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感悟点滴.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3375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感悟点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感悟点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感悟点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感悟点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感悟点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人感悟点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人感悟点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人感悟点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人感悟点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人感悟点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感悟点滴.docx

《人感悟点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感悟点滴.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感悟点滴.docx

人感悟点滴

张俊以格言

●张俊以格言:

你望月亮一分钟,月亮望你整整一生……

●张俊以格言:

因为遥远彼此才触动,因为谎言彼此才真实……

●张俊以格言:

黑夜再黑,你黑不过我黑色的眼睛……

●张俊以格言:

路延伸到悬崖的时候,便成了奔腾的瀑布……

●张俊以格言:

一生一世没人认领的苦难被我认领了,因为苦难是高贵的,因为苦难对幸福充满了感激……

●张俊以格言:

我是红烛,从来没有想到我把自己酿成一个悲剧,把我自己酿成在永恒的黑夜里……

●张俊以格言:

富人的体格越来越重,富人的人格越来越轻……穷人的体格越来越轻,穷人的骨头越来越硬……

●张俊以格言:

鳄鱼长得太象鳄鱼了,所以每天撕咬搏杀……叶子长得太象叶子了,所以落下分道扬镳……人长得太象人了,所以明争暗斗防不胜防……

●张俊以格言:

如果你真心爱上一把刀,刀肯定会伤害你……

●张俊以格言:

爱情是欺骗人类五千年所产生的一种错觉……

●张俊以格言:

屈辱的烙印很可能成为一枚耀眼的勋章……

●张俊以格言:

不是所有的岸边都是可以停靠的海港,不是所有的知己都语重心长……

●张俊以格言:

痛苦和灾难是一只狼,你想战胜它,你必须也得是一只狼……

●张俊以格言:

一粒子弹是会痛苦一辈子的一粒红豆……

●张俊以格言:

雪山如果你融化了你就不再神秘,雪山如果你融化了就不再有人仰望你……

●张俊以格言:

脖子上挂着珠宝的孩子,没有手中拿着石头孩子的份量重……

●张俊以格言:

我象风筝曾被捧到那么高的天空,却没有人知道我体验到的春风其实比刺骨还要寒冷……

●张俊以格言:

一根骨头最可能让两条忠诚的狗产生矛盾……

●张俊以格言:

闪电过后,夜晚会更加黑暗……

●张俊以格言:

沉默是力量,也是死亡……

●张俊以格言:

泪不都是从眼角流下……

●张俊以格言:

再锋利的斧头也砍不断山脉……

●张俊以格言:

为了这一次教训,我失去了满天星辰;为了这一段爱情,我要足足哭上一生……

●张俊以格言:

喜欢渡蜜月的人,爱情的路快走到尽头了……

●张俊以格言:

你的爱累了,就像天上的云累了,再也找不到休息的地方……

●张俊以格言:

花儿被采走了,痛苦的不仅仅是花儿,比花儿更痛苦的是吻过花儿的蜜蜂……

●张俊以格言:

黑暗是光明的伞……

●张俊以格言:

玩火未必自焚,你会把自己冶炼成钢……

●张俊以格言:

缀满鲜花的树枝最担心被果实坠断……

●张俊以格言:

世界上没有一条河流是笔直的……

●张俊以格言:

只有站到山巅上去,山下的人才会成为你的猎物……

●张俊以格言:

在幸运时朋友认识了我,在患难时我认清了朋友……

●张俊以格言:

筳席上的筷子,掉下一只,另一只便是中流砥柱了……

★《月雨依依》作者:

张俊以——月的思念很蔓延/像一架没完没了的秋千/夜深了还跟在我身边/雨的思念很绵延/象一首没完没了的情书/天亮了还没有写完……

★《已经改变》作者:

张俊以——雪一但化成水/雪爱山顶爱得就不再心甘情愿/可山顶/的树和树的影子/还是浮现在雪的眼前/是雪辜负了山顶的心愿/还是水爱山顶爱得昙花一现/因为雪化成了水/不能改变的已经被改变/山顶昨天付出的再多也会委屈相伴/因为谁都得一切随缘……

我们在这潮湿而难以呼吸的闷热世界里。

维持我们干净而清凉的梦境。

深谷里不断涌出黑暗的源泉。

洗涤每个人的心。

浸泡我们脑海里真实的幻影。

以及心中虚幻出的人生境遇。

总有那么一些时年。

怀揣这急切渴望被他人认真检阅的悲伤和激情。

对路途抱有过分单纯的幻想和过分执拗的回忆。

过去的事。

理所当然的被后来更多的事情所冲淡。

糢糊了愉快和伤感的界限。

那些愉快。

学习至高境界:

悟。

做人至高境界:

舍。

做官至高境界:

廉。

生活至高境界:

乐。

修炼至高境界:

空。

交友至高境界:

诚。

养生至高境界:

静。

周迅:

"李亚鹏满足了我对男人所有幻想";刘烨:

"非谢娜不娶";姚晨:

"最适合我的人是凌潇肃";谢霆锋:

“虽然五行相克,我愿意用生命去爱她”。

感动几年后,周迅单了,刘烨娶了,姚晨离了,霆锋柏芝散了。

人们希望真爱是以一辈子为单位的,而真爱说:

在这浮躁多变的年代,以年计算,我已经尽力了……

 

7、有些事,我们明知道是错的,也要去坚持,因为不甘心;有些人,我们明知道是爱的,也要去放弃,因为没结局;有时候,我们明知道没路了,却还在前行,因为习惯了。

其实,失去的东西从未曾真正属于你,也不必惋惜。

有些心、难懂。

有些事、难说。

有些情、难忘

 

8、人生像是个碰碰车,碰对了方向,光彩一辈子;碰对了环境,舒坦一辈子;碰对了时运,顺当一辈子;碰对了爱好,充实一辈子;碰对了爱人,幸福一辈子;碰对了情人,相思一辈子;碰对了领导,宽松一辈子;碰对了朋友,快乐一辈子;碰上了神仙,还有下辈子!

把这个转发到自己微博,你就会幸福一辈子!

出生产一张纸,开始一辈子。

毕业一张纸,奋斗一辈子。

婚姻一张纸,折磨一辈子。

做官一张纸,斗争一辈子。

金钱一张纸,辛苦一辈子。

荣誉一张纸,虚名一辈子。

看病一张纸,痛苦一辈子。

悼词一张纸,结束一辈子。

淡化这些纸,明的一辈子。

忘记这些纸,快乐一辈子。

有意识才有意义

 先一样,然后再不一样

 “你的时间有限,所以最好别把它浪费在模仿别人的生活上。

”——乔布斯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林语堂说,中国人对快乐的概念就是“温饱黑甜”——温暖、饱满、黑暗、甜蜜。

即指吃完一顿丰富的晚餐上床去睡的场景。

弗兰克弗里德曾说过:

“培育人们的脆弱性是恐惧的政治的重要成果。

凌霄羽毛轻无力,掷地金石自有声;骏马常驮痴汉走,巧女常伴愚夫眠。

”18.一生设计者,一生受累,少有善终。

“耕牛无宿草,仓鼠有余粮。

猛虎别在当道卧,困龙也有上天时。

克罗齐有句名言: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治乱兴衰皆有定,穷通离合岂无缘?

接下来,美国应当通过处理好外部事务来化解内部矛盾;而中国则主要应当通过处理好内部事务来化解外部矛盾。

但是,由于17世纪英国的“王子之问”(生存,还是毁灭?

)已然在今天转换为人类的“农夫之问”——“共生,还是革命?

”,且这个“农夫之问”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普遍出现了“不共生,就共死”的局面,因此,只要人类不想同归于尽,那么,无论中国,还是美国,无论西北欧,还是中东欧,无论是非洲阿拉伯国家,还是拉丁美洲大洋洲国家,都将必在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上,从斗争哲学,走向共生哲学。

人类从来没有过不去的坎,从来不缺乏大智慧、大勇气、大慈航,只是一时被豪夺巧取“权、钱、性”三个字的谋略性智慧蒙蔽了心灵及两眼,而陷入“忙、盲、茫”境地,只要越来越多的当代人觉醒,从自己“去蔽”开始,共生原德的大智慧、大勇气、大慈航就必将会显现出来!

而且,世界上至少有一个例外,这就是大家已经对其800年来未经历过任何战争给出种种解释的山地小国——瑞士联邦共和国!

工业革命也好,资本主义也罢,共产加专制也好,共产加民主也罢,世界各国在他眼皮底下,打来杀去,就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我行我素,却又很精细地审美般地观赏着,吐故纳新着。

我不能不说,瑞士是最接近我的未来世界政治组织,即公民共生体的国家。

不妨多说几句。

其实,在我的心里,接近“公民共生体”的政体,还有荷兰和东汉人陶渊明幻想中的“桃花源”!

我在2008年2月给江西省委苏荣先生的长信中,在谈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构想时,还提了一个具体的设想,这就是:

“桃花源+瑞士模式”。

现摘抄在此,供网友参详。

[首先,为什么要提“桃花源”?

说到“桃花源”,当然是从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来的。

陶渊明(365—427)是中国古朴田园风格的歌诗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陶渊明富有创新精神,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其次,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在地理空间上,写的正是鄱阳湖沿岸的自然文化风貌,正如有的论者所言,文中主人公是渔人,所谓“缘溪行”,定然是从湖中来,缘溪而上,所见所感皆由此生。

又据中国诗词协会理事、中国作协会员董晋先生考证,陶渊明祖籍为江西都昌县苏山脚鄱阳湖边的“陶家冲”,那里人们的生活,正是环鄱阳湖人民普遍的生活情景。

[其三,《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一种具有历史纵向感很强的社会理想。

在那里生活着的都是普普通通的人,而非仙人,但重要的那里的人们比一般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他们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他们也葆有了自己的真性情。

陶渊明所描述桃花源生活,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自然生态优美,人民安居乐业;二是人际关系融洽,社会恊和文明;三是环境自成一体,不受外界打扰。

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耕读传世”的景象,是“耕读传世为主体特征”的文明传统的美丽写照。

[所谓“耕读传世”,作为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精神,又具体体现为“渔、樵、耕、读”四种生活方式。

如果从更深的文化层面解析,“渔、樵、耕、读”四种生活方式就更是大有讲究了。

[“渔”,不只是捕鱼之意,还有谋取之意。

比如广为流传的姜太公钓鱼的故事,有人笑太公直钩无饵,可太公说:

钓鱼有三术(指计谋),分别为:

给人以利禄、使人效死、赐人官爵。

鱼吞食了,就被钓丝牵住了,人拿了俸禄,就服从于国君。

所以,用钓饵取鱼,鱼可以捕获,以利禄取人,人可以收罗尽,以家取国,国可以攻克,以国取天下,天下就可以全部拿下了。

“樵”,为打柴的人,但是,樵与翘同音,喻翘首盼望,洪福齐天。

樵与巧谐音,喻巧夺天工。

“耕”,那就更有讲究了,古人云:

“传家二字耕与读,守家二字勤与俭”,耕字由耒与井合,耒与来谐音。

井,指的是甘美之水,喻耕而带来不断的风水,寓财富之源。

汉代杨雄《法言·学行》曰:

“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

我国古代有帝王亲耕之田,至孟春皆有耕籍之礼,以示重农。

其礼先由皇帝亲耕,按犁三推三反,群臣以次耕,王公五等诸侯五推五反,孤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末由籍田令其属耕毕。

因此,在许多民间屏风上,大凡有的耕作的图案上,常有大象耕籍,喜鹊播种的画面。

象为吉祥,鹊为灵鸟,寓为祥瑞,皇帝孝民、孝国而孝感动天,于是有大象与喜鹊相助。

后世传虞为耕的象征。

“读”,华夏子孙以读书为人生的最大追求。

北宋真宗皇帝《劝学文》曰: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车如簇,书中自有颜如玉”,最后又说: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古人还说: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一缘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

我们中国人相信:

书能化俗,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叫儿孙不时多读几行,总是开卷有益。

[写到这里,又让我想起我母亲年轻时最喜欢唱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开头一群仙女从天上俯首人间,合唱《仙女四赞》:

[赞渔夫:

渔家住在水中央,两岸芦花四围墙,挣开船儿洒下网,一网鱼虾一网粮。

[赞樵夫:

手拿开山斧一张,肩挑扁担上山岗,挑担柴儿上街卖,卖柴买米度日光。

[赞农夫:

庄稼之人不得闲,面朝黄土背朝天,但愿五谷收成好,家家户户庆丰年。

[赞学子:

读书之人坐寒窗,勤学苦思昼夜忙,要把那天文地理都通晓,男儿志气在四方。

[其实,“渔、樵、耕、读”四种生活方式中已经包涵了中国生活方式的全部风雅情致

没有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曾国藩的最重要的教育策略:

言传不如身教,身教必以讲道义和长远眼光为首要原则。

他曾说“吾不愿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

但他所追求的“秀才”,不是传统的读书做官的仕人,而是能够明白事理才德双修的君子。

临终前,他留给儿孙们的不是万贯家财,是几条遗嘱:

“一曰慎独则心安。

二曰主敬则身强。

三曰求仁则人悦。

四曰习劳则神钦。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

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2011年,人祸多于天灾,愤怒早化为麻木与虚无。

“广东,四川外来打工者和本地人又开架——在可以预计的未来,随着移民二代在打工地,在安身立命以外要求权利平等,这种地域间的城市内战会愈发激化。

在这些暴力行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例,一个在在江西抚州,为被非法拆迁的房屋上访十年的钱明奇,诉冤无门,引爆了三所政府机关建筑。

一个在辽宁沈阳,小贩夏俊峰和城管执法人员发生争执,刺死三名城管。

钱明奇发了最后的微博,“自愿将死后全身器官捐献给社会。

条件:

交通事故死亡不捐献,非正常死亡不捐献。

受捐者年龄10至16岁儿童少年,必须要贫困家庭,院方要免除全部医疗费用。

”然后平静赴死。

夏俊峰给父母最后的信也坦然得令人心酸:

“我没有事,你们放心吧。

对于这个结果,我也早有准备,心态早就调整好了,我并不是脆弱的人,你儿子不会让你们失望。

我们斗不过人家……”三年前为杀警察的杨佳叫好的人,如今也同样为钱明奇和夏俊峰叫好,称其为大侠。

“民不畏死”是弱者最后倒逼的武器:

要么选票,要么炸药。

“白刃扞乎胸,则目不见流矢;拔戟加乎首,则十指不辞断;非不以此为务也,疾养缓急之有相先者也。

”两千多年前,荀子就写过这样极端的身体体验,他描述这样极端的痛苦,是企图以暴力模拟的方式催促当时的人赶快改良。

中国自古以来的统治者,却不喜欢以恐吓要挟的荀子,而偏爱好言相劝的孟子。

两千年前的荀子与孟子,如今恐怕得叫做“公共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从来都是建筑公民社会的主力,他们提供蓝图和方法论。

2011年,意见领袖太多了,群众不够用了。

如同明朝末年,议论繁多,言词激切,“卖直沽名”者甚。

领袖多了,自然要为争山头而激斗。

五岳散人和吴法天在微博上约架引来群众围观;方舟子打假质疑贺卫方也有众多助拳;孔庆东连爆粗口大骂《南方人物周刊》;司马南和司马平邦沆瀣一气,挤兑“民煮逗士”;乌有之乡大战南方系;万民起诉茅于轼。

公共知识分子(简称“公知)变成了骂人的词。

公知约架、公知造谣、公知唾面自干。

所有人都在讽刺公知。

那么谁才是真正的公知呢?

辱人者是否也在自辱呢?

如果一定要给公知下个定义的话,他们总是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夸张而耸动地发言,比起专业性话语,他们更喜欢使用浮夸的意识形态语言;公知爱站队,迅速找到自己的战壕而打击不同声音,对他们的对手思考甚多,对他们自己是谁思考甚少。

赵越胜在《燃灯者》一书中曾经形容建国后的读书人,“前是先辱后杀,后是辱而不杀。

再后,直教读书人自取其辱,乃至不觉其辱,甚而以辱为荣,反辱同侪,竞相作辱人者的同道。

”2011年的声音无疑是热闹的,却多为杀戮之声——甚至连知识分子,也用专制的方式,讨论着民主事宜。

忠臣死谏者仍在“理性建设”,激进革命派早在期待重新洗牌。

精英在政治多元到来之前提前分化,蛋糕还没开始做就已经因为该怎么瓜分而打得头破血流。

左右之争在2011年激化,没有共识;更可怕的是,没有共同的底线。

通往公民社会的荆棘路,还要走很远。

无恒产者无恒心“squeezed-middle(备受挤压的中产阶级)”,这个词打败了“ArabSpring(阿拉伯之春)”、“Occupy(借占领行动抗议经济不公义的国际运动)”,获选牛津英文词典的2011年度词汇。

字典定义,“squeezed-middle”指在经济困难时期,受到通货膨胀、薪资冻结、削减公共开支影响特别严重的社会阶层,主要指的是收入中下的工薪阶层。

2011年,虽然政府为了应对通胀压力而处处限,从“限价”到“限购”,但工薪阶层仍然深受涨价之痛,行政干预下价格管制,仍然把社会暴露在恶性通胀的危机下。

如果说通货膨胀是每天必须面对的痛苦,那么税负则是后知后觉的不能承受之重。

年初,网上有一篇名为《月入万元“最高”税负多少》的热文在网上流传。

网友晒出个人账单:

“月收入1万,要交14%个税,12%公积金,8%养老保险,4%医疗失业险=3800元,如果你拿出6200全部消费,需要为你消费的商品埋单17%增值税,28%各种杂税=2800元,所以,一个月赚1万的人,你相当于要拿出6600元来缴税。

”在福布斯的榜单上,中国税负痛苦指数在公布的6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列第二。

财政部负责人指该指数统计方法不科学。

权力掮客们则搬出欧洲,说那也是高税收国家。

高税收对应的应是高福利。

如果巨大的财政收入对应的是吝啬的福利返还。

那么钱都到哪儿去了?

在高中教科书里,有这么一句话:

“税收具有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我们从小就接受政府应该从自己身上拿钱的洗脑教育,不问“为什么”与“凭什么”,却学会了用脚投票。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到体制内去,因为知道皇粮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臃肿低效的国企,因为知道民营企业的举步维艰。

“温州模式”刚刚被盛赞,年中就出现企业倒闭,老板跑路。

人均GDP全国第一的鄂尔多斯也在年末出现房价跳水。

限购令不宽反严,房地产业的紧缩让地产商日子也变得难过。

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从未动摇过,可2011年末的一系列经济动荡不知是因还是果,让人惶惶然。

2011年移民潮仍在升温。

体制内的人要走,是抢一张转移财富的船票。

体制外的富人也要走,因为他们不在官僚裙带的庇护下,没有人敢保证自己笑到最后。

中产阶级最明显的特征并不是收入,而是心理上的稳定。

稳定来源于安全感,对自身生活和财富的安全感。

中国在很长时间内无法产生真正的中产阶级,因为人们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会有安全感。

《纽约时报》头版以《中国之富拆迁之痛》的文章报道了作家阎连科所在小区被强拆的事情,难以想象连知名作家也会无助无告。

没有安全感的社会,孕育不出稳定的社会阶层,而只有稳定的社会阶层才能滋生稳定的心理状态。

有恒产者有恒心。

所谓恒心,就是“道德”。

“道德滑坡”是温家宝总理在感叹“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时用的词。

佛山两岁女童悦悦连遭两车碾过,18个冷漠走过的路人则让时评家们纷纷呼吁道德建设。

奇怪的是,历史上所有极权政府都热衷于强调道德的力量。

苏联政府曾经塑造一个告发亲生父亲是“人民的敌人”的小学生者不遑为死者哀,转为得休息羡,人生可悯。

赵越胜在《燃灯者》一书中曾经形容建国后的读书人,“前是先辱后杀,后是辱而不杀。

再后,直教读书人自取其辱,乃至不觉其辱,甚而以辱为荣,反辱同侪,竞相作辱人者的同道。

钱穆曾经比较深入地阐述了他关于东西方文化的缘起、差异的观点,他说“青年少年则常见于孝,壮年中年则常见于爱,老年晚年则常见于慈。

曰孝,曰爱,曰慈,皆仁也。

青年无不知孝父母,壮年无不知爱配偶,老年无不知慈伦类。

”他进而论述:

“大抵中国主孝,欧西主爱,印度主慈。

故中国之教在青年,欧西在壮年,印度在老年。

我姑锡以嘉名,则中国乃青年性的文化,欧西为壮年性的文化,而印度则老年性的文化也。

又赠之美溢,则中国为孝的文化,欧西为爱的文化,而印度为慈的文化。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得很明白: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