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31课程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4136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31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物理31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物理31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物理31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物理31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物理31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物理31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物理31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物理31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物理31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物理31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物理31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物理31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物理31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物理31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物理31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物理31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物理31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物理31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物理31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理31课程实施方案.docx

《物理31课程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31课程实施方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物理31课程实施方案.docx

物理31课程实施方案

选修模块选修3-1课程实施方案

富县高级中学陈熠

本模块是选修模块。

物理学有自己的实验基础和逻辑结构,有广泛的技术应用,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在本模块中,学生将比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及其技术应用,了解它与社会发展以及人类文化的互动作用。

场是除实物以外物质存在的另一种形式。

学生将通过电场和磁场的学习加深对于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运动的多样性的认识。

本模块中的概念和规律是进一步学习物理学的基础,是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一部分。

电磁学的研究成果及其技术应用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现代生活中处处都会遇到电的知识。

本模块对于进一步学习科学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本模块划分为以下三个二级主题:

第一部分:

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

第一章电荷的相互作用

第一章教材分析

本章以自然现象为背景,问题串为线索,多种活动形式为载体,把三维目标要求渗透在活动过程里,引导学生去主动、积极地思考和探索。

本章内容突现静电知识的探究过程和方法,突出静电知识的应用价值。

本章知识中,电荷守恒与电荷相互作用规律的建立这一内容即是重点,又是难点。

1.1静电现象与电荷

内容标准

了解带电的原因,会用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的知识分析摩擦起电、感应起电,了解电荷守恒定律。

具体要求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

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

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重点:

电荷守恒定律

难点:

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1.2探究电荷相互作用规律

内容标准

知道点电荷,体会科学研究中的理想模型方法。

知道两个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通过静电力与万有引力的对比,体会自然规律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具体要求

1.掌握库仑定律,要求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公式表达,知道静电力常量.

2.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库仑扭秤的实验原理.

重点:

掌握库仑定律

难点:

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1.3静电与生活

内容标准

了解静电现象及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具体要求

1.能够举出静电现象的实例,并能识别静电现象。

2.说出静电现象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应用。

例如,通过查阅资料、阅读说明书、观察实物等方式,了解避雷针、静电除尘器、静电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等设施的基本原理。

3.列举静电现象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危害及防止静电危害的措施。

例如:

在可燃气体环境中静电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常见的预防措施。

重点:

了解静电现象及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静电现象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危害及防止静电危害。

难点:

了解避雷针、静电除尘器、静电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等设施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课时安排建议:

7课时

1.11课时1.22课时

1.31课时全章复习和评价3课时

第二章电场与示波器

第二章教材分析:

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本章通过研究电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场地本性,体验研究场地方法。

本章从电荷在电场中受电场力和电场力做功两个角度研究电场的基本性质,涉及电场的重要概念、规律和研究方法,是以后学习恒定电流、电磁学等内容所必备的知识。

本章以研究静电场为核心内容,以探索示波器的工作原理为背景,创设学习电场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电场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体验静电偏转现象。

本章将从力和能的角度探究电场的性质和学习描述电场的方法。

2.1探究电场的力的性质

内容标准

了解静电场,初步了解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

理解电场强度。

会用电场线描述电场。

具体要求

1.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知道电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形态.

2.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式,会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的计算,知道电场强度是矢量,知道电场强度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3.能根据库仑定律和电场强度的定义式推导点电荷场强的计算式,并能用此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4.知道电场的叠加原理,并应用这个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5.知道电场线的物理意义。

会用电场线描述电场的强弱和方向,了解点电荷电场线、匀强电场电场线的分布特征。

重点:

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式

难点:

对电场概念的理解、应用电场的叠加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2.2研究电场的能的性质

(一)

内容标准

知道静电力做工的特点,理解电势差。

了解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具体要求

1、理解静电力做功的特点、理解电势差的概念。

2.会计算点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从电场中一点移动到另一点时电场力所做的功。

3.了解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重点:

电场力做功的特点电势差的概念,电势能的改变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电功计算。

难点:

电势差的定义(比值)及“在电场中电场力对电荷做功引起电荷的电势能的减少”的认识。

2.3研究电场的能的性质

(二)

知道电势能、电势,进一步理解电势差。

知道等势线的物理意义。

会用等势线描述电场的强弱和方向。

具体要求

1.知道电势能,知道电势能的相对性。

2.知道电势,知道电势的相对性,能根据电场线或正、负电荷的电势能判断两点电势的高低。

3.理解电势差,明确电势差与电势零点的选择无关。

4.了解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难点:

掌握电势能与做功的关系,并能用此解决相关问题。

从不同角度认识电场、体会从功和能两个角度分析寻找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体会自然科学探究中的逻辑美.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类比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

理解掌握电势能、电势、等势面的概念及意义。

难点:

掌握电势能与做功的关系,并能用此解决相关问题。

2.4电容器电容

内容标准

观察常见电容器的构造,了解电容器的电容。

举例说明电容器在技术中的应用。

具体要求

1、知道什么是电容器及常见的电容器;

2、知道电场能的概念,知道电容器充电和放电时的能量转换;

3、理解电容器电容的概念及定义式,并能用来进行有关的计算;

4、知道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掌握平行板电容器的决定式并能运用其讨论有关问题。

2.5探究电子束在示波管中的运动

内容标准

通过探操作示波管中,弄清示波器的原理,探究电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和偏转。

具体要求

1.知道电子束会在加速电场中加速、在偏转电场中发生偏移。

2.知道电子束在示波管中的运动。

重点:

知道电子束会在加速电场中加速、在偏转电场中发生偏移知道电子束在示波管中的运动。

难点:

从力的角度和功能关系分析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第二章课时安排建议:

14课时

2.12课时2.22课时

2.32课时2.42课时

2.53课时全章复习和评价3课时

第三章从电表电路到集成电路电路

第三章教材分析:

本章涉及电阻定律、电表的改装、电路的计算等知识,本章是学习电磁学的基础。

本章以多用电表为背景,从使用多用电表的方法入手,结合电压、电流、电阻成因的分析,通过观察实验与分析论证,引导学生认识电路遵循的规律。

3.1学习使用多用电表

内容标准

初步了解多用电表的原理。

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多用电表。

具体要求

知道多用电表的组成、功能、会使用多用电表,能用多用电表测直流电压、测直流电流、测的电阻、判断二极管的极性。

学会换挡。

重点:

多用电表的表盘及其功能的认识,学会用多用电表测量基本电学量。

难点:

多用电表的表盘及其功能的认识,学会用多用电表测量基本电学量。

3.2研究电流、电压和电阻

内容标准

分析论证实、验探究电流、电压、电阻的成因

具体要求

1.明确电流的定义式及形成电流的微观机制,掌握定义式和微观表达式。

2.明确电压就是电势差,知道电路中电势变化的规律。

3.理解电阻的形成原理,知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重点:

验探究电流、电压、电阻的成因。

难点:

电流的微观机制。

3.3探究电阻定律

内容标准

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知道电阻定律。

具体要求

理解电阻定律,明确电阻的串联、并联和混联的特点。

会画等效电阻。

了解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重点:

探究电阻定律

难点:

螺旋测微器的用法。

3.4多用电表电路分析与设计

内容标准

理解多用电表的电路,会改装电表。

具体要求

理解多用电表的测量电路,初步明确多用电表的部分电路原理,会改装电流表,将测量电流和电压的量程扩大。

重点难点:

改装电表。

3.5逻辑电路与集成电路

内容标准

通过实验,观察门电路的基本作用。

初步了解逻辑电路的基本原理以及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

初步了解集成电路的作用。

关注我国集成电路以及元器件研究的发展情况。

具体要求

1.了解“与”逻辑、“或”逻辑和“非”逻辑关系的意义。

2.通过实验,认识“与”门、“或”门、“非”门电路的基本特点。

3.初步了解逻辑电路的基本原理。

能识别最简单的门电路电路图。

4.了解门电路在自动控制中应用的一些实例

5.了解集成电路的优点及其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重点:

“与”逻辑、“或”逻辑和“非”逻辑关系的意义。

利用真值表分析逻辑关系。

难点:

分析逻辑电路。

第三章课时安排建议:

12课时

3.12课时3.21课时

3.32课时3.43课时

3.51课时全章复习和评价3课时

第四章探究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第四章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建立电动势的概念。

在初中学过的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得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在此基础上,教材编排了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实验。

之后,介绍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应用。

最后,讨论了电源提高的电能及电路中的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并指出了纯电阻电路和非纯电阻电路的区别。

4.1探究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内容标准

知道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理解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具体要求

1.知道内电路、外电路的概念。

2.知道电源的内阻的意义,知道电动势和内阻是标志电源性能的两个重要参数。

3.明确电动势的物理意义,知道电动势与电压的区别。

4.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并能进行有关闭合电路的简单计算。

5.能够区分路端电压和内电压,结合实际问题理解路端电压与外电路电阻的关系。

重点:

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的物理意义,会计算电动势理解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难点:

通过探究推导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其公式,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解决电路的动态分析问题。

4.2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电阻

内容标准

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具体要求

1.理解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原理,会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2.能连接电路并完成实验操作。

3.能对实验结果进行简单的误差分析,并提出可行的改进方法。

掌握测量电源电动势的基本测量电路和测量原理。

能根据相应图线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实验误差。

重点:

通过实验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难点:

用图像处理数据,分析系统误差。

4.3案例分析

内容标准

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解题,研究欧姆表的原理。

具体要求

1.理解欧姆表的原理

2.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解题

重点:

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解题,研究欧姆表的原理。

难点:

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研究欧姆表的原理。

4.4电路中的能量

内容标准

知道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会计算电路中的能量。

具体要求

1.知道电功、电功率的概念,并能计算电功和电功率。

2.知道电流的热效应,能区分电功和电热。

了解电流做功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与守恒。

3.知道焦耳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4.了解焦耳定律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例如,电热器具等。

5.掌握闭合电路中各种功率的计算。

6.会计算最大输出功率。

重点:

知道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会计算电路中的能量。

难点:

计算电路的功率,区分纯电阻电路和非纯电阻电路,会用能量守恒计算电路中的能量。

第四章课时安排建议:

14课时

4.14课时4.22课时

4.32课时4.43课时

全章复习和评价3课时

第五章磁场与回旋加速器

第五章教材分析:

本章是电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是在学生学习电场、磁场的基础上,初步揭示电与磁的联系,加深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为学习电磁感应定律作了铺垫。

本章以电流天平实验,定量研究安培力,通过以极光和回旋加速器为背景,展开对洛伦兹力的研究。

本章通过一系列比较完整的物理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物理实验、理论思维与数学方法应用等方面得到比较充分的训练,学习探索物理世界的方法和策略。

5.1磁与人类文明

内容标准

列举磁现象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了解我国古代在磁现象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关注与磁相关的现代技术发展。

具体要求

1.能说出常见的磁现象,并能举例说明磁现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应用,例如:

指南针、磁浮列车。

2.列举我国古代对磁现象研究的杰出成就,了解这些成就对人类文明的重要影响。

例如:

指南针的发明促进了世界航海事业和世界贸易的发展。

3.举出与磁现象有关的现代科技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各种磁卡、计算机磁盘等,并能简单的分析一些应用原理。

重点:

磁场对于人类生活的作用及应用。

难点:

地磁场的特点。

5.2怎样描述磁场

内容标准

了解磁场,知道磁感应强度和磁通量。

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具体要求

1.了解磁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知道永磁体和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2.知道磁感应强度,会判定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会计算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3.知道磁通量,会计算磁通量。

4.知道磁感线的物理意义,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强弱和方向。

5.能够画出典型的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

重点:

常见磁体的磁感线分布和磁通量

难点:

磁通量的计算及磁感应强度的概念

5.3探究电流周围的磁场

内容标准

会判断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周围磁场的方向。

具体要求

·知道电流的磁效应,知道奥斯特实验在电磁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理解安培定则的内容,能应用安培定则判断电流周围的磁场方向。

·能画出直线电流、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的磁感线分布。

重点:

会用安培定则判断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周围磁场的方向。

难点:

用安培定则判断电流周围的磁场分布,用安培分子电流假说解释现象。

5.4探究安培力

内容标准

通过实验,认识安培力。

会判断安培力的方向。

会计算匀强磁场中安培力的大小。

具体要求

1.通过实验认识安培力,了解影响安培力大小和方向的因素。

2.会根据安培力公式计算安培力的大小,知道公式中各量的物理意义。

3.会用左手定则判断安培力的方向。

重点:

安培力的大小计算和方向判断。

难点:

左手定则的运用

5.5探究洛伦兹力

内容标准

通过实验,认识洛仑兹力。

会判断洛仑兹力的方向,会计算洛仑兹力的大小。

了解电子束的磁偏转原理以及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具体要求

1.通过实验认识洛仑兹力,了解影响洛仑兹力大小和方向的因素。

2.会计算电荷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洛仑兹力的大小。

3.会根据洛仑兹力计算匀强磁场中带电粒子作圆周运动的半径和周期。

4.会用左手定则判断洛仑兹力的方向。

5.了解电子束磁偏转的原理。

6.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电子束磁偏转技术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例如:

电视机中的磁偏转。

重点:

会用左手定则判断洛伦兹力的方向,会计算在匀强磁场中运动的带电粒子受到的洛伦兹力

难点:

用安培力公式和电流的微观表达式推导洛伦兹力公式。

5.6洛伦兹力与现代科技

内容标准

认识电磁现象的研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具体要求

1.了解电磁现象在医疗、交通、军事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应用,并能运用已知的电磁知识解释一些应用原理。

2.查阅资料,了解电磁现象发展的前景,认识电磁现象的研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重点:

理解回旋加速器、质谱仪、速度选择器的工作原理。

难点: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理解回旋加速器、质谱仪、速度选择器的工作原理。

第五章课时安排建议:

15课时

3.11课时3.22课时

3.33课时3.43课时

3.53课时全章复习和评价3课时

第二部分高二年级理科学生学情分析

  1.研究学生实际情况,防止两极分化。

进入高二年级,文理分科之后,一部分老师认为学习理科的都是物理程度好的学生,进度加快,难度提高,使原本一些很吃力的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影响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进而导致成绩下降,产生两极分化。

  2.讲清思路,渗透方法。

引入概念、得出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关键在于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思路要力求简洁、顺畅。

物理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方法,不仅对物理学的研究,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甚至社会科学的研究都有较大影响。

能力的高低,一定意义上表现为掌握方法的多少和运用方法的灵活、熟练程度。

要特别注意的是方法的渗透和潜移默化,而不是将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对知识既要讲清,又不能什么都讲清,要给学生留有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的余地。

主干知识要讲好,派生性的知识不一定全由教师来讲述。

  4.加实验对学习物理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学生实验必须保质保量,一丝不苟地让学生完成,甚至可以让学生根据现有实验条件,拓展性的做一些实验。

高二年级教学内容主要是电磁学,电学实验是历年高考必考内容,这说明电学实验最能体现一个学生的实验素养。

为了鼓励学生多动手,尽可能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还可以创造条件,将一部分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实验。

还可以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放在新课教学之前,变为科学探究。

第三部分:

模块内容特点和教学建议

一、本模块学习内容具有如下特点:

⒈本模块是高中物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对“场是除实物以外物质存在的另一种形式”的认识,学生通过电场和磁场的学习不仅要知道电场和磁场的基本性质,了解电场和磁场规律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而且要加深对于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运动的多样性的认识。

第二是关于电路的学习。

电路是电能传递的途径,在高中阶段主要是探究闭合电路的规律,同时要认识电路元器件和电路参数的物理意义等,了解电路的研究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电磁学内容相对独立,规律多、实验多、概念抽象、与现代科技联系紧密是本模块的显著特点。

⒉在教学要求上,课程标准比教学大纲更具体、更容易把握。

教学大纲把教学要求分为A、B两个层次。

A层次:

较低要求的层次。

所列知识的内容,在高中阶段不宜深入展开,或在初中阶段已经做过较为详细的讨论。

B层次:

较高要求的层次,两个层次的要求很笼统,教师较难把握,容易形成单一的记忆、接收、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偏重知识与技能,轻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标准在三级主题中,通过“了解”、“认识”、“理解”、“应用”、“独立操作”、“经历”、“领悟”等一系列行为动词,具体的给出了知识技能目标和体验性要求的目标,操作性更强。

特别是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更注重课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例如:

“通过静电力与万有引力的对比,体会自然规律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关注我国集成电路以及元器件研究的发展情况。

”;“了解我国古代在磁现象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了解电子束的磁偏转原理以及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认识电磁现象的研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

课程标准还加强了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课程标准中提供了大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增加了与社会生产和技术相关的物理学知识,改封闭型课程为开放性课程,着眼于现实问题的解决,着眼于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

例如:

“举例说明电容器在技术中的应用。

”;“了解焦耳定律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关注与磁相关的磁现代技术的发展。

”;“了解电子束的磁偏转原理以及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认识电磁现象的研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等

⒊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本模块在内容调整上的变化如下:

⑴删去或淡化了一些有繁杂计算、难度较大的经典物理内容和在初中已经重点学过的内容。

例如:

电场中的“元电荷、等势面、静电屏蔽、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示波管、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等。

电路中的“欧姆定律、伏安法测电阻、半导体及其应用、超导及其应用、电功和电功率、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闭合电路中的能量转化、串联电池组的电动势和内阻”等。

磁场中的“地磁场、磁性材料、分子电流假说、磁电式电表原理”等。

⑵增加了与社会及人类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加强了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渗透。

例如:

电路中的:

“观察并尝试识别常见的电路元器件,初步了解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初步了解多用电表的原理;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多用电表;通过实验,观察门电路的基本作用;初步了解逻辑电路的基本原理以及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初步了解集成电路的作用;关注我国集成电路以及元器件研究的发展情况。

磁场中的:

“列举磁现象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了解我国古代在磁现象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关注与磁相关的现代技术发展、认识电磁现象的研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

⑶增加了突出物理思想和方法的内容:

例如:

电场中的:

“知道点电荷,体会科学研究中的理想模型方法”等。

⒋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要求:

课程标准在本模块一共有9个活动建议。

重视通过科学探究进行学习。

强调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科学探究和设计制作活动、调查和参观访问、收集资料、从网上和科技书刊上查阅资料等活动途径获取知识。

并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本模块内容中可供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素材非常多:

例如“静电的危害和预防、新型电热器的发热原理、家用电器的伏安特性、半导体及超导材料的应用、电磁灶的结构和原理、传感器在自动控制中的作用”等。

⒌许多内容适合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适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实验技能等素质。

比如:

建立理想模型的方法、类比的方法;用电场线、磁感线描述场的方法;我国古代在此现象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我国集成电路以及元器件研究的发展情况;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多用电表等等。

二、教学建议

教学中要对比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把握好课程标准要求达到的程度。

要突出过程和方法的教学,避免结论式教学,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要坚决克服备课只备知识,忽视教学环节的设计、忽视学生活动的设计、忽视过程方法的设计等。

概念的教学要以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为重点,探究物理规律要以揭示物理规律的过程为重点。

要重视物理思想方法的教学。

例如:

理想化模型法、控制变量法、类比法等。

通过物理思想方法的教学,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学会研究、学会思考、学会进行科学探索等。

要注重知识与现实生活、生产、现代科技的密切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作用。

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以情感目标为动力,和谐渗透,这样能对认知、智能目标的达成起到催化作用。

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能够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使学生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促使其智商与情商的和谐提高。

⒈对于静电现象,课程标准要求“了解静电现象及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用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的知识分析静电现象。

”教学中要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