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4116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版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版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版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版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新版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新版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新版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新版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新版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新版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新版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新版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新版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新版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新版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新版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新版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新版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docx

《新版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版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docx

新版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知识点(2013年修订版)

绪论

1.大学生应树立的学习理念?

P4自主全面创新终身

2.大学生的优良学风?

P5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4.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P6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2)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3)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

(4)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

5.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P6~7

(1)理想远大,热爱祖国。

(2)追求真理,善于创新。

(3)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4)视野开阔,胸怀宽广。

(5)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P10~11

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科学内涵:

(1)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灵魂,核心)

(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主题)

(3)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精髓)

(4)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基础)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1.理想的涵义与特征?

P14

(1)含义: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特征:

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

理想具有预见性。

实践产生理想,理想指引实践。

(目标性现实可能性超前性阶级性时代性差异性实践性)

2.信念的涵义与特征?

P16~17

(1)含义: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理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2)特征:

信念具有高于一般认识的稳定性信念具有内涵、层次上的多样性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

3.理想信念的作用?

P18~19

宏观:

(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微观:

(1)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2)引导大学生走什么路。

(3)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4.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挑战P20~22

(1)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

(2)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

面临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

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

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

5.马克思主义的特点P23~24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

(2)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3)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6.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可以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

P23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由其严密的科学体系、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是科学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前提。

7.如何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P26(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1)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8.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P29~30

社会理想决定、制约着个人理想

社会理想又是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

9.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P32

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立志须躬行

10.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P34

(1)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2)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如何?

)。

11.如何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P35~37

(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2)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3)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主精神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P39

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地位:

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2.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P41

基本要求:

(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4)爱自己的国家。

3.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P42

(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4)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4.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P43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3)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5.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P44~46

(1)经济全球化形式下要弘扬爱国主义。

(2)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6.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维护祖国统一P47~48

(1)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2)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7.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P49~50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团结统一。

(3)爱好和平。

(4)勤劳勇敢。

(5)自强不息。

8.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P51

弘扬中国古代民族精神,更要弘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

9.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P51~55

(一)时代精神的内涵: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地位:

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为什么?

(1)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2)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3)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二)如何弘扬时代精神:

(1)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2)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

10.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P61

(1)新的国家安全观包括:

政治安全、国防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

(2)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支柱与核心。

(3)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1.世界观与人生观P64

世界观:

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生观:

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1)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2)人生观从属于世界观,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人的本质:

马克思: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生目的涵义及作用P66

(一)涵义:

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二)作用:

(1)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2)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3)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3.人生态度与人生观P67

人生态度:

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

影响人生态度的因素:

认知情感意识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端正人生态度:

认真务实乐观进取否定人生态度:

拜金享乐个人主义

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

4.价值观与人生价值P69~70

价值观的含义:

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么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价值观的内容:

1、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目标价值

2、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关于价值的评价标准。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5.用科学高尚的的人生观指引人生P72~73

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6.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P74~76

(一)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1)自我价值:

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

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2)社会价值:

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衡量人生社会价值的标准:

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3)关系:

1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实现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

(1)根本尺度:

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2)基本尺度和普遍标准:

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

在社会主义社会,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是一个人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三)人生价值的评价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4)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7.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P77

社会条件

个人条件

8.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P79

走与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9.如何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P81~82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合理调控情绪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10.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P83

平等(前提)、诚信(保证)、宽容(必不可少的条件)、互助(必然要求)

11.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P84~85

12.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P85~86

(1)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

(2)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3)正确认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4)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

13.如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P87~88

(1)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

(2)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运动

(3)自觉珍爱自然,保护生态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1.道德的起源与本质P90~91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应。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道德的起源: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2)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3)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

(二)道德的本质:

(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道德带有阶级属性。

(4)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2.道德的功能与作用P91~92

(一)道德的功能:

(1)主要:

认识功能(道德反映社会现实),调节功能(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时间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2)其他:

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2)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3)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4)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5)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6)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意义P94~95

(1)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2)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3)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4.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P95~97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矝。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求。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5.正确对待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P99~100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

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既不能全盘肯定,全面照搬,也不能全盘否认,全盘抛弃。

要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标准,做好取舍和创新性的转化工作。

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和弘扬优良的道德传统,特别是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实践仍然具有借鉴意义的积极内容

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P101~106

(一)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为什么?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3)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辨证统一。

(2)社会注意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7.提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意义P108

(1)体现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2)体现了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3)体现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内容的丰富与发展

8.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P108

爱国守法—强调公民应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和护法。

明礼诚信—强调公民应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诚恳待人。

团结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与人友善。

勤俭自强—强调公民应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积极进取。

敬业奉献—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社会。

9.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P109

(1)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

准则。

(3)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

(4)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10.大学生与诚信道德P110

(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3)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1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P111~116

(一)科学内涵: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的规范和表达。

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

(1)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

(2)指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

(3)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第五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1.法律的一般含义P119~120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3)法律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综合以上三方面,可以将法律定义为: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P124~125

(1)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2)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3)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

3.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P125~128

(一)规范作用:

指引、预测、评价、强制、教育

(二)社会作用:

确立和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确立和维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确立和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

4.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P128~130

(1)法律制定(立法)

(2)法律遵守(守法)

(3)法律执行(执法)(4)法律适用(司法)

5.宪法的特征P130~131

(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2)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

(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6.宪法的作用P131

(1)确认和规范国家权力

(2)确认国家制度

(3)确认和规范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

7.宪法的基本原则P131

(1)党的领导原则。

(2)人民主权原则。

(3)人权保障原则。

(4)法治原则。

(5)民主集中制原则。

8.我国的国家制度(国体、政体)、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P133~134

(1)我国的国家制度主要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等。

(2)国体即国家性质,是国家的阶级本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是指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实现国家权力的政权体制,是形成和表现国家意志的方法。

(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9.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P137~140

(一)基本权利:

(1)平等权。

(2)政治权利和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4)人身自由权。

(5)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

(6)社会经济权。

(7)文化教育权。

(8)特定主体权。

(二)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6)其他义务。

(如夫妻有计划生育义务,父母有抚育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

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P141~150

(一)意义:

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保障国家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解决了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

(二)特征:

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体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体现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

体现继承中国法制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

体现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三)构成:

层次-宪法(统帅)、法律(主干)、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重要组成部分)

部门-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11.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P148

(1)刑法的概念:

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2)刑法的基本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当原则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

(3)犯罪概述:

(一)犯罪构成:

(1)犯罪主体:

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2)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有的心理态度(故意犯罪和犯罪过失)

(3)犯罪客体:

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盗窃的客体是财产权,对象是被盗的东西

(4)犯罪客观方面:

(危害行为、危害结果)

(二)排除犯罪的事由

(1)正当防卫:

1为了保护合法权益(目的条件)2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时间条件)3不能针对第三人防卫4不能明显超过限度,造成重大损害(限度条件)

(2)紧急避险

(三)故意犯罪形态:

(1)犯罪预备

(2)犯罪未遂: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

(3)犯罪中止: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4)犯罪既遂

(四)共同犯罪:

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

4.刑罚制度

(一)刑罚的体系

(1)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2)附加邢(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适用于犯罪的外国趋逐出境)

(二)刑罚的裁量(累犯、自首、立功、数罪并罚、缓刑)

5.犯罪种类

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

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

第六章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

1.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P153

有利于促进正确法治观念的形成

有利于理解法律的内在精神

有利于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P154

依法治国(核心内容):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执法为民(本质要求):

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文明执法

公平正义(根本价值要求):

坚持立法公正和执法公正并重、坚持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重

服务大局(重要使命)

党的领导(根本保证)

3.如何正确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P157

认识和把握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关系。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思想的关系。

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服务大局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4.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P159

含义:

是人们按照法治的理念、原则和标准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

特征:

法律至上权力制约人权保障正当程序

5.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P161

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权利与权力的关系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自由与平等的关系

实体与程序的关系

6.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P164

学习法律知识

掌握法律方法

参与法律实践

7.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P166

法律权威是指法律的内在说服力和外在强制力得到普遍的支持和服从,法律外在强制力是树立法律权威的条件,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才是法律权威的基础。

树立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

树立法律权威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树立法律权威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国家的基础

8.如何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

P167

推进依法执政

提高立法质量

严格规范公正执法

提升司法公信力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9.我们如何努力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维护者?

P168

树立法律信仰

引导他人尊重法律权威

敢于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第7章遵守行为规范锤炼高尚品格

1.维护公共秩序的意义P1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