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3566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0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docx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docx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审题,就是分析研究命题的意义要求;立意,就是确立主题思想。

审题是立意的前提,立意是审题的结果,立意好不好,关键是审题。

审题不清,就会“南辕北辙”。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审题立意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

审题没有偏差,才能紧扣题意行文,才能符合命题的限制要求。

要做到这一点,一般而言,必须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一、审题要求

(一)审题内容

1.审明概念

题目或题干中重要概念是命题者设置的限制,是考试作文内容取向的依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明,常常会失之千里。

⒉  审明主旨 

文有文眼,题有题眼。

所谓题眼,就是题目的表达重点或主旨所在。

题眼不明,就会造成文章中心不明。

⒊审明关系 

许多命题中往往有两个或多个概念或事理、事物并存,那么,就必须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正确理解题意,才能保证突出主旨以及文章结构详略得当。

⒋审明题材

为了防止“移花接木”,高考命题一般都会对取材范围有所限制。

跳离限制,就会有“不符合题意”之失。

命题对取材范围的限制,一般体现在时间、空间、数量、人称以及材料的性质、类别、范畴等方面。

⒌审明体裁 

作文考题都会对文章体裁作或明或暗的要求或提示,按理说,仅以高中毕业生所具有的感性认识,辨明文体也是不成问题的,但几乎历年都有因“文体不符”而严重失分的考生。

故此,1997年在《考纲》中增加了“符合文体要求”的明确要求,2000年起的新《考纲》将“符合文体要求”列在“基础等级”要求五点中的第二点。

⒍审明其他要求 

作文考题除了题目或材料、提示的部分外,还有一个要求部分。

要求部分常以“要求”、“注意”等形式出现。

所有要求都必须严格遵循,切不可疏忽遗漏。

(二)审题一般步骤    

读材料----析材料----揭寓意----明立意

(三)审题的原则

1.理清对象:

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并无明显的主次之分,而是平行并列的关系。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

2.分清主次:

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但这几个对象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主次之分,那么,我们在审题时就应该分清主次,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分析,而不能是次要对象,否则有可能出现偏题现象。

3.辨清关系:

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而且这几个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审题时一定要辨析清楚这几个对象间的可能存在的关系。

4.析清含义:

有些材料蕴涵比喻或哲理,审题时我们首先应该认真分析,仔细揣摩,从而揭示出材料所蕴涵的意义或道理,并以此作为立论的根据。

(四)审题三忌:

一忌另起炉灶,

二忌喧宾夺主,

三忌抓现象弃本质,

四忌主旨不明

二、审题立意方法

(一)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

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材料】山东题:

“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

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

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孙中山

【分析】抽取材料的核心内容是:

青年学生须以改革发展为己任,不放弃,不退缩,奋力向前,必将成功。

(二)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

所以,有些材料作文 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辽宁卷】台后一帘深色幕布,台上一架钢琴,柔和的灯光洒在黑白键上,人们屏息等待。

女钢琴家悄然出现,衣着简朴。

演奏家上台,谁不身着华美的演出服,光彩夺目?

人们就此问她.她的回答是:

“人,要隐于音乐背后。

”  女钢琴家的话耐人寻味。

有人感佩不已,有人不以为然,有人感到了缺憾,有人联想到人生的诸多方面……     

    【分析】女钢琴家的话,为材料的“文眼”,正是主旨所现、精华所在。

“人,要隐于音乐背后”充满生活哲理和艺术真谛。

引申义为人们应该追求内涵,而不是美丽的外表,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在现实生活中,应当低姿态,不张扬显露。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

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材料】重庆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这是一个发生在肉类加工厂的真实故事。

下班前,一名工人进入冷库检查,冷库门突然关上,他被困在了里面,并在死亡边缘挣扎了5个小时。

突然,门打开了,工厂保安走进来救了他。

事后有人问保安:

“你为什么会想起打开这扇门,这不是你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啊!

”保安说:

“我在这家企业工作了35年,每天数以百计的工人从我面前进进出出,他是唯一一个每天早上向我问好并下午跟我道别的人。

”“今天,他进门时跟我说过‘你好’但一直没有听到他说‘明天见’。

”“我每天都在等待他的‘你好’和‘明天见’,我知道他还没有跟我道别,我想他应该还在这栋建筑的某个地方,所以我开始寻找并找到了他。

【分析】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材料中的工人每天与门卫师傅的打招呼看来是一件极其细小的事,实质上却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尊重、平等与友爱。

这种习惯了的小事情,却成了这位师傅获得救命的唯一线索。

综合整则材料来看,应该追根溯源来分析起因和结果的关系,如人性的温暖与善良,关爱与拯救,习惯与生命,勿以善小而不为,从全局入手,更能把握命题者意图。

(四)由物及人法(把握寓意法)

      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材料】天津题:

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

“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

”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

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

“水到底是什么东西?

”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分析】抓住“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有如下角度:

(1)水的启示----谈“幸福”  批评现象:

身在福中不知福。

(2)谈谈“爱”“珍惜”----如父爱、母爱  批评现象:

不珍惜父爱、母爱

(五)分析关系法

    事物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

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材料】江苏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

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就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罗曼·罗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分析】关系性命题作文,以议论为主,重点是找到“忧”与“爱”具体内容,并且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

“忧”的事情有很多,比如与身边同学的事,家庭的事,甚至国家的事,“爱”则侧重爱心。

忧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一种历史使命,有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家庭、社会和生活就会充满爱。

正所谓“爱之愈深忧之愈切”。

有了忧患意识,就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也会促进生活中一些不良现象的改变。

忧中有爱,爱中生忧;爱亲人、爱生命、爱自然、爱社会,忧天下、忧黎民、忧生态,皆可用“与”来关联。

(六)明确褒贬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材料】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

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

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

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分析】判断情感倾向:

“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

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

据此,可立意为:

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坚持就是胜利或攻书莫畏难。

就明显偏离题意。

(七)多向辐射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

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材料】安徽题:

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

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

这事谁也没有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的事件。

有一次,一位客户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很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分析】要审准题,关键是抓准角度。

公共设施到底怎样使用,怎样管理?

依据材料,可以有如下角度:

(1)使用者的角度:

公共设施要妥善使用,妥善保管,尤其要注意他人安全。

批评“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言行。

(2)留言者的角度:

生活中只要有心、细心,就能避免任何问题和危险,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3)共同背景: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需要都来维护和建设。

(八)舍次求主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

因此,审题时学生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材料】从前,有位年轻的猎手枪法极准,但总捕不到大雁。

于是,他去向一位长者求教。

长者把他领到一片大雁栖息的芦苇地,指着站得最高的一只大雁说:

“那只大雁是放哨的,我们管它叫雁奴。

它只要一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向雁群报警,所以接近雁群很困难。

但是,我们有办法,你现在故意惊动雁奴再潜伏不动。

”年轻人照着做了,雁奴发现年轻人后立即向同伴发出警告。

正在休息的雁群得讯后纷纷出逃,但没有发现什么危险。

于是,它们又飞回了原地。

长者让年轻人如法炮制了好几回。

终于,有几只以为受骗的大雁向雁奴发动了攻击。

如此再三,几乎所有的大雁都以为雁奴是谎报军情,纷纷把不满发泄在了它身上——可怜的雁奴被啄得伤痕累累。

“现在,你可以逼近雁群了。

”长者提醒道。

于是,年轻人大摇大摆地走进芦苇地。

雁奴虽然瞧在眼里,但它已经懒得再管了。

年轻人举起了枪……

   【分析】这则材料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年轻人、长者、雁奴和雁群。

审题时,学生可以舍弃年轻人和长者这两个次要人物,从雁奴和雁群的关系入手确定如下立意。

  

(1)从雁群角度立意:

不要轻易误解忠诚的人,因为被误解的人因此会放弃忠诚。

  

(2)从雁奴的角度立意:

忠诚被误解后该怎么办呢?

是坚持到底,还是放弃忠诚,这是对忠诚的真正考验。

(九)求异同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材料】广东题:

阅读以下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

“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

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两则材料,在思想内容上关注理想,立足当下,各有侧重,不论是选择生活,还是被生活选择,都涉及有理想、关注现实、奋发向上的人生观,每个人对此都会有自己的思考。

(十)寻互补法

   【材料】 江西题:

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也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

对上述说法,你有何感悟和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分析】作文命题人是想通过这样的题目来引导考生思考如何对待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等方面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1)将第一个“有人说”作为靶子:

在物质需求方面要“知足常乐”,批判被物欲扭曲种种现象。

2)将第二个“有人说”作为靶子:

在精神需求方面要“永不知足”,树立积极探求、学习上进的人生态度。

(3)从二者整合的角度,人应该懂得知足长乐,体会自己的幸福,同时不能因此故步自封而失去追求。

当然,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

此外,这些方法也不是孤立的,学生在具体的审题立意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三、材料作文的基本步骤:

1)引述材料。

这是第一步定位。

材料字数如果比较多,可以概括性引述;材料字数比较少,可以照引不误。

2)分析材料,概括中心内涵。

3)联系现实,证明观点。

4)由此及彼,产生联想,想到其他事情,紧扣观点,具体深入分析。

联想根据论证观点的需要,可以是相似联想、相反联想、相关联想等。

选例必须精当,对事情的分析,必须能够恰如其分地说明你的观点。

5)做出结论。

四、材料作文写法五忌:

1、忌“引材料”时生搬硬套(照搬)。

2、忌抛开材料,信马由缰。

既然要求根据材料作文,就必须以材料为根据来联想生发,不能置材料与不顾,而天马行空,脱缰狂奔。

材料作文要求若即若离,不即不离。

3、忌对原材料进行随意改动,杜撰原材料的故事与情节,或对原材料进行续写或扩充。

4、忌就事论事,局限于材料。

在吃透材料的基础上,应本着“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原则由此及彼,联想生发开去,借题发挥,写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使文章真实而具有现实性。

5、忌文章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把写作文等同于回答问答题,因为一旦离开具体试卷我们就不知“这”为何云。

五、当心中有了观点之后

第一、推敲第一构思

    阅读材料或话题时首先“冒”出来的“第一构思”,在通常情况下是为大家所普遍认知、一再提起的,也是考场上绝大多数考生在第一时间想到的。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要求考生能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在写作方面就应当注意立意的新颖与深刻,有别于“众生俗论”,因此,应当注意避免“第一构思”。

第二、多用发散思维

    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索,为自己提供多种立意,便于从中选择,确保自己的写作具有开阔的视野和高质量的立意。

     ——从话题的不同侧面来立意——寻找与话题相关的人或事

     ——通过分析、归纳提炼观点     ——通过比较、鉴别提炼观点

第三、选择最佳角度

    发散思维为你的立意提供了多种选项,但动笔写作毕竟只能选取某一方面或角度。

在众多的选项中,你应当选取最适合于你的那一个。

     ——新颖的,有别众生俗论能吸引读者——正确的,立论稳妥而不会走火入魔

——可写的,能够从道理上深入阐述的——熟悉的,平时有积累、手头有材料

——喜欢的,有写作灵感和创作欲望的

 

 

作文审题训练(分类讲)

第一章叙事类材料:

把握所记叙的人、事所表现出的主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时下浮躁的娱乐行业流行一种所谓的“炒作”,方法无奇不有,花样迭出,这种情况让人想起了挪威著名小提琴家欧雷?

布尔的故事。

年轻的他在欧洲巡回演出时好评如潮,但米兰著名评论家在报纸上写到:

“他是一位未经正式训练的音乐家。

如果他是一颗钻石的话,他还处于粗糙、未经雕琢的状态。

”面对这种情况,年轻的欧雷至少有两种选择:

一是置之不理,因为说他好的声音太多了;一是用时下流行的“炒作”,打官司。

但是欧雷却选择了听取评论家的建议,并根据评论家的意见,苦心钻研技艺,面壁十年,终于在26岁时成为世界级著名小提琴家。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话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从小提琴家的角度看:

(1)人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

(2)要苦练自己的基本功,切实提高自身素质

2、从评论家的角度看:

人要敢于说真话,不管有多少人与自己的意见不同只要认为自己的是正确的,就要敢于坚持。

3、从背景介绍看:

背景介绍中提到“炒作”,这是作文内容与当前生活联系的表现,行文时可以用对比的方式,从当前有些人的浮躁心理入手,谈论人应该怎样——正确看待自己,认真对待别人的意见。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能散放香气,放在水里却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这肯定是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隔壁的木炭总是很快卖光,开始还能坚信自己的判断,可是最终改变了想法,把香木烧成木炭,结果很快一抢而空,他很高兴,回去告诉他父亲。

父亲却老泪纵横。

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话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从年轻人的角度立意:

(1)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沉香”的经历,但往往不能发现并珍惜它,反而对别人的“木炭”羡慕不已,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利令智昏、本末倒置,让蝇头小利蒙蔽了自己智慧的双眼。

(2)做事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能墨守成规,思想僵化,要像材料中的年轻人那样,改变想法,舍得放弃,才能达到“一抢而空”的效果。

2、从沉香的角度立意

现实生活中,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十分严重,往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如果你是一个人才,你就不能被动的去等别人来发现你,而应该主动去实现你的价值,让自己闪闪发光。

第二章寓言故事类材料:

把握其寓意,紧紧围绕寓意来立意

如果材料中有议论性的语句,要特别注意,它往往对寓意的理解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有时甚至可以根据议论句立意。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狮子醒来发现自己的尾巴上挂了张标签,上面写着“驴”,编号、日期、鲜红的公章、签名一应俱全。

他想不能自行摘掉,得合法地摘下这标签。

他先是愤怒地质问驴子和狼等动物:

“我是不是狮子?

我怎么会是驴?

我从来不吃草!

”动物们众说纷纭:

“依照法律,我看你是一头驴子。

”“你的外表,无疑有狮子的特征,可具体是不是狮子我们说不清!

”“你倒不是驴,可也不再是狮子!

”狮子变了口气,低三下四,求这个作证,向那个解释,同情狮子的不少,但谁也不敢把那张标签撕去。

憔悴的狮子变样了,为这个让路,给那个闪道。

终于有一天,从狮子洞里忽然传出了“呃啊”的驴叫声。

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少于800字。

分析:

1、这则狮子与标签的寓言,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这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寓言告诉我们,狮子受标签所累,最终异化为驴。

其实,人何尝不是如此,人们往往也是被社会、集体、个人贴上荣誉、地位、职称、学位、权势等标签,有的能够正确对待,有的则被束缚,结局迥异。

只要围绕这些进行思考,就能够化难为易,写出一篇立论深刻、行文流畅的文章来。

根据材料,文章的立意有两个基本的方面可供选择:

一是从“狮子”(即自我)的角度看,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强加给我们的“标签”,在荣誉、地位、权势的标签下,不要迷失自我,不要忘乎所以,要认识到自己仍是社会生活中普通的一员,这种标签是社会对自己贡献的肯定,是对自己的鼓励和鞭策,自己应该更加努力地回报社会、贡献力量。

在“指责”“诬陷”“罪名”等灰色的标签下,要有坚持真理的勇气,心胸开阔,不向环境屈服,不被社会异化;二是从狐狼豺狗等动物的角度看,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迷信权威,不惧怕权势,更不对别人乱贴不良的标签,因为,它将摧毁别人的自信和面对生活的勇气。

第三章议论性材料:

要找出中心论点与分论点

议论性材料:

要找出中心论点与分论点。

具体方法:

审题,搜寻中心句,去掉原因、现象、事件等具体的内容,反复研究中心句的内涵。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一只蜜蜂与一只雄鹰相比,虽不起眼,可他能传播花粉从而使大自然五彩斑斓;一粒沙子与一块碧玉相比,虽然普通,但它可以垫基铺路以成就万丈高楼和平坦大道。

当别人对工作漫不经心的时候,你却能守住自己的工作岗位一丝不苟,丁是丁,卯是卯,恪尽职守,而不随大流,这就是一种美德;当别人跟着感觉走,追求所谓的潇洒,你却能守住寂寞,认认真真做点事,这就是一种明智;当别人对整个世界愤愤不平,满腹牢骚喋喋不休时,你却能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干一番事业,这又是一种高尚的情操。

任何时候都不要看轻自己,而当你一旦对自己有了信心,你的人生也许就会揭开新的一页。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话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具体方法:

审题,搜寻中心句,去掉原因、现象、事件等具体的内容,反复研究中心句的内涵。

思考角度:

找出关键句——任何时候都不要看轻自己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命题意在引导学生认真审视自己,摆正自己在学习、班级及家庭中的位置,任何时候都不要看轻自己,去掉自卑、培养自尊自信,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

第四章“材料类”作文

这类材料作文给我们提供了多则“材料”,在审题立意时要通过比照找出几则材料人、事、物的共同点作为中心,切不可只抓其一,不顾其二、其三……否则就会偏题跑题。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努力抓“关键词”。

材料作文一般有多项“指令”,这些“指令”往往以“关键词”的面目出现,要努力抓住这些“关键词”。

建议:

1、强迫自己定下心来,一个词、一个词地在心中默读考题,把试卷中的每一个字看清楚。

2、找出“关键词”后,用铅笔把它们圈出来,这样可以有一个“物质依托”,防止在“心中盘算”时丢三落四。

二、尽可能多地找出材料的含义,准确确定论点。

找出材料的多重含义后,应注意通过比较鉴别,选出自己认为最直接、最佳、最切合自己积累的一种,作为作文的主旨。

 

一、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美国校园枪声 1998年某天,美国阿肯色洲某中学突然枪声大作,年仅11岁的戈尔登和13岁的约翰逊在校园开枪扫射,打死了1名学生和1名教师,此外还大伤了11名师生。

美国前总统谈校园暴力自去年10月以来,美国校园发生的枪杀案导致14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作案人都是11岁至18岁的青少年。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

“我们必须正视这样的事实:

这些学校枪杀案件并非偶然,它们是我们的儿童采取暴力行动的正在演变的文化的反映。

我国少年暴力现状据报道,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查获不满18岁的刑事作案成员约15万人,其中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占一半以上,不满14岁的作案成员1万人左右。

十一二岁的孩子杀人、伤害和恶性抢劫等暴力案件,也时有所闻。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文体、标题,不要脱离材料或含义作文。

思考角度:

材料的中心话题是是什么?

围绕这一问题你会想到哪些东西?

1、教育的问题:

家庭、学校、社会

2、文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