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3387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7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南宁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南宁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广西南宁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南宁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西南宁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广西南宁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共2题;共4分)

1.下列选项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比如:

《故乡》中的“我”不希望侄儿如别人辛苦恣suī(  )地生活;《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若瑟夫看到衣服褴褛(  )的亲叔叔正在卖牡lì(  )的情景时,他的心情是多么的复杂;《孤独之旅》的杜小康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的内心是多么的胆怯(  )。

A. 睢   1ǚ   励   qiè        B. 雎   1ǚ   蛎   què        C. 睢   1ǚ   蛎   qiè        D. 雎   nǚ   蛎   qiè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华为老总任正非敢于霸气地回应美国的打压,原因是由于他心中有格局,有气度,有远见。

B. 从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到“人民教育家”,于漪用一生诠释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切追求。

C. 影片《我和我的祖国》通过重现历史瞬间给祖国70周年大庆庆生,票房约达13.02亿以上。

D. 为迎圆明园马首铜像重回故乡,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在国家博物馆开展隆重捐赠仪式。

二、语言表达(共2题;共6分)

3.请根据语段内容,选择恰当的成语依序填写在横线上。

言不及义     大发雷霆     一意孤行     心无旁骛

一个有良好教养的人,必然是一个彬彬有礼的人,而不是动不动就 A     的人;一个有优雅风度的人,必然是一个尊重别人的人,而不是B     的人。

4.根据下列情境,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写下你要说的话。

电影《少年的你》反映校园欺凌的严重性,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

在生活中,如果你的同学也被欺凌了,你将如何劝阻呢?

你:

________

三、基础知识综合(共1题;共5分)

5.根据所学文化常识填空。

乡试(秋闱),是由中央政府派官员主考的,参加考试的是生员及监生,考中的叫A   ,第一名叫“B   ”。

殿试,是由皇帝来主考的,参加考试的是进士,考中第一名的叫“C   ”。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15分)

6.班级正在开展“走进小说天地,展开想象翅膀”的主题阅读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人物评价)小说家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借助超凡的想象力,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小说内容对其进行评价,要求态度明确,理由充分。

80字以内。

杨二嫂     胡屠户

(2)(采访提纲)下图所描画的故事,同学们耳熟能详。

如果有一次机会,让你能够回到三国时代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采访”,你最想采访这个故事里的哪一个人物?

请按要求简单拟写一份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

采访目的

采访人物

采访问题

(3)(对联撰写)请你围绕活动主题及所提供的故事内容,补写上联。

上联:

下联:

王熙凤巧设宴席讨欢心

五、情景默写(共1题;共3分)

7. 古诗文默写。

(1)春天的南宁美得颇有特色,微风吹拂,可以感受秦观笔下“倚东风,________”的舒畅;登上龙象塔,极目远眺,可以领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2)“愁”是千古文人吟咏的主题,即使是豪放如辛弃疾,也在年少时忍不住感慨“爱上层楼,________”。

请你另写出古诗词中带“愁”字的连续两句;________,________。

(3)默写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颈联和尾联: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六、诗歌鉴赏(共1题;共12分)

8.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极言宴席之奢华,渐而过渡到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极其复杂的情感。

B.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一个“投”字,再加上“四顾”的动作细节,透露出内心的迷惆痛苦。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借宗悫的故事抒怀,屈于虚写,唱出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终能实现。

D.诗歌在词语、诗句和意境上均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和追求,辅以奇特的想象,表现诗人对悠闲生活的渴望。

(2)请分别写出“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个典故的主人公。

诗句:

闲来垂钓碧溪上   主人公:

A   

诗句:

忽复乘舟梦日边   主人公:

B   

(3)请任选一种写作手法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诗。

七、对比阅读(共1题;共21分)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店士。

客有问曰:

“六一,何谓也?

”居士曰:

“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

“是为五一尔,奈何?

”居士曰:

“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客笑曰:

“子欲逃名者乎?

而屡易其号——”居士曰:

“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节选自《六一居士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________

②在乎山水之间也________

③初谪滁山________

④是为五一尔________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客有问曰:

“六一,何谓也?

(4)结合(甲)(乙)两个文段,说说《醉翁亭记》和《六一居士传》中表达的“乐”有何不同?

(5)以下是(甲)文中,对“环滁皆山也”一句修改的相关链接材料,分析作者这样修改的好处。

(链接材料)欧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

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周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朱子语类》

八、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29分)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百世甲骨,春秋永传

①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

②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古董商售卖的骨头上,发现了一种神秘符号,这就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它是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的出现透视三千年前殷商社会生活的重要素材。

让我们了解商代的很多事件和人物,也让我们直接面对商代的文明高度。

甲骨文使传说中的商朝彻底被证实,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往前推进了一千年。

③甲骨文虽然深埋地下数千年,但它一出土即被部分识读。

120年来,共发现不重复的甲骨文字4500个左右,已识读约三分之一,剩下的多是人名、地名。

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看似不可思议,却正是汉字的独特之处。

④跟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古印度河流域的印章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不同,甲骨文没有死,一直绵延流传下来,演变成今天通行的汉字。

甲骨文中有很多象形字和会意字,其中有不少还保留着早期形态,这是古人采用“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手段,借助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经验积累所得,从中可以体会出古人造字时的立意和取象。

如“尹”字为一只手拿着笔的形状,因此“尹”在古代用为官吏的通称:

“监”字是人用器中之水照面的形象,表示的是古人以“水”为镜的习惯;“保”字像一个大人背着一个孩子,从大人的角度讲是对孩子的保护,从孩子的角度讲是对大人的依仗,所以“保”字古代有“保护”和“依仗”两个意思。

⑤今天,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无论方言口音、生活习俗如何迥异,通过共同的文字,人们可以毫无障碍地沟通思想、交流情感,这看似平常的一幕,背后是汉字这块积淀数千年的文化基石。

在历史上,汉字对促进多民族团结同样功不可没,成为具有强大民族凝聚力的符号系统。

(选自《南宁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甲骨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骨文是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成熟文字,是汉字的源头和文化的根脉。

B.商朝因甲骨文的出现被证实,让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往前推进了一千多年。

C.因出土的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给我们还原了一个鲜活的商代世界。

D.甲骨文发现至今已经120年,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它并没有远离我们。

(2)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明确了说明对象,点明甲骨文存在的时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③段加点词“约”,限定了范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唯独甲骨文被保留下来。

D.文章采用逻辑的说明顺序,叙述了汉字历经三千年演变而不改其形。

(3)仿照示例,说文解字。

1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早望见前面烟笼雾锁,一座猛恶林子。

但见:

枯蔓层层如雨脚,乔枝郁郁似云头。

不知天日何年照,惟有冤魂不断愁。

这座林子唤做“野猪林”,此是东京去沧州路上第一个险峻去处。

宋时,这座林子内,但有些冤仇的,使用些钱与公人,带到这里,不知结果了多少好汉在此处。

今日,这两个公人带林冲奔入这林子里来。

董超道:

“走了一五更,走不得十里路程,似此沧州怎的得到?

”薛霸道:

“我也走不得了,且就林子里歇一歇。

②三个人奔到里面,解下行李包裹,都搬在树根头。

林冲叫声:

“呵也!

”靠着一株大树便倒了。

只见董超说道:

“行一步,等一步,倒走得我困倦起来。

且睡一睡却行。

”放下水火棍,便倒在树边,略略闭得眼,从地下叫将起来。

林冲道:

“上下做甚么?

”董超、薛霸道:

“俺两个正要睡一睡,这里又无关锁,只怕你走了。

我们放心不下,以此睡不稳。

”林冲答道:

“小人是个好汉。

官司既已吃了。

一世也不走。

”董超道:

“那里信得你说。

要我们心稳,须得缚一缚。

”林冲道:

“上下要缚便缚,小人敢怎地?

”薛霸腰里解下索子来,把林冲连手带脚和枷紧紧的绑在树上。

两个跳将起来,转过身来,拿起水火棍,看着林冲,说道:

“休得要怨我弟兄两个,只是上司差遣,不由自己。

你须精细着,明年今日是你周年。

”林冲见说,泪如雨下,便道:

“上下!

我与你二位,往日无仇,近日无冤。

你二位如何救得小人,生死不忘。

”董超道:

“说甚么闲话!

救你不得。

”薛霸便提起水火棍来,望着林冲脑袋上劈将来。

③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

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

“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

”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挎一口戒刀,提起禅杖,轮起来打两个公人。

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鲁智深。

林冲连忙叫道:

“师兄,不可下手!

我有话说。

”智深听得,收住禅杖。

两个公人呆了半晌,动弹不得。

④智深扯出戒刀,把索子都割断了,扶起林冲,叫:

“兄弟,俺自从和你买刀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

自从你受官司,俺又无处去救你。

打听的你断配沧州,洒家在开封府前又寻不见,却听得人说监在使臣房内。

又见酒保来请两个公人,说道:

‘店里一位官人寻说话。

’以此洒家疑心,放你不下,恐这厮们路上害你。

俺特地跟将来,见这两个撮鸟带你入店里去,洒家也在那店里歇。

夜间听得那厮两个做神做鬼,把滚汤赚了你脚。

那时俺便要杀这两个撮鸟,却被客店里人多,恐妨救了。

洒家见这厮们不怀好心,越放你不下。

你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等杀这厮两个撮鸟,他倒来这里害你,正好杀这厮两个。

”林冲劝道:

“既然师兄救了我,你休害他两个性命。

”鲁智深喝道:

“你这两个撮鸟,洒家不看兄弟面时,把你这两个都剁做肉酱!

且看兄弟面皮,饶你两个性命。

⑤话休絮烦,被智深监押不离,行了十七八日,近沧州只有七十来里路程,一路去都有人家,再无僻静处了。

鲁智深打听得实了,就松林里少歇。

智深对林冲道:

“兄弟,此去沧州不远了,前路都有人家,别无僻静去处。

洒家已打听实了。

俺如今和你分手,异日再得相见。

”又取出一二十两银子与林冲,把三二两与两个公人道:

“你两个撮鸟,本是路上砍了你两个头,兄弟面上饶你两个鸟命。

如今没多路了,休生歹心。

”两个道:

“再怎敢,皆是太尉差遣。

”接了银子,却待分手。

鲁智深看着两个公人道:

“你两个撮鸟的头,硬似这松树么?

”二人答道:

“小人头是父母皮肉包着些骨头。

”智深轮起禅杖,把松树只一下,打的树有二寸深痕,齐齐折了。

喝一声道:

“你两个撮鸟,但有歹心,教你头也似这树一般。

”摆着手,拖了禅杖,叫声:

“兄弟保重!

”自回去了。

董超、薛霸都吐出舌头来,半晌缩不入去。

(有删节)

(1)根据选文填空。

文段节选自中国古典名著《A     》,这部长篇小说采用B     结构,先讲述单个英雄人物的故事,然后百川汇海逐步发展到水泊梁山大聚义,最后写他们归顺朝廷,走向失败。

选文中的林冲外号C     ,因被D     陷害刺配沧州,在野猪林幸得鲁智深救命。

(2)选文开头对野猪林的描述,有何作用?

(3)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林冲答道,“小人是个好汉,官司既已吃了,一世也不走。

②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

(4)联系书中其他事件,简要概括鲁智深的形象特征。

九、作文(共1题;共5分)

12.“汉语盘点”活动至今已举办十四年,旨在“用一个词描述当年的中国与世界”,鼓励全民用语言记录生活。

请从“汉语年度盘点2019”活动的候选词“光芒 新鲜 奔跑”中任选一个填在横线上,以此为题叙写自己2019年的生活故事。

题目:

……….,2019

要求:

(1)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

(2)字数600字以上。

(3)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答案解析部分

一、选择题

1.【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注意把握以下情况:

“睢”不能写成“雎”,“牡蛎”是一种动物,所以部首是“虫”字旁;“褛”读“1ǚ”,注意韵母是“ǚ”而不是“ǔ”;“怯”读“qiè”。

故本题选C。

故答案为:

C

【点评】形声字、形近字和多音字的掌握除了要强化记忆之外,平时还要多留心、多总结,根据词语的含义灵活掌握。

2.【解析】【分析】A.句式杂糅,把“由于”去掉;C.语意重复,把“约”或“以上”去掉;D.搭配不当,把“开展”改为“举行”; 

故答案为:

B

【点评】病句的辨析一是要靠语感,感觉读起来别扭、不通顺的句子基本上为病句;二是可以先把句子压缩,只留下主干,然后从语法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语言表达

3.【解析】【分析】言不及义:

形容说话内容无聊或说不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也指只说些无聊的话,不涉及正经道理。

大发雷霆:

比喻震怒。

比喻大发脾气,大声斥责。

一意孤行:

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心无旁骛:

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

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从语言环境来说,第一个空的意思和“彬彬有礼”相对,第二个空的成语意思和“尊重别人”相对,故分别选“大发雷霆”和“一意孤行”。

故答案为:

大发雷霆|一意孤行

【点评】成语的正确使用,除了准确理解成语的原始意义和引申义之外,还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具体分析灵活使用。

4.【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典型的劝告类口语交际题,解答此题要注意两方面要求:

①要在准确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吐露心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文明得体;②要符合语体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使用口语还是书面语。

本题要劝说校园欺凌,同学受到欺凌肯定心情非常痛苦,甚至有的会出现一些极端的想法,所以劝阻的时候要稳定他的情绪,进而安慰他的痛苦心情,更主要的是让他找到正确的解决途径,不能采取过激行为。

据此分析表达即可。

故答案为:

1、语言得体即可。

示例:

同学你好(称谓)。

俗话说:

“冲动是魔鬼。

”你们之间有什么矛盾,可以好好地沟通解决的。

【点评】语言的得体、连贯和简明,一定要结合说话目的和听者的身份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

三、基础知识综合

5.【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关于科举制度的文化常识。

需把握以下知识:

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的四书。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

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会试的考试由礼部主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乡试的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院试也叫“童试”,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故本题答案分别是:

举人,解元,状元。

故答案为:

举人|解元|状元

【点评】文学常识涉及面比较广,作家作品、古代官职称谓、科举、历法等等,知识零碎,考生需要在平时注重积累,多思考、多总结。

四、综合性学习

6.【解析】【分析】

(1)要结合作品情节评析人物。

如杨二嫂:

20年前年轻美丽,因此她的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人称“豆腐西施”;20年后,她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唠叨,想方设法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

可见,杨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再如胡屠户,在女婿范进中举前,骂他“现世宝”、“没用的人”,骂他“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

不三不四,就想天鹅肉吃”;范进中举后,胡屠户马上变换了称呼,称之为“贤婿”、“老爷”、“天上的星宿”、“文曲星下凡”。

前倨后恭,凸现了胡屠户嫌贫爱富、卑劣势利的性格特征。

据此分析作答,注意字数要求。

(2)图片提示我们的故事是“三顾茅庐”。

刘备被曹操打败之后,得知诸葛亮的才能,于是与关羽、张飞前去拜访诸葛亮,却得知诸葛亮外出游玩没有归来,于是过了几日再次拜访,不巧诸葛亮被朋友邀走。

第三次拜访时刘备恳求诸葛亮出山相助,后来有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就是三顾茅庐的故事。

我们可以以“刘备”为采访对象,展现他礼贤下士的优秀品质,围绕这样的主题分析作答即可。

(3)对联的拟写要注意对仗与平仄,还要注意词性相对,字数相等,围绕活动主题及所提供的故事内容拟写。

“三顾茅庐”主人公是“刘备”,这里要说成“刘玄德”,才能对上“王熙凤”;事迹是“三顾茅庐”,对上下联中“巧设宴席”;“三顾茅庐”的目的是请诸葛亮出山,要与下联“讨欢心”相对应,必须压缩为动宾短语,且是三个字,可以是“请贤士”。

综合起来是“刘玄德三顾茅庐请贤士”。

故答案为:

(1)杨二嫂     胡屠户

(2)示例一:

采访目的——了解三顾茅庐背后的故事。

采访人物——诸葛亮采访问题——孔明先生如若有意辅佐刘皇叔又为何三顾方才出山?

示例二:

采访目的——了解三顾茅庐背后的故事。

采访人物——刘备采访问题——是什么力量与信念驱使您三顾草庐求见于孔明先生?

(3)刘玄德三顾茅庐显诚意

【点评】

(1)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2)采访提纲其实就是关于人物的思想、心理的提问。

因此只要结合相关人物和经典情节即可。

问题要有一定的代表性。

(3)对联的拟写,除了要掌握对联知识外,还要结合材料分析,尤其是给出对联的句式特点进行撰写。

五、情景默写

7.【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古诗词名句的积累答题即可,注意“徜徉、怡、偕、赋、郎、畔”的书写。

故答案为:

(1)豪兴徜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

(2)为赋新词强说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背诵、理解及默写能力。

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古诗文名篇名句,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默写时还要注意字形的书写一定要正确、规范、整洁。

六、诗歌鉴赏

8.【解析】【分析】

(1)D.本诗先写作者内心因为报国无门而产生的苦闷抑郁,最后两句充满对现实理想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摆脱苦闷后积极进取、执着追求的豪迈情怀,没有表现诗人对悠闲生活的渴望。

故选D。

(2)垂钓碧溪指的是姜子牙,乘舟梦日指的是伊尹,这两人都曾有才华却不得施展,与作者相同。

但这两人最终都得到了机会,作者也相信自己也一定会等到机会,实现理想。

(3)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从修辞方法的角度来看,这两句诗把自己的仕途比作是冰塞川的黄河和雪满山的太行,生动形象地表现自己仕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无奈惆怅之意。

前后两句语义相关,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是为对偶。

同样表达了作者入仕报国之路艰难的无比惆怅之情。

从表现手法来看,这两句诗运用象征的写法,冰塞川的黄河和雪满山的太行象征自己的仕途,作者虚写黄河与太行,实写自己的仕途,这又是以虚写实的手法,表现了作者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惆怅之意。

故答案为:

(1)D

(2)姜尚(姜太公、吕尚、姜子牙均可给分)|伊尹。

(3)示例一:

运用比喻修辞,将充满坎坷的仕途比作满是冰雪的黄河和太行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自己艰难前途的无奈和惆怅之情。

示例二:

运用象征的手法,用满是冰雪的黄河和太行山象征自己坎坷艰难的仕途,表现出诗人对自己艰难前途的无奈和惆怅之情。

示例三:

运用对偶的修辞,以“渡黄河”对“登太行”,“冰塞川”对“雪满山”,句式对称,音韵和谐,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艰难前途的无奈和惆怅之情。

示例四:

以虚写实,用想象中黄河冰封、太行雪满的景象来表现现实中自己前途坎坷的现实情境,表现出诗人对自己艰难前途的无奈和惆怅之情。

【点评】

(1)诗人的情感,一方面需要抓住关键语句和关键词进行体会;另一方面还需要根据诗人的时代背景去分析。

(2)运用典故是古诗中常用手法,考生一定要理解每个典故的故事,深刻体会诗人的情感。

(3)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