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4708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3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社会心理学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社会心理学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社会心理学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社会心理学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社会心理学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社会心理学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社会心理学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社会心理学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社会心理学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社会心理学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社会心理学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社会心理学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社会心理学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社会心理学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社会心理学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社会心理学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社会心理学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社会心理学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社会心理学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资料.docx

《社会心理学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资料.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资料.docx

社会心理学资料

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简史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分支学科。

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908年,社会学家罗斯(E.A.Ross)¡ª¡ª《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ª¡ª《社会心理学导论》。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F.H.奥尔波特(F.H.Allport)(1924):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G.W.奥尔波特(G.W.Allport,1954):

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艾尔乌德(C.A.Ellwood,1925)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强调群体行为,以及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综合性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一)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勒温(K.Lewin,1936)的社会行为公式:

B=f(P,E)

B-behavior,行为P=person,个体

F=function,函数E=environment,环境

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勒温学术界认为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

(二)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而且与其过去形成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Ø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1)在个体层面,主要研究内容是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等。

(2)在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等。

(3)在群体层面,主要研究内容有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等。

(4)在社会层面,主要研究内容有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等。

专栏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关注的中心是个体关注的中心是群体和社会

尝试通过分析即时的刺激、尝试通过分析一些社会变量,

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来理解如社会地位、社会角色、

和解释社会行为社会规范等来理解和解释社会为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预测行为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描述行为

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主要研究方法是调查和参与观察法

国际上的核心学术刊物是国际上的核心学术刊物是

美国心理学会(APA)的美国社会学会(ASA)的

《人格和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季刊》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Ø艾宾浩斯(H.Ebbinghaus,1908):

“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Ø霍兰德(E.P.Hollander,1976):

三阶段说:

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

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Ø一、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

Ø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Ø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在这一阶段,有关的社会心理学思想是和一般的心理学见解混杂在一起的,很难把“纯”的社会心理学观点分离出来。

Ø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Ø二、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

这一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1)达尔文的进化论

(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经验描述阶段

三、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

这一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

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特里普力特(N.Triplett,1897)

F.奥尔波特(F.H.Allport,1924)

瑟斯顿(L.Thurstone,1928)、李科特(R.Likert,1932)

谢里夫(M.Sherif,1935)

莫里诺(J.Moreno,1934)

勒温(K.Lewin)

二次战后,社会心理学特征:

研究领域拓宽,涉及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理论向多元化发展,提出很多新的“小理论”来解释与预测行为;开展了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Ø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一)价值中立原则

研究者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和臆测。

要客观地描述关于问题的全面资料和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后所得出的结论,而无论这些资料和结论是否与研究主体、他人或者社会的价值观念相冲突、相对立。

心理咨询中与价值中立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不仅要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

(三)伦理原则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往要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境或被试者。

因而要特别注意欺瞒、恫吓等不良身心刺激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1.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

2.研究前,研究者应向被试者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被试者同意。

在特殊情况下的欺瞒须经严格程序核准,并在事后向被试者说明,求得理解。

3.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者的措施。

4.被试者有退出研究的自由。

5.对被试者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如公开发表,须经被试者同意。

6.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观察法

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仪器搜集资料的方法叫观察法。

1.自然观察

自然观察是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其特点是对所观察的行为基本上没有干预。

自然观察的主要目的是描述行为,提供“类别”及“数量”信息,即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此外,它也可能提供一些其它的经验数据。

自然观察是所有研究方法的基础。

2.参与观察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这种观察叫参与观察。

即观察者作为被观察者群体的一员进行的观察。

其特点是,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能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

采用参与观察法时,应尽量减少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相互作用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调查法

亦称询问法。

1.访谈法

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口头交谈来搜集资料的方法。

(1)特点

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被访者双方互相影响的过程。

若要取得访谈的成功,访谈者必须在双方的人际沟通中创造信任的氛围,取得被访者的积极配合;另一方面,访谈具有特定的目的性和一套访谈提纲设计、编制与实施的原则。

这是为了保证访谈的客观性、科学性及有效性。

访谈法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不是普通的“聊天”。

(2)分类

①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

②直接访谈(面对面)与间接访谈

(3)访谈过程与技巧

结构访谈非结构访谈

是标准化访谈,即统一要求,依照是粗线条式的,访谈者可视实际

一定结构的问卷进行的正式访谈;情况灵活掌握与调整。

其结果易于统计分析,但灵活性较其灵活性强,但要求研究者有丰

差。

富的数据归纳和分析的经验。

直接访谈(面对面)间接访谈

不仅能获得言语信息而且还能搜集的资料相对较少,但访谈效

得到非言语信息,因而有助于率高,花费较少。

对结果的解释与分析,但这种

访谈对访谈者的要求较高,花

费较多。

通过互联网的访谈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的访谈,但也有直接访谈的部分特点。

2.问卷法

研究者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搜集资料的研究方法叫问卷法。

(1)特点

特点,一是标准化程度较高,整个过程严格按一定程序进行,从而保证了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避免主观性及盲目性;二是收效快,能在短期内获得大量信息。

(2)分类

①结构问卷与无结构问卷

②发送问卷、访问问卷、邮寄问卷

(3)问卷的构成(由七个部分构成)

题目、前言、指导语、问题与备选答案、一些人口学数据的记录、结束语、计算机编码。

(4)问卷设计的主要原则

目的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非歧义性原则、非暗示性原则(避免对调查者暗示与诱导)、适度规模原则。

(三)档案法

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资料(过去及现在的),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心理咨询中经常需要进行产品分析,追溯求助者的个人既往史,考察求助者的成长报告,实际上就是档案法的应用。

在某种意义上,档案法也是一种调查法,是对历史资料的调查。

三、如何看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

学习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其局限和适用范围。

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既要努力增强研究结果的解释力,使研究结论一般化,也要注意不要任意夸大研究结论的应用范围。

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理论是经验研究的总结,是概括化和一般化的经验。

社会心理学理论和其他心理学理论一样,目的是描述现象、解释事实、探求规律、预测行为,最终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

科学的理论应该有较多的信息量;具备可验证性;有较大的覆盖面和较长时间的适用性。

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进程中,社会心理学领域出现过许多理论和理论流派。

本单元我们介绍几个影响比较广泛而长久的理论流派。

一、社会学习论(班杜拉、沃尔特斯)

Ø社会行为通过学习获得:

联想、强化、模仿

二、社会交换论(霍曼斯)

Ø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和缩小代价

三、符号互动论(詹姆斯和米德)

Ø人的社会行为是对刺激的意义的理解(语言:

内部,外部)、运用或改变

四、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

Ø强调潜意识过程对人的行为有决定作用的理论

Ø如弗洛伊德的“生本能(代表爱和建设的力量)”和“死本能”(代表毁灭,体现恨与破坏的力量)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社会化

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

第一单元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概念:

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涉及社会和个体两方面。

终身社会化、早期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内容

1、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3、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立人生理想。

4、培养社会角色。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2、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四、主要的社会化的载体

1、家庭

2、学校

3、大众传播媒介

4、参照群体

五、社会化的类别

政治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

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

语言社会化

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一、社会角色的概念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二、社会角色的分类

按获得方式:

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

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按角色的功能:

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

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角色扮演过程(在社会角色的分类中角色扮演是核心)

由期待到领悟,关键是在内化。

角色扮演的三因素:

角色期待:

角色期待内化成自己(罗森塔尔效应)

色领悟:

内化成自我期待,领悟造着去做。

角色实践

角色失调

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

第三单元自我、自尊和身份

一、自我

自我的概念:

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的认知。

主我与客我、镜我(别人如何判断我的,我又意识到的。

自我的结构

物质自我

心理自我

社会自我

理想自我

反思自我

自我概念的功能(注意顺序):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解释经验

决定期待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注意顺序)

自我概念的形成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生理自我:

出生八个月-3岁左右。

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和存在。

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与爱护感等。

社会自我:

3岁-13、14岁左右。

处于自我为中心,了解社会对自己的期待,根据社会期待调整自己的行为。

(鼓励为主)

心理自我:

青春期到成年,大约10年左右。

开始逐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主动和独立的特点,强调自我的价值与自我理想。

特别重要的是发展了自尊和自信心。

自我概念的测量

二、身份

身份的定义:

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身份与角色:

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

身份的特点:

客观性

主观性

多重性

稳定性

契约性

三、自尊

自尊的概念:

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自尊是一种高级需要,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

自尊公式(詹姆斯,1890):

自尊=成功/抱负(自尊是成功抱负之比)

影响自尊的因素:

1、亲子关系2、行为表现的反馈、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4、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自尊的测量

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一单元社会知觉

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第三单元归因

第一单元社会知觉

一、基本概念

社会知觉,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

二、影响知觉的主观因素

认知者的经验

图式

图式的作用

1、影响注意对象的选择

2、影响记忆

3、影响自我知觉

4、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认知者的情绪

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认知者倾向于他人赋予积极品质,用积极的“眼光”知觉他人;反之则用消极“眼光”去知觉他人。

如:

一个人在单位的大会上给领导表扬的人,会突然觉得周围的人都那么亲切。

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

认知客观的形象

二、印象形成的效应

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2、光环效应

3、刻板印象

三、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整合模式(P120)

1、加法模式2、平均模式3、加权平均模式4、中心品质模式—最复合的。

(重中之重)

四、印象管理(也叫印象整饰)--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三、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整合模式(P120)

1、加法模式:

个体被肯定评价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给人的印象则愈好。

反之越差。

2、平均模式:

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

如:

服装印象

3、加权平均模式:

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

4、中心品质模式—总体印象,是最复合的。

(重中之重)真诚、热情是积极的中心品质。

四、印象管理(也叫印象整饰)--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中国人的面子(二级)

在交往中会重视他人的看法和感受,通过各种印象管理策略来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维护自己的“面子”。

人情和面子是中国人核心的人际关系准则。

(专栏2-6,P121-122)

第三单元归因

一、归因的概念

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

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一)内因与外因

内因

外因

(二)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内部原因:

如:

人的情绪易变,而人格特征、能力则会在长时间保持稳定)与易变性原因

(外部原因:

如:

工作性质与任务难度相对稳定,而气候条件则易于变化)

(三)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P123)

控制点在个人的内部,称为内控者;控制点在个人的外部,称为外控者。

三、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Rotter)于20世纪50、60年代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

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

四、归因原则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个体归因时往往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一)不变性原则

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

(二)折扣原则

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

(三)协变原则(看专栏2-7来理解)刺激、主体、背景

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

五、影响归因的因素(P125)

(一)社会视角

(二)自我价值保护

(三)观察位置

(四)时间因素

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

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

第三单元社交情绪

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

一、社会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由人的自然属性、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

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二、动机过程

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目标→需要满足、紧张解除→新的需要

↑|

———————————————————————

动机过程示意图

三、社会动机的功能

(一)激活功能

社会动机激发个体产生社会行为,使个体处于活动状态,是行为的启动因素。

(二)指向功能

个体的社会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目标,社会动机使社会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

(三)维持与调节功能

个体的社会行为在达到目标前,社会动机起维持作用;如果行为受阻,但只要动机仍然存在,行为就不会完全避免,它会以别的形式继续存在,比如由外显行为改为比较隐蔽的行为,这是动机的调节作用。

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动机引发与维持活动,对提高活动效率有重要意义。

但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并不呈正的线性关系。

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容易的任务—强,一般难度—中等,困难的任务—低

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

人的社会动机主要是社会学习的结果,个体的社会动机与他所处的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一、亲合动机

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

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

亲合需要引起亲合动机,而亲合动机则导致亲合行为。

(一)亲合的起源:

依恋。

(二)亲合的作用

1.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

个体通过与他人建立联系,满足某些社会性的需要,比如交往与尊重的需要、爱的需要等等。

2.获得信息

个体在孤单环境中信息来源很少,会产生不适应和不安全的感觉。

亲合使个体获得对其生存与发展有意义的信息。

3.减轻心理压力

高兴时与他人在一起可以共享快乐;痛苦时与他人在一起可以排解忧愁。

4.避免窘境

在明显需要亲合行为的情境中,如果无人做伴,往往使他人对个体有某种负面的评价。

这种情况下,亲合可使个体避免窘境。

(三)影响亲合的因素

1.情境因素

外在压力,悲惨情境

2.情绪因素

恐惧、焦虑

3.出生顺序

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更明显。

由于双亲对第一个孩子关心照料更多,是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大的缘故。

二、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一)成就动机的重要性

1.个体的发展,有赖于一定水平的成就动机。

高成就动机,会使个体敢冒风险,勇于进取,最终取得较高水平的成就。

2.经济的快速成长,社会的高度发展,人口、资源、技术等要素不可或缺,但全社会较高水平的成就动机也非常关键。

(二)抱负水平

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

抱负水平代表个体的一种主观愿望,它与个体的实际成就可能会有差距。

抱负水平与成就动机有密切联系,个体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

如遇事想做、想做好、想超过他人,则个体的抱负水平就会较高。

抱负水平与个体已往的成败经验也有关系,成功的经验可提高抱负水平,失败经验则降低个体的抱负水平。

(三)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1.目标的吸引力

目标的吸引力越大,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越大,成就动机越高。

2.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

很有把握的事与无获胜机会的事均不会激发高的成就动机。

很有把握的事情,风险小,对个体缺乏挑战性;无获胜机会的事情,个体成功的主观概率低,不能满足个体的成就需要。

这两种情况下,目标的价值都较小,成就动机的激励作用也小。

3.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个体为实现目标,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越多,其成就动机就越强。

(四)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

成就动机是习得的社会动机,要培养儿童高水平的成就动机应注意以下问题:

1.家庭教养方式。

2.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

三、权力动机

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按麦克利兰的说法,个体都有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满足这类需要的心理倾向具有动力性质,这就是权力欲或权力动机。

权力需要是权力动机的决定因素。

温特(D.G.Winter,1973)认为存在两种权力动机:

积极的权力动机和消极的权力动机。

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大致有两个,首先是社会控制的需求。

其次是对无能的恐惧。

四、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简称侵犯,也称攻击行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

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

(一)侵犯的构成

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方面的因素构成。

(二)侵犯的原因

1.本能论的解释

弗洛伊德:

人的性本能是个体行为的原动力,性本能遵循快乐原则,而自我保存本能使人趋利避害、适应环境。

侵犯是性本能的一部分。

如体育比赛、社会认可的宣泄等,可视为替代性的侵犯冲动释放途径。

洛伦茨:

他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具有生物保护的意义,其生存意义很重要。

为避免侵犯升级,应该采取耗散侵犯本能的办法。

Ø2.挫折—侵犯学说

(1)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例关系。

(2)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例关系。

(3)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3.社会学习论的观点

  社会学习论认为侵犯行为是习得的。

学习是侵犯的重要决定因素,个体通过学习学会侵犯,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消除侵犯。

班杜拉(1977)提出的这一理论观点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

侵犯行为的学习机制是联想、强化和模仿。

挫折可能引起侵犯,也可能导致个体的冷漠与畏缩,处于无能为力状态,这个过程也是习得的。

研究表明,习得的无能为力与个体归因有很大关系。

抑郁者倾向于把消极事件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普遍性因素;非抑郁者则倾向于外部的、暂时性的和特殊性因素的归因。

(三)侵犯的影响因素

1.情绪唤起水平

  高的非特异性的情绪唤起水平(比如恶劣的心境),会直接导致个体的侵犯行为的增加。

而特异性情绪的唤起水平(如性唤起),也可能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