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复习内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411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6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复习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复习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复习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复习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复习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复习内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复习内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复习内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复习内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复习内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复习内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复习内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复习内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复习内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复习内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复习内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复习内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复习内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复习内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复习内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复习内容.docx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复习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复习内容.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复习内容.docx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复习内容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复习内容

一、填空:

1、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和。

答:

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2、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和的学习方式。

答:

自主、合作、探究。

3、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答:

工具性、人文性。

4、课程目标根据、、和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答: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简答:

1、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2、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什么?

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

3、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什么?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

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

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

4、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内涵是什么?

如果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重指明:

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那么,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重在揭示:

学生“为什么而学”以及“将会怎样去学”。

这四个问题是完整的学习过程,是与学习者休戚相关的。

其中,“应学什么”的逻辑前提是“为什么而学”,“为什么而学”的问题是历史地形成的,而不是先验地预成的。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实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体的互动。

这也就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5、明确语文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地位。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概括为:

“两个基础、一个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基石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我们可以这样解读: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语文课程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祖国文化的基础。

语文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语文课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6、掌握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四大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7、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

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8、初中学段的课外阅读量是怎样的?

答:

《课标》明确指出:

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9、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答:

①识字与写字②阅读③写作④口语交际⑤综合性学习

三、论述

1、怎样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按课程标准的界说,语文教育的特点,一是人文性,二是实践性,三是民族性。

因此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

以往我们有一种失之偏颇的认识,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的讲授语文知识,要靠在严整体系指导下的一步一步的语文训练。

我们忽略了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这一基本事实,忽略了母语教育的诸多特点。

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有本质的不同。

母语教育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这些是母语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

因此,学习母语应有别于学习外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还体现在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上,即它的民族性。

比如,利用汉字形声、象形、会意等特点识字,利用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指导写字;再如,利用汉字感情色彩强烈的优势,重视语感的培养,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又如,利用汉语言文化沉淀丰厚的优势,丰富语言积累,增加文化储备。

总之,语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2、《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有四条。

这四条讲了两个内容:

一是目标的提出,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提出;二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与评价等。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3、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总目标怎样?

①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②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③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④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⑤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⑥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⑦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⑧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⑨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⑩.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这就是说,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宜多采用鼓励、赞赏等积极评价方式,因为积极的评价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

在一个班级群体中,学生个体之间在语文学习的水平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应当因人而异灵活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获得发展。

评价还能为教师改进教学服务。

教师可以通过形成性评价反思教和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及时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使学生遇到的问题能得到圆满的解决。

5、如何正确认识教师、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地位与角色。

在《标准》第三部分的“教学建议”中就提出了“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目标要求,阐述了达成目标的两条做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又如如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标准》就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让学生获取学习方法,感受学习过程,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与重组。

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任务是导学、导读、导看、导思、导行,给予学生更多自学、自读、自说、自练和自做的机会。

把课堂真正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研究,亲身感悟、体验的地方,而不要把课堂视为欣赏教师讲演、被动静听和接受结论的场所。

因此,教师角色定位:

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教学进程的引领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探究学习的合作者、创新的点拨者、资源的开发者、评价的组织者。

  

学生的角色: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者、参与者;学习活动的实践者、创新者;学习中问题的发现者、探究者;知识的建构者、批判者、发展者;探究学习的合作者、反思者;学习结果的受用者、分享者。

1、《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及其体系:

研究语文教学、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其理论体系:

①语文课程论;②语文教材论;③语文教学论;④语文教育论;⑤语文学法论;⑥语文教师论;⑦语文教史论;⑧语文教改论。

2、语文、大语文、唯语文、去语文:

语文是关于中华民族通用语——汉语言的人文学科,语文教育是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教育。

“大语文”是20世纪80年代初张孝纯提出的。

它是指语文教学领域的“最大化”。

具体地说,是指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包括课外语文教育,社会生活语文学习在内的“大语文”教学理论。

“唯语文”是指语文教学只限学校课堂的语言文字教学,语文教育不与其他学科结合、不与社会生活联系。

“去语文”又称“泛语文”,是指语文教育的无限“泛化”,语文教学过程中失去“语文”(语言文字)的本体,把语文课上成“大人文课”。

3、言语、语言、语感:

言语是与语言相对的概念,是指语言的运用及其结果(话语与文章),具有个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语言是一套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是言语的实践总结。

包括:

语系;内核(语音、语汇、语法)。

具有集体性性和理论性的特点。

语感,即语文直觉,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

就是在视听当下不假思索地从感知语音、字形而立刻理解语音、字形所表示的意义的能力。

主要是指:

(1)对语言结构、运用模式的掌握;

(2)良好的语言反应机制。

4、语文素养、语文意识:

语文素养是一个人语文方面诸多素质的整合,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情感、语文态度、语文习惯、语文方式,甚至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人格个性、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的融合。

语文意识是我们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

5、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语文综合运用的学习形态。

主要有四种形式:

(1)语文知识综合运用

(2)听说读写整体发展(3)与其他学科沟通(4)与社会生活结合。

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基于经验与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或教材)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简言之,即类似科学研究方式的学习活动。

6、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新课程”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

(2)合作学习:

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

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是中小学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其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8、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

主要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例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

它们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要素。

9、话题作文:

即以提供材料为话题的作文形式。

往往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话题作文的特点是“三开放”:

写作范围的开放——以“话题”作文;写作文体的开放——淡化文体(但不能没有文体意识);写作要求的开放——降低审题难度(但有一定的限制性)。

一般写作经过“阅读材料—引出话题—延伸拓展”三个阶段。

10、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江苏南通特级教师李吉林创立的教学方法。

它是在借鉴了我国古代诗话词话中的“意境”理论,结合国外“情景教学”原理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

它利用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及推理情境等五大情境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

在实践操作上,李吉林提出了以情境为核心的四环节教学程序:

创设情境——感知体验——引导理解——深化情感。

11、教学节奏:

教学的“紧张度”与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在教学过程中有规律的变化。

12、教学模式:

俗称“大方法”。

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型。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

13、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

语文工具性是指语文形式方面的特性,即指语文的功用性。

(1)语文是交际的工具。

(2)语文是思维的工具。

(3)语文是传递文化的工具。

(4)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生活的工具。

人文:

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语文的人文性主要是指语文教育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

具体地说,语文的人文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它包括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包含着主体意识、创造思想、责任感、独立人格、权力意识和审美精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二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它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之中。

初中语文语文新课程标准复习试题学习资料

一、填空

1、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新课标要求1—2年级的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会写(800-1000)个。

3、(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4、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5、不同学段的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需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

6、新课标要求1-2年级学生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7、(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8、(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9、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10、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判断

1、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对)

2、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终结性评价。

(错)

3、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语文课程评价更应重视定量评价。

(错)

4、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对)

5、语文学科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要从学习语音、语法知识和规则入手,逐渐训练阅读与写作,努力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错)

6、新课程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教学任务调整到品德与生活学科中去,它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错)

7、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对)

8、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教学中要多写少认。

(错)

9、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对)

10、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不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错)

三、简答题:

1、新课标的教学建议是什么?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正确导向;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系;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2、语文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学生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同时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3、综合性学习中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哪几方面

一、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二、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三、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观点;五、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4、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5、《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试述《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文素养与我们传统所说的语文能力有什么不同?

语文素养包括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还有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而语文能力指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一、填空题。

14%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__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_,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语文课程资源包括_课堂教学资源和__课外学习__资源。

  3、《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认识汉字_3500__个左右,其中小学第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_3000___个,其中__2500__个左右会写。

  4、《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并在阶段目标中作出了具体的规定,第一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_5__万字;第二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_40__万字;第三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_100__万字。

  5、新课程评价要改变过分强调_评价的甄别和选拔__的功能,倡导发挥评价_促进学生发展___,_教师提高教学___,_改进教学实践__的功能。

二、简答题。

(20%)

1、《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说: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语文素养”指的是什么?

(10分)

语文素养包括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还有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是从哪三个维度设计的?

“阶段目标”又是从哪四个方面提出要求的?

(10分)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阶段目标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

三、论述题。

20%

1、《语文课程标准》有哪四条基本理念?

请选择其中的一条加以简要论述。

(10分)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二)

一、填空

  1.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4.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5.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6.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7.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8.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9.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10.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11.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12.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

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13.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

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14.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15.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