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散文6190 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344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02 大小:12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散文619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散文619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散文619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散文619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散文619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散文619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2页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散文619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2页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散文619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2页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散文619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2页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散文619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2页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散文619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2页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散文619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2页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散文619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2页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散文619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2页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散文619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2页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散文619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2页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散文619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2页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散文619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2页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散文619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2页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散文619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2页
亲,该文档总共10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散文6190 含答案解析.docx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散文6190 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散文6190 含答案解析.docx(10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散文6190 含答案解析.docx

初中语文中考专题训练阅读理解散文6190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专题训练阅读理解(散文61-90)(含答案解析)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我在散场后等你》完成相关题目。

我在散场后等你

①我一直都不喜欢母亲,总觉得她是世界上最忙碌的人。

我记得年少的时候,小城里放电影或者有戏班子来,她从来都不会有时间陪我去。

她总是把我送到电影院门口,为我买好票,而后便逆着来陪孩子一起看电影的家长,往外走。

偶尔回头,看到我还站在那里,不满地看着她的背影,便会一挥手,重复那句千篇一律的话:

“我在散场后等你。

”是的,她唯一能够给我的,就是散场后用自行车载着我回家。

②那年小城里来了难得一见的木偶戏演出。

是我最喜欢的安徒生的《睡美人》,为了吸引观众,剧院推出亲子特价票,只要有父母陪着,票一律打7折。

周围的同学几乎都有父母相陪,唯独我,在用尽了软磨硬泡的办法后,依然无法将她说动。

她照例是淡淡一句话:

“妈妈忙,我给你钱,自己去看吧,散场后我在门口的红色柱子旁等你。

"

③我终于没有告诉她,这是老师布置的任务,需要写一篇与父母去看木偶戏的观后感,而且文章一定要包括与父母讨论后得出的结论。

父亲去世后,她反而愈加的繁忙,忙着工作,忙着做饭洗衣,忙着为我找一个又一个的继父。

那晚在她送我去戏院的路上,有一个笑起来很难看的女人拦住她,说:

“又有一个合适的对象,有没有时间,见上一面?

”她看看一旁神情冷淡的我,为难地笑笑说:

“回头再说吧。

”这句话,让我最终放弃了在剧院门口再一次劝她进去的想法。

④她在剧院门口,为我买了一个烫手的红薯,说:

“好好看,看完给妈妈讲讲。

”我接过她手中的票,不理睬她,随着人流便进了影院,任她站在那里,高喊着:

“安安,红薯!

”那场戏,我看得漫不经心。

我的左边,坐着班里最骄傲的白天鹅苏小婉,她扎着牛气冲冲的小辫,跟妈妈分享着一袋香喷喷的爆米花。

偶尔,她还会撒娇的做到妈妈的腿上去,高昂着头,用一缕余光得意的瞥着我,大声的问我:

“嘿,安安,你妈妈怎么没和你坐在一起啊?

⑤我在这样的喧闹里,无声无息的挤出人群,出了剧院。

我宁可完不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要受这样明显的挑衅和嘲弄。

⑥初春的夜晚依然很冷,距离结束和演员谢幕还有十几分钟。

而母亲,或许还没有相完她的亲吧。

空荡荡地厅堂处,只有两个女人,在议论别人的家长里短。

片刻后,其中一个出去走了一圈,回来后便淡淡的说了一句:

“那个棉厂的女工又站在风道里,陪她剧院里的女儿,看戏来了。

”而另一个,则编织着毛衣边不屑地回道:

“听说她丈夫去世了,干嘛不找个有钱的男人嫁了算了,这样也省的连一张电影票都舍不得为自己买了。

⑦我的心突然剧烈的疼痛起来。

我一步步艰难的朝门口走去,而后慢慢的掀开厚厚的窗帘布。

风呼呼的灌进我的衣服,借着门口微弱的路灯,我看见她,站在剧院的一根柱子后面,紧缩着身体,不停的踱来踱去。

风吹乱了她的头发,掀翻了她的衣领,甚至几欲将瘦弱的她刮倒在地,她原来一直都在骗我,所有忙碌的理由,都只是为了能够省下一张票的钱来。

她一直以来都在用谎言小心翼翼的维护着我的自尊。

⑧我流着眼泪,朝她走过去。

她看见我,立刻迎上来,说:

“戏一定很好看,瞧,你脸上现在还挂着眼泪呢。

”我抱住她,将剩下的泪水,全都擦到她的衣服上。

她拍着我的肩膀,说:

“安安,别哭,你看你的红薯还在我怀里,热着呢。

⑨我坐在她的后车座上,吃着香甜的红薯,第一次觉得,她的脊背原来是一片最温暖的山坡,只是我走了那么久,才从背阴处看到那一片温情的阳光。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请结合原文谈谈你对文中母亲这个形象的理解。

3.分析揣摩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揣摩第③段文中画线句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心理活动,请你用第一人称描写出来。

她看看一旁神情冷淡的我,为难地笑笑说:

“回头再说吧。

(2)赏析品味第⑦段画线的句子。

我看见她,站在剧院的一根柱子后面,紧缩着身体,不停的踱来踱去。

风吹乱了她的头发,掀翻了她的衣领,甚至几欲将瘦弱的她刮倒在地。

4.阅读全文,说说题目“我在散场后等你”的作用。

老海棠树(史铁生)

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

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③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

奶奶在树下喊:

“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

”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

“饭也在上头吃吗?

”对,在上头吃。

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觉呢,也在上头睡?

”没错。

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

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

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

“就不下来帮帮我?

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

”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

奶奶又说:

“我求过你吗?

这回活儿紧!

”我说:

“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

”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⑤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

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

“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

没见我忙不过来吗?

”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

奶奶生气了:

“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

”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

“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

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

”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

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

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

“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

”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

“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⑦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

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

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

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

“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

”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

“不知道。

再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

”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

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

“奶奶。

”“奶奶!

”“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竞无对我的责备。

⑧……

⑨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

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

“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5.文章写了关于奶奶的哪些事情?

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

6.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人物的心理状态。

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

“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

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

7.文章是回忆奶奶的,为什么要在第③段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

8.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题有什么好处?

9.读了文章后你应该有很多感受,假如你是作者,想对奶奶说点什么?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

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

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

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

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

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

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

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

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

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

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

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

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

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

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

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

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夭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你玩一下,就知道了。

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

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

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

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

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

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

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

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

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

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

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

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删改)

10.读完本文,你觉得文中的鹞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概括。

11.读文中的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请任选一句作答)

(1)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品析“蚕食”的表达效果。

(2)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结合加点词揣摩人物心理。

12.文章设置男孩放风筝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3.本文题目是“飘逝的风筝”,飘逝的仅仅是风筝吗?

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故烧高烛照红妆

苏伟

①我养在阳台上的朱顶红开花了,君子兰也开花了。

②花虽然不多,却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欢乐。

自从发现碧绿的叶子中间挺出来亭亭的花茎,花茎上骄傲地托起小小的花苞,我的心里就溢满了渴望。

每天都要去细细地观察花茎长高了多少,花苞长大了多少。

有时禁不住抱怨长得太慢,让我等得太心焦。

可也给了我足够的时间,让我想象花开的样子。

朱顶红去年春天已开过一次,那六瓣的花形、艳艳的朱红,至今仍开在心窗之下;那馥郁的甜香似乎依旧留在唇吻之间,让我盼望重温旧岁的欣喜。

君子兰却是第一次开花,以前又从未见过君子兰花,这几个花苞留给我太多的悬念,太多的想象与向往。

③在我的期盼之中,朱顶红和君子兰同时开放了,于是我也有了双重的快乐。

朱顶红好似故友,未负佳期,如约相访,让我深感花的多情。

体味着浓郁的花香,我心旷神怡。

君子兰就是新交的知己,让我顿生相见恨晚之慨,它的花形有似朱顶红,但要玲珑得多,小巧得多,花色橘红,花香幽微,恰如“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君子,称它为花中君子的确名副其实了。

故友重逢的喜悦、心仪知己的快乐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心醉,让我醺醺然,陶然忘忧。

④沉浸在喜悦中的我,又常常害怕花期过后的萧条与寂寞,于是格外地珍惜花开的日子。

李清照于海棠花开之时,在《如梦令》词中写到: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多情善感的女词人惜花的心情我也一样有,于是每天下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阳台上去看望故友与新知,轻嗅她们临风的花香,近观她们静处的娇姿。

东坡亦有诗云: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豁达、粗犷如东坡尚且对花如此爱惜,害怕娇艳的花一朝零落,就是在夜晚也要点上蜡烛,欣赏盛开的花朵。

更何况我也觉得灯下观花如灯下观美人,自当别有情调、别有韵味。

于是在花开的夜晚,我也打开阳台上的灯,在幽幽的灯光下看花,花色似乎多了层次,花朵上仿佛也有点点珠粉映射出珠光。

花更像戴了一层面纱的美人,多了一分朦胧,一分深邃。

于是我深深地沉醉,深深地感叹古人的多情和浪漫。

⑤花开花谢是自然的规律,我们谁都无法让花永开不败。

但一年里有了这几日的盛开,这几日的沉醉,就酬报了我三百多个日子的浇灌,三百多个日子的期盼。

那开在灵魂深处的花,也足以为我抵挡人生夏日的骄阳、人生冬季的严寒,让我的心拥有人生夏日的清凉、人生冬季的温暖。

14.本文行文思路清晰。

请结合各段内容填空,理清本文的思路。

(每空只填一字)

①开花→②(______)花→③(______)花→④(______)花→⑤议花

15.朱顶红和君子兰虽在“我”的期盼中同时开放了,但她们带给“我”的感受不完全相同。

其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16.文中李清照和苏轼的有关诗词,对“我”产生了哪些影响?

17.本文最后一段话很富有哲理,其中“那开在灵魂深处的花”包含了哪些深层含义?

百年震柳

梁 衡

①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罕见的大地震。

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

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

老百姓惊呼:

“山走了!

”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

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

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

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公里,称之为“滚湖”。

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

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

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

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

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

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②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

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

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

人老看脸,树老看皮。

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

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

这棵树树龄已经将近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将近100岁。

③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能让你心惊肉跳。

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变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

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

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

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

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

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

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

将近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④柳树这个树种很怪。

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

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

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

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

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能常年扎根于此。

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

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

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

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

⑤我想,海原大地震的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了28.82万人的生命,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18.简述第一段的作用。

19.试概括“百年震柳”的形象。

20.试分析文章第三段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21.文章第四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22.文章结尾说“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你认为它会对后人说些什么呢?

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幼年

张充和

四岁时,外面来的客人们问我:

你是谁生的?

我总是答一声:

祖母。

他们总是大笑一阵,我只是莫名其妙地望着他们,心里说:

这有什么好笑的?

难道你们不是祖母生的,是从天上落下来的?

我一直不晓得祖母之外还有什么更亲的人。

在花园里,我站在祖母面前,没有祖母的手杖高。

祖母采了四朵月月红戴在我的四条短短的发辫上。

我跑到深草处寻找野花和奇异的草,祖母对我说:

孩子,丛草处,多毒虫,不要去!

快来!

你乖,来!

我替你比比,看到我手杖哪里了……我跑了去,祖母替我比一比,然后叫我拾一块碎碗片来,在手杖上刻了一道痕,又对我说:

今年这样高,明年就有这样高,后年就和手杖平了。

我开心极了,一心就想长到祖母的手杖那样高。

书房窗外有两棵梧桐树,那样高。

秋深了,梧桐子不时落下来。

我在读《孟子》: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

‘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

‘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先生,我要小便去。

先生允许了,我便一溜烟地跑了出去。

满院的梧桐子,我拾了许多,袋袋里满了,又装些在套裤筒里,在外面打了一个转,又回到书房里去,先生被我瞒过去了。

晚上总是我先睡,祖母看着佣人替我脱衣,有时也亲自动手。

这一天也是这样,脱到套裤时,哗啦啦一阵响,梧桐子都落下来。

我心里有点着慌,怕祖母责备,哪知她还笑了一声说:

生的吃不得,明天我叫他们拾些来炒熟给你吃。

以后不要拾了。

啊,祖母,你哪知我骗了先生呢!

葡萄架下有一张方桌,我坐在祖母怀里,手伸在几本书上,让一个戴宽边眼镜的医生诊脉。

佣人拿了电报来,祖母一看电报就老泪纵横了。

医生去了,祖母把我的一条红花夹裤翻了过来,里子是白色的花布。

祖母又把我搂在怀里,眼泪不住地流着。

她用颤抖的声音对我说:

乖乖,你从此要做一个没有母亲的孩子了……你要好好地听我的话,你母亲是个好媳妇……以后……再也没有她……她了!

我这才晓得我还有个母亲,但是在我晓得有母亲时,母亲已经死了。

我看见祖母哭得那么厉害,我也跟着哭了。

祖母又拍着我说:

孩子,乖乖,不要哭,你不是说你是我生的吗?

你是我的孩子,我爱你!

你不要哭了。

现在我已长得比祖母的手杖高出一尺多了。

祖母墓上的草,我以为一定是不会有毒虫的。

假使现在要有人问我你是谁生的,我还要说祖母。

不过,我明白了还有一个人,也是生我的,叫作母亲,因为她们都是爱我的。

我似乎时常听见祖母高声说:

孩子,丛草处,多毒虫,不要去!

23.作者回忆了哪些童年往事?

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4.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1)先生允许了,我便一溜烟地跑了出去。

(2)祖母又把我搂.在怀里,眼泪不住地流着。

25.文中写道“假使现在要有人问我‘你是谁生的’,我还要说‘祖母’。

”成年后作者为什么还这样说?

26.结合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

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大家洗衣服,缝补衣裳。

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

她料理家务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

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

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

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

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

那时有多少变乱啊!

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

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

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

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

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

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

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

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

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困苦。

可是,我也愿意升学。

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住处,都由学校供给。

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

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

这是一笔巨款!

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当我由师范毕业,被派为小学校的校长时,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

我只说了句:

“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

”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新年到了,正赶上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

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

母亲笑了。

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

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

(1)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说:

“去吧,小子!

”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

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