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化常识题如何巧辨正误.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4317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文化常识题如何巧辨正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古文化常识题如何巧辨正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古文化常识题如何巧辨正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古文化常识题如何巧辨正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古文化常识题如何巧辨正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古文化常识题如何巧辨正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古文化常识题如何巧辨正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古文化常识题如何巧辨正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古文化常识题如何巧辨正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古文化常识题如何巧辨正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古文化常识题如何巧辨正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古文化常识题如何巧辨正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古文化常识题如何巧辨正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古文化常识题如何巧辨正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文化常识题如何巧辨正误.docx

《古文化常识题如何巧辨正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文化常识题如何巧辨正误.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文化常识题如何巧辨正误.docx

古文化常识题如何巧辨正误

提升解题技能(三) “古文化常识题”如何巧辨正误

考纲解读: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这个变化足见对古代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

古代文化知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是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

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除了重视平时的积累外(尤其要着重积累教材中的文化知识),也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

明确考查内容

常考内容

高考印证

称谓姓名

2016年全国甲卷考查“中宫”“陛下”,2016年全国乙卷考查“首相”,2016年全国丙卷考查“致仕”,2015年全国Ⅰ卷考查“庙号”“太子”,2015年全国Ⅱ卷考查“字”“谥号”。

官职科举

2016年全国甲卷考查“吏部”,2016年全国乙卷考查“有司”,2016年全国丙卷考查“礼部”“教坊司”,2015年全国Ⅰ卷考查“兵部”“登进士第”。

历史常识

2016年全国乙卷考查“契丹”,2016年全国丙卷考查“两京”。

服饰常识

2014年全国大纲卷考查“解褐”。

礼制常识

2016年全国甲卷考查“移疾”,2016年全国乙卷考查“建储”,2015年全国Ⅱ卷考查“嗣位”,2014年全国大纲卷考查“南面”。

文学常识

2014年全国大纲卷考查“《春秋》”。

(二)明确命题规则

1.熟悉的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的考查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因此命题侧重于考查考生熟悉的文化常识。

这类文化常识是命题人出题的重点,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为熟悉的。

熟悉的文化常识可依据平时所学知识直接判断。

2.生僻的文化常识

高考命题要依据选文来设题,因此,难免有生僻、偏难的题目出现。

但这类生僻的文化常识有的与教材(注意:

不仅是语文教材,还包括历史、地理等)中某些文化常识相同或相关,有的跟选文内容密切相关(选文中有诸多信息显示了其内涵)。

这类题目表面上生僻,实则暗含了诸多“熟悉”因素。

对这类文化常识要多依据选文内容来判断。

二、掌握解题技法——考场解题有诀窍

[典例](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

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

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

翛不能用。

迁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

“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

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

“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

”时谓名言。

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

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

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

是日,金人遂登城。

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技巧预演]

A项,可根据平时知识积累中的“及第”推断,“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可判断A项正确;B项,联系历史中学过封建朝代的“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兵部”管军事等知识,可推断B项正确;比较难判断的是C、D两项,联系掌握的教材中有关君主称号的知识和选文内容来推断,古代君主有年号、庙号等,表时间多用年号,表称谓多用庙号,“钦宗”应该是庙号,C项正确;D项可联系所学历史知识,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太子”不能指其他儿子。

[答案] D

[参考译文]

孙傅,字伯野,是海州人。

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

当时,蔡翛是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大事,劝他尽快有所改变,否则一定失败。

蔡翛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孙傅)升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年,高丽入朝进贡,高丽使者经过的地方,官府征调民夫建造船只,引起骚动,用度又颇多。

孙傅上书说:

“滥用民力妨碍农事,却对中国没有丝毫好处。

”宰相认为他的言论和苏轼的一样,上奏把他贬谪到蕲州。

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观点虽偶然与苏轼相同,意思也没有别的,是依凭职责议论时事,可是责罚他就错了,许翰也被免去官职。

靖康元年,孙傅被征召为给事中,升任兵部尚书。

上奏折请求恢复祖宗的法律制度,钦宗问他为什么,孙傅说:

“祖宗的法律对百姓有好处,熙、丰年间的法律对国家有好处,崇、观年间的法律对奸恶的人有好处。

”当时的人称他的话是名言。

十一月,被授予尚书右丞,不久改任同知枢密院。

金人围攻都城,孙傅日夜亲自迎着箭雨飞石防御。

金兵分四路呼喊着进攻,宋军失败后退,掉到护龙河里,河里填满尸体,城门也急忙关闭。

这一天,金兵最终攻进城里。

第二年正月,钦宗到金兵元帅营中,让孙傅辅佐太子留守京城,仍然兼任少傅。

[方略形成]

文化常识题解题2步骤

[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

父岳,后唐太常卿。

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

岳时退居洛中,语家人曰:

“吾儿风骨秀异,所未知者寿耳。

今世难未息,得与老夫皆为温、洛之叟足矣。

”故名之温叟。

汉祖南下,温叟自洛从至郑州,称疾不行。

及入汴,温叟久之方至,授驾部郎中。

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

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

温叟与张昭同修汉隐帝及周祖实录。

恭帝即位,迁工部侍郎兼判国子祭酒事。

建隆九年,拜御史中丞。

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

(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唐是五代政权之一,李存勖所建,都洛阳。

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文中“汉祖(南下)”指“后汉高祖(南下时)”。

B.称疾,是古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托词,当事人本身或许没有生病,却以生病为由,以回避某事某人,文中“称疾不行”暗示传主的微妙心态。

C.祭酒,古代学官名。

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

刘温叟当时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兼任国子监主管。

D.丁内艰,是指遭遇父亲去世。

古代朝廷官员,无论任什么官职,遭遇父母亲去世,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一段时间。

是谓丁艰,亦称“丁忧”。

解析:

选D 第一步,根据积累,初步判断。

调动平时积累的文化常识,很容易判定A、B两项正确。

第二步,联系推断,排疑解难。

此题可联系选文内容,判定疑难项C和D的正误。

刘温叟有过修编皇帝实录文献的经历,其后担任的“祭酒”一职也应当与“学问”有关,“祭酒”是学官应当没错。

“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兼任国子监主管”文中有对应信息“工部侍郎兼判国子祭酒事”;“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文中无对应信息,但高考不可能在相对生僻的时间、沿革方面设题,故可确定C项正确。

文中“丁内艰,退居西洛”显示了D项的全部信息,但细分析会发现D项说的“丁艰”包含父母双方,选文说的是“丁内艰”。

据此推断“丁内艰”应是遭遇母亲去世,因为母亲的角色是在家内。

故可判定D项错误。

参考译文: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

其父刘岳,任后唐太常卿。

温叟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书法。

刘岳退居洛中时,对家人说:

“我的儿子风骨秀异,不能预知的只是寿命长短罢了,当今世道混乱,我儿能够与我都成为温、洛之间的老叟则足矣。

”所以给他取名为温叟。

后汉高祖南下时,温叟从洛阳跟从到郑州后,称病不行。

进入汴京后,温叟很迟才到来,授任他为驾部郎中。

显德初年,升任礼部侍郎、知贡举,录取进士十六名。

有人向皇帝诬陷他们,皇帝发怒,斥除其中十二人,把温叟贬任为太子詹事。

温叟实际上并无私心,后来几年,被斥除的人相继考中。

温叟与张昭共同修撰后汉隐帝及周太祖实录,恭帝即位,升任他为工部侍郎兼判国子祭酒事。

建隆元年,任御史中丞。

遭母丧,退居西洛,不久恢复本官。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

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曰:

“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

”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

行省辟之,谢去。

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

“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

”太祖曰:

“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

吾行相君矣。

”基顿首曰:

“是如易柱,须得大木。

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

”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

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

“宪有相才无相器。

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

”帝问汪广洋,曰:

“此褊浅殆甚于宪。

”又问胡惟庸,曰:

“譬之驾,惧其偾辕也。

”后宪、广洋、惟庸皆败。

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

明年赐归老于乡。

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

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

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明史·刘基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顺:

元宁宗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国君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

B.辟: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前文中的“除”意义相同,均为“征召”的意思。

C.顿首:

叩头,头叩地而拜。

古代的九种礼拜形式之一。

此处刘基为辞受丞相一职而拜。

D.卒:

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大夫死曰“卒”,刘基属于大夫阶层。

解析:

选B 第一步,根据积累,初步判断。

调动平时积累的文化常识,很容易判定A、C两项正确。

第二步,联系推断,排疑解难。

此题可联系选文内容,判定疑难项B和D的正误。

文中显示:

刘伯温考中了进士,按照古代的选官制度,当然就会被任命,因此“除”应是“任命”的意思,而不是“征召”之意;做官有廉直声誉,当然会被主管部门“征召”。

故可确定B项错误。

参考译文:

刘基,字伯温,是青田人。

刘基小的时候很聪明,他的老师郑复初对刘基的父亲说:

“您祖上德行深厚,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您家门庭。

”元朝至顺年间,刘基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高安县县丞,有清廉正直的名声。

行省征召他,他推辞拒绝。

西蜀人赵天泽评论江东人物,第一个就推崇刘基,认为他是诸葛孔明一类的人。

起初,太祖因为某事责怪丞相李善长,刘基说:

“李善长是有功勋的老臣,能够协调诸将的关系。

”太祖说:

“他多次要陷害你,你却替他说话?

我要让你做丞相。

”刘基叩首说:

“这样做就比如换柱子,必须用大木头才行。

如果捆束小木头做柱子,房子马上就会倾覆的。

”等到李善长被罢免,太祖打算让杨宪做丞相。

杨宪一向和刘基交好,刘基却极力说不行,他说:

“杨宪有丞相的才能却没有丞相的器量。

做宰相的人,处事须心平如水,把义理作为行使权力的标准,而自己的私见不参与其中,杨宪却不是这样。

”皇帝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说:

“这个人大概比杨宪还要器量狭小浅薄。

”皇帝又问胡惟庸如何,刘基回答说:

“就譬如驾车,我担心他会把车辕给毁坏。

”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出事被杀。

洪武三年任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

封爵为诚意伯。

第二年赐他告老还乡。

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料事如神。

到此时回到山林隐居,只是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

八年,刘基病重,过了一个月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

                ——“古文化常识题”验收达标练

一、“古文化常识题”语段对点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

好学,嗜《汉书》,崖略暗诵。

贞观中,第进士,解褐着作佐郎,袭父爵。

兄弟友睦,事诸舅谨甚。

召拜太子司议郎,累迁吏部侍郎。

上元初,帝观酺翔鸾阁,时赤县与太常音技分东西朋,帝诏雍王贤主东,周王显主西,因以角胜,处俊曰:

“礼所以示童子无诳者,恐其欺诈之心生也。

二王春秋少,意操未定,乃公朋造党使相夸,非所以导仁义,示雍和也。

”帝遽止,叹曰:

“处俊远识,非众臣所逮。

”开耀元年卒,年七十五。

帝哀叹其忠,举哀光顺门,祭以少牢,赙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百官赴哭,官庀葬事。

(节选自《新唐书·郝处俊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

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文中用以指年龄。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

解析:

选B 根据积累的文化常识可知:

吏部掌管全国文官,兵部掌管全国武官。

故选B。

参考译文: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

他爱好学习,特别喜欢《汉书》,大致都能背下来。

贞观年间,考中进士,任着作佐郎,承袭父亲的封爵。

兄弟间和睦友爱,侍奉舅舅们很是恭敬。

朝廷召他去任太子司议郎,逐步升官至吏部侍郎。

上元初年,高宗皇帝在翔鸾阁大宴群臣。

那时赤县与太常的音乐演出班子分东西朋,皇帝诏令雍王贤掌握东朋,令周王显掌握西朋,要他们比赛角胜。

郝处俊劝说:

“礼中要教育孩子不说谎,是担心孩子们会生出欺诈之心。

现在两位王还很年轻,意志品德尚未定型,就让他们聚朋结党,相互夸示,这不是教导仁义、表现雍容和祥的办法。

”皇帝于是即刻制止,并感叹:

“处俊有远见卓识,非一般臣子所能比得上。

”开耀元年(681)死,终年七十五岁。

皇帝哀叹他的忠心赤诚,为他在光顺门举哀,用少牢祭奠,送治丧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令百官都去哭祭,官家安排其入葬事宜。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

岁癸巳,奂微服北渡,冠氏帅赵寿之即延致奂,待以师友之礼。

门人有自京师载书来者,因得聚而读之。

东平严实闻奂名,数问其行藏,奂终不一诣。

戊戌,试诸道进士。

奂试东平,两中赋论第一。

从监试官北上,谒中书耶律楚材,楚材奏荐之,授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

……在官十年,乃请老于燕之行台。

奂博览强记,作文务去陈言,以蹈袭古人为耻。

朝廷诸老,皆折行辈与之交。

关中虽号多士,名未有出奂右者。

(选自《元史·杨奂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

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目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

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

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解析:

选B 根据积累的文化常识可知:

“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错误,“微服私访”的还有帝王。

参考译文:

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

癸巳年,杨奂着便装渡黄河北上,冠氏帅赵寿之立即邀请杨奂前来,以师友的礼节对待他。

杨奂门人中有人从京师运载书籍前来冠氏,因此得以相聚读书。

东平严实听说杨奂的名声,多次询问他的行止,杨奂始终不去拜见严实。

戊戌年,考试各道进士。

杨奂就试于东平,两道考试都中诗赋、策论第一。

随监试官北上,拜见中书令耶律楚材,耶律楚材上奏推荐杨奂,任命他为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

……在任十年,于是向燕京的行台请求退休。

杨奂博览群书,长于记忆,作文章务必去除陈词滥调,以因袭古人为耻辱。

朝廷中诸位年高德重者,都降低辈分与他交往。

关中地区虽然号称人才众多,但名声没有超过杨奂的。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崔慰祖字悦宗,清河东武城人也。

父庆绪,永明中为梁州刺史。

慰祖解褐奉朝请。

……与丹阳丞刘渢素善,遥光据东府反,慰祖在城内。

城未溃一日,渢谓之曰:

“卿有老母,宜出。

”命门者出之。

慰祖诣阙自首,系尚方,病卒。

慰祖着海岱志,起太公迄西晋人物,为四十卷,半成。

临卒,与从弟纬书云:

“常欲更注迁、固二史,采史、汉所漏二百馀事,在厨簏,可检写之,以存大意。

海岱志良未周悉,可写数本付护军诸从事人一通,及友人任昉、徐寅、刘洋、裴揆,令后世知吾微有素业也。

(选自《南齐书》列传第三十三)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换上官服,入仕做官。

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

又可借指宫廷。

“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古代其他人的死亡均称为“死”。

D.“从事”,官名。

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如别驾、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史。

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都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解析:

选C 根据积累的文化常识可知:

死就是指古代平民的死亡,而非泛指其他所有人的死亡。

故选C。

参考译文:

崔慰祖,字悦宗,是清河郡东武城人。

父亲崔庆绪,永明年间担任梁州刺史。

崔慰祖脱去布衣做官担任奉朝请。

……崔慰祖和丹阳县丞刘渢一向要好,萧遥光占据东府造反时,崔慰祖正在城内。

在城池还没有被攻下的一天,刘渢对崔慰祖说:

“你家中有老母亲,应当赶快出城去。

”于是命守门人放他出去,崔慰祖(出城后)就去朝廷自首,被囚禁在尚方,病死。

崔慰祖着有《海岱志》,记载了从太公时起到西晋时止的人物,写到四十卷,完成了一半。

临死时,写信给堂弟崔纬说:

“常想再注释司马迁、班固两人的历史着作,已搜集到《史记》、《汉书》遗漏未载的二百多件事,放在橱柜竹箱中,你可以整理好写出来,以保存它的大意。

《海岱志》确实不够完善详细,你可抄写几本,交给护军各位从事每人一本,也给朋友任昉、徐寅、刘洋、裴揆等,让后世的人知道我稍微有些清高的事业。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吴佑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

父恢,为南海太守。

佑年十二,随从到官。

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佑谏曰:

“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

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昔马援以薏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

”恢乃止。

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佑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

功曹以佑倨,请黜之。

太守曰:

“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

”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

迁胶东侯相。

佑政唯仁简,以身率物。

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

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

(选自《后汉书·吴佑传》,有删节)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人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太守,是郡守的尊称。

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吏。

C.孝廉,是秦始皇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代,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D.杀青,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用火烤去竹简的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虫蛀,这道工序称为杀青。

后来泛指书籍定稿。

解析:

选C 第一步,根据积累的文化常识可初步判定A、B两项正确。

第二步,可联系历史教材中西汉的“察举”制,确定“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而非秦始皇设立。

参考译文:

吴佑字季英,陈留长垣人。

父亲吴恢,任南海太守。

吴佑十二岁时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

父亲想烤竹简刻经书,吴佑劝道:

“现在父亲越过五岭,远在海边,这里风俗简陋,但旧时有许多珠宝珍奇,上被国家猜疑,下被诸侯寄望。

如果把书写成,恐怕要用两辆车来载运。

从前马援因为运回薏苡招致毁谤,这是容易让人产生嫌疑的事情,前代的贤人对此也是十分慎重的。

”吴恢于是就不写书了。

后来被举为孝廉,将前去应召,郡里给他饯行,吴佑跟小吏雍丘黄真畅谈多时,与他结友而别。

功曹认为他太傲慢了,请求罢免他。

太守说:

“吴季英有知人之明,你先不要多言。

”黄真后来也被举荐为孝廉,拜新蔡县令,世人称赞他清廉有节操。

吴佑后来升为胶东侯相。

他为政力求仁慈清简,以身作则。

百姓有到官府打官司的,他总是先闭门自责,然后再审断诉讼,用道理开导他们。

或亲自到百姓居住的地方调解,使双方和解。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刘子玄,名知几,以玄宗讳嫌,故以字行。

年十二,父藏器为授《古文尚书》,业不进,父怒,楚督之。

及闻为诸兄讲《春秋左氏》,冒往听,退辄辨析所疑,叹曰:

“书如是,儿何怠!

”父奇其意,许授《左氏》。

逾年,遂通览群史。

与兄知柔俱以善文词知名。

擢进士第,调获嘉主簿。

子玄领国史且三十年,官虽徙,职常如旧。

礼部尚书郑惟忠尝问:

“自古文士多,史才少,何耶?

”对曰:

“史有三长:

才、学、识。

世罕兼之,故史者少。

夫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殖货;有才无学,犹巧匠无楩楠斧斤,弗能成室。

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

”时以为笃论。

子玄善持论,辩据明锐,视诸儒皆出其下,朝有论着辄豫。

殁后,帝读《史通》称善。

追赠工部尚书,谥曰文。

(节选自《新唐书·刘知几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嫌”就是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

如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B.擢进士第,即进士及第,指参加殿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C.礼部是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主要负责管理国家的典章礼仪,科举考试和学校教育等事务。

D.“谥”即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扬其德行功绩。

解析:

选D 第一步,根据积累的文化常识可判定A、B两项正确。

第二步,联系历史教材相关内容,可知C项正确;联系语文教材注释中对谥号的解读,可知谥号有三类:

表扬、批评和同情。

参考译文:

刘子玄,名知几,因为避唐玄宗的名讳,所以就用他的字来代替。

十二岁时,父亲刘藏器给他讲授《古文尚书》,学业不见长进,父亲恼怒,用杖责打来督促他。

等到后来听说父亲要给兄长们讲授《春秋左氏传》,刘子玄便混在兄弟里面去听,回来后就剖析疑难的问题,感叹说:

“《古文尚书》要是像这样,我怎么会懈怠呢!

”父亲对他的想法感到很惊异,答应给他讲授《春秋左氏传》。

过了一年,刘子玄就通览了各种史书。

他和他的兄长知柔都以擅长文词知名。

后来考中进士,调任获嘉主簿。

刘子玄统管国史的编修将近三十年,官职即使变更了,编修国史的职责依然如旧。

礼部尚书郑惟忠曾经问他:

“自古以来文士多,修史的人才少,为什么呢?

”刘子玄回答说:

“修史有三种特长:

才华、学养、见识。

世上很少有人能三者兼有,所以修史的人才少。

有学养无才华的人,犹如愚蠢的商人拿着铜钱,却买不到东西;有才华无学养的人,犹如能工巧匠却没有楩木楠木做的好斧头,建不成房屋。

好的坏的一定要记下来,使骄傲的国君乱臣贼子感到害怕。

”当时的人们认为他说的是确论。

刘子玄善于提出新的见解,论辩考据清晰敏锐,认为当时的那些文士们都不如自己,朝廷有所论着他总要参与修撰。

在他去世后,玄宗阅读《史通》,称赞写得好。

追赠他为工部尚书,谥号为文。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魏收,字伯起,钜鹿下曲阳人也。

收少机警,不持细行。

年十五,颇已属文。

及随父赴边,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

荥阳郑伯调之曰:

“魏郎弄戟多少?

”收惭,遂折节读书。

积年,以文华显。

初除太学博士。

永安三年,右迁为北主客郎中。

节闵帝立,妙简近侍,诏试收为封禅书。

收下笔便就,不立稿草,文将千言,所改无几。

时黄门郎贾思同侍立,深奇之,白帝曰:

“虽七步之才,无以过此。

”迁散骑侍郎,并修国史,俄兼中书侍郎,时年二十六。

(选自《北史》,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指古代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郎中”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为照顾帝王饮食起居、身体保健。

C.“封禅”指中国古代帝王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