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3285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江苏省盐城市2013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

考试用时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在延续前代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与创新,以便达到“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和“天下归心”的目的。

下列与“天下归周”相对应的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察举制        D.郡县制

2.下列古代生产工具中,功用明显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             B.            C.                D.

3.某位先秦思想家曾有如下评论:

齐桓公致力连击诸侯,设法合作维持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行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形天子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

该思想家应属于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4.下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分布简表

时期

郡县数

西汉

三国

西晋

隋朝

唐前期

苏南浙江

会稽郡北部31县

4郡50县

5郡70县

7郡43县

13州74县

江西

豫章郡18县

4郡51县

6郡58县

7郡19县

7州34县

福建

会稽郡南部1县

1郡9县

2郡14县

1郡5县

5州28县

   根据表中东南行政区划设置变化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古代行政区划不断向东南拓展         B.人口和经济重心有南移趋势

   C.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不断加强         D.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加强.

5.“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

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与此观点最接近的思想家是

   A.朱熹            B.陆九渊        C.李贽          D.顾炎武

6.下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

万两),对该表所含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项目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100

   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洋务经济兴起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农民负担减轻

7.某学者认为: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失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

”材料中的“它”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辜鸿铭曾在北京大学任教,他梳着辫子走进课堂,学生们觉得很怪异,都在发笑。

辜平静地说:

“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

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呀!

”闻听此言,学生一片默然。

后来促成“同学脑袋里的辫子”逐步被“剪掉”的是

   ①戊戌变法          ②辛亥革命       ③新文化运动     ④五四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9.1929年,蒋介石称赞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

随后中华民国政府通过了《禁止污蔑太平天国案》。

但1930年后国民政府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

与此转变相关的主要因素是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国共关系开始破裂

   C.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

D.国内民主运动高涨

10.右图为解放战争时期某一阶段战争形势示意图,与图中战役表述相关的是

   A.全面内战爆发

B.实施战略反攻

   C.战略决战打响

   D.渡江战役开始

11.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从“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到“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部是自己的”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变化历程。

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土地所有制变更                     B.分配方式调整

   C.生产关系变革                       D.生产规模缩小

12.右图为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台湾老兵高秉涵,他曾把上百位老兵的骨灰带回祖国大陆,使他们魂归故里。

高秉涵老人当选的主要因素是

   A.发展了“九二共识”

B.推动了“一国两制”

   C.消除了两岸隔阂

D.彰显了民族亲情

13.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

“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

”这一认识是基于周恩来

   A.号召亚非国家实行不结盟政策         B.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促成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14.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经济困境从此不再把人们排斥在政事管理之外”。

实现这一局面应归功于

   A.苏格拉底        B.梭伦          C.克里斯提尼    D.伯利克里

15.1832年、1867年和1884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19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

其中1832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权利,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

上述现象反映了19世纪的英国

   A.改革是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唯一方式   B.全体人民的普选权得以实现

   C.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                 D.民主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

16.“不合宜者,渐渐澌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为天道自然之理。

但其说与耶稣之旨相反,故各国儒士,均不服其言。

初始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

”文中“其说”是指

   A.牛顿运动三定律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普朗克的量子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17.右图为一学术讲座的海报。

下列各项中与讲座

主题内容不相符的是

   A.英国的国有化政策

B.“福利国家”的出现

   C.凯恩斯主义的失灵

D.自由主义的兴起

18.勃列日涅夫执政之初苏共中央文件指出:

“近年来农业增长的速度减慢了,这给国家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破坏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经济规律,……,这些是农业落后的基本原因。

”这表明苏共中央

   A.正确揭示了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B.决定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强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D.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扩大市场的作用

19.据日本贸易振兴会统计,1996年全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组织共101个。

其中1979年以前12个、1980年—1989年20个、1990年后69个。

从区域分布来看,欧洲39个,南北美洲40个,亚洲6个,非洲8个,大洋洲1个,跨地区7个。

由此不能看出世界区域性合作和一体化组织

   A.地区分布不平衡                     B.跨地区现象出现

   C.90年代后增速加快                   D.阻碍经济全球化

20.他的作品是“动荡时局的最明确的表达”、“迎合了无神时代的猎奇和逃避心态”,他的艺术是“孩子式的病态”的“无理的表现,免费的游戏”。

下列绘画作品体现了上述说法的是

       A.                   B.             C.             D.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其中第21题15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3分,第24~25题各10分,共计6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15分)钱穆先生认为,元代社会经济、文化水准高出春秋时代百倍,但政治上却是倒退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座城(杭州)方圆约有一百英里,它的街道和运河都十分宽阔,还有许多广场或集市……。

这些广场的位置十分利于交易,每个市场在一星期的三天中,都有四五万人来赶集。

所有你能想到的商品,在市场上都有销售,……每一方形市场的对面有两个大公署,署内驻有大汗任命的官吏,负责解决外商与本地居民间所发生的各种争执,并且监视附近各桥梁的守卫是否尽忠职守,如有失职,则严惩不怠。

 

 ——《马可·波罗游记》

材料二 至(元)中叶以后,杂剧家悉为杭州人.……盖杂剧之根本地,已移而至南方,岂非以南宋旧都,文化颇盛之故欤。

……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材料三 (元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

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元代杭州商业发展的特点。

(4分)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杭州成为元杂剧中心的原因。

此外,你认为元杂剧繁荣还有哪些因素?

(6分)

(3)据材料三,你是否认同钱穆对行省制度的看法?

并说明理由。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政治与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2分)

 

22.(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2年3月5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通令:

“满虏窃国,易于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以腥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流,以终余年……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

”“以除虏俗,而壮观瞻。

材料二 (建国初期)受当时强劲的革命思潮的影响,中国人的服饰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呈现出学习借鉴苏联服饰的趋势。

在当时,服装除了最基本的功能外,更承载者表达政治倾向和社会主义国际阵营之间牢不可破的友谊的政治使命。

苏联服装成为思想进步、追求革命的象征,主导着当时人们的服饰取向与选择。

列宁装、依照苏联坦克兵服装设计的“坦克服”、根据苏联款式仿制的各种“布拉吉(连衣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闪耀在民众服装中的亮丽风景。

 ——彭国亮《印象中国民生记忆六十年》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文化大革命”兴起,在“破四旧”运动中,谁的穿戴如果被认为不符合无产阶级式样,或带有“封、资、修”的影响,就会在大街上被勒令停下来,强制剪掉头发,撕烂衣服,红卫兵拿着剪刀专干此事,小脚裤管是他们最为仇视的对象,见了就剪。

 

——彭国亮《印象中国民生记忆六十年》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社会服饰变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分)

(2)著名历史学家冯尔康先生曾说:

“冠服、发型的形成同人们的政治意识紧密联系。

”因此,在特定历史时期,相对应的服饰就成为特定的政治符号。

(9分)

请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50字左右。

 

23.(13分)当前对英国声称退出欧盟、希腊退出欧元区的讨论成为热点话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史上,欧洲各国有众多的思想者一直在为实现欧洲统一进行理论上的探索。

然而,直至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血流成河的惨剧之后,欧洲人才痛定思痛,开始脚踏实地,向欧洲统一迈进。

 

 ——2002年1月《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政策设计人员认识到,共产党人正在利用欧洲危机,如果他们进一步得逞,美国安全将会面临严重威胁。

不过他们认为,美国援助欧洲的目的不在于应付共产主义的威胁,而在于恢复欧洲社会的生气和健全经济。

换句话说,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混水摸鱼……

   ——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关于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

   材料三 60年代,法国不顾美国反对,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并与中国建交。

70年代,联邦德国展开了旨在改善与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新东方政策”。

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英国终于在1973年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结束了荚美特殊关系。

   一一整理自2004年4月人教网

   材料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与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如下:

(注:

以1974年时的欧洲共同体九国作为一个整体)

  ——整理自2004年4月人教网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开始迈向统一的条件。

(2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美国设计对外援助计划的意图。

(3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美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欧洲局势的认识。

(2分)

 

24.(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对变法前后社会景象的描述:

(一)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二)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

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馀,龙骨长乾挂梁梠。

鲥鱼出网蔽洲渚,获笋肥甘胜牛乳。

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

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代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

——王安石《临川丈集》

   材料二 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而不知实根柢于神宗之有雄心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请回答:

(l)据材料一,概括变法前后的社会变化,并对王安石的结论作扼要评价。

(4分)

(2)材料二、三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2分)两者在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方面的共同缺陷是什么?

(2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王安石变法对今天改革有何启示?

(2分)

 

25.(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19世纪中叶诞生的一门伟大科学。

但和当代大学生真正探讨这一主题时,他们中有人就会流露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无知,甚至误解和偏见。

   ——摘自2011年6月《社会纵横》

   材料二 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某些地方本来可以做一些修改。

这些原理的世纪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由于最近25年来打工也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正当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受限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节选)

   材料三 柏林卡尔——迪茨出版社社长尤尔根·施特隆普说:

“现在,马克思又成为时尚。

我们看得非常清楚,现在马克思的书非常热销,我们预计到了今年年底,销量还会增加很多。

因为很多人都会选择这本书作圣诞节的礼物。

”现在这本书的主要读者是青年学者,因为这次金融危机的大爆发告诉青年一代,新自由主义的幸福诺言并没有发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4分)

(2)材料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原理?

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2分)

(3)联系材料三并结合当今现实,说明马克思主义为何重新成为“时尚”?

对此你有何认识?

(4分)

江苏省盐城市2013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l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A

D

C

D

C

D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C

D

C

B

D

C

D

D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其中第21题15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3分,第24~25题各10分,共计6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15分)

(1)交通便捷,市场规模大,数量多;商品种类丰富;市场管理严格。

(4分)

(2)原因:

商业繁荣;南宋故都;文化繁荣,人才汇聚;废科举,儒士移情于词曲。

(4分)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市民阶层文化心理的需求。

(2分)

(3)同意:

中央加强对地方的压制,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地方政事的推进。

不同意: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为后世所沿用。

(如答出“促进边疆开发”和“民族融合”同样给分)(3分)

(4)关系:

政治对经济文化有促进的一面也有阻碍的一面。

(2分)

 

22.(13分)

(1)因素:

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政治变革的促进;外来文化的渗透。

(3分)

(2)论证: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创立民国,随后中山装、西装以及改进后的旗袍流行,凸显了人们对民主自由平等的追求。

(3分)

建国初,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象征着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及中苏友好关系的开创。

(3分)

文革时期,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的盛行,体现了极“左”的革命色彩。

(3分)

 

23.(13分)

(1)条件:

思想家们的理论探索;惨痛的战争教训。

(2分)

(2)意图:

维护美国安全;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稳定资本主义秩序;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3分)

(3)变化:

西欧试图摆脱美国控制,美欧关系分化。

(2分)

    原因:

美国经济相对衰弱,欧共体实力增强;美苏争霸,西欧谋求自身安全。

(2分)

    影响:

冲击两极格局,推动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2分)

(4)认识:

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欧洲联合不断加强: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欧洲一体化道路充满曲折。

(2分)

 

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1)变化:

赋役沉重、民生艰难到民殷家实。

(2分)

    评价:

反映了变法前后差异,但有夸大之词。

(2分)

(2)原因:

用人不当,危害百姓;破富民之利,税收加重。

(2分)

    缺陷:

两者对王安石变的认识都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

(2分)

(3)启示:

改革要循序渐进,用人得当;既要关注民生,又要顾及社会群体利益。

(2分)

 

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1)必然性:

①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时代呼唤科学的革命理论:

②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

③科学研究的突破,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来源。

(4分)

(2)发展的原理:

举例:

列宁主义(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2分)

(3)当今世界经济危机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当前欧洲经济不景气引发人们特别是青年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追怀。

(2分)

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没有过时,仍然是我们认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武器。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