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课难忘的泼水节.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3477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7课难忘的泼水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17课难忘的泼水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17课难忘的泼水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17课难忘的泼水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17课难忘的泼水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17课难忘的泼水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17课难忘的泼水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17课难忘的泼水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17课难忘的泼水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17课难忘的泼水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17课难忘的泼水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17课难忘的泼水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17课难忘的泼水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17课难忘的泼水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17课难忘的泼水节.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17课难忘的泼水节.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17课难忘的泼水节.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17课难忘的泼水节.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17课难忘的泼水节.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17课难忘的泼水节.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7课难忘的泼水节.docx

《17课难忘的泼水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课难忘的泼水节.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7课难忘的泼水节.docx

17课难忘的泼水节

17.难忘的泼水节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记忆字形。

2、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难点:

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了解。

教法学法:

“创设情境、媒体辅助法、范读法,引导点拨法”“讨论法、朗读法、勾画圈点法、自读自悟法”等。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了解周总理的生平及相关故事,了解傣族及泼水节的资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

三课时

课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解释课题,导入新课。

1.师:

我们的祖国边疆辽阔,有56个民族,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

2.板书“泼水节”,解题。

师:

每年清明节前后,傣族人民都要迎来他们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泼水节。

节日那天,傣家人身穿节日的盛装,敲着象脚鼓,划着龙船来到聚集地。

他们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沾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大家都沉浸在欢乐和幸福之中。

4.补齐课题---“难忘的泼水节”,齐读课题。

今天,课文中描述的泼水节,却是一次与众不同的、令傣族人民世代不能忘怀的泼水节。

它到底特殊在哪儿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漏字,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2.指名读。

(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如果没有读准,可以站起来给他纠正)

3.再读思考: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在带有生字的下面做记号。

4.检查初读情况。

5.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三、再次读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出示上节课的生字,学生轮流读生字。

2、教师指出其中容易错的地方。

二、再次读文,初步熟悉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全班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凤凰花是什么颜色的?

(重点理解:

理解“火红火红”“一年一度”)

2.指名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

这段告诉了我们?

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原因。

(二)学习课文3自然段。

1.带着问题读第三自然段:

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

画出有关语句。

(1)句子1:

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抓住“四面八方、赶”字体会人们急着迎接周总理的心情。

展示象脚鼓图片。

(2)句子2:

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一条条龙船划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抓住“地毯”,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鲜红的地毯”从而感悟到傣族人们撒花瓣独特的迎客方式以及喜庆气氛。

抓住“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让学生领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

这句中有一个比喻,生动形象。

(3)句子3:

人们欢呼着:

“周总理来了!

抓住“欢呼”感悟人们见到周总理的激动心情。

2.指导朗读,你能把这热烈的场面读出来吗?

(三)看图,细读第四自然段。

1.师:

看,周总理来了,他走到傣族人民中间来了!

(出示课本插图)谁来说说“今天”周总理穿的什么样的衣服。

周总理为什么要这样打扮呢?

2.画出描写周总理衣着和表情的词句并反复读一读。

(四)读、议第五自然段。

(1)男生读描写周总理泼水的句子,女生读描写傣族人民泼水的句子。

(2)男生扮演周总理,女生扮演傣族人民,一边泼水一边祝愿,想想怎么说呢?

启发想象:

周总理把水泼到老年人身上,祝愿——

周总理把水泼到年轻人身上,祝愿——

周总理把水泼到孩子们身上,祝愿——

(五)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总结全文。

正因为1961年的泼水节是跟敬爱的周总理一起度过的,所以傣族人民深深感到那年的泼水节是“幸福”的,是“令人难忘的”,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读生字,齐读,点名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老师朗读,同学们闭上眼睛感悟课文中所写的画面,引导学生感受这个特别的中的氛围。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思考:

(1)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

(2)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3)再一次深情地读一读课题吧!

二、指导写字。

1.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并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字不容易写好。

2.重点指导:

“恩”上半部不是“田”;“泼”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凤”不要写成“风”;“鲜”,鱼字旁的最后一笔是“提”;“寿”下边的“寸”要写小一些;“脚”三个部件的高矮不同。

3.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4.展示自己写的字,大家互相评一评。

三、完成课后练习“我会填”

1.指导学生自己组词填写,再统一交流。

2.你还知道有哪些这样的多音字,给大家说说。

3.鼓励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不仅仅是本课的

四、拓展交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风情。

哪位同学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

请给大家讲一讲。

(学生介绍,老师补充资料。

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

每年农历6月24日,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

他们白天进行斗牛、摔跤比赛,晚上有的在篝火边载歌载舞,有的则手举火把在田间奔跑、玩耍,十分热闹。

那达慕大会:

每年七、八月份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最大的节日。

牧民们穿着盛装,骑上骏马,赶着牛羊,唱着牧歌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

蒙古族小伙子进行摔跤、赛马、射箭比赛,而其他人则在一旁随着琴声边唱边跳,快乐极了。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想想在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祝贺语,并举一两个例子。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看图讲故事

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漫画,读懂漫画,学写故事。

2、通过理解漫画,续写故事,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

观察漫画。

口头表达漫画内容。

教学难点:

读懂漫画,展开想象续写故事。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型:

教学准备:

教法学法:

演示法,讨论法、合作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展示漫画,导入课题

二、指导审题,合理想象。

1、观察第一幅图。

教师展示图画,指导学生思考:

现在是什么时候,饭怎么样了,既然是父与子的故事,那儿子怎么不在呢?

儿子去哪儿了?

妈妈会说些什么?

爸爸是怎么做的?

2、观察的二三幅图。

(1)教师指导学生思考:

爸爸去找儿子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他会在哪里找到儿子?

找到儿子时,他看到了什么?

说了什么?

(2)积累词语,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儿子看书。

(3)如果你是这个爸爸,你会对儿子说什么,儿子回怎么做,最后爸爸发现了什么,这时候爸爸会是什么表情?

3、观察第四幅图。

说说这幅图妈妈会对儿子说什么?

4、观察第五幅图

观察妈妈的手势和饭菜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妈妈的心理状态。

三、故事拓展

1、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爸爸会在干什么?

2、教师叫学生练习生活实际想想妈妈会怎么做。

四、课堂总结

板书:

 

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所学生字、生词。

2.灵活运用所学内容。

3.练习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复习本单元所学内容。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2.预习习题,标出难点。

(学生)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型:

教法学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识字加油站

(1)请同学们认读(先自愿再抽读)

轿(jiào)车救(jiù)护车

摩(mó)托(tuō)车消防(fáng)车

渔(yú)船客船

货(huò)船科(kē)学考(kǎo)察船

(2)结合课本现由老师范读,再让学生齐读

(3)说说这些东西是属于哪一类。

二、字词句运用

1.多音字运用

(1)向同学们展示课件列出课本所涉及的多音字如下。

盛铺种好分

重兴号干难

(2)请同学们起身说读音,知道多少说多少

(3)老师进行纠正并补充组词

2.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再读一读。

①一阵风吹过树叶像蝴蝶一样飘落下来

②我们去公园玩公园里花真多呀

③这棵树的叶子真奇怪是什么树呢

老师进行所涉及知识点讲解

请同学们讨论加上标点符号

请同学起来朗读,注意停顿和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结合课本所给内容,你发现了什么呢?

①老师给予引导

②同学们集体分组讨论

③小组派代表分享观点(先自愿后抽查)

二、日积月累

①让同学们集体朗诵

②老师讲解生僻字及短语大意

③请同学起来背诵

三、我爱阅读

1.让同学们自行阅读课文《鲁班造锯》

2.老师指出生僻字“划破”“鲁班”“锯”“需”“宫殿”“醒”等,注意其发音及结构。

3.说一说鲁班是怎样发明了锯,它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四、总结

第单元复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巩固本单元的生字,词语的掌握。

2复习本单元的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3.复习每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每课的重难点,能认识每课的生字和书写生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法学法:

课型:

复习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由读本单元的课文。

1.学生自主复习课文。

2.教师抽读,指出有问题的地方,让大家再一起来读一读。

二、学生认读生字。

1.学生自主识字。

2.教师板书生字,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

3.教师板书要书写的生字,教师选取易错字大家书空,教师提醒易错的地方。

三、重点句型的巩固练习。

 

第单元考试

教学目标:

检测学生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难点:

考察了解学生本单元的掌握情况。

教学准备:

试卷

教法学法:

教师念题学生作答。

课时:

2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过程:

一、教师讲解考试的制度。

二、教师发放试卷,并逐题念题。

三、教师收试卷。

 

第单元试卷评讲

教学目标:

1.讲解本单元考试中失误较多的典型题例。

2.让学生掌握一些答题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典型题例的重点讲解。

教学准备:

试卷的初步改错

教法学法

课型

课时

教学过程

 

单元反思:

 

 

第七单元(课文)

18.古诗二首

夜宿山寺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

朗读并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掌握会写字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端正地书写6个字。

课时:

课型

教法学法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李白曾望月抒怀,留下了《静夜思》这首千古佳作,他也曾在另一个群星璀璨的夜晚,写下了使人惊叹的诗行,那就是《夜宿山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初读古诗。

1.设计问题:

“夜宿山寺”是什么意思?

2.教师播放多媒体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感悟,请学生谈谈看了此画面后有什么感受。

3.请学生打开书,自由读古诗,体会诗人作诗时的感受。

(二)理解诗句。

1.学生研究、合作、体验。

(1)让学生边读古诗边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诗句,查字典解决。

(2)让学生小组内交流。

(3)各小组汇报诗中关键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小组汇报。

(1)通过小组学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了?

(指名说)

(2)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请学生质疑,请会的同学帮助解答,老师加以引导。

(3)请四个同学每人说一句诗的意思。

(4)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诗中所描写的这座楼。

(高)

(5)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楼很高,请你读给同学们听一听。

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三)诵读欣赏,品读古诗。

1.通过学习,我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了解,你能加上动作、语气自己读读这首诗吗?

注意要读出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采取个人诵读,合作诵读,分组诵读,加动作诵读等形式练习诵读古诗)

2.教师配乐范读,然后引导学生配乐朗读,进一步体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

(尊重学生,以学生评析为主,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三、练习

1.齐读古诗,加强记忆。

在朗读的基础上,教师播放音乐,全体学生起立,根据诗意加上动作背诵古诗。

2.利用课外资料,请同学们把已经查找好的李白的其他诗,读给大家听听。

四、总结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高,站在楼山就可以用手摘下月亮和星星。

我不敢在这儿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全诗语言朴素自然,却十分生动形象。

这里,诗人发挥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

五、作业

回家后请你把这首古诗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也可以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

六、板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上课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创造一个宁静的氛围,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一个美丽的梦景。

2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教师在黑板上板题目:

敕勒歌。

二初读全诗,字词释义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

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读准诗中“见”的音。

3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齐读古诗。

二、分步解读,把握诗境

1解题意。

读诗题,看注释了解题意。

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

这首诗就是敕勒人所唱的牧歌。

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①读一读,想一想:

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敕勒川,阴山下。

”这一句写了敕勒川的位置。

敕勒川,在阴山的脚下?

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

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

表现了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

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饱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

③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

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诗中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现大草原的这种天地旷远、浩瀚自然的特点。

虽然诗中没有写人,但诗中并非无人,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

在这样“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下,就可能给我们如下的感觉:

(1)油然涌起的生机感、喜悦感;

(2)尤感这些生机、活力、生命信息的宝贵;(3)在这样草原辽阔、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三、再读本诗品悟诗意

1让学生再读课文,由诗入画。

这是一幅图画,远远的是雄伟的阴山,向天空看蓝天白云,美丽的草原无边无际,天地相接,轻风一来,牛壮羊肥,若隐若现,这是多么自然的和谐图呀,我们经常讲,要创造一个和谐的世界,那不正是我们追求的生活吗?

2教师有感情地描述诗境:

“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

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

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3.交流:

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四、学生背诵本诗。

1给学生读背时间。

板书: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课文。

二、教师出题巩固练习。

1.教师利用课件练习,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ìlè()qióng()庐见()牛羊

天似()笼()盖

3全班学生齐背本诗。

4观察课件展示风景,配乐背诵。

三、完成练习册

四、总结

《敕勒歌》把草原的清新、辽阔,把敕勒川所散发的山野草地的特殊气息尽收诗中,宛如一幅草原放牧的美丽画卷,可谓“诗中有画”。

它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直白如画,艺术概括力极强。

宋代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

这首民歌风格奔放、雄健质朴,寥寥几句就十分生动地勾勒出内蒙古独特的壮丽景色,反映了敕勒族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这不正是人们向往的人类生活的天堂。

五、用课件播放《天堂》这首歌,在歌声中结束本课。

板书设计:

 

19.雾在哪里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淘、藏”等10个生字;正确书写“暗、街”等7个字。

正确认读“淘气、无论、岸边”等词语;正确书写“大海、海水、船只”等词语。

2、能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课文;能读好含有多个短语的长句子;能想象雾淘气的样子、读好雾的语言。

3、感受雾的神奇,知道有雾时是怎么样的情景;能用“什么”说话;愿意留心观察自然、观察生活。

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躲、失”等字;读好含有多个短语的长句;能想象雾淘气的样子,读好雾的语言;能用“什么”说话。

教学难点:

体会“甚至”在语境中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有雾的时候是什么情景。

教学方法

课时:

3课时

课型: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结合图片揭示课题。

1、回顾谚语:

我们积累过识天气的谚语,能谈谈知道雾的哪些知识?

(春雾风,夏雾晴,秋雾阴,冬雾雪。

2、结合生活经验说说见过的雾是什么样的?

(大雾弥漫;远处的景物模糊看不清;只能大约看到建筑物的轮廓;空气很潮湿等。

3、展示云遮雾绕山的山川、云雾弥漫的树林等图片。

(板书课题)

二、读文识字,整体把握。

1、教师示范读,学生听读,并圈画出不懂的字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读课文,指导学生反复练习难度的句子,如第6自然段的长句子“不久……,有限的散步”。

4、借助拼音,自读词语。

(1)第一组:

“甚至、消失、藏起”,重点指导正音。

(2)第二组:

“桥梁、淘气、岸边、应该”。

重点指导识记:

梁——为何有“三点水”有“木”(渗透自理);该——刻、孩(与形近字区别)。

5、默读课文,想一想淘气的雾都把什么藏了起来。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发现获取信息的方法:

雾说的几句话,分别说出了他依次藏起的东西。

教师出示句式,指导整体把握:

雾,是个又淘气有顽皮的孩子,它把……藏了起来。

要求学生用连接词把雾藏起了什么说完整。

三、朗读感悟“雾的自言自语”

1、学生自由练读雾说的几句话。

2、教师示范指导,前三句读出淘气的感觉;后两句读出思考后有了新主意的惊喜。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暗淡、消失”两个词语,观察本课要写的“暗、消、失”三个字,分析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2、动笔临写。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雾”,还学了雾的淘气,它藏起了很多东西。

六、作业:

背熟生字和词语。

板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

躲藏、海岸、淘气、悠闲、应该、甚至、桥梁。

2、雾把整体世界藏起来,世界变成什么样了?

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朗读感悟第2---5自然段

1、自由读第2---5自然段,要求学生按照课文内容联练习说话。

出示:

淘气的雾把()藏了起来,无论()还是()都()。

2、学习第2自然段,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教师引读课文,相机指导“无论()还是()都()”要连读,并适当强调,读出一切都不见了的景象。

3、同桌互读课文第3自然段,边朗读边想象画面。

4、朗读第4、5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好顿号的停顿,理解和体会“甚至”的含义。

三、练习说话

1、想象说话:

淘气的雾朦朦胧胧,像一层纱笼罩着大地,它还会把什么藏起来?

出现什么情况?

2、出示图片,开拓思路:

出示云雾弥漫的山川、树林、学校等图片,图片下方辅以句式:

雾,是个淘气的孩子,它把()藏了起来,无论()还是()都()。

3、同桌练说,说出景物的特点和情趣。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街、躲、该、散”4个字,学生观察分析,交流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共同点:

“街”是左右结构,其他三个都是左右结构,左右部件紧密穿插。

2、学生独立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展示评改。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雾,并且学了雾是个淘气和顽皮的孩子,他会藏起很多东西。

这样对于雾有了一定的了解。

六、作业:

背熟生字和词语,并且学会复述课文。

七、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完成实践园地

1、学生独立完成实践园地

二、教师点评

 

20.雪孩子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瓜、衣、来”3个字。

认识1个偏旁“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型:

教法学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雪孩子的图片,问:

这是什么?

2.板书“雪孩子”,齐读课题。

学习“孩”,认识偏旁“孑”。

3.激趣:

这篇课文写了雪孩子的什么事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中的生字标出来,拼读几遍。

2.读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与我们以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3.出示生字新词,自主识字。

注意读准“让、往、烧、知”四个字和多音字“着”的读音。

4.交流识字方法。

说说记住了哪些字,怎么记住的?

“起、玩、往、觉、知、化”,都可以利用学过的熟字来识记。

其他的字可通过多读,整体识记。

5.指名读课文,说说你读明白了什么?

(下雪啦!

兔妈妈堆了一个漂亮的雪孩子。

可爱的雪孩子陪小白兔玩,给小白兔带来了欢乐。

小白兔的家着火了,勇敢的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成了一朵白云。

三、朗读课文,探究感悟

1.看图自读课文:

想想每幅图上画了什么?

标画课文的自然段。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看插图一,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你从这段读懂了什么?

(雪大)

(3)从哪儿能看出雪下得大呢?

引导找出“一天一夜、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等词语。

(4)你能通过读让我们感受雪很大很美吗?

自己试读。

(5)指名读。

3.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观看插图二、三,图上画了什么?

看出小白兔心情怎样?

(2)指导朗读,指读、表演读。

(3)用“漂亮”练习说话。

(4)理解又唱又跳。

(表示两个动作同时进行。

练习:

又()又()(又唱又跳又细又长又说又笑又大又圆)

4.学习第四—七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思考:

小兔玩累了就回家休息了,接着发生了什么事?

(2)从哪儿看出雪孩子很着急?

指导读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