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理论细菌部分 重点整理下篇医学检验资料文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3443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理论细菌部分 重点整理下篇医学检验资料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理论细菌部分 重点整理下篇医学检验资料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理论细菌部分 重点整理下篇医学检验资料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理论细菌部分 重点整理下篇医学检验资料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理论细菌部分 重点整理下篇医学检验资料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理论细菌部分 重点整理下篇医学检验资料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理论细菌部分 重点整理下篇医学检验资料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理论细菌部分 重点整理下篇医学检验资料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理论细菌部分 重点整理下篇医学检验资料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理论细菌部分 重点整理下篇医学检验资料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理论细菌部分 重点整理下篇医学检验资料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理论细菌部分 重点整理下篇医学检验资料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理论细菌部分 重点整理下篇医学检验资料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理论细菌部分 重点整理下篇医学检验资料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理论细菌部分 重点整理下篇医学检验资料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理论细菌部分 重点整理下篇医学检验资料文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理论细菌部分 重点整理下篇医学检验资料文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理论细菌部分 重点整理下篇医学检验资料文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理论细菌部分 重点整理下篇医学检验资料文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理论细菌部分 重点整理下篇医学检验资料文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理论细菌部分 重点整理下篇医学检验资料文档.docx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理论细菌部分 重点整理下篇医学检验资料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理论细菌部分 重点整理下篇医学检验资料文档.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理论细菌部分 重点整理下篇医学检验资料文档.docx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理论细菌部分重点整理下篇医学检验资料文档

分枝杆菌属

是一类细长、略带弯曲、呈分枝状生长的细菌,革兰染色阳性,无芽胞、无荚膜。

抗酸染色阳性,故又称抗酸杆菌。

营养要求较高,常用罗琴培养基,生长缓慢,2~8周后方可见菌落

第一节结核分枝杆菌

是结核病的病原体。

结核病在上世纪40、50年代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60~80年代经过人们的努力,大大降低,80年代后期,发病率又有所上升,主要是因为耐药性的出现。

一、临床意义

本菌抵抗力强,可存活6~8月,随着漂浮于空气中的微滴核被吸入呼吸道,植入肺泡发育繁殖导致结核。

引起结核病,随社区人群生活状况不同发病率有所差异,全球约有1/3人感染,有人类死亡之首和白色瘟疫之称。

二、生物学性状

1、形态染色:

①细长、略弯曲杆菌,牛型结核分枝杆菌稍短。

排列成团、成堆

②抗酸染色阳性,治疗后菌体呈非抗酸性G+颗粒,称much颗粒(L型变异)

③金胺“O”染色菌体:

呈黄色荧光

2、培养特性

最适温度35~37℃,最适pH6.4~6.8。

专性需氧,在液体培养基上形成菌膜,有毒株呈索状生长

营养要求高,专性需氧,专嗜甘油为碳源,常用罗琴培养基(鸡蛋、甘油、枸橼酸钠、天门冬酸、马铃薯粉、孔雀绿、钾镁离子),繁殖慢,增殖一代需要18小时,在固体培养基上2~5周才出现肉眼可见的菌落,为菜花样,凸起、不透明、粗糙,牛型结核分枝杆菌为光滑型。

3、生化反应:

烟酸试验(+),硝酸盐还原(+),中性红(+),烟酰胺酶试验(+),脲酶试验(+),牛型分枝杆菌均为阴性。

糖类发酵(-),热触酶(-),Tween水解(-);

热触酶(-)热磷酸酶(-),为结核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鉴定试验,后者阳性

4、抵抗力:

温度:

菌悬液80℃5min、痰标本煮沸5min完全杀死细菌

光线:

对紫外线敏感

干燥:

对干燥或干热抵抗力强,干燥痰中可存活数周

化学因素:

75%乙醇5min,石炭酸、来苏儿、甲醛敏感

5、结核杆菌多种性状可发生变异如:

菌落变异、毒力变异等。

菌落变异由粗糙型变成光滑型。

毒力变异→卡介苗(BCG):

1921年两位科学家将有毒的牛型分枝杆菌接种在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21年230代传代获得的减毒菌株,即卡介苗,沿用至今。

三、免疫性与致病性

1、免疫性:

有菌免疫或称传染性免疫,细胞免疫在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本菌可经血、淋巴,在骨、关节、肾、脑膜等处引起相应的结核病

2、致病物质:

荚膜:

抗吞噬/细胞壁脂质/磷脂:

单核细胞增生,结核结节形成,干酪样坏死/分枝菌酸:

抗酸性/索状因子:

破坏线粒体膜/蜡质D:

IV型变态反应/硫酸脑苷脂:

抑制吞噬细胞/蛋白质

3、致病机制:

Ⅳ型超敏反应

结核结节的形成:

是单核细胞参与的炎性肉芽肿反应,是细胞免疫和IV型变态反应平衡的结果。

细菌的脂质抵抗吞噬,巨噬细胞被破坏,形成原发感染。

3~6周后,细胞变形,IV型变态反应产生,磷脂刺激巨噬细胞转化为上皮样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

抑制蛋白酶对组织溶解,产生干酪样坏死。

4、Koch现象(郭霍现象)和IV型变态反应:

有毒结核分枝杆菌被初次接种豚鼠10-14天,局部产生小节,形成肿块→坏死溃疡侵入附近淋巴结→淋巴血流全身播散,经久不愈→动物死亡。

说明初次感染,机体无免疫力和超敏反应

在8~12周之前先动物接种减毒小量结核分枝杆菌,再次接种结核分枝杆菌后局部反应提早出现,2~3天内红肿硬结溃疡痊愈。

说明再次感染,机体有免疫力和超敏反应

三、微生物学检查

1、标本采集:

根据病变部位不同而定(晨痰、支气管洗液、清晨的中后段尿)。

运送:

消毒容器

2、直接检查:

萋-尼抗酸染色(热)、Kinyoum染色(冷),金-胺0染色

痰涂片要厚,齐-尼抗酸染色后,观察至少100个视野,结核分枝杆菌抗酸染色后呈红色,其他细菌和细胞为蓝色。

结果应报告“找到或未找到抗酸性杆菌”,而不能报告“找到结核分枝杆菌”。

3、消化:

4%NaOH37℃15~30分钟;胰酶-新洁尔灭法;4%硫酸法(尿标本)

4、培养分离、生化反应:

烟酸、硝酸盐还原、触酶

标本接种于选择性固体培养基中,常用罗琴培养基,所含的孔雀绿或青霉素可抑制杂菌生长37℃,5%~10%CO2培养8周,如果出现干燥呈颗粒状、灰白色菌落,涂片染色为抗酸阳性,多数是结核杆菌。

5、药物敏感试验

6、鉴定:

①PCR反向膜探针杂交EHSA法(PCR杂交梳);②DNA探针;③16srRNA基因序列测定;④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

快速分离鉴定:

采用放射性(14-C)棕榈酸的7H12培养液,细菌生长后生成(14CO2),能自动显示测定结果,有Bactec460系统、BacT/Alert等

7、结核菌素试验和卡介苗

①结核菌素试验:

结核病是病原体和宿主相互作用,由细胞免疫介导的免疫病理反应和组织损伤的结果。

流行病学调查使用5U的OT和PPD,若1TU呈强阳性,提示有活动性的结核

②卡介苗:

结核分枝杆菌易发生形态、菌落、生长温度、毒力以及耐药性的变异

卡介苗(BCG)是有毒力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在甘油、胆汁和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21年230次传代而获得的减毒变异株。

现已广泛用于人类结核病的防治。

第二节麻风分枝杆菌

麻风病:

顽固性感染,

瘤型:

侵犯皮肤及各脏器/结核样型:

自限型/界限类综合征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本菌为抗酸杆菌,较结核分枝杆菌短而粗,抗酸染色着色均匀,呈束状或团状排列。

麻风分枝杆菌为典型的胞内寄生菌,有麻风分枝杆菌存在的细胞胞浆呈泡沫状,称为麻风细胞。

用药后细菌可断裂为颗粒状、链杆状等,着色不均匀,叫做不完整菌。

革兰染色阳性,无鞭毛、无荚膜、无芽胞。

2、培养:

迄今尚不能人工培养,只能动物接种(犰狳),也可用小鼠足垫接种,增代时间约20~30天.

二、微生物学检查

1、标本采集:

通常自眶上、颧下、下颌、耳廓及鼻腔黏膜等数处采取标本

2、显微镜检查:

用刀刮取组织液做涂片,火焰固定,抗酸染色、镜检,麻风分枝杆菌呈红色,细胞呈蓝色。

金胺“O”染色、荧光显微镜检查,可提高阳性率。

麻风分枝杆菌多呈束状或成团聚集,结核分枝杆菌多散在,偶有聚集。

麻风分枝杆菌菌体粗直,两端尖细,而结核分枝杆菌则细长略弯曲,且有分枝现象。

在镜下可见大量麻风细胞。

3、活组织切片:

抗酸染色及病理学检查。

厌氧菌

是一大群在有氧情况下不能生长,必须在无氧情况下才能生长的细菌,故称厌氧菌。

其生长和代谢不需要氧气,利用发酵而获取能量。

一、共同特点:

专性厌氧,种类繁多

厌氧芽胞杆菌:

G+,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以原发性外源性感染为主,外毒素致病

无芽胞厌氧菌:

G-,多为正常菌群,存在于口腔、肠道、上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和皮肤粘膜上,引起继发性内源性感染,

2、感染相关因素:

组织缺氧或氧化还原电势下降,如血管损伤、肿瘤压迫、烧伤、动脉硬化、组织水肿、坏死和异物。

合并有需氧菌混合感染。

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仪器菌群失调。

如接受免疫抑制剂、抗代谢药物、放疗、化疗、糖尿病、病毒性肝炎、手术、老年人和早产儿、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3、临床特点:

感染组织产生大量气体,组织肿胀、坏死、皮下有捻发音。

感染发生在粘膜附近;深部外伤的继发感染。

分泌物恶臭,呈暗血红色或有荧光分泌物,脓汁可见硫磺颗粒。

有流产史或手术史,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无效

涂片检查发现细菌,而常规培养阴性

4、标本的采集

从无正常菌群部位采取

避免与空气接触,多采用针筒抽取法

局部皮肤粘膜需消毒

注意标本的性状:

气味、颜色、脓血、坏死组织

尽快接种

5、标本的运输

针筒运送法

无菌小瓶运送法:

培养基、指示剂(刃天青、美蓝),抽气换气充以氮气

棉拭运送法;大量液体运送法;组织块运送法;厌氧袋运送法

不宜冷藏

6、分离培养

原则:

接种多种培养基;分别置于有氧、无氧和CO2环境培养;挑取多个菌落;进行多次培养

①非选择培养基:

强化血琼脂平板(BAP),布氏琼脂或牛心脑浸出液

②选择性培养基

卡那-万古霉素冻溶血琼脂平板(KVLB),用于产黑色素类杆菌

七叶苷胆汁平板(BBE),用于脆弱类杆菌和梭杆菌

卵黄平板(EYA),用于产气荚膜梭菌

次代培养:

挑选厌氧培养基上的菌落,分别接种2个平板,每个平板划分4区,同时作几个菌落的次代培养,然后置平板于有氧无氧环境中培养48h。

厌氧培养:

生物学法(厌氧培养基)、化学法(利用化学反应)、物理法(气体置换)

7、鉴定:

①其染色特征易变,菌落通常较小,溶血性、色素、荧光等

②生化反应:

胞外酶试验:

快速鉴定,艰难梭菌α毒素卵磷脂酶活性。

③毒素测定:

θ毒素,完全溶血;α毒素,不完溶血。

④药敏试验:

利福平有抑菌圈,卡那霉素和青霉素无抑菌圈。

⑤气相色谱;⑥分子生物学方法。

第一节破伤风梭菌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染色:

革兰阳性细长杆菌,无荚膜、周鞭毛、芽胞正圆形,位于菌体顶端。

2、培养特性:

专性厌氧,BAP雾状生长,4%琼脂平板抑制其扩散生长。

疱肉培养基中肉渣部分消化,微变黑,有少量气体,产H2S,呈臭鸡蛋味。

3、生化反应:

不发酵糖类,液化明胶,产H2S。

4、抵抗力:

芽孢抵抗力甚强,芽孢在干燥的土壤和尘埃中可存活数年。

对青霉素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临床症状:

角弓反张、颈项强直、苦笑面容、牙关紧闭、肌肉强直性痉挛,死亡率100%

发病条件:

深而窄的伤口、异物存在、合并需氧菌感染

发病机制:

破伤风痉挛毒素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神经节苷脂受体结合,封闭抑制性突触,阻止突触末端释放抑制性冲动的传递介质,破坏正常的抑制性突触功能。

(三)微生物学检查

1、根据典型的破伤风病临床表现可作出临床诊断。

2、细菌学检查

①形态染色:

②小鼠毒力保护试验:

小鼠尾根部注射0.1ml培养滤液,12~24h后尾部僵直竖起,后腿肌痉挛,为阳性。

如小鼠先前注射0.5ml稀释的TAT,不发生上述表现则为保护试验阳性。

③厌氧培养

第二节产气荚膜梭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染色:

革兰阳性粗大杆菌,两端钝圆,偶见长丝状,在无糖培养基中能形成芽胞,在机体内产生明显的荚膜,形似“boxcar”。

2、培养特性:

生长迅速,代谢活跃,45℃生长最好

菌落呈圆形,突起、光滑、边缘整齐,无迁徙生长。

血平板上呈双层溶血:

内环完全溶血θ毒素,外环不完全溶血α毒素

卵黄琼脂平板上出现乳白色混浊圈(Nagler试验)。

在牛乳培养基上分解乳糖产酸,产生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气势凶猛,即汹涌发酵现象

(二)致病性

1、致病条件:

大面积创伤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合并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感染

2、所致疾病:

气性坏疽:

局部水肿、捻发感、剧烈疼痛、蔓延迅速、肌肉坏死。

食物中毒:

食入被大量细菌污染的食物(多为肉类),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水样腹泻;可自愈

其他:

全身中毒症、坏死性肠炎、混合感染

3、致病物质:

产生多种毒素和侵袭性酶类,导致组织的溶解、坏死、产气、水肿、扩散蔓延、全身中毒症状密切相关:

α毒素:

卵磷脂酶,破坏细胞膜,血管内皮损伤,组织坏死,促使血小板凝聚,血栓形成,组织缺血。

β毒素:

人类坏死性肠炎。

ε毒素:

坏死和致死作用。

θ毒素:

溶血和破坏白细胞,心肌毒性。

κ毒素:

胶原酶,分解肌肉和皮下胶原组织,组织溶解。

μ毒素:

透明质酸酶。

γ毒素:

DNA酶。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A型、C型产气荚膜梭菌、败毒梭菌(C.septicum)、诺维梭菌(C.novyi)为气性坏疽主要病原菌。

微生物学检查:

涂片染色镜检、厌氧分离培养、鉴定试验、动物试验。

1、细菌学检查

深部创口取材涂片染色镜检

l厌氧分离培养:

BAP、卵黄琼脂平板

l鉴定:

形态、生化反应、Nagler反应、汹涌发酵现象

l动物试验:

24h包肉培养基接种豚鼠后腿肌肉,产生气性坏疽

第三节、肉毒梭菌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

革兰阳性粗大杆菌,芽胞位于次极端,呈网球拍状。

2、培养:

严格厌氧,普通琼脂平板、血平板上菌落不规则,有β-溶血。

卵黄平板菌落周围有混浊圈包肉培养基上消化肉渣变黑,产生腐败恶臭。

3、生化反应:

个型不同,病原性梭菌发酵蔗糖,不发酵乳糖,H2S+,

4、分型:

根据毒素抗原性不同分成8个型,但各型毒素的药理作用相同,国内以A型为多。

(二)致病性

肉毒毒素毒性极强,对人致死量0.1~1.0μg,煮沸1min即可破坏,但能耐受80℃10min。

可引起婴儿伤口感染中毒、食物中毒。

1、所致疾病:

食物中毒:

进食污染食物(多为罐头、肉制品、豆制品)发生食物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末梢麻痹(松驰型)

婴儿肉毒病:

以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居多,肉毒杆菌侵入体内产生毒素,症状与肉毒食物中毒类似,便闭、吸乳、啼哭无力

2、致病机制:

嗜神经性肉毒毒素作用于神经肌接头处的神经末梢,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影响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肌肉迟缓性麻痹。

临床表现为脑神经麻痹(头晕、头痛)、眼部症状(复视、眼睑下垂、斜视、瞳孔放大)、咽部肌肉麻痹(吞咽困难、语言障碍)、膈肌麻痹(呼吸困难)。

(三)微生物学检查

1、标本:

患者血液检查毒素;食物中毒患者检查食物;婴儿肉毒病患者检查粪便。

粪便、食物等标本可先80°C加热10分钟,再厌氧培养

2、涂片镜检

3、毒素检查:

动物试验

4、分离培养:

5、鉴定:

菌落特征、涂片镜检、包肉培养、毒素检测

第四节艰难梭菌

1、为肠道正常菌群,产生A(肠毒素)、B(细胞毒素)2种毒素,可引起假膜性肠炎。

2、粗长杆菌,革兰阳性,但易转为阴性。

3、严格厌氧,血琼脂平板上不溶血。

常规厌氧培养不易生长,用CCFA(环丝氨酸-头孢甲氧霉素-果糖-卵黄琼脂)培养基,菌落呈淡黄色,边缘不整齐,表面粗糙,紫外线照射可见黄绿色荧光。

4、微生物学检验:

GS镜检、CCFA培养、毒性检测

支原体

(一)概述

是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膜含固醇,能通过0.45mm滤菌器。

二分裂繁殖,含DNA与RNA。

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繁殖的最小微生物

1、球状体:

0.2~0.25mm,最小达0.1mm;

2、丝状体:

最长可达150mm。

因细胞柔软且具扭曲性,致使细胞能通过孔径比自身小得多的过滤器。

支原体的细胞膜中含有一般原核生物所没有的甾醇,所以即使缺乏细胞壁,其细胞膜仍有较高的机械强度。

(二)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0.2~0.3μm,具有多形性(球形,双球状,丝状细胞膜)。

特殊结构:

荚膜,顶端结构微丝具有粘附性。

繁殖方式:

二分裂,出芽等。

染色方法:

革兰染色阴性,Giemsa染色为淡紫色

↓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区别:

2、培养:

营养要求比一般细菌高。

在pH7.8~8.0间生长,低于7.0则死亡(溶脲脲原体pH6.0~6.5)。

生长缓慢,典型的菌落呈荷包蛋样(“T”株)。

液体培养基不易见到混浊。

是引起细胞培养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3、抗原结构:

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和糖脂,各型交叉少

补体结合试验:

糖脂/ELISA试验:

蛋白质

生长抑制试验(GIT)/代谢抑制试验(MIT):

血清抗体

4、抵抗力:

比细菌敏感。

对醋酸铊、结晶紫抵抗力强,对青霉素等耐药。

对干扰蛋白质合成抗生素敏感

(三)主要致病支原体

1、非典型性肺炎(约占非细菌性肺炎的1/2),通过呼吸道传播——肺炎支原体(不分解尿素)

通过飞沫传染,多发夏秋季节.多见于青少年

所致疾病:

引起间质性肺炎(非典型性肺炎)、哮喘及支气管炎

致病物质:

顶端结构(粘附和定植功能,刺激作用致炎症)、多糖荚膜(抗吞噬作用)

夺取宿主细胞的脂质与胆固醇,破坏细胞。

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如神经毒素、超氧离子、氨等),引起细胞损伤。

诱发超敏反应

2、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可造成不育症。

通过性接触传播或母婴传播——解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及生殖支原体(能分解尿素)。

所致疾病:

性传播性疾病,仅次于衣原体占第二位。

常发生混合感染,如支原体+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

包括:

泌尿生殖系统炎症及泌尿道结石、男性不育症、先天畸形,自然流产,死胎

(四)致病性

1、肺炎支原体:

原发性非典型肺炎、支气管炎(表面感染)

2、人型支原体:

泌尿生殖道感染(表面感染)

3、生殖器支原体:

泌尿生殖道感染(表面感染)

4、穿透支原体:

多见于艾滋病(入血)

4、溶脲支原体:

泌尿生殖道感染(表面感染)

(五)微生物学检查

1、标本采集:

一般可取病人痰、咽拭子、鼻咽洗液、支气管分泌物、血清标本等。

2、标本直接检查:

标本涂片、核酸检测、

3、分离与鉴定

①抗体检测:

ELISA、补体结合(CF)试验、间接血凝试验、

②冷凝集实验:

肺炎衣原体感染后,患者血清中出现冷凝集素,能在0-4℃条件下凝集人红细胞(37℃时却无此效应)。

此凝集实验为非特异性的,仅33-75%患者出现,是肺炎衣原体感染的辅助诊断试验。

立克次体(Rickettsia)

是严格细胞内寄生,感染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引起人畜共患病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H.T.Ricketts于1921年,首次发现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并因研究此病而牺牲,1921年人们以他的名字命名这类病原体作为纪念。

共同特点:

1、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

2、有细胞壁,但形态多样;

3、绝大多数为专性细胞内寄生;

4、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5、大多是人畜共患病原体,引起人类发热出疹性疾病;

6、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或为储存宿主;7、对四环素、氯霉素等抗菌药物敏感。

(一)临床意义

脂多糖(LPS):

引起发热、休克等一系列反应

磷脂酶A:

引起溶血,细胞损伤等。

立克次体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的大量增殖,引起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浸润、坏死,血栓形成等,造成微循环障碍。

常以节肢动物为媒介或储存宿主。

大多是人畜共患病原体,引起以发热、出疹为特征的疾病。

不同立克次体有不同的传播媒介和途径,并引起不同疾病。

主要以节肢动物(虱、蜱、螨等)为媒介,寄生在它们的消化道表皮细胞中,然后通过节肢动物叮咬和排泄物传播给人和其他动物。

有的立克次氏体酿成严重疾病,如人类的流行性斑疹伤寒、羌虫热、Q热等

(二)基本特性

1、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能通过细菌过滤器;呈杆状或球状,G-,Giemsa染色成紫红色;同时含DNA和RNA含两种核酸,行二分裂繁殖;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膜,细胞壁最外层有多糖组成的黏液层,形成微荚膜,具黏附和抗吞噬作用;专性细胞内寄生,除五日热巴通体外均不能人工培养生长。

2、不同立克次体的细胞内位置:

普氏立克次体:

细胞质分散存在/恙虫病东方体:

细胞质近核处成堆存在/斑点热立克次体:

细胞质内和核内生长/Q热柯克斯体:

细胞质空泡(吞噬溶酶体)内生长/五日热巴通体:

粘附于细胞外表面生长。

3、免疫性:

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病后可获得较强免疫力

(三)微生物学检查

1、标本采集:

患者血液标本,活检或尸检材料

2、标本直接检查:

免疫荧光检测,核酸检测

3、分离培养与鉴定:

动物接种(豚鼠)分离立克次体;鉴定

4、抗体检测

①外斐反应:

大部分立克次体与普通变形杆菌某些菌株(X19、Xk、X2)的菌体抗原有共同的抗原成分,故可用这些变形杆菌的菌体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患者血清做凝集反应,诊断立克次体病。

结果分析:

②其他:

IFA试验、ELISA、CF试验、MA、IHA和LA试验等。

(四)防治

预防:

①控制和消灭中间宿主及储存宿主;②特异性:

鼠肺疫苗(全细胞灭活疫苗)——斑疹伤寒

治疗:

氯霉素、四环素,禁用磺胺类药

衣原体(Chlamydia)

是一类严格真核细胞内寄生,又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胞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一)共同特征

1、革兰阴性,圆形或椭圆形体;具有细胞壁,组成与革兰阴性菌相似;有独特的发育周期,行二分裂方式繁殖;有核糖体和较复杂的酶类,但缺乏供代谢所需的能量来源,营专性细胞内寄生;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2、发育周期:

衣原体在细胞内的发育呈现两个阶段

①原体(EB):

小球形,姬姆萨染色呈紫红色。

无繁殖能力,具有强烈的传染性。

进入宿主细胞后发育成为始体。

②始体(IB):

大球形,无致密核质,但有网状结构,也称网状体(RB)。

姬姆萨染色呈暗紫色。

不具传染性。

两者的对比:

3、培养特点:

专性寄生,可在鸡胚,小鼠和细胞中繁殖。

4、抵抗力:

对热敏感;对消毒剂敏感。

耐低温,对抗生素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蛋白质:

促进衣原体吸附易感细胞,侵入机体;阻止吞噬体和包涵体融合,使衣原体得以生存

LPS:

类似G-菌感染的炎症反应和迟发性变态反应;使细胞释放IL-1类细胞因子,导致机体损伤

2、致病机理:

入侵机体→吸附易感细胞→细胞内陷形成包涵体→衣原体分裂繁殖→破坏细胞→释放→感染其它细胞

3、免疫力:

不强,易造成持续感染和反复感染。

一、沙眼衣原体

1、传染源:

沙眼亚种、LGV亚种、鼠亚种

1955,汤飞凡采用鸡胚卵黄囊接种法分离成功。

共14个血清型

2、所致疾病:

①沙眼:

由沙眼生物变种引起,间接或直接传播。

②包涵体结膜炎:

由沙眼生物变种引起,经产道或污物而感染。

沙眼衣原体是人类沙眼的病原体,甚至引起结膜炎、角膜炎、角膜血管翳等临床症状,成为致盲的重要原因。

③泌尿生殖道感染:

由沙眼生物变种引起,由性接触传播。

④性病淋巴肉芽肿:

由性病淋巴肉芽肿生物变种引起,主要由性接触传播。

3、防治原则:

注意个人卫生,不用公共毛巾、脸盆等。

无特异预防方法

二、肺炎衣原体

1、肺炎支原体的致病性:

经飞沫(呼吸道)传播,也可引起院内感染。

主要引起青少年急性呼吸道感染,以肺炎多见,也可致气管炎、咽炎。

肺炎衣原体慢性感染可能与冠心病和心肌梗塞有关。

2、鹦鹉热支原体的致病性:

鹦鹉热衣原体致病性:

呼吸道传播,引起呼吸道感染和肺炎。

3、微生物学检查

①直接涂片镜检:

采用Giemsa、碘液或荧光抗体染色镜检,检查上皮细胞内有无包涵体。

②分离培养接种鸡胚卵黄囊或传代细胞

③核酸检测

④抗体检测:

ELISA、补体结合试验(CF)、间接血凝试验(IHA)等。

包涵体:

指在易感细胞内含繁殖的始体和子代原体的空泡。

由于发育时期不同,包涵体的形态和大小都有差别。

成熟的包涵体含有大量的原体。

(三)与其他微生物的比较

1、与立克次体的相似之处:

具有细胞壁及核糖体,其结构与革兰氏阴性细菌类似;同时含DNA和RNA两种核酸;通过二分裂繁殖,具有独特发育周期,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2、与病毒的相似之处:

个体微小,能通过细菌滤器;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缺乏产生能量的系统,必须依赖宿主获得ATP,因此又被称为“能量寄生型生物”。

螺旋体

是一类细长、柔软、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基本结构与细菌相似,例如有细胞壁、原始核质,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对抗生素等药物敏感等。

在分类学上的地位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

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有:

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

第一节钩端螺旋体属

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包括问号钩端螺旋体和双曲钩端螺旋体。

前者对人有致病性,后者一般无致病性。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螺旋细密、规则,形似细小珍珠排列的细链。

一端或两端呈钩状。

运动活泼,常使菌体呈C、S或8字型。

革兰染色阴性,不易着染,常用Fontana镀银染色,染成棕褐色。

运动活泼。

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复杂,常用Korthof培养基。

适宜生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