光组件的主要构造和作用。

如图所示:

它主要由激光发生器、平行透镜、多面镜、BD传感器、fθ透镜等组成。

名称作用。

1、主控板(MCU)控制激光发生器(LD)的发光。

2、激光发生器(LD)发射的激光束经平行透镜投射于多面镜上。

3、多面镜高速转动,将激光束扫射至感光鼓轴向的不同位置。

(如图)

4、因多面镜是匀速旋转的,如将其反射的激光束直接照射于感光鼓,在相同时间内,激光在感光鼓上的间距将是不均匀的。

因此,在多面镜之后加入了fθ透镜,对其进行矫正,使光鼓上的间距均匀。

(如图)

Fθ透镜工作原理:

5、多面镜高速转动,无法事先控制其在特定时刻所处于的位置。

这样,激光经其反射,照射至光鼓的位置也不确定。

无法形成稳定的图像。

因此,需要动态地检测多面镜的位置,达到稳定图像的目的。

这种检测,通过BD传感器来实现。

(如图)

BD传感器工作原理:

BD传感器用于检测多面反射镜所旋转至的位置,从而控制图像的起始位置。

激光经高速旋转的多面反射镜在光鼓上成像,为了图像在主扫描方向的精确定位,图像数据的发送时间必须同多面反射镜所旋转的位置实现精确配合。

为此在激光扫射至成像区域之前的位置,设置BD传感器,用来动态地捕捉多面反射镜的位置,根据BD传感器的信号,来决定图像的起始点。

曝光部分小结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了解了曝光的基本过程。

经过曝光后,感光鼓上形成了人眼无法看到的静电图像。

此图像经过以下所述的显影环节就能转化为可以看到的墨粉图像。

影响曝光质量的因素有很多,需要在实际维修中灵活地分析应用,如:

1、光鼓特性(超寿命使用光鼓、使用代用鼓等);

2、激光器特性(劣化、灰尘等造成的激光输出功率下降等);

3、光路遮挡(光路上的灰尘、异物、光轴偏移等)。

3)显影

经过曝光,光鼓上形成了静电图像。

显影就是将此静电图像转化为墨粉图像的过程。

显影原理:

1、将载体和墨粉通过搅拌辊进行充分搅拌,由于墨粉和载体相互摩擦,使得墨粉带上负电,载体带正电。

2、带负电的光鼓表面的非图像区域排斥墨粉;另一方面,没有负电荷的光鼓表面(曝光部分的图像区域)在显影偏压(DC–400V)形成的电场的作用下吸引带负电的墨粉,从而在感光鼓表面形成可视的墨粉图像。

显影原理图示:

显影器(DV)的具体结构

显影器由MG辊、DV刮刀及搅拌器、ATC传感器等机构组成:

a、MG辊:

其外层可转动。

载体、墨粉被吸附在MG辊上,随外层的转动形成刷子状的磁穗;内层(磁极部分)不转动,保持磁极的稳定。

显影的位置就是设计在MG辊磁性最强的位置,称为MG辊的主极;在主极的对面,设计有磁性最弱的位置。

此位置不能吸引载体,载体到达此处即掉落到搅拌仓内,重新被搅拌,带上新的墨粉。

b、DV刮刀:

用于控制磁穗的高度。

DV刀片与MG辊的间隙称之为刀片间隙(DG);

c、搅拌器:

其作用是充分混合载体与墨粉,由搅拌动作发生摩擦带电,使载体带正电荷,墨粉带负电荷;

d、在MG辊的附近装有一ATC传感器,检测墨粉与载体的比例。

(T/D比)

ATC传感器工作原理:

ATC是用来检测双组份显影剂中墨粉与载体的混合比,即检测墨粉浓度。

这里所说的墨粉浓度就是同一体积中墨粉的含量。

也就是,对ATC检测面上的同一体积的显影剂,当墨粉浓度高时(墨粉过多),载体减少从而磁抗增大,磁通量小;相反,墨粉浓度低时(墨粉过少),则由于载体增多,磁抗减少,磁通量大。

磁通量的变化使ATC的信号变化,从而检测出当前的墨粉浓度,传输至MCU。

MCU将其与载体调整值进行比较,来控制墨粉马达的动作,实现墨粉浓度的控制。

在显影过程中,显影仓内的墨粉被消耗,墨粉过少时,墨粉马达启动,给显影仓补充墨粉,使墨粉浓度保持一定。

载体调整:

由于各个ATC的灵敏度具有一定的离散性,在同样的墨粉与载体的混合比的情况下,ATC的输出结果也有差异,会导致墨粉浓度控制不正确。

另外,ATC上方检测空间的大小,对ATC的输出结果有很大的影响,而零件生产过程中的误差,此空间无法做得非常稳定,直接导致ATC输出结果的偏差。

为了能更精确地进行控制,需进行载体调整。

显影剂在生产工艺过程中,其墨粉和载体的混合比能得到正确一致的控制。

因此,可以以此为基准,测量此时的ATC输出值,记忆至MCU中(即载体调整值)。

在复印过程中按此载体调整值进行控制。

显影部分小结

经过显影后,感光鼓上形成可以看到的墨粉图像。

显影部分比较复杂,影响显影质量的因素也较多,如:

1、墨粉本身的特性,使用了代用粉等

2、载体本身的特性,超寿命使用载体等

3、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湿度的影响,如载体/墨粉受潮等

4、显影偏压不准确

5、主极位置偏移

6、DG间隙不准确

7、ATC传感器故障

8、光鼓与MG辊间的间隙(DSD)不准确

9、载体调整方法不准确

10、异物混入等

11、载体不均匀(如机器倾斜引起的前后侧载体不均匀)

另外,因MG辊具有磁性,在安装/维修过程中,请注意避免吸引订书钉等异物,引起划伤光鼓等问题。

4.1)转印

转印就是在紧贴感光鼓的复印纸的背面给予与墨粉图像相反极性的电荷,从而将感光鼓表面形成的墨粉图像转移到复印纸上的过程。

当复印纸与已显影的感光鼓表面接触时,在纸张背面使用电晕装置进行放电(+DC5.2KV),该电晕的极性与墨粉所带电荷的极性相反。

在转印电晕造成的电场的作用下,感光鼓表面上的墨粉图像被吸附到复印纸上。

4.2)分离

在上面的转印过程中,复印纸背面带上了正电荷。

由于静电的吸附作用,复印纸紧紧的贴在感光鼓上。

分离就是将紧贴在感光鼓表面的复印纸从感光鼓上剥离下来的过程。

复印机采用的分离方式:

a、电晕分离:

通过交流电晕放电,减弱复印纸背面的静电,使感光鼓与复印纸间的静电吸附力减弱,从而起到分离的效果;

b、分离爪分离:

在感光鼓的前侧有分离爪机构,如图所示,分离爪在重力的作用下紧靠在感光鼓的表面,复印纸的前端通过时被分离开来;

转印/分离部分小结

经过转印/分离后,复印纸上形成了墨粉图像。

转印时无法将所有的墨粉完全转印至纸张上,其情况可用转印效率来描述。

转印相对比较简单,但也有一些影响转印质量的因素需要注意,如:

1、纸张质量、纸张含水率会影响到转印效率。

含水率高会使转印效率下降。

2、提高转印电流可改善转印效率,但过大时可能造成对光鼓的伤害。

3、转印丝断线

4、转印丝位置不准等

5、转印开始及结束的时间要与纸张配合,防止对光鼓的伤害。

6、转印过程中,纸张与光鼓不能有相对移动,否则会引起图像变形。

分离不良会造成纸张的卡纸。

如:

1、分离爪尖端损伤

2、分离爪不灵活

5)清洁

清洁就是清除经转印后还残留在感光鼓表面墨粉的过程。

由于受转印电流的大小、复印纸的含水率等的影响,转印效率不可能达到100%,大部分的墨粉经转印后从感光鼓表面转移到复印纸上,但感光鼓的表面还残留有一部分墨粉,如果不及时清洁,将会影响到后面复印件的质量。

因此必须对感光鼓进行清洁。

清洁机构:

复印机采用的是刀片清洁法。

这种方法就是将有弹性的橡胶刀片刃紧靠着感光鼓,随着感光鼓的旋转,将感光鼓表面的残留墨粉清扫下来。

清洁部分小结

清洁是通过橡胶刀片来实现的,其与光鼓摩擦力太大会引起刀片反转,损伤光鼓。

因此,要保持刀片与光鼓间适当的润滑。

新光鼓的表面会涂有一层滑石粉,起到润滑作用。

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墨粉会起到润滑作用。

但维修保养过程中,如将墨粉清洁得非常干净,可能会丧失润滑而引起问题。

因此,在清洁后应在光鼓表面涂上适量的墨粉,来防止问题的发生。

另外,纸张的纤维屑等容易在清洁部堵塞,需要注意。

4、光学部分

成像部分所需的图像数据由主板提供,而主板的数据来自于光学组件。

以下介绍光学部分是如何工作的。

如图所示:

1、复印灯及反光板为原稿提供均匀的照明。

2、原稿图像通过第一镜片、2/3镜片组件、及镜头成像于电子目镜(CCD组件)上。

由电子目镜(CCD组件)将其转

换为电信号。

3、电子目镜(CCD组件)将电信号传送至主控板(MCU),由主控板进行图像处理。

在实际的复印过程中,电子目镜(CCD组件)传感器每次读取主扫描方向(与复印灯平行的方向)的一列原稿图像(约60μm宽度,5000点数),将图像数据依次输出。

然后,复印灯组件在镜片马达的驱动下按副扫描方向移至下一位置读取下一列,然后再读取下一列……

镜片马达带动复印灯架移动,此时2/3镜片组必须以其一半的速度同时移动,这样可保证物距不变,使电子目镜(CCD组件)处维持清晰的图像。

这种速度关系是由光学驱动部的滑轮组来保证的。

电子目镜(CCD组件)素子高度约为7μm,其对应的读取物的高度约为60μm。

光轴(光路的中心轴线)偏移

理想情况下,光轴应位于狭缝、各镜片等的中心,但实际情况下,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光轴会偏离其理想位置,从而发生光线被狭缝遮挡、光线照射至镜片以外的现象。

下图为电子目镜(CCD组件)与透镜相对位置发生偏移时的光轴偏移情况。

复印图像会变黑。

5、图像处理

电子目镜(CCD组件)采集的图像信号传送给MCU后,MCU并非直接将其送至LSU,而是首先要进行各种图像的处理,如:

1、白补正

2、黑补正

3、变倍处理

4、领域分离等。

以下对此逐一说明。

白补正:

即使在浓度均匀的原稿上加上照明光,反射光被电子目镜(CCD组件)读取后,各象素的输出值也并不能一致。

原因有:

・电子目镜(CCD组件)的各素子的感度有偏差:

因电子目镜(CCD组件)的各素子的感度偏差,即使受到同样的光照,所产生的电荷不同。

并且,即使完全不受光照,也有若干的输出(暗输出)。

・镜头、镜片的特性:

中央的光线容易通过镜头、四周比中央难于通过。

因此,电子目镜(CCD组件)采集的信号是中间明亮而两侧暗。

・光源灯的光量偏差:

光源灯通常两端部光量低。

另外、灯的劣化也会造成光量的不均匀。

上述因素使得对原稿的读取数据产生不一致,对这些因素进行补正即为白补正。

补正方法为开机时首先读取全白的基准板(处于原稿尺寸板之下),以此时读取的数据为基准,对读取的画像数据进行修正。

黑补正:

电子目镜(CCD组件)上未受光照时,电子目镜(CCD组件)应无输出电压,但实际上电子目镜(CCD组件)有输出电压发生。

此输出信号如果就此使用,应该完全黑的原稿部分,不能复印出完全黑的效果。

因此,以在复印灯未点亮时的电子目镜(CCD组件)输出电压作为黑水平进行记忆,来实现补正。

变倍处理:

1根线的画像数据(主扫描方向)记忆时,记录于线存储器(FIFO)中。

线存储器是为了变倍而设置的。

缩小时,读取的画像数据间隔使用;放大时,读取的像素值被以下的象素进行重复使用。

副扫描方向,改变光学系的扫描速度来实现变倍处理。

下图为处理的图示:

领域分离:

因原稿上图像性质的不同,对其图像质量的要求也会不同,如:

对文字部分,希望对比强烈,轮廓清晰;而对照片部分,希望过渡柔和,层次丰富。

为了使不同性质的图像均得到最适当的处理,需要进行领域分离。

即,对所处理的象素同其周边的象素进行象素特征的判别。

具体实现时,以所观察象素为中心,识别周边象素间的复杂度、连结度、对比度,来进行领域识别。

例如,照片领域、报纸照片等的网点领域、文字领域等。

MTF修正:

MTF(ModulationTransferFunction):

调制传达系数(分辨率)。

即,光学系的传达特征。

光学系,即便在焦点完全调整好的情况下,也存在焦点模糊现象。

这是因为

电子目镜(CCD组件)的各象素在接受从原稿来的反射光时,因光学系的特性,光线会向两侧的象素泄漏。

同时,也会受到两侧泄漏来的光的照射。

MTF补正即为补正以上2个因素的修正处理。

γ补正·浓度变换:

γ补正是为了修正电子目镜(CCD组件)传感器读取的画像浓度同人眼的视觉差异而进行的补正。

图为γ补正的变换表,a为亮部强调、b为按电子目镜(CCD组件)输出、c为暗部强调。

自动曝光:

为了判断自动曝光时的原稿浓度(文字/照片/网点原稿)、将各浓度值的画像数作成柱状图,来判断原稿的特征,选择最适合的浓度变换表(LUT)。

如A的白部多的原稿(文字原稿)、B中间调多的原稿(照片原稿)、C的底色多的原稿(报纸等)进行判断,选择适合其的相应的LUT。

因每隔几行进行处理,根据原稿种类的不同,有时不能找到最适合的LUT。

此时,需要进行手动曝光选择。

中间调的形成:

经过以上的处理,可以形成图像的高浓度部分及过渡色部分(即中间调部分)。

对高浓度部分,只需将相应的图像数据直接传输给LSU。

但LSU只有ON/OFF两种状态,只能产生黑白2色,无法直接产生中间色调。

这就需要MCU进行模拟中间调的处理。

一般有两种方式:

1、误差扩散法、

2、抖动法.

误差扩散:

1、将图像点的亮度值与阀值比较,大于此值时,将其做为白点,相反时为黑点。

2、再将如此形成的白点亮度(或黑点)与原有的图像点的亮度值进行比较,产生一个误差。

3、将此误差值分配给周边的图像点。

4、周边图像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