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心理学入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3415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荣格心理学入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荣格心理学入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荣格心理学入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荣格心理学入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荣格心理学入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荣格心理学入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荣格心理学入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荣格心理学入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荣格心理学入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荣格心理学入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荣格心理学入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荣格心理学入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荣格心理学入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荣格心理学入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荣格心理学入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荣格心理学入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荣格心理学入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荣格心理学入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荣格心理学入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荣格心理学入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荣格心理学入门.docx

《荣格心理学入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荣格心理学入门.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荣格心理学入门.docx

荣格心理学入门

荣格心理学入门》(节选)

《荣格心理学入门》

(美)C.S.霍尔、V.J.诺德贝著

冯川译

1987年5月第一版定价:

1.15元

本书的原著写于1972年,于旧金山。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875-1961年

我的一生是无意识自我实现的历程——荣格《回忆、梦、反思》

P2荣格于1875年7月26日出生在瑞士东北部康斯坦斯湖畔克什维尔的乡村里。

他的名字取自他的祖父、巴塞尔大学医学教授的名字。

他的父亲是瑞士新教牧师,荣格是他唯一幸存的儿子,荣格的两个哥哥在荣格出生之前就夭折了。

P15荣格采用了语词联想的方法来测验情绪的生理表现。

语词联想测验是把一个词汇表上的词汇一次一个地读给病人听,并要求病人对其中首先打动他的那个词作出反应。

如果病人犹豫不决,花了很长时间才对那个词作出反应,或者他在作出反应的同时流露出某种情绪,这就表明那个词已经触及到荣格称之为情结的那种东西。

(这很类似投射测验)

P22,荣格于1961年6月6日去世。

他的助手雅菲小姐一直是他不可缺少的朋友和助手。

P25最初,荣格把自己的理论称之为情结心理学,后来又称为分析心理学。

P27任何完整的人格理论都应该能够解答下述三方面的问题。

组成人格结构的要素是什么,这些成分彼此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它们和外部世界如何相互作用?

激发人格的能量源泉是什么,能量在上述种种成分之间怎样分配?

人格是怎样产生的,在个体的生命过程中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三个方面的问题可以分别称为人格结构问题、人格动力问题,以及人格发展问题。

P36当我们说某人具有某种情结的时候,我们的意思是说他执意地沉溺于某种东西而不能自拔。

用流行的话来说,他有一种“瘾”。

一种强有力的情结很容易被他人注意到,尽管他本人可能并不曾意识到这一点。

P40人的心理经由其物质载体——大脑而继承了某些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个人将以什么方式对生活经验作出反应,甚至也决定了他可能具有什么类型的经验。

人的心理是通过进化而预先确定了的,个人因而是同往昔联结在一起的,不仅与自己童年的往昔,更重要的是与种族的往昔相联结,甚至在那以前,还与有机界进化的漫长过程联结在一起。

确立精神在进化过程中的这一位置,是荣格的卓越的成就。

让我们对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和性质作一大致的勾划。

首先,它是心理中与个人无意识有区别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并不取决于个人后天的经验。

个人无意识由那些曾经一度被意识到后来又被忘却了的心理内容所组成,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在人的整个一生中却从未被意识到。

集体无意识是一个储藏所,它储藏着所有那些通常被荣格称之为原始意象(primordialimages)的潜在的意象。

原始(primordial)指的是最初(first)或本源(original),原始意象因此涉及到心理的最初的发展。

人从他的祖先(包括他的人类祖先,也包括他的前人类祖先和动物祖先)那儿继承了这些意象。

这里所说的种族意象的继承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可以有意识地回忆或拥有他的祖先所拥有过的那些意象,而是说,它们是一些先天倾向或潜在的可能性,即采取与自己的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做出反应。

例如,人对蛇和对黑暗的恐惧。

人并不需要通过亲身经验才获得对蛇和对黑暗的恐惧,当然亲身经验也可以加强一个人的先天倾向。

我们之所以具有怕它和怕黑暗的先天倾向,是因为我们的原始祖先对这些恐惧有着千万年的经验。

这些经验于是深深地镂刻在人的大脑之中。

对荣格有关集体无意识起源的说法,有一种最常见的批评。

我们最好先来讨论一下这种意见。

生物学家们对进化的机制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前人通过经验而习得的东西,不需要重新学习就可以遗传给后代,习惯逐渐转变为本能。

这种观念更新被叫做获得性遗传理论或拉马克主义。

另一种被生物学家们广泛接受的观点则认为,进化的程序是由胚质(germplasm)中发生的变异(所谓突变)完成的。

那些有利于个体适应环境,增加生存机会和繁衍机会的突变,容易一代一代地传续下去,而那些不利于适应生存和繁衍的突变,则会被淘汰和消灭。

遗憾的是,荣格采用的恰恰是不合时宜的拉马克主义的解释,即对于蛇或黑暗的恐惧,由一代人或几代人通过经验学习获得后,可以遗传给后代。

但是应该指出,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并不一定要从获得性遗传理论中去寻求解释,它也可以从突变论和自然选择论中获得解释。

这就是说,一种或一系列突变,可以导致一种怕蛇的先天倾向。

既然原始人暴露在毒蛇的伤害之下,他对蛇的恐惧可以使他小心警惕着不被蛇咬伤。

那么,导致这种恐惧并因而导致这种小心警惕的突变,就可以增加人的生存机会,这样,基因胚质中这种变异就会传给后代。

也就是说,我们对集体无意识的进化也可以象对人体的进化那样来说明和解释,因为大脑是精神最重要的器官,而集体无意识则直接依赖于大脑的进化。

在作了这一番必要的说明交代之后,现在让我们言归正传,继续描述集体无意识。

人生下来就具有思维、情感、知觉等种种先天倾向,具有以某些特别的方式来反应和行动的先天倾向,这些先天倾向(或潜在意象)的发展和显现完全依赖于个人的后天经验。

正象前面说过的那样,如果集体无意识中已经预先存在有恐惧的先天倾向,那它就可以很容易地发展为对某种东西的恐惧。

在有些情况下,要使这些先天倾向显现出来,只需要很少一点外界刺激就足够了:

我们第一次看见蛇,即使是一条无害的蛇,很可能也会被吓一跳;而在有些情况下,这些先天倾向却需要相当多的外界刺激,才能够从集体无意识中显现出来。

从个体出生的那一天起,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给个的行为提供了一套预先形成的模式。

“一个人出生后将要进入的那个世界的形式,作为一种心灵的虚象(virtualimage),已经先天地被他具备了。

”(《荣格文集》卷七,188页)这种心灵的虚象和与之相对应的客观事物溶为一体,由此而成为意识中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如果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着母亲这一心灵虚像,它就会迅速地表现为婴儿对实际的母亲的知觉和反应。

这样,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决定了知觉和行为的选择性。

我们之所以很容易地以某种方式知觉到某些东西并对之作出反应,正是因为这些东西先天地存在于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中。

我们后天经历和体验的东西越多,所有那些潜在意象得以显现的机会也就越多。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育和学习上应该有丰富的环境和机会,这样才能使集体无意识的各个方面都得以个性化,即成为自觉意识。

1.原型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被称为原型(archetypes)。

这个词的意思是最初的模式,所以与之类似的事物都摹仿这一模式。

它与prototype是同义词。

荣格几乎把他整个后半生都投入有关原型的研究和著述之中。

在他所识别和描述过的众多原型中,有出生原型、再生原型、死亡原型、力量原型、巫术原型、英雄原型、儿童原型、孩子原型、上帝原型、魔鬼原型、智叟原型、大地母亲原型、巨人原型,以及许多自然物如树林原型、太阳原型、月亮原型、风、水、火原型、动物原型,还有许多人造物如圆圈原型、武器原型等等。

荣格说:

“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这些经验由于不断重复而被深深地镂刻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之中。

这种镂刻,不是以充满内容的意象形式,而是最初作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它所代表的不过是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为的可能性而已。

为了正确理解荣格的原型理论,有一点十分重要,这就是,原型不同于人生中经历过的若干往事所留下的记忆表象,不能被看作是在心中已充分形成的明晰的画面。

母亲原型并不等于母亲本人的照片或某一女人的照片,它更像是一张必须通过后天经验来显影的照相底片。

荣格说:

“在内容方面,原始意象只有当它成为意识到的并因而被意识经验所充满的时候,它才是确定了的。

有一些原型对形成我们的人格和行为特别重要,荣格对此给予了特殊的注意。

这些原型是人格面具(thepersona)、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以及自性(self)。

后面我们将要对它们详加说明。

原型虽然是集体无意识中彼此分离的结构,它们却可以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

例如,英雄原型如果和魔鬼原型结合在一起,其结果就可能是“残酷无情的领袖”这种个人类型。

又如巫术原型如果和出生原型混合在一起,其结果就可能是某些原始文化中的“生育巫师”,这些巫师为年轻的新娘们履行仪式,以保证她们能够生儿育女。

既然原型能够以各种不同的组合方式来相互作用,因而能够成为造就个体之间人格差异的因素之一。

.2010-09-1011:

47:

18小石块原型是普遍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继承着相同的基本原型意象。

全世界所有的婴儿都天生具有母亲原型。

母亲的这种预先形成了的心象,后来通过现实中的母亲的外貌和举止,通过婴儿与母亲的接触和相处,而逐渐显现为确定的形象。

但是,因为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在不同的家庭中,甚至在同一家庭的不同子女间都是不同的,所以母亲原型在外现过程中也就立刻出现了个性差异。

此外,荣格还提到,当种族分化出现后,不同种族的集体无意识也显现出基本的差异来。

在前面有关情结的讨论中,我们提到过情结所可能有的几种起源。

现在,原型应该被看作是所有这些起源中的一个。

因为事实上原型乃是情结的核心。

原型作为核子和中心,发挥着类似磁石的作用,它把与它相关的经验吸引到一起形成一个情结。

情结从这些附着的经验中获取了充足的力量之后,可以进入到意识之中。

原型只有作为充分形成了的情结和核心,才可能在意识行动中得到表现。

让我们考察一下上帝情结是怎样从上帝原型中发展起来的。

同所有的原型一样,上帝原型最初也存在于集体无意识之中。

当一个人开始接触世界的时候,那些与上帝原型相关的经历和体验就逐渐附着于这一原型并由此而形成上帝情结。

这一情结通过不断地积累新的内容和材料而变得越来越强大,直到最后有足够的力量使自己强行进入到意识之中。

如果上帝情结在一个人身上占据优势,那么这个人的经历体验和所作所为都主要为上帝情结所统治。

他感觉和判断一切事物都带着善与恶的标准;他宣传邪恶的人将要下地狱,圣洁的人能够进入永恒的天堂;他诅咒那些在罪恶中生活的人并要求他们为自己的罪恶忏悔;他相信自己是上帝派来的使者或者甚至就是上帝本人,因而只有他才能向人类启示获得拯救的道路。

这种人会被人们看作是妄想狂或者精神病患者。

他的情结已经统治了和控制了他的整个人格。

当然,这是情结以极端的和无限制的方式发挥其作用的例子。

如果这个人的上帝情结不是吞噬了他的全部人格,而只是作为他人格中的一个部分,他就很可能会较好地为人们服务。

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在每个人的人格中都具有重要意义的四种原型。

(1)人格面具(thepersona)人格面具这个词的本义是为使演员能在一出剧中扮演某一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

由同一词源演化而成的词还有person(人,个人)和personality(人格、个性)。

在荣格心理学中,人格面具的作用与此类似,它保证一个人能够扮演某种性格,而这种性格却并不一定就是他本人的性格。

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

它也可以被称为顺从原型(conformityarchetype)。

一切原型都必须是有利于个体也有利于种族的,否则它们就不可能成为人的固有天性。

人格面具对于人的生存说来也是必需的,它保证了我们能够与人,甚至与那些我们并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

它能够实现个人目的,达到个人成就,它是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

试想有这样一个在大公司工作的年轻人,他为能够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首先弄清公司对他有什么期望,他应该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这很可能包括某些个人特征如修饰、衣装、风度等;当然肯定包括他与上司的关系,或许也包括他的政治见解,他的寓所和邻居,他所驾驶的汽车的型号,他的妻子,以及许多被认为对公司的形象十分重要的事情。

正象俗话说的那样,如果他手腕高明,他就会稳操胜券。

当然,他首先必须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他应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认真负责、积极可靠,但这些品质也不过是人格面具的一部分。

一个年轻人如果不能够扮演他所在的公司要他扮演的角色,那他就注定了不可能提职加薪,甚至还可能被解雇。

人格面具的另一个好处是,它所换得的优厚的物质报酬,可以被用来过一种更舒适,或许也更自然的个人生活。

一个公司的雇员一天只需要戴八小时的面具,当他下班以后,他就可以从事更能满足他愿望的活动。

人们不禁会想到著名休息室弗兰茨·卡夫卡。

他白天在国家保险公司里勤勉工作,夜里却在写作,从事文学活动。

他多次说他讨厌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但他的上司从他的工作态度上却根本无法想象他对自己的工作深藏着厌恶之情。

许多人都象这样过着双生生活:

一种受人格面具的支配,另一种则用来满足其它的精神需要。

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只一个面具。

上班的时候戴的是一幅面具,下班回到家戴的是另一幅面具,当与朋友一道玩高尔夫球玩扑克牌的时候,他很可能又戴上另一幅面具。

但不管怎样,所有这些面具的总和,也就构成了他的“人格面具”。

他不过是以不同的方式去适应不同的情境罢工了。

诚然,人们早就把这种看作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条件,但在荣格之前,却没有任何人提到,这种适应机制实际上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原型的表现。

人格面具在整个人格中的作用既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如果一个人过人地热衷和沉湎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如果他把自己仅仅认同于自己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它方面就会受到排斥。

象这种受人格面具支配的人,就会逐渐与自己的天性相异化而生活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中,因为在他过分发达的人格面具和极不发达的人格其它部分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冲突。

一个人的自我认同于人格面具而以人格面具自居时,这种情况被称之为“膨胀”(inflation)。

一方面,这个人会由于自己成功地充当了某种角色而骄傲自大。

他常常企图把这种角色强加给他人,要求他人也来充当这样一种角色。

如果他有权有势,那些在他手下生活的人,就会感到痛苦不堪。

有时候父母也会把自己的人格面具强加给子女,从而导致不幸的结局。

那些与个人行为有关的法律和习俗,实际上乃是集体人格面具的表现。

这些法律和习俗企业把一些统一的行为规范强加给整个集体,而根本不考虑个人的不同需要。

这些都说明,人格面具的过度膨胀给人的心理健康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另一方面,那些人格面具过度膨胀的人本身也是受害者,当达不到预期的标准和要求时,他会受自卑感的折磨,也会自怨自艾。

其结果他可能感到自己与集体相疏远,并因而体验到孤独感和离异感。

>删除.2010-09-1011:

47:

51小石块荣格有充分的条件和大量的机会,研究过度膨胀的人格面具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因为他的许多病人就是这种过度膨胀的人格面具的受害者。

这些通常都是些有很高成就的社会名流,但却突然发现自己的生活异常空虚和没有意义。

在分析治疗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意识到多年来他们一直在欺骗自己,意识到自己的情感和兴趣完全是虚伪的,自己不过是对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东西,做出一副感兴趣的样子罢了。

经常,他们都已人到中年时,才突然感到过度膨胀的人格面具所带来的危机。

治疗的宗旨是不言而喻的:

过度膨胀的人格面具必须受到抑制,以便使一个人天性中的其它部分赢得自己的地位。

当然,这对于一个多年来一直以自己的人格面具自居的人来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从过度膨胀的人格面具的教训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启示:

正象欺骗自己比欺骗他人更愚蠢一样,做一个糊里糊涂的伪君子也比做一个自觉的伪君子更不利于心理的健康。

当然最理想的是,不应该有任何形式的虚伪和欺骗,然而,不管是好是坏,人格面具的存在却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事实,并且还必然要寻求表现,所以最好还是采取一种较为有节制的形式。

(2)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正因为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荣格才把它称为精神的“外部形象”(outwardface),而把男性的阿尼玛(anima)和女性的阿尼姆斯(animus)称为“内部形象”(inwardface)。

阿尼玛原型是男人心理中女性的一面;阿尼姆斯原型则是女人心理中男性的一面。

每个人都天生具有异性的某些性质,这倒不仅仅因为从生物学角度考察。

男人和女人都同样既分泌男性激素也分泌女性激素,而且也因为,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的情感和心态总是同时兼有两性倾向。

千百年来,男人通过与女人的不断接触而形成了他的阿尼玛原型,女人也通过同男人的接触而形成了她的阿尼姆斯原型。

通过千百年来的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男人和女人都获得了异性的特征。

这种异性保证了两性之间的协调和理解。

因而,与人格面具一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原型也有重要的生存价值。

要想使人格和谐平衡,就必须允许男性人格中的女性方面和女性人格中的男性方面在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得到展现。

如果一个男人展现的仅只是他的男性气质,他的女性气质就会始终遗留在无意识中而保持其原始的未开化的面貌,这就使他的无意识有一种软弱、敏感的性质。

正因为这样,所以那些表面上最富于男子气的人,内心却往往十分软弱和柔顺。

而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过多地展示其女性气质的女人,在无意识深处却十分顽强和任性,具有男人通常在其外显行为表现出来的气质。

“每个男人心中都携带着永恒的女性心象,这不是某个特定的女人的形象,而是一个确切的女性心象。

这一心象根本是无意识的,是镂刻在男性有机体组织内的原始起源的遗传要素,是我们祖先有关女性的全部经验的印痕(imprint)或原型,它仿佛是女人所曾给予过的一切印象的积淀(deposit)……由于这种心象本身是无意识的,所以往往被不自觉地投射给一个亲爱的人,它是造成情欲的吸引和拒斥的主要原因之一。

荣格这里说的是:

男人天生就禀赋有女性心象,据此他不自觉地建立起一种标准,这种标准会极大地影响到他对女人的选择,影响到他对某个女人是喜欢还是讨厌。

阿尼玛原型的第一个投射对象差不多总是自己的母亲,正象阿尼姆斯原型的第一个投射对象总是父亲一样。

在这之后,阿尼玛原型被投射到那些从正面或从反面唤起其情感的女人身上。

如果这个人体验到一种“情欲的吸引”,那么这女人肯定具有与他的阿尼玛心象相同的特征。

反之,如果他体验到的是厌恶之意,这女人一定是一个具有与他的阿尼玛心象相冲突的素质的女人。

女人的阿尼姆斯心象的投射也是如此。

尽管一个男子可能有若干理由去爱一个女人,然而这些理由只能是一些次要的理由,因为主要的理由存在于他的无意识之中。

男人们无数次地尝试过与那些同自己的阿尼玛心象相冲突的女人结合,其结果不可避免地总是导致对立和不满。

荣格说阿尼玛有一种先入之见,它喜欢女人身上一切虚荣自矜、孤独无靠、缺乏自信和没有目的的东西,而阿尼姆斯选择的则是那些英勇无畏、聪明多智、才华横溢和体魄健壮的男人。

我们前面说过,许多人因为人格面具过度发达而受害,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情况则往往正好相反。

这两种原型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造成这种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西方文明似乎过分重视性格的一致性,因而歧视男人身上的女性气质和女人身上的男性气质。

这种歧视早在童年期便已开始,那时所谓“假妹子”和“假小子”就经常遭到嘲笑。

人们总是希望男孩子成为符合文化传统的男人,期待女孩子成为符合文化传统的女性。

这样,人格面具当然占据了上风,并因而压抑了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人格面具与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之间的这种不平衡,所造成的后果可能是激发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报复,在这种情形下人可能就会走向极端。

年轻的男子可能会过分突出其阿尼玛原型以致使他显得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某些男人之所以有易装癖或成为富于女性气的同性恋者,原因也正在于此。

以阿尼玛心象自居的男人甚至可以走到这样的极端,以致他愿意通过激素治疗或生殖器手术来使自己在体态上显得是一个女人。

一个年轻女子也可以完全彻底地以她的阿尼姆斯心象自居,以致改变其女性性征,从而显得更象男人。

(3)阴影(theshadow)如同我们讲过的那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心象总是投射到异性身上,并决定着两性之间关系的性质。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原型,这种原型代表一个人自己的性别,并影响到这个人和与他同性别的人的关系。

荣格把这种原型叫做阴影。

阴影比任何其它原型都更多地容纳着人的最基本的动物性。

由于阴影在人类进化史中具有极其深远的根基,它很可能是一切原型中最强大最危险的一个。

它是人身上所有那些最好和最坏的东西的发源地,而这些东西特别表现在同性间的关系。

为了使一个人成为集体中奉公守法的成员,就有必要驯服容纳在他的阴影原型中的动物性精神。

而这又只有通过压抑阴影的显现,通过发展起一个强有力的人格面具来对抗阴影的力量,才能够得以实现。

一个成功地压抑了自己天性中动物性一面的人,可能会变得文雅起来,然而他却必须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他削弱了他的自然活力和创造精神,削弱了自己强烈的情感和深邃的直觉。

他使自己丧失了来源于本能天性的智慧,而这种智慧很可能比任何学问和文化所能提供的智慧更为深厚。

一种完全没有阴影的生活很容易流于浅薄和缺乏生气。

然而阴影是十分顽强的,它不是那么容易就屈服于压抑。

下面的例子很可以说明这一点。

一个农夫可能受到灵感的召唤,要他去成为一个诗人(灵感往往是阴影的产物),但这个农夫根本不认为这种灵感的召唤是能够实现的,很可能正因为他作为一个农夫的人格面具过分强大,所以他总是一再拒绝这种内心的呼声。

但由于阴影施加顽强的压力,这种内心的呼声不断地扰乱他的心情,这种情形一再发生,他总是不予理睬。

直到最后有一天,他终于不得不作出让步,拿起笔来写诗。

当然,肯定还会有一些次要的环境因素推动他作出这一决定,但最强大的影响却必须归功于阴影,因为正是它一次又一将地在这种召唤遭到拒绝时仍然顽强地坚持。

甚至那些次要的环境因素也主要是阴影的产物,阴影为它们奠定了基础。

就这一点而言,阴影是十分重要和值得重视的原型,它始终坚持某些观念和想象,而这些观念和想象最终将证明可能是对个人有利的。

正是由于阴影的顽强和韧性,它可以使一个人进入到更令人满意,更富于创造性的活动中去。

当自我与阴影相互配合、亲密和谐时,人就会感到自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这时候自我不是阻止而是引导着生命力从本能中释放和辐射出来。

意识的领域开拓扩展了,人的精神活动变得富有生气和活力;而且不仅是精神活动,就在肉体和生理方面也是如此。

因此,也就毫不足怪,为什么富于创造性的人总是显得仿佛充满了动物性精神,以致那些比较世俗的人往往把他们视为古里古怪的人。

在天才与疯狂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联系。

极富于创造性的人,他的阴影随时可能压倒他的自我,从而不时地使他显得疯狂。

我们不妨考虑一下存在于阴影中的“恶”的因素。

人们很可能以为,一旦恶的因素从一个人的意识之中消灭清除干净以后,它们也就一劳永逸了。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这些恶的因素只不过是撤退到了无意识之中。

只要一个人意识中的自我仍处于良好的状态,这些恶的因素就一直以潜在的状态停留在他的无意识中。

但只要这个人突然面临人生困境,发生精神危机,阴影就会利用这一机会对自我实施其威力。

那些本来已经摆脱了坏习惯的酗酒者,又突然旧病复发,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当他戒酒的时候,那些使他成为酗酒者的因素被迫撤退到无意识之中,与此同时却随时在伺机反扑;一旦他遭遇逆境,遭受巨大精神打击,面临他所不能驾驭的冲突,这些潜在的因素也就有机可乘。

这时候,由于自我的软弱,几乎完全不能抵抗阴影的入侵,而这个人也就又重新变得嗜酒成瘾。

阴影具有惊人的韧性和坚持力,它从来不会彻底地被征服。

阴影的这种韧性和坚持力,无论在促使一个人行善还是作恶的时候,都是同样有效的。

当阴影原型受到社会的严厉压制,或者,当社会不能为它提供适当的渲泄途径时,灾难往往接踵而至。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时候,荣格在他的文章中写道,当阴影遭受压抑的时候,“我们身上的动物性只可能变得更富于兽性。

”接着他又说,“之所以没有任何一种宗教像基督都这样被无辜者的鲜血横流所玷污,之所以世界上从未看见过有比基督教各民族所进行的战争更为血腥的战争,原因无疑就在于此。

”这些说法含蓄地表明,基督教教义过分地压抑了人的阴影原型。

同样,这些说法也适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次大战甚至比第一次更为血腥),以及这之后的若干战争。

在这些战争以及历史上所曾进行过的无数次战争中,受到压抑的阴影进行了猛烈的反扑,把许多国家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