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北京市第171中学高二上期中考试化学试题附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383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0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北京市第171中学高二上期中考试化学试题附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学年北京市第171中学高二上期中考试化学试题附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学年北京市第171中学高二上期中考试化学试题附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学年北京市第171中学高二上期中考试化学试题附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学年北京市第171中学高二上期中考试化学试题附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学年北京市第171中学高二上期中考试化学试题附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学年北京市第171中学高二上期中考试化学试题附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学年北京市第171中学高二上期中考试化学试题附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学年北京市第171中学高二上期中考试化学试题附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学年北京市第171中学高二上期中考试化学试题附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学年北京市第171中学高二上期中考试化学试题附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学年北京市第171中学高二上期中考试化学试题附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学年北京市第171中学高二上期中考试化学试题附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学年北京市第171中学高二上期中考试化学试题附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学年北京市第171中学高二上期中考试化学试题附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学年北京市第171中学高二上期中考试化学试题附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学年北京市第171中学高二上期中考试化学试题附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学年北京市第171中学高二上期中考试化学试题附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学年北京市第171中学高二上期中考试化学试题附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学年北京市第171中学高二上期中考试化学试题附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北京市第171中学高二上期中考试化学试题附解析.docx

《学年北京市第171中学高二上期中考试化学试题附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北京市第171中学高二上期中考试化学试题附解析.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北京市第171中学高二上期中考试化学试题附解析.docx

学年北京市第171中学高二上期中考试化学试题附解析

2018-2019学年北京市第171中学高二上期中考试化学试题(附解析)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单选题

1.被称为人体冷冻学之父的罗伯特·埃廷格(RobertEttinger)在1962年写出《不朽的前景》(TheProspectOfImmortality)一书。

他在书中列举了大量事实,证明了冷冻复活的可能。

比如,许多昆虫和低等生物冬天都冻僵起来,春天又自动复活。

下列结论中与上述信

息相关的是

A.温度越低,化学反应越慢B.低温下分子无法运动

C.温度降低,化学反应停止D.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2.下列添加在食品中的试剂,其使用目的与反应速率有关的是

A.火腿中添加防腐剂B.酸奶中添加增稠剂

C.食盐中添加补碘剂D.酱油中添加补铁剂

3.在2A+B=3C+4D反应中,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数据是

A.v(A)=0.5mol·L-1·s-1B.v(B)=3mol·L-1·min-1

C.v(C)=0.9mol·L-1·s-1D.v(D)=1.0mol·L-1·s-1

4.图表示某可逆反应在使用和未使用催化剂时,反应过程和能量的对应关系。

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B.a与b相比,a的反应速率更快

C.a与b相比,反应的平衡常数一定不同D.降低温度有利于该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5.在K2Cr2O7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

Cr2O72-(橙色)+H2O

2CrO42-(黄色)+2H+。

向K2Cr2O7溶液中加入X溶液,可使溶液变黄,下列说法一定不正确的是

A.加入X溶液,上述平衡正向移动

B.Cr2O72-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大

C.X溶液可能是NaOH溶液

D.再加入H2SO4,可使黄色溶液变为橙色

6.已知在25℃,101kPa下,1g液态C8H18(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48.40kJ热量。

表示上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C8H18

(1)+22.5O2(g)=8CO2(g)+9H2O(g)ΔH=-48.40kJ·mol-1

B.C8H18

(1)+22.5O2(g)=8CO2(g)+9H2O

(1)ΔH=-5518kJ·mol-1

C.C8H18

(1)+22.5O2(g)=8CO2(g)+9H2O

(1)ΔH=-5518kJ

D.C8H18

(1)+22.5O2(g)=8CO2(g)+9H2O(g)ΔH=-5518kJ·mol-1

7.图为H2与O2反应生成H2O(g)的能量变化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1molH2分子断键需要吸收436kJ的能量

B.H2(g)+1/2O2(g)=H2O(g)ΔH=-241.8kJ/mol

C.分解1mol气态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总共需要吸收926.8kJ的热量

D.形成化学键释放的总能量比断裂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大

8.下列措施不能加快Zn与1mol/LH2SO4反应产生H2的速率的是

A.升高温度

B.用Zn粉代替Zn粒

C.改用0.1mol/LH2SO4与Zn反应

D.滴加少量的CuSO4溶液

9.对于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

A(g)+B(g)

C(g)+2D(g),不能说明在恒温下可逆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①反应容器中压强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A的物质的量与消耗D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2

③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④反应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A.②④B.③④C.①③D.①②

10.一定温度下,某反应达平衡,平衡常数K=c(CO).c(H2O)/[c(CO2).c(H2)]。

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升高温度,H2浓度减小,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焓变为正值

B.恒温恒容下,再充入CO2气体,H2浓度一定减小

C.升高温度,会使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正移

D.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O2+H2

CO+H2O

11.已知分解1molH2O2放出热量98kJ。

在含少量I-的溶液中,H2O2分解的机理为H2O2+I-→H2O+IO-慢H2O2+IO-→H2O+O2+I-快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速率与I-浓度有关B.I-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生成1molO2放热196kJD.v(H2O2)=v(H2O)=v(O2)

12.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开启可乐瓶后,瓶中马上泛起大量泡沫

B.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常常加入MnO2固体

C.实验室常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

D.工业上采用高压条件合成氨气

13.在一定条件下,在容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将2molN气体和3molM气体相混合,发生如下反应:

2N(g)+3M(g)

xQ(g)+3R(g),4s后该反应达平衡时,生成2.4molR,并测得Q的反应速率为0.1mol/(L·s),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N的转化率为80%B.0~4s内,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C.x值为2D.平衡时M的浓度为0.6mol/L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铝片与稀盐酸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B.酸、碱稀溶液的中和热方程式可表示为:

H+(aq)+OH-(aq)=H2O

(1)ΔH=-57.3kJ·mol-1

C.由C(s,石墨)→C(s,金刚石)ΔH=+1.9kJ·mol-1可知,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D.催化剂的使用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ΔH)不产生影响

15.已知NO2和N2O4可以相互转化2NO2

N2O4ΔH<0。

现将一定量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通入体积为1L的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反应物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下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进行至25min时,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加入0.4molNO2

B.a、b、c、d四个点中,表示化学反应处于平衡状态的点是b和d

C.图中共有两条曲线X和Y,其中曲线X表示N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D.a点c(NO2)=c(N2O4),因此v(正)=v(逆)

16.下列实验现象或图像信息不能充分说明相应的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的是

A

B

C

D

反应装置或图像

实验现象或图像信息

温度计的水银柱上升

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

反应开始后,针筒活塞向右移动

反应开始后,甲处液面低于乙处液面

17.将一定量的氨基甲酸铵固体置于某容积恒定的真空容器中,发生反应:

H2NCOONH4(s)

2NH3(g)+CO2(g)在不同温度下,该反应平衡状态部分数据见右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平衡浓度/(mol·L-1)

c(NH3)

c(CO2)

T1

0.1

T2

0.1

A.若T2>T1,则该反应的ΔH<0

B.T1、T2时,H2NCOONH4转化的Δn(T2)

2Δn(T1)

C.NH3体积分数不变时,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

D.向容器中充入N2,H2NCOONH4质量增加

18.已知:

Fe2+遇铁氰化钾(K3[Fe(CN)6])会产生特征的蓝色沉淀;AgI是难溶于水的黄色固体。

将0.2mol·L-1的KI溶液和0.05mol·L-1Fe2(SO4)3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取混合液分别完成下列实验,能说明溶液中存在化学平衡“2Fe3++2I-

2Fe2++I2”的是

实验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滴入KSCN溶液

溶液变红色

滴入AgNO3溶液

有黄色沉淀生成

滴入K3[Fe(CN)6]溶液

有蓝色沉淀生成

滴入淀粉溶液

溶液变蓝色

A.①和②B.②和④C.③和④D.①和③

19.最新报道:

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

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CO和O生成CO2是吸热反应B.在该过程中,CO断键形成C和O

C.CO和O生成了CO2D.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2反应的过程

20.根据下列操作和现象,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2mL5%的双氧水中分别滴加2滴0.1mol/L的Fe2(SO4)3和0.1mol/L的CuSO4溶液,前者产生气泡较快

对双氧水分解催化效率:

Fe3+>Cu2+

B

向2mL0.1mol/L酸性KMnO4溶液中分别滴加3mL0.1mol/L和3mL0.2mol/L的H2C2O4溶液,后者首先褪色(提示:

反应的部分关系为2MnO4-+5H2C2O4—2Mn2++10CO2)

其他条件不变时,H2C2O4的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C

取两支试管a和b,各加入5ml0.1mol/LNa2S2O3溶液;另取两支试管c和d,各加入5ml0.1mol/LH2SO4溶液;将a、d放入热水浴中,b、c放入冷水浴中,一段时间后分别混合,热水浴中先出现浑浊。

(S2O32-+2H+=SO2↑+S↓+H2O)

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D

用3mL稀H2SO4溶液与足量Zn反应,当气泡稀少时,加入1mL浓H2SO4,又迅速产生较多气泡

H2SO4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二、综合题

21.保护环境,提倡“低碳生活”,是我们都应关注的社会问题。

(1)目前,一些汽车已改用天然气(CNG)做燃料,以减少对空气污染。

①16g甲烷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890kJ热量,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②1mol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放出393.5kJ热量,通过计算比较,填写下列表格(精确到0.01):

物质质量1g

燃烧放出的热量/kJ

生成CO2的质量/g

32.80

____________

甲烷

____________

2.75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天然气与煤相比,用天然气做燃料的优点是__________。

(2)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利用海藻可将二氧化碳、氢气转化成水及一种可以再生的绿色能源乙醇,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硫酸是重要的化工材料,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是工业制硫酸的重要反应之一。

(1)将0.050molSO2(g)和0.030molO2(g)放入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反应2SO2(g)+O2(g)

2SO3(g)在一定条件下经20分钟达到平衡,测得c(SO3)=0.040mol/L。

①从反应开始到达到平衡,用SO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

②从平衡角度分析采用过量O2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③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___________。

④已知:

K(300℃)>K(350℃),该反应是________(选填“吸”或“放”)热反应。

若反应温度升高,SO2的转化率将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某温度下,SO2的平衡转化率(α)与体系总压强(P)的关系如图所示。

平衡状态由A变到B时,平衡常数K(A)_______K(B)(填“>”、“<”或“=”,下同)。

23.如图为实验室利用少量Cu片和过量浓硝酸制取NO2气体的装置。

(1)烧瓶中产生气体的颜色是_________;

(2)反应结束后,将烧瓶浸入冰水中,发生反应2NO2(g)

N2O4(g)ΔH=-53kJ/mol。

此时烧瓶内气体颜色______(填“变深”、“不变”或“变浅”),使用相关化学用语和必要的文字说明颜色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80℃时,将0.40molN2O4气体充入2L已经抽成真空的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I中发生反应,隔一段时间对该容器内的物质进行分析,得到如下数据:

时间/s

0

20

40

60

80

100

n(N2O4)/mol

0.40

a

0.20

c

d

e

n(NO2)/mol

0.00

0.24

b

0.52

0.60

0.60

①计算a=_________,此温度时该反应(N2O4作为反应物)的平衡常数K=_________。

反应达平衡时,共吸收热量________kJ。

②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条件,使反应再次达到平衡,能使c(NO2)/c(N2O4)比值变小的措施有(填字母)________。

A.降低温度B.使用高效催化剂

C.升高温度D.通入稀有气体,使容器内压强增大

24.氨是化学实验室及化工生产中的重要物质,应用广泛。

(1)已知25℃时:

N2(g)+O2(g)

2NO(g)△H1=+183kJ/mol

2H2(g)+O2(g)=2H2O

(1)△H2=-571.6kJ/mol

4NH3(g)+5O2(g)=4NO(g)+6H2O

(1)△H3=-1164.4kJ/mol

则N2(g)+3H2(g)

2NH3(g)△H=________kJ/mol

(2)在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合成氨反应,起始投料时各物质浓度如下表:

N2

H2

NH3

投料I

1.0mol/L

3.0mol/L

0

投料II

0.5mol/L

1.5mol/L

1.0mol/L

①按投料I进行反应,测得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H2的转化率为40%,若按投料II进行反应,起始时反应进行的方向为________(填“正向”或“逆向”)。

②L(L1、L2)、X可分别代表压强或温度。

如图表示L一定时,合成氨反应中H2(g)的平衡转化率随X

的变化关系。

iX代表的物理量是_________,

ii判断L1、L2的大小关系,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

25.某小组利用H2C2O4溶液和酸性KMnO4溶液反应来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时,先分别量取两种溶液,然后倒入试管中迅速振荡混合均匀,开始计时,通过测定褪色所需时间来判断反应的快慢。

该小组设计了如下方案。

实验编号

室温下,试管中所加试剂及其用量/mL

室温下溶液颜色褪至无色所需时间/min

0.6mol/L

H2C2O4溶液

H2O

0.2mol/LKMnO4溶液

3mol/L

稀硫酸

1

3.0

2.0

2.0

3.0

4.0

2

3.0

3.0

2.0

2.0

5.2

3

3.0

4.0

2.0

1.0

6.4

(1)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小组同学根据经验绘制了n(Mn2+)随时间变化趋势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但有同学查阅已有的实验资料发现,该实验过程中n(Mn2+)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应如图2所示。

该小组同学根据图2所示信息提出了新的假设,并继续进行实验探究。

该小组同学提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你帮助该小组同学完成实验方案,并填写表中空白。

实验编号

室温下,试管中所加试剂及其用量/mL

再向试管中加入少量固体X

室温下溶液颜色褪至无色所需时间/min

0.6mol/L

H2C2O4溶液

H2O

0.2mol/LKMnO4溶液

3mol/L

稀硫酸

4

3.0

2.0

2.0

3.0

t

固体X是__________。

③若该小组同学提出的假设成立,时间t__________4.0min(填>、=或<)。

(3)为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该小组同学准备在上述实验基础上继续进行实验,请你帮助该小组同学完成该实验方案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很多,某化学小组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

I.探究活动一:

备选药品:

铁片、锌片、0.5mol/LH2SO4、1.5mol/LH2SO4、18.4mol/LH2SO4

甲同学研究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①分别取等体积的1.5mol/L的硫酸于两支试管中;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速率:

锌>铁

金属的性质越活泼,反应速率越快

(1)甲同学实验报告中的实验步骤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同学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还需控制的实验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

乙同学为了定量研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3)乙同学在实验中需要测定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同学不会选用___________mol/L硫酸完成该实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II.探究活动二:

备选药品:

0.1mol/LNa2S2O3溶液、0.2mol/LNa2S2O3溶液、0.1mol/LH2SO4溶液、0.2mol/LH2SO4溶液。

已知:

Na2S2O3+H2SO4=Na2SO4+S↓+SO2↑+H2O

实验

编号

Na2S2O3用量

H2SO4用量

温度(℃)

0.1mol/L5mL

0.1mol/L5mL

10

0.2mol/L5mL

0.2mol/L5mL

25

0.1mol/L5mL

0.1mol/L5mL

25

0.1mol/L5mL

0.1mol/L5mL

40

(1)若想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可选的实验编号有___________。

(2)若想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可选的实验编号有___________。

(3)在该实验过程中,需要观察和记录________________,来比较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

(4)Na2S2O3在碱性溶液中可被I2氧化为Na2SO4,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2018-2019学年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化学答案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

冬天温度低,化学反应速率慢。

春天温度逐渐升高,反应速率逐渐加快,据此可知选项A正确,答案选A。

考点:

考查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点评:

该题是设计新颖,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

该题的关键是明确温度和反应速率的关系,然后结合题意灵活运用即可。

2.A

【解析】

【详解】

A.防腐剂减少食品与氧气的接触,延缓氧化的反应速率,选项A正确;

B.增稠剂是改变物质的浓度,与反应速率无关,选项B错误;

C.食盐中添加补碘剂是营养强化剂,与反应速率无关,选项C错误;

D.酱油中添加补铁剂是营养强化剂,与反应速率无关,选项D错误。

答案选A。

3.C

【解析】

【分析】

把单位统一成相同单位,再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先把不同物质的反应速率换算成同一物质的反应速率进行比较,从而确定选项。

【详解】

由于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故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与其化学计量数的比值越大,

A.

=0.25mol·L-1·s-1;

B.

=3mol·L-1·min-1=0.05mol·L-1·s-1;

C.

=0.3mol·L-1·s-1;

D.

=0.25mol·L-1·s-1;

故反应速率:

v(C)>v(A)v(D)>=v(B),

答案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法的理解及应用,此类习题的解题方法是:

把不同物质的反应速率换算成同一物质的反应速率进行比较,注意单位是否相同。

4.D

【解析】

【分析】

A.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B.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C.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

D.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详解】

A.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为放热反应,选项A错误;

B.b降低了活化能,反应速率升高,b的反应速率更快,选项B错误;

C.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平衡状态,a与b反应的平衡常数相同,选项C错误;

D.由图可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有利于该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催化剂和吸热反应,注意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平衡状态,题目较简单。

5.B

【解析】

【分析】

在K2Cr2O7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

Cr2O72-+H2O⇌2CrO42-+2H+,向橙色的K2Cr2O7溶液中加入X溶液,可使溶液变黄,说明平衡正向进行,依据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判断。

【详解】

A、向橙色的K2Cr2O7溶液中加入X溶液,可使溶液变黄,说明平衡正向进行,选项A正确;

B、若Cr2O72-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大,溶液成橙色,选项B错误;

C、X溶液可能是NaOH溶液,加入和氢离子反应,化学平衡正向进行,溶液成黄色,选项C正确;

D、加入H2SO4,氢离子浓度增大,平衡逆向进行,可使黄色溶液变为橙色,选项D正确;

答案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影响因素分析,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掌握反应离子特征和平衡移动方向是关键,题目较简单。

6.B

【解析】

【分析】

在25℃时,101kPa下,1g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放出48.40kJ的热量,则1mol辛烷即114g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放出5518kJ的热量,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及反应热写出其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详解】

在25℃时,101kPa下,1g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放出48.40kJ的热量,则1mol辛烷即114g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放出5518kJ的热量,所以其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8H18(l)+12.5O2(g)=8CO2(g)+9H2O(l)△H=-5518kJ/mol,答案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物质的聚集状态和对应化学方程式计量数的反应焓变计算,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化学计算能力。

7.C

【解析】

【详解】

A、化学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1molH2分子断键需要吸收436kJ的能量,选项A正确;

B、H2(g)+

O2(g)═H2O(g)反应焓变=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436+

×498-2×463.4)=-241.8kJ/mol,标注物质聚集状态和对应反应焓变写出热化学方程式为,H2(g)+

O2(g)═H2O(g)△H=-241.8kJ/mol,选项B正确;

C、根据热反应方程式H2(g)+

O2(g)═H2O(g)△H=-241.8kJ/mol可知,分解1mol气态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总共需要吸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