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语文教案共单元新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3907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1 大小:10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语文教案共单元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语文教案共单元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语文教案共单元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语文教案共单元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语文教案共单元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语文教案共单元新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1页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语文教案共单元新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1页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语文教案共单元新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1页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语文教案共单元新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1页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语文教案共单元新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1页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语文教案共单元新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1页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语文教案共单元新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1页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语文教案共单元新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1页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语文教案共单元新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1页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语文教案共单元新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1页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语文教案共单元新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1页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语文教案共单元新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1页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语文教案共单元新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1页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语文教案共单元新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1页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语文教案共单元新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1页
亲,该文档总共1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语文教案共单元新版.docx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语文教案共单元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语文教案共单元新版.docx(1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语文教案共单元新版.docx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语文教案共单元新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单元

1、花脸

冯骥才

一、学习目标:

1、抓关键语句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揣摩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去描摹人或物。

2、感受少年仰慕英雄、渴望成为英雄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

抓关键语句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内心对英雄的崇拜。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1、词语积累2、你知道关羽这个人吗?

查阅有关的资料,了解关羽的英雄故事。

(二)课堂教学

1、导入

1)什么是花脸?

原指京剧表演的一个行当,称“净”。

花脸是俗称。

面部化妆运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幅度大,以突出性格、气度和声势。

2)文中的花脸指的是什么?

依据戏曲中“花脸”的模样用纸浆轧制成的面具。

2、课文理解:

1)初读课文,掌握文中“花脸”的特点。

(1)圈划并朗读文中描写花脸的语句。

这花脸好大,好特别!

通面赤红,一双墨眉,眼角雄俊的吊起,头上边突起一块绿包头,长巾贴脸垂下,脸下边是用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

(2)讨论:

你能概括文中花脸的特点吗?

色彩鲜艳(如:

赤红、墨、绿)

凛然不可侵犯(从面、眉、眼角、包头、长巾、胡须等角度的描写)

(3)识脸谱,掌握关羽脸谱的特点(PPT)

陈寿《三国志》:

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

2)研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1)文中有多处表达了我对关羽花脸的喜欢,你能找到这些句子吗?

“我”喜欢花脸的有关句子

我高兴得只是笑,话都说不出。

做三轮车回家时,我就戴着花脸,倚着舅舅的大棉袍执刀而立

我推开大人们,跑到穿衣镜前,横刀立马地一照,……我是大关公哪!

整个大年夜我一直戴着这花脸,谁说都不肯摘,睡觉时也戴着它……,转天醒来头件事便马上戴上……,转天醒来头件事便马上带上,恢复我“关老爷”的本来面貌。

我手握大刀,摇晃着肩膀,威风地走进客厅,憋足嗓门叫到:

“俺——姓关,名羽,字云长。

(2)然而在第二自然段生动地描写了“我”惧怕那个大花脸,那么从最初的惧怕到喜欢,其中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的原因:

与我一般大的男孩们投来艳羡的目光——快活之极

心理活动:

威风,虚荣心得到了满足

舅舅给我讲了许多关公的故事……好像在说我的光荣史——骄傲之极

心理活动:

想成为关羽式的英雄。

3)能力拓展

文中表达了全家人对花脸的喜欢,请说说全家人喜欢的理由:

学生交流。

(三)课后练习:

1)请运用恰当的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玩具。

2)继续搜集能够体现关羽“忠、义”的资料,谈谈你对关羽的认识。

2、我爱篮球

陈祖芬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

3、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在成长中去全身心地追求自己的“所爱”。

4、体会句子的表达方式,并照样子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我爱篮球。

齐读课题。

2、如果想告诉别人是“我”爱篮球,那应该怎样读课题?

如果想告诉别人我“爱”篮球,那应该怎样读?

如果想告诉别人我爱“篮球”那应该怎样读?

二、检查生字词的学习:

1、指名读生字。

2、本课的生字从构字方式来看,有哪几种?

筐辨铰瞒漓——形声字

酣——会意字

理解“大汗淋漓”:

汗流滴的样子

酣畅淋漓:

舒畅痛苦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我爱篮球”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

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师生交流:

三件事:

在酷夏独自一人打篮球、为篮球剪去心爱的辫子、见别人打球忍不住冲上场。

四、品读感悟:

仔细地读描写这三件事的段落,将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勾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感悟。

一)酷夏独自一人打篮球

周日的校园里,没人。

酷暑的操场上,没人。

有人没人与我无关,有篮球就行。

1、倘若是别人,有人会怎么样?

无人又怎么样?

2、如果是球技很好的有人看可能会打得更带劲,想赢得别人的喝彩。

无人看则可能会无精打采。

3、谈感受:

(心无旁骛,她的眼里只有篮球。

只对篮球的情有独钟。

哦,篮球架,篮球筐,天上一只火球,地上一只篮球。

我跃起、投篮,跃起、投篮,一个人打得满头大汗。

1、感情朗读,注意读出“跃起、投篮,跃起、投篮“那不知疲倦,朝气蓬勃的精神。

2、谈感受:

全然不顾天气的炎热,打得那么忘我,那么投入。

五、练笔:

运用环境描写、动作描写写一片段《酷暑练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跃起投篮圆滚滚鼓蹦蹦变幻无穷

2、将这几个词语连起来说一句话:

二、品读感悟:

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件事情,勾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二)铰辫子

我的头发最浓最密,两根长辫又粗又黑又亮。

我拿起剪刀,咔嚓咔嚓地就剪自己的辫子。

我那时是怎么了?

就是给洋娃娃剪辫子我也下不了手的!

然而,我剪自己的辫子连一点感觉都没有,仿佛我已经变成鼓蹦蹦的没有知觉的篮球了。

1、自由读,指名读,读出作者的情感。

2、谈感受:

剪辫子时的毫不犹豫,毫不可惜。

——对篮球爱的那份义无反顾,奋不顾身。

3、我那时是怎么了?

心里只有篮球。

为了篮球,其他的什么都可以抛弃。

4、品读。

三)见别人打球忍不住冲上场。

天知道怎么回事,我冲上场,抢过表演系的球,一路运球到对方的篮板下,一跃而起,“刷”,一个漂亮的投篮,然后扭头就跑。

1、自由读,指名读,读出当时的场景。

2、这里只写出了“我”当时的动作,那么想象一下,当时场上运动员和场外的观众会是一副怎样的表情?

会怎么想?

3、难道我会不知道我的冲动带来的影响吗?

“天知道怎么回事”“扭头就跑”这些词语说明我自己都觉得自己不可理喻,觉得自己闯祸。

4、可我为什么还是冲上场了呢?

我不容许他们这么打篮球,不允许他们把篮球打成这样。

是我对篮球深深的爱,使我无法阻拦自己。

——无可阻挡的奔突。

5、品读句子。

三、整体升华:

1、酷暑下独自地练球、咔嚓铰去自己美丽的辫子、全然不顾上场投篮。

这是一些多么生动的场景,多么纯真的追求,我对篮球的爱,是一种怎样的爱?

2、指名读句子:

3、读着这句子,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4、你还可以接着说吗?

爱是什么?

是……

5、我如此挚爱篮球,可我到底没能成为篮球运动员。

课文表达的仅仅只是对“篮球”的喜爱之情吗?

6、“能够这样去爱的人,永远青春年少,追求美好,渴望创造,不管他是十几岁还是几十岁。

也就是说不管自己是十几岁还是几十岁,只要全心的投入,只要奋不顾身的追求,只要勇敢的付出,只要忘我的倾注,去追求美好,去渴望创造,就能永葆青春,就永远拥有一颗年轻的心,就能使自己的生命焕发青春的光彩!

7、品读美文:

四、练笔:

仿照课文,用两三件事情写“我爱”,并能表达自己经历后的感悟。

3、自行车

马玟·沃尔夫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生字词预习:

1、指名读生字。

2、交流你自学生字的成果。

薄:

多音字

肺字的写法。

兢字的写法。

3、指名读课文中出现的几个外国人名,并说说他们和我之间的关系。

马祁高登马玟.沃尔夫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线索:

1、自行车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每次都是为什么?

马祁先生说如果我有一辆自行车,就答应帮我找一份零工。

爸爸为我买了一辆旧的自行车。

马祁先生见我有了一辆自行车后,就答应了给我一份送报纸的工作。

我推着车子去送报纸,可这种做法很费劲,就把车子留在家里。

母亲把那辆旧自行车卖掉了。

圣诞节,我的客户送了我一辆新的自行车。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质疑:

三、品词析句问题探究

“你是最出色的,”她说,“你送的报纸从来没有遗失或者延时,也从来没有弄得潮湿或者损坏过。

于是我们决定送你一辆自行车。

”我的客户们为什么要送自行车给我呢?

1、我是怎么送报纸的呢?

请同学们找到相关语句,仔细体会。

2、师生交流:

(一)送报纸是一件苦差事。

要是遇上下雨下雪的天气,麻烦就大了。

我只好拿一件爸爸穿过的雨衣,蒙盖在邮包上,以免新报纸被雨雪淋湿。

(1)会有什么大麻烦?

怎么就是个苦差事呢?

引导学生想象体会。

下雨的时候:

下雪的时候:

(2)朗读语段。

(二)送报纸也有有趣的时候:

我天天都能看到每一个邻居,……但是对我都很友善。

我还可以看到他们养的各种各样的小狗小猫,以及其他可爱的小动物。

1)、从中可以体会到“我”是怎么送报纸的?

——亲自送到每个邻居的手里。

而且是面带微笑送过去,待人乃至对小动物也很友善,心存感激。

2)想象一下他送报纸的情景。

3、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4、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通过品词析句,通过朗读想象,感受到了文中的我送报纸的场景。

那么我们可不可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我的行动。

2、出示词语:

兢兢业业。

要学生联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词语的意思。

兢兢业业:

形容做事谨慎,勤奋刻苦,认真负责。

二、感受感人场景:

1、正是由于我兢兢业业的工作,我赢得了我的客户的喜爱,他们在圣诞夜里送给了我一个惊喜。

来,让我们回到那个美丽的夜晚。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一部分,感受当时的情景,体会人物的心里活动。

2、指名读。

指导朗读。

注意体会我的惊喜、激动之情,以及我的客户的那份友善和对我的喜爱。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你是最出色的。

4、重点体会“我感到,这一天是我最幸福的一天。

”这句话的含义。

含义表面上指的是我得到了一辆新的自行车,我感到幸福。

实际上是我感受到人只要付出诚实的劳动,兢兢业业地工作就一定会获得别人的认可。

我为我自己感到自豪。

5、写话:

此时的我内心百感交集……接着往下写,写一段话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动。

三、拓展延伸引发思考:

1、这篇课文很长,虽然是一篇国外的文章,但同样能触发我们的心灵,那么这篇文章还有什么地方引发了你的思考呢?

2、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就文章的几个人物着手,思考他们的所作所为。

四、练笔:

改变人称复述课文。

以文章另外一个人物的视角写下这个故事。

诗词诵读题临安邸

(宋)林升

教材分析:

《题临安邸》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是作者林升看到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偏安,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心里话。

诗的头两句抓住临安城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触景伤情,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

”后两句是诗人进一步感概,一语双关,剑指南宋统治阶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

设计理念:

因南宋朝代离现在久远,对当时的情况孩子们都不理解,所以,我在设计时紧紧围绕“诵读和情感”两条线索展开,期间穿插时代背景,最终为“感自诵读来,情自心中发”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个目标的确立,注重了学习的梯度。

第一目标的确立是理解诗的意思,是对古诗的初步解读;目标二是体会古诗之意味,是精细解读;目标三是挖掘古诗之意蕴,尝试习作,为深度解读。

教学流程:

一、看图想象,引出课题。

1、多媒体出示“醉”的篆书体。

2、仔细观察,放飞思想,你想到了什么?

3、是呀,我为什么写“醉”呢?

我们一块看大屏幕。

(出示《题安林邸》范读)

(此环节是抓住古诗的要旨,通过对“醉”字观察、思考提出问题,为初步解读古诗提出要求。

二、通读全诗,初步了解。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可以进行交流。

A学生自由读诗,理解,交流。

B进行简单汇报,及时评价。

(指导熏、邸的书写)

过渡:

通过读、交流就基本掌握了古诗的大概意思。

但你们了解这首诗所描述的朝代背景吗?

(请同学回答,教师补充。

2、了解宋朝历史。

3、指导朗读。

(通过醉指导朗读)

(在初识古诗时,融入古诗写作背景,便于更好的理解。

过渡:

你们读得相当不错,使我想起了陆游在临终前所作的一首诗——《示儿》。

三、对比解读,了解诗境。

1、回顾《示儿》,深入理解。

A学生集体背诵,再指名朗诵,回顾意思。

过渡:

北方百姓受尽折磨,盼望朝廷的军队早日收复失地,然而这些朝廷的达官贵人却做什么,林升是怎么回答的?

——引导读诗。

2、讨论交流:

朝廷、达官贵人到底在干什么,你从哪看出来的?

①“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呀?

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看来暖风不仅指杭州的气候好,更重要是指达官贵人的吃喝玩乐之风。

②在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眼里,杭州还是杭州吗?

怎么看出来的,说明达官贵人什么问题?

(课件播放《清明上河图》教师解说)

③诗的第二句是什么句,谁问谁?

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

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A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

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B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

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他们——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C想到这里,我们义愤填膺,帮着诗人大喝一声:

西湖歌舞马上休!

(板书:

休。

(通过细致地分析,抓住醉、杭州与汴州、几时休等进行分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悟,从而激发学生读的欲望,达到情感的共鸣。

四、整体对照,感悟诗韵。

1、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透过“醉”你感觉那些达官贵人怎样的心态呢?

2、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

3、是啊,作者是怎样将揭露权贵糜烂生活和饱含愤恨、不瞒的诗歌展现的呀?

4、现在你们明白我为什么一开始就书写“醉”了吗?

(整合板书)

(通过“醉”“休”体会感情,形成一个感情的冲撞,使两种心态落差加大,突出矛盾,解决矛盾。

五、感情升华,吐露真情。

1、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说些什么?

可以是现代文,也可以是对《题临安邸》的改写?

(自由选择,自由练笔。

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2、教师感言:

劝诫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江河破碎驻杭州。

卧薪尝胆兴国运,运筹帷幄复汴州。

(给孩子们一个表白自己的机会,是一种感情的宣泄,教师的感言透露出平等的课堂,也是一个延伸。

4、延安,我把你追寻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新词: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

2.重点句: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二)能力训练点

1.了解全诗的结构。

2.理解诗句内容,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三)德育渗透

了解延安伟大精神所在,教育学生学习延安的伟大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全诗的重点,主要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解决。

(二)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是难点,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点拨来解决。

(三)“为什么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仍然要提倡、发扬延安精神?

”这是疑点,主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教师精讲、点拨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画出诗的韵脚。

(二)有感情地朗读。

(三)按自学提纲自学、讨论、交流。

(四)完成课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

2.学习诗的第一、二节。

(二)整体感知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

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

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

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

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

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用着重号划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

(全诗押的是ang韵,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ang。

韵脚是:

光、阳、看、场、琅、炕、咱、梁、煌、翔、想、光、阳。

(4)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

(追寻延安精神。

2.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节。

自读第一节,思考:

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

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2)学习第二节。

自读第二节,思考、分组讨论、交流:

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

作者是在追寻什么?

(生回答后师点拨)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

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

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

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

南泥湾在延安南部。

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

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教师唱给学生听,加深理解诗句内涵。

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

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3)小结。

什么是延安精神?

学生讨论后回答。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脚。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诗的后四节。

2.理解全诗内容,解决疑点。

3.渗透延安精神教育。

4.发展学生技能。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说说延安精神的含义。

2.教师点拨,解决疑点。

(1)自学三、四两节。

①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

出示灯片:

a.“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

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

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

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什么?

b.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②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a.“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

“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

“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b.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再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③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2)自学五、六两节。

①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

(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

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b.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

(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3.依据板书,归纳中心。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思感,深化理解。

全诗押的是ang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

(三)总结、扩展

1.总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

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

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扩展:

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根据意思写成语。

(1)形容形象高大,气概豪迈。

(顶天立地)

(2)比喻眼前充满了好物品、好文章或有用的人材。

(琳琅满目)

(3)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现。

(雨后春笋)

3.朗读诗的第六节,回答问题。

(1)第一句是(点明题目)的句子。

(2)第二、三、四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说明)。

具体说来,就是用(“金色的理想”)说明(“信念”),用(“明媚的春光”)说明(“温暧”),用(“火红的太阳”)说明(“光明”)。

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5、《井冈翠竹》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篇课文是一篇象征性的文章,里面包含着一定的革命情怀,作者在描写翠竹的外形后,重点叙述了翠竹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同阶段建立功勋,献出一切的精神。

文章借井冈翠竹来表现井冈人民对中国不懈的无私的贡献。

教学本篇课文时,将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拟为重点,为了突破重点,教学时须引导学生紧扣重点词句,综合所查资料,共同探讨,从中领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畅、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8、9自然段。

3、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含义。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井冈翠竹吗?

它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饭,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

二、检查预习:

“贞、稠”是翘舌音。

“蓬、腥”是后鼻音。

“殷”是整体认读音节,它的左边第二笔是“撇”,不要写成了“竖”。

“韧”字右边的“刃”不要少写“点”。

三、集体感知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反馈交流。

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3、全文共分为几部分?

四、再读课文,感受翠竹精神。

1、读1-4自然段,井冈山的翠竹“郁郁苍苍,重重叠叠。

2、竹之外形,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写。

五、静心默读,说说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师: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课主要写井冈翠竹的外形特征,以及它在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作用,本课中用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