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5《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指导.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4583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045《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0045《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0045《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0045《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0045《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0045《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0045《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0045《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0045《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0045《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0045《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0045《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0045《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0045《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0045《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0045《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0045《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0045《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0045《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0045《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045《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指导.docx

《0045《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45《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指导.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045《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指导.docx

0045《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指导

0045《古代汉语》2014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所以它也是一门工具课。

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学习的对象是古代汉语书面语系统中的文言,不包括古白话,古代汉语课程包括两部分内容:

1、古代汉语文选;2、古代汉语通论。

学好文言,是学习《古代文学作品选》等其他课程的基础,对本专业学生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一)该课程的考试为闭卷考试,试卷主要有七种题型,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题型说明

题型一:

单项选择题

题型二:

多项选择题

题型三:

释词题

题型四:

简答题

题型五:

古文今译题

题型六:

古文标点题

题型七:

古注阅读题

二、复习重点内容

(一)古代汉语文选

**重点考察篇目:

1.《孟子·许行》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孔子曰:

‘大哉,尧之为君!

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君哉,舜也!

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

’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

亦不用于耕耳。

2.《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3.《论语·侍坐》

子路率尔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4.《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5.《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

“国不堪贰。

君将若之何?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6.《史记·管晏列传》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

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弗谢,入闺。

久之,越石父请绝。

晏子懼然,摄衣冠谢曰:

“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

”石父曰:

“不然。

吾闻君子离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

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知在缧绁之中。

”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7.《段太尉逸事状》

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袒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

8.古注标点

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食昴昭王疑之夫精诚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寤也愿大王孰察之昔玉人献宝楚王刖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辟世恐遭此患愿大王孰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毋使臣箕子接舆所笑

9.古注阅读

(1)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虞人守苑囿之吏也招之当以皮冠而以旌故不至也)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志士守义者也君子固穷故常念死无棺椁没沟壑而不恨也勇士义勇者也元首也以义则丧首不顾也孔子奚取取守死善道非礼招己则不往言虞人不得其招尚不往如何君子而不待其招直事妄见诸侯者何为也)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尺小寻大不可枉大就小而以要利也。

(2)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仁者有仁心仁闻而能扩而充之以行先王之道者也播恶于众谓贻患于下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朝音潮○此言不仁而在高位之祸也道义理也揆度也法制度也道揆谓以义理度量事物而制其宜法守谓以法度自守工官也度即法也君子小人以位而言也由上无道揆故下无法守无道揆则朝不信道而君子犯义无法守则工不信度而小人犯刑有此六者其国必亡其不亡者侥幸而已)

(二)古代汉语通论

以下我们就古代汉语通论部分的主要知识点作一个小结,各主要知识点的具体内容大家可以详细参考我们的讲义。

一、虚词语言点:

**“之”的连词用法:

连词“之”也有两个主要的语法功能,即连词“之”所连接的前项和后项,主要有两类:

一是定语和中心语,形成偏正关系;二是主语和谓语,形成主谓关系。

  1、连接偏正关系,即定语和中心语。

其中又包括领有关系、同一关系、修饰关系三种。

如“吾不忍梦得之穷。

”中的“之”用作连词,连接领有关系。

2、连接主谓关系。

作用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使成主谓词组在句子中充当成份,这种“之”字不用译出。

  学习连词“之”时,有两个问题要注意:

  第一,“之”字连接偏正词组时,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关系并不一样,有限制关系、有同一关系,还有修饰关系,因此在翻译这个偏正词组时,不能一律把“之”译成“的”。

有的要加比况性的词语,有的则可以不译。

  第二,“之”字连接主谓词组,在翻译时不用译出。

我们学习“之”字的这种用法时,应着重体会它在连接词与词时的结构作用。

**“以”的介词用法

1、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拿”、“凭”等等。

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3、表示原因,如“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

”中得“以”就是表示原因的介词。

4、表示时间:

**“以”的连词用法

1、连接的前项常是手段、方式,后项常是目的、结果,可以连接词组,也可以连接复句的两个分句。

2、连接名词和方位词,在句中作定语或状语。

**“则”的连词用法

连词“则”字的作用,主要是在复句中,连接分句。

连词“则”连接得最多的是三种关系:

1、连接顺承关系。

2、连接条件关系、假设关系。

如“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中的“则”连词,表示假设。

3、连接并列关系。

**“其”的语气词用法:

语气词“其”主要表示以下语气:

1、表示估计、推测;

2、表示反问;

3、表示劝告、祈使。

此外,其可用作代词,例如“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中的“其”就用作代词,指代“越国以鄙远”,作“难”的主语

**代词“所”的用法

1、“所”字词组的构成,例如: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庖丁解牛》)

2、“所”的称代对象,例如:

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处所

**“焉”的用法

“焉”作代词,是个合音字,等于“于+是”,有的书上称为作“兼词”。

2、实词语言点

**“或”、“莫”的用法:

“或”、“莫”是古代汉语特有的无定代词,现代汉语中没有与它们相当的代词。

**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古代汉语的普通名词却常常可以直接修饰动词作状语,这时其名词的性质并没有改变,是古代汉语名词本身的一种语法功能。

其具体作用常见的有五种:

1、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

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

如“吾得兄事之。

”“楚田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

3、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处所,有“在……”的意思。

4、表示动作进行的工具凭借或依据,有“用……”或“依据……”的意思。

5、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动词的使动、被动的主要用法:

(一)使动

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句子表达的“主——动宾”内容,变成“主——使宾动”的内容,实际上是以动宾式表达兼语式的内容,以精练的结构表达了复杂的思想。

(二)被动

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发出者,而是承受动作的受事者,那它就是被动的。

古代汉语被动的表达通过有结构标志和没有结构标志的两种句式:

   1、用没有结构标志的句式表达被动的。

2、用有结构标志的被动句,大致有以下几种结构类型:

A、“于(乎)”用在动词后引进主动者。

B、“为”、“见”、“被”直接用在动词前,表示被动。

C、用“见(为、被)……于”结构的。

D、“为”、“被”用在动词前引进主动者。

E、用“为(被)……所”结构的。

**词类活用的主要类型:

(除以下罗列的知识点外,注意掌握讲义中所分析的例句)

词类活用

(一)定义: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做词类活用。

(二)名词用作动词

(1)用作一般动词

(2)用作使动

(3)用作意动

(三)形容词用作动词

(1)用作一般动词

(2)用作使动

(3)用作意动

(四)数词用作动词

(1)用作一般动词

(2)用作使动

(3)几个数词的特殊用法

夫谋之一不见用。

(“一”字当“一时”讲。

三、句子语言点:

**古代汉语中宾语置于动词的几种类型:

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位于动词之前,常见的如“谁、奚、安、何”。

2、在否定词“不、未、毋、莫”的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多位于动词之前。

3、宾语用代词“是”“之”复指,位于动词之前。

**双宾语

在句子中,谓语动词所带的两个宾语叫双宾语。

**掌握判断句的句式。

所谓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词组对主语进行判断,表示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一种句式。

四、文字知识点

**“六书”的定义及汉字结构的判断:

“六书”一词,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

“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但这里只是提到“六书”,而未指出“六书”的具体内涵。

后来关于“六书”的解释,有三家:

1、班固《汉书·艺文志》:

“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2、(东汉)郑玄《〈周礼·地官·保氏〉注》:

“六书:

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3、许慎《说文解字·叙》中提到的: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三家提出的造字条例只是名称和顺序略有区别,但含义基本相同。

现在学术界介绍“六书说”,通常采用的是许慎的名称,班固的顺序。

 许慎《说文解字》对“六书”作的解释和举例是: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武信是也。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说文解字》说解字形主要根据小篆。

**“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汉字形体演变

汉子的形体演变经历了甲骨文,西周金文,大篆与六国古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小篆和小篆以前的文字,文字学史上认为是古文字,隶书及以后的文字是今文字。

**异体字繁简字:

古今字,是对前代数词数义共享的统用字与后世为示区别而出现的分化字的称呼。

如“禽擒”。

异体字,就是形体不同,但记录着同一个词,即“音义皆同”的字。

繁简字,在表示同一个词和意义的字中,笔画多的叫繁体字,繁体字被简化后笔画少的叫做简体字。

五、词汇知识点

**本义、引申义的定义以及判断:

词的本义,就是一个词的众多义项中,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资参证的比较原始的意义。

它是与引申义相对而言的,本义是词义的源头。

本义是词义的源头,是比较原始的意义在于:

汉语历史悠久,而记录汉语的汉字才不过几千年的历史,在汉字产生以前,一个词的本义究竟是什么,很难确切地考证清楚,我们所谈的只能是有语言文字材料能证明的本义。

例如“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中就是用了“本”的本义,指树木的根。

引申义是一个词在本义的基础上发展衍化出来的其他意义,是与本义相对而言的,引申义是词义的流。

引申义是由本义发展衍化而来,引申义和本义之间总是有某种意义的关联。

例如“天下直奔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中的“本”就是用了引申义,表示一切事物的基础、根源。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中的“本”也是用了引申义,指人的品德,是由树木的根引申而来。

**古汉语连绵词的定义及种类:

连绵词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双音节的单纯词。

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中的“参差”。

连绵词具有以下的特征:

1、组成连绵词的字只有表音作用,连绵词的意义不是组成它的字的意义的相加。

2、组成连绵词的字的字形是不固定的。

3、连绵词内部的两个音节间是有语音联系的:

双声(声母相同)、叠韵(韵母相同)、双声叠韵、既不双声又不叠韵(这种情况很少)。

这种语音联系是指古音有联系。

例如“参差”是双声联绵词、单纯词、双音词。

**词义变化的几种结果:

1、词义的扩大:

词表示的概念内涵变了,使词的外延扩大了。

2、词义的缩小。

3、词义的转移。

**词义解释的常用方法:

1、形训:

通过汉字的形体解释意义。

2、声训:

通过声音来解释词义。

如:

有些形声字的声音也决定它的意义。

连绵词的声音决定它的意义。

3、义训:

即解释词义的形式。

可以用一个词来解释另一个词,传统上叫做“互训”;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解释一个词,传统叫做“义界”。

**同义词的辨析

1、辨析同义词词义上的不同。

(1)词义表示范围的不同。

(2)词义表示的程度不同。

如“盗”和“贼”就是一组在词义程度上有差别的同义词。

(3)词义的反映角度的不同。

2、同义词在使用上的不同。

(1)使用对象、场合的差别。

(2)同义词在感情色彩上的不同。

(3)在使用时组合对象、功能上的不同。

**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指将两个意义相反的词素合成一个双音节词,但合成后的词义只偏重于其中一个词素,另一个只起陪衬作用。

我们不应理解为并列反义词。

这是由古代汉语同义连文的表达手法造成的。

六、古注知识点

**体例、类型及其特征。

(传注、章句、义疏、集解、音义、补注等)

1、传注类

诂,又写作“故”,就是用今语释古语。

训,就是训解,即训解古书以便后人理解。

传,是传述的意思,孔颖达说:

“传者,传通其义也。

诂、训、传都是注解的名称,故可连用,如《毛诗诂训传》。

注,是注释的意思,它取义于灌注。

2、章句类:

着重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的注释

3、义疏类:

一种既解释经文又解释注文的注释。

4、集解类:

汇集众说的一种注释。

需要注意的是晋代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虽名叫“集解”,其实却是“把《春秋经》和《左氏传》集中起来加以解释的意思”,与一般汇集众说的集解不同。

5、音义类

6、补注类

**曰、为、谓、之谓、言、犹、之言(之为言)、貌、读如、读若、读为、读曰、当为(当作)等古书注释术语的名称及其含义。

1、曰、为、谓之:

 这三个术语都专用于解释词义。

其运用的形式是被注释词放在术语之后,注释的词句放在术语之前,即“注释词句+术语+被注释词”的形式。

这三个术语都可以译作“叫做”、“称作”。

2、谓、言

这两个术语诠释的对象既包括词,也包括句。

3、犹

“犹”主要用于解词。

运用时被注释词在术语之前,注释词在术语之后,一般是以词释词。

4、之言(之为言)

之言也作“之为言”,是解词的声训术语。

之为言)+注释词”的形式。

5、貌

“貌”是专门用来解释形容词、副词的术语。

6、读如、读若

这是两个解词的术语。

其主要作用是标明被注释词的读音。

7、读为、读曰

“读为”、“读曰”的主要功用是明假借,即以本字解释假借字。

8、当为(当作)

“当为(当作)”是用来校勘古代文献中错字误字的术语。

“当为”与“读为”有本质的区别。

用“当为”注释的字,是必须改正的错字,而“读为”只是认为原文中的字可当作训释字来理解,并不能认为是错字。

七、音韵知识点

**“五音”:

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七音”,就是在五音的基础上,又分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

**反切:

也称反语、反音,或单称反、翻。

是我国传统的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三、重点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待坐》紧接“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之后的一句是()。

A.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

B.对曰:

“非曰能之,愿学焉。

C.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

D.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2.下列《晋灵公不君》中的一段文字完全正确的是()。

A.晋灵公不君。

厚敛以雕墙。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B.晋灵公不君。

厚敛以彫墙。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

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C.晋灵公不君。

厚敛以彫墙。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D.晋灵公不君。

厚敛以彫墙。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3.《说文解字·叙》中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指的是“六书”中的()。

A.象形B.指事C.会意D.转注

4.下列各组汉字中,不含会意字的一组是()。

A.朋、比、林B.炎、吕、多C.刀、元、徒D.圭、从、棘

5.《说文解字》说解字形主要根据()。

A.楷书B.金文C.小篆D.隶书

6.下列句中含有联绵词的一句是()。

A.今夕何夕,如此良人。

B.优游浸渍,而深交之。

C.司马迁触天子喜怒。

D.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7.下列对“章句”的解释完全正确的是()。

A.主要解释字词读音的注释

B.一种既解释经文又解释注文的注释

C.汇集众说的一种注释

D.着重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的注释

8.下列各句中的“间”字当“堵塞”讲的是()。

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B.侯生乃屏人间语。

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

9.下列古注术语中用于标音的术语是()。

A.读为B.谓之C.读如D.当为

10.从古到今,“脚”的词义范围()。

A.扩大了B.缩小了C.转移了D.没有变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用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的是()()()()()。

A、举以败国,将何贺焉?

B、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

C、姜氏何厌之有?

D、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

E、吾谁欺?

欺天乎?

2.下列各句中,用名词作说明描写句谓语的是()()()()()。

A、今治官者,知能也。

B、夫战,勇气也。

C、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

D、南冥者,天池也。

E、贾生,洛阳之少年。

3.下列句子中的“以”字用作介词的是()()()()()。

A、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

C、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

D、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E、何以战?

4.钱大昕在上古声母的研究上提出了()()()()()。

A、“古无轻唇”说B、“古无舌上”说C、“娘日归泥”说

D、“喻四归定”说E、“喻三归匣”说

5.下列古注术语中,可能是用来说明文字通假的是()()()()()。

A、读曰B、读如C、读为D、之言E、谓之

6.下列各组汉字中,全是形声字的是()()()()()。

A.清、防、钱、冷B.符、休、很、悲

C.梢、秋、江、慕D.张、报、物、莫

E.哀、固、间、恭

7.古书注解中,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的常用术语是()()()()()。

A.曰B.谓C.谓之D.之言E.为

8.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来连接主语和谓语的是()()()()()。

A.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B.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

C.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

D.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

E.吾不忍梦得之穷。

9.下列各字,属于象形字的是()()()()()。

A.鱼B.日C.人D.木E.刀

10.下列各句中,有名词用作意动的是()()()()()。

A.(孙桓子)遂如晋乞师,臧宣叔亦如晋乞师,皆主郤献子。

B.公子乃自骄而功之。

C.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D.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

“孟尝君客我。

E.友风而子雨。

三、释词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

A、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

偷:

B、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

翕:

C、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

贾:

D、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城:

E、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摄:

2、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词性和语法作用。

A、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

其:

B、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莫:

C、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以:

D、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

之:

E、楚子将围宋,使子文治兵于睽。

于:

四、简答题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五、古文今译题

晋侯围曹,门焉,多死。

曹人尸诸城上,晋侯患之。

听舆人之谋曰:

“称‘舍于墓’。

”师迁焉。

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

因其凶也而攻之。

三月丙午,入曹。

数之以其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也,且曰“献状”。

令无入僖负羁之宫,而免其族,报施也。

魏仇、颠颉怒曰:

“劳之不图,报于何有!

”杀僖负羁氏。

魏仇伤于胸。

公欲杀之而爱其材,使问,且视之,病将杀之。

魏仇束胸见使者曰:

“以君之灵,不有宁也。

”距跃三百,曲踊三百。

乃舍之。

杀颠颉以徇于师。

立舟之侨以为戎右。

1、曹人尸诸城上,晋侯患之

2、因其凶也而攻之

3、劳之不图,报于何有

4、以君之灵,不有宁也

5、立舟之侨以为戎右

六、古文标点题

用现代标点符号标点下面的文言短文。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鱷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鎛李逢吉之谤能信於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於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爲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於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