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3731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讲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三讲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三讲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三讲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三讲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第三讲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第三讲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第三讲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第三讲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讲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第三讲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讲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第三讲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三讲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

(重点、难点)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民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表现

(二)原因、特点和影响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原因:

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

2)概况:

阶段

表现

服饰特征

时代特征

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

(20世纪上半期)

男子: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子:

宽松肥大→旗袍、上衣下裙

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并存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

男子:

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

女子:

列宁装、连衣裙

政治色彩强烈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独立自主

巩固独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异彩纷呈

美观大方

彰显个性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3)变化趋势:

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表现:

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西餐A、传入时间:

19世纪40年代

2) 原因:

西方人来华

3、居室建筑的演进

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四合院→中西合璧(租界)→全欧式住宅(高级公寓、别墅式洋房)

4、习俗风尚的变革

1)原因: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2)表现:

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葬礼——厚葬→殡仪馆、公墓、火葬(文明、简洁、卫生)

见面——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

剪辨易服、迫令放足、破神权、反迷信、公历、思想观念

【自主探究】

(1)探讨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

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世变迭起,重以沧桑,由同治视嘉庆时,其见闻异矣。

由今日视同治时,其见闻尤异矣。

更阅数十年,人心风俗之变幻必且倍甚于今日。

——清《上海县续志·序》

A、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势力传入中国)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推进社会风习的改良。

与此同时,宋教仁,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了社会改良会,力主“以人道主义去君权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在章程中更把它具体化为三十六条。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B、革命思潮的推动。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及改革开放的影响)

(2)实质: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的结果

(3)变迁的主要特征:

A、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

B、东西方生活习俗不断碰撞和交融,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C、变化的地域上严重不平衡。

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到内地,农村变化小,城市变化大。

(4)影响:

(见资料P114面)

①使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冲破原有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②促进了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

二、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的更新

1)古代交通工具---轿子、马车、木船。

2)近代交通工具

A、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近代落后的交通工具)

人力车、三轮车、马车、自行车(19C中后期传入中国---20C初,出现在大街小巷---50年代后开始自己制造)

B、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

电车(1906)、公共汽车(1924)、汽车、火车(19C末20C初)、轮船(1865)、飞机(20C20年代初)

★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

动力:

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技术:

引进→自制自研;地区发展差别:

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对象平民化、普及化进程:

先慢后快;种类:

海陆空

【难点突破】中国近代交通工具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

(2)政府的大力提倡;

(3)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4)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5)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

2、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

时间

邮政通信事业成就

二次鸦片战争后

中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

1866年

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1896年

正式办理

辛亥革命后

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邮路进一步扩展

1949年11月

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新时代

2)电信事业发展——电报、电话

A、电报:

时间

电报发展成就

1877年

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自办有线电报开端

1906年

无线电报创设并得到发展

1932年

除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B、电话:

时间

成就

1882年

电话传入中国

民国成立后

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

20世纪80年代后

通信技术迅猛发展

截止2003年

电话业务居世界第一位,固定电话和移动用户各占一半

【自主探究】交通通信工具的发展更新对人民、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那些影响?

①交通和通讯加强了各地的联系,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及思想观念,加快了生活节奏,提高了生活质量。

②交通的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加强,加快信息的传递,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大众报业的发展

1)历史渊源:

公元887年,《邸报》世界上现在最古老的报纸。

2)近代大众报业出现的原因:

①物质条件---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②社会急剧变化,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

③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3)近代大众报业的兴起和发展:

A、1873年,《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B、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

C、辛亥革命后,报刊成为宣传政治的工具。

近代大众报业发展的影响?

①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工具;

②宣传教育,启迪民众;

③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通俗性报刊);

【自主探究】如何评价西人办报?

A、促进西方文化在华的传播,加强了列强对华文化侵略;

B、把近代报刊带来中国,国人办报,人们思想观念改变。

4)报刊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传播西方文明,促进思想的解放

制造舆论,唤醒民众

娱乐大众,传播新知

2、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

产生与20世纪20年代初

A、第一座广播台:

1923年,由英美报商创办“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上海)。

B、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926年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C、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D、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2)电影:

A、发展过程:

P62

B、民国时期:

国产电影快速发展(导演、明星、优秀作品)

3)电视:

20世纪30年代问世

A、发展过程:

1958年、1978年

B、现状(特点):

P63

3、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原因:

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

美国科学家米歇尔·科兹曼对近现代历史作的划定:

“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时代,21世纪将是宽带网络时代。

2)出现:

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3)发展:

2003年上半年用户达到6800万户,居世界第二位

互联网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P63

A、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B、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

C、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

D、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教学落实】

1.(2008宁夏,29)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

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2.(2008宁夏,32)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

这一变化表明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3.(2008江苏,6)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

“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

……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

”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3.(2008江苏,6)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

“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

……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

”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2014年11月10号

本将内容须三节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