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考地理基础知识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3807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73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考地理基础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学考地理基础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学考地理基础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学考地理基础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学考地理基础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学考地理基础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学考地理基础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学考地理基础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学考地理基础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学考地理基础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学考地理基础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学考地理基础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学考地理基础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学考地理基础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学考地理基础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学考地理基础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学考地理基础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学考地理基础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学考地理基础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学考地理基础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考地理基础知识复习提纲.docx

《学考地理基础知识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考地理基础知识复习提纲.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考地理基础知识复习提纲.docx

学考地理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必修一地理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

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天体系统。

级别(由小到大):

地月系其他行星系→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恒星系和河外星系→总星系。

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顺序:

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从运动特征看,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十分相似,即共面性,近圆性,同向性;

从结构特征看,地球与水星、金星和火星质量体积距日远近相似。

(2)地球的特殊性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如下表所示。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宇宙环境

安全的宇宙

环境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

使得地面有适宜的温度,水以液态存在。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形成大气层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主要表现为光球层上的黑子和色球层上的耀斑。

一般以太阳黑子数的增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其最明显的变化周期约为11年。

对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通讯;对磁场的影响,产生极光和磁暴现象。

(4)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比较项目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示意图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

(1)自转3600,23时56分4秒

(2)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

(1)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

速度

(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相等,为150/小时。

(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

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

(5)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为23026′。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回归运动,移动情况下图

 

(6)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黄赤交角→→四季更替

昼夜长短的变化

(7)地球的圈层结构比较

地球的圈层结构

重要特点

外部圈层

大气圈

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从地面开始,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水圈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还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圈

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水圈和大气圈中,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

内部圈层

地壳

在横向上,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大洋地壳远比大陆地壳薄。

地幔

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被称为岩石圈。

地核

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

(1)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照大地(太阳短波辐射)、大地暖大气(地面长波辐射)、大气还大地(大气逆辐射)。

例如,晚上晴天时,大气逆辐射弱,温度低,易出现霜冻;晚上阴天,大气逆辐射强,温度高。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用图1-2-2或图1-2-3表示,在此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

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

图1—2--2图1—2--3

 

(2)、热力环流

 

 

图1—2---4

竖直方向上的大气运动:

高温上升,低温下沉.

同一水平面上水平运动方向:

高压吹向低压.

在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有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如图所示。

(3)大气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则风速越大。

地转偏向力:

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摩擦力:

方向与风向相反,影响风速。

近地面:

风向最终与等压线之间成约45°夹角。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4)气压带、风带

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如图1-2-6所示。

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其移动规律如图1-2-7所示。

(5)气候的成因

东亚季风的成因、风向比较

地区

季节

风向

形成原因

特征

东亚

冬季

西北季风

海陆热力差异

寒冷干燥

夏季

东南季风

高温多雨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

大气环流状况

气候特征

地中海气候

位于亚热带大陆西海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

位于亚洲南部,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西南风,冬季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风

全年高温,旱、雨两季

(6)常见的天气系统

冷、暖锋面与天气

冷锋

天气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叫冷锋。

冷气团前缘插入暖气团下部,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水汽在上升冷却过程中成云致雨。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暴天气,以及冬季的寒潮,属冷锋天气。

暖锋

天气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叫暖锋。

在暖锋上,暖气团沿冷气团主动地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云、雨。

春、夏季,长江以南和以北地区,常有暖锋活动。

分类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控制气团

气温

气压

阴晴

阴晴

控制气团

气温

气压

阴晴

冷锋

暖气团

阴雨

冷气团

暖锋

冷气团

阴雨

暖气团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与天气

气压状况

气流状况

中心气流

天气状况

举例

低气压

气旋

上升

阴雨

台风、飓风

高气压

反气旋

下沉

晴朗

秋高气爽

(7)近百年来全球气候的变暖的原因及影响

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植被破坏。

影响:

导致生态系统调整;海平面上升;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增加;危害人类的健康。

第二节水的运动

1水循环

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

“考纲”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水循环环节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水汽输送等。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a.联系四大圈层、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b.促进物质和能量交换;

c.对生态、气候、地貌等产生深刻的影响。

2洋流:

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也是大气最重要的水汽来源和

热量来源。

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

一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其中,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

西风漂流和南极绕极流。

关于寒、暖流的区分:

①从温度影响看,使洋流流经海区温度

升高者为暖流,温度降低者是寒流。

②从流向看,从高纬向低纬

方向者为寒流,从低纬流向高纬度者为暖流。

洋流的分布以定向风形成的风海流为基础,注意大气环流与风海

流的空间分布关系。

空间分布:

以风海流作为主体。

★中低纬度,副高中心,北顺南逆,东寒西暖。

图1-2-10

②北中高纬,逆时针向。

③南半球中高纬是西风漂流。

(9)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对象

影响

举例

气候

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分布

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

欧洲西部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都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澳大利亚、秘鲁西海岸荒漠环境的形成都是受沿岸寒流的影响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使海底营养盐上泛,或沿岸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盐带到表层,鱼类饵料丰富

加拿大纽芬兰渔场、日本北海道渔场、欧洲北海渔场都形成于寒、暖流交汇处;秘鲁渔场则受上升流的影响

海洋航行

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

顺流速度快,逆流速度慢

海洋污染

扩大污染范围,加速污染物扩散

油轮发生泄漏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知识整合

(1)物质循环

 

(2)板块构造学说:

把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亚欧板块。

板块内部:

地壳运动稳定;板块交界处:

地壳活动活跃――火山、地震多分布于此。

板块张裂处形成裂谷和大洋中脊;碰撞处形成褶皱山系、岛弧和海沟。

板块相对移动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举例

边界类型

张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生长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形成高峻山脉和

巨大高原

喜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海沟、岛屿、

海岸山脉

亚洲东部岛弧

马里亚纳海沟

消亡边界

 

(3)、地质作用分类:

按其能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类型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的影响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使地表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重力、化学作用

使地表变得平坦

内力作用:

背斜:

岩层上拱、中心岩层是老岩层――储存石油、天然气;建隧道

地质构造向斜:

岩层下弯、中心岩层是新岩层――有水

断层:

岩层错位――大型工程避开断层

注意:

背斜成山:

岩层上拱,形成山岭――内力作用

背斜成谷:

顶部受到张力作用,裂隙发育,容易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外力作用

向斜成谷:

岩层下弯,形成谷地――内力作用

向斜成山:

槽部受到挤压,岩层变结实,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

作用因素

举例

流水作用

(季风区典型)

流水侵蚀作用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流水沉积作用

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入海口)

风力作用

(西北地区典型)

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洼地、风蚀蘑菇、戈壁

风力沉积作用

黄土高原、沙丘、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重、难点透析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自然环境是由气候、水文、岩石、地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自然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

另外,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各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首先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易错辨析

(1)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例如:

山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城市(吸烟除尘,净化空气,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地带性分布规律与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全球范围内存在着自低纬到高纬的纬度地域分异规律;中纬度地区存在着自沿海到内陆的经度地域分异规律;高山地区存在着自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因海陆分布、地形、河湖等引起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知识整合

(1)地理环境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地貌(岩石)、大气、水、土壤、生物。

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右图所示)。

(2)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较直观的反映了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苔原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温带

荒漠带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

热量

太阳辐射

纬线延伸,纬度更替。

低、高纬度明显(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经度地带性)

水分

海陆位置

经线延伸,经度更替,中纬度明显。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垂直地带性)

水热状况

海拔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更替,高山、高原地区明显(水平延伸,垂直更替)

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二者的区别是:

环境承载力是指资源环境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意即最高人口,是个警戒值。

人口合理容量则不是最大或最多人口,而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有些接近地区最适宜人口的涵义。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

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消费水平。

(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人口流动是批人口在短期内离开原居地后又返回的现象,如外出旅游、度假、开会等;人口迁移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永久性”或“长期性”变更定居地。

知识整合:

(1)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模式

“高—低—高”模式

(传统型)

“低—低—低”模式

(现代型)

原始型人口

增长模式

原始型人口

增长模式

特点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极低

较低

人口增长

极为缓慢

快速增长

零增长或负增长

原因

原始社会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

工业化生产使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的变化

生产力水平

分布

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

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如坦桑尼亚、肯尼亚等)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

(2)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生态因素:

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②经济因素: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

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根本原因:

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

(3)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及图示

①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

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②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

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原因:

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知识整合

(1)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

①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自然因素

影响结果

原因

实例

地形

平原

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节省建设投资

我国城市大多在第三级阶梯上

高原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区凉爽

巴西利亚

山区

城市沿河谷谷底或开阔低地分布

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

汾河、渭河谷地

气候

气候

适宜

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

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

湿润区的城市比例高

气候

恶劣

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

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

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

河流

供水

城市常沿河分布

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

长江沿岸城市

运输

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

货物在此集聚、转运

赣州

干支流汇合处易形成城市

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

宜宾、重庆、武汉

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

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

上海、广州

军事

防卫

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

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

伯尔尼、巴黎

②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

交通运输(如株洲)、矿产资源

(大庆)、旅游资源(桂林)、商业贸易等

③政治文化地理区位:

国家政策(深圳)、外交、宗教(拉萨)、军事、科技教育(班加罗尔)等。

(2)城市土地利用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及城市的功能分区

 

名称

占地比重

区位特点

其他特征

住宅区

是城市用地最广泛的形式

出现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的趋势

距母城较远的交通干线上出现卫星城

商业区

占用城市用地面积的一小部分

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中心商业区特点:

经济活动最为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变化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工业区

占用城市用地的一部分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交通干线分布。

每个工业区的占地面积和人数要适当,工业区的数量要因地制宜

 

(3)中心地理论:

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关于中心地、服务范围、门槛人口等概念。

中心地等级

服务范围

数量

中心地之间的距离

提供服务职能的高低

高级

低级

(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5)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最重要的标志);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6)城市化特点

 

城市化特点

原因

发达

国家

起步早

工业化早

城市化水平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发展

中国

起步晚,发展快

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城市化水平低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城市发展不合理

城市经济崎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大量土地被占用,大致耕地面积减少

(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资源短缺,地面下沉、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

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易错辨析

(1)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与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有区别的,如影响南疆长绒棉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水源,而非光照条件。

南疆光照条件优越,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而气候干旱、水源不足是当地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进行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2)在工业生产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并非固定不变。

现代钢铁工业从19世纪起源后,目前其区位选择经历了三个阶段,不同时期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就不同。

 

主导因素

区位选择

典型例子

早期煤炭炼铁时代

煤炭资源

靠近大煤田

德国的鲁尔区

20世纪初期开始

铁矿资源

靠近大铁矿

武钢、鞍钢

二战后

消费市场

沿海钢铁消费区

上海宝钢

知识整合

(1)影响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

①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光照

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热量

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栽培方法等

土地

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不同位置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价值;土地本身的肥力不同,其生产力也不同

水分

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没有水就没有农业,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地形

影响农业布局,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18°的宜发展牧业或林业

②科学技术因素:

包括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

③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市场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生产规模和类型。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

国家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分布

生产特点

水稻种植业

(季风水田农业)

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大牧场放牧业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地具有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距海港近的优势

采取的措施(以阿根廷为例):

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的研究;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等优势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

混合农业

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将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有机结合起来

混合农业的优点:

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传统旱作谷物

农业

温带大陆的东岸及亚热带干旱山地

光热充足,降水较少,人均耕地少,劳动力充足,经验丰富

乳畜业

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气候温凉、潮湿、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市场广阔

(3)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主要的工业布局类型:

工业类型

主导区位因素

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指向型工业

原料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

钢铁厂、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指向型工业

市场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

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

接近消费市场

动力指向型工业

能源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

钢铁、冶金、化学等重工业

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厂)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劳动力成本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等工业

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指向型工业

知识和技术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