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体格检查分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496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身体格检查分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全身体格检查分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全身体格检查分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全身体格检查分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全身体格检查分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全身体格检查分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全身体格检查分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全身体格检查分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全身体格检查分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全身体格检查分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全身体格检查分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全身体格检查分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全身体格检查分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全身体格检查分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全身体格检查分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全身体格检查分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全身体格检查分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全身体格检查分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全身体格检查分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全身体格检查分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身体格检查分解.docx

《全身体格检查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身体格检查分解.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身体格检查分解.docx

全身体格检查分解

前言

全身体格检查是临床医生和医学生必备的基本功,也是评价和考核每位医生基本临床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查体方法主要由“诊断学”讲授,分段学习各器官系统的检查,缺少全身系统体格检查的训练。

而与临床应用之间缺乏衔接,尚且无明确的临床常规查体细则。

学生常需经过较长时间的自我实践,才逐步形成自己的体检习惯,而由于师承的不同,个人的领悟和理论联系实际上的差异,这些习惯优劣并存,良莠不齐。

我们根据“诊断学”规范教材和卫生部高等院校诊断学教学咨询委员会要求,参照西安医科大学“临床规范体格检查手册”内容,编写本手册。

旨在使初学者一开始即遵循一定的全身体检原则和规范,确保内容全面系统,顺序合理流畅,以提高体格检查的技能和质量。

本手册对一些特殊情况的体格检查也作了简单介绍。

手册编写初稿已经学院诊断学教改组审查并由教改指导组审批通过使用。

教学及实习应用过程如有问题请提出修改意见。

根据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要求,参照诊断学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项目及诊断学住院病历书写的内容,学院自评专家组制定了全身体格检查评分标准及全身体格检查评分表,这次也一并列入临床体格检查手册。

目录

一、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要求

二、全身体格检查

三、全身体格检查中常见的问题

四、特殊情况的体格检查

五、老年人的体格检查

六、重点体格检查

七、全身体格检查评分标准说明

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要求

1、内容要求全面系统。

使检查内容既能涵盖全病历要求条目,又能重点深入罹病的器官系统。

2、检查顺序应是从头到脚分段进行,为了检查的方便,某些器官系统,如皮肤、淋巴神经系统,采取分段检查,统一记录。

3、遵循全身检查内容和顺序的基本原则的同时,允许形成自己的体检习惯。

实施中可酌情对个别检查顺序做适当调整。

4、体格检查应特别注意原则的灵活性。

面对具体病例,如急诊、重症病例,可能需要简单的体检后即着手抢救或治疗,遗留的内容待病情稳定后补充,不能坐起的患者,背部检查只能侧卧进行。

肛门直肠、外生殖器的检查应根据病情需要确定是否检查,如确需检查应特别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5、全身体格检查顺序:

(1)卧位:

一般情况和生命特征→头颈部→前、侧胸部(心肺)→患者取坐位→后背部(包括肺、脊柱、肾区、骶部)→卧位→腹部→四肢→肛门直肠→外生殖器→神经系统(最后站立位)。

(2)坐位:

一般情况和生命特征→上肢→头颈部→后背部(包括肺、脊柱、肾区、骶部)→患者取卧位→前、侧胸部(心、肺)→腹部→下肢→肛门直肠→外生殖器→神经系统(最后站立位)。

6、强调边查边想,正确评价,边查边问,核实补充,对于客观检查结果的正常限度、临床意义,需要医生的学识和经验,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7、检查过程中与患者的适当交流,不仅可以融合医患关系,而且可以补充病史资料,如像补充系统回顾的内容,查到哪里,问到哪里;又如健康教育及精神支持亦可在检查过程中体现。

8、掌握检查的进度和时间。

一般应尽量在30~40分钟内完成。

9、检查结束时应与患者简单交流,说明重要发现、患者应注意的事项或下一步的检查计划。

但如对体征的意义把握不定,不要随便解释,以免增加患者思想负担或医疗工作造成紊乱。

 

全身体格检查

准备和清点器械:

常用的器具有体温表、血压计、听诊器、叩诊锤、软尺、直尺、手电筒、消毒棉签、压舌板、标记笔等。

病房内查体,病人多取卧位。

医师步入病房站在病人的右侧。

自我介绍(说明职务、姓名、并进行简短的交谈以融洽医患关系),通过简短的交流,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增强信任感,并了解病人的应答和言语状况,观察发育、营养、面容、表情和意识等一般状态。

测量体温:

先检查体温表内水银柱是否已甩至35℃以下,然后把体温表放在腋窝深处紧贴皮肤,如有汗液则需擦干后测体温,并嘱病人用上臂将体温表夹紧。

测试10分钟。

检查脉搏时手指并拢,以示指和环指指腹平放在病人右手桡动脉近手腕处,至少计数30秒脉搏搏动次数。

用双手同时触诊双侧桡动脉,检查其对称性。

观察病人呼吸,计算胸廓起伏频率,计数30秒。

测量右上肢血压两次。

先打开血压计开关,检查水银柱液面是否与0平齐。

使病人右上肢裸露。

伸直并外展约45度,气袖中部对准肱动脉,袖带紧贴皮肤缚于上臂,下缘距肘弯横纹上2~3cm,袖带不宜过紧或过松,一般以能伸进1指为宜。

在肘窝肱二头肌内侧触及肱动脉,将听诊器膜式体件置于肱动脉上,不宜将体件塞在袖带下,并使测量点与腋中线同一水平,以适当的速度向气袖内注气,待动脉搏动消失,再升高20~30mmhg。

然后缓缓放气,使水银柱缓慢下降,以每秒2mm速度为宜。

两眼平视水银柱平面,听到的第一个搏动声为收缩压,水银柱继续下降至声音突然变低沉,直至消失,此时所示压力值为舒张压。

同样方法测定两次,间歇1分钟左右,取较低值为血压值。

观察头颅外形,异常运动。

用双手拨开头发,检查整个头颅有无压痛、包块、损伤等。

视诊颜面及双眼。

观察眉毛分布有无脱落,眼睑有无下垂、水肿。

用双手拇指置于下眼睑中部,请受检者向上看,同时向下牵拉睑边缘,观察下眼睑结膜、穹窿结膜、球结膜及巩膜。

请受检者在向上看,检查者用双手拇指轻压双眼內眦下方,挤压内囊,观察有无分泌物或眼泪自上、下泪点溢出。

嘱被检者眼睛下视,用右手示指和拇指捏住左上眼睑中部边缘,轻轻向前牵拉,然后示指向下压,并与拇指配合将睑缘向上捻转,翻转上眼睑。

观察眼睑结膜和穹窿结膜。

提起上眼睑皮肤,使眼睑翻转复原。

按同样方法检查右上眼睑。

嘱受检者皱额、闭目,比较两侧额纹及眼裂是否对称,以检查面神经运动功能。

观察眼球的外形有否突出或下陷。

检查者竖示指于受检者眼前30~50cm处,嘱受检者固定头部,眼球随示指方向移动。

示指按水平向左→左上→左下,右→右上→右下6个方向的顺序进行。

检查每个方向时均从中位开始,观察有无眼球运动障碍和眼球震颤。

检查双侧瞳孔是否等大等圆。

取手电筒,聚光圈后检查对光反射。

在较暗处令被检者眼向前看,先查左瞳孔,手电光线自侧向内迅速移动,直接照射瞳孔,并观察左瞳孔是否缩小。

移开光源后,用双手隔开双眼,再次用手电光直接照射左瞳孔并观察右瞳孔的动态反应。

用同样的方法检查左侧瞳孔的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

嘱被检者注视1m以外的示指尖,然后将示指较快地向鼻梁方向移动至距眼球约20cm处,观察两侧瞳孔变化(缩小),即调节反射。

在将1m外的示指缓慢移近,观察两侧眼球的内聚,称为辐辏反射。

检查角膜反射时,嘱被检者向内上方注视,以细棉纤维由眼角外向内,轻触被检者角膜边缘,同时观察两侧眼角闭合反应。

先查左侧,后查右侧。

清醒病人可不查角膜反射。

观察双侧外耳及耳后区。

触诊双侧外耳及耳后区,向后上方牵拉耳廓并观察外耳道。

检查乳突有无压痛。

先左后右。

触诊颞颌关节有无畸形及压痛,并嘱受检者张口及闭口运动,检查颞颌关节的运动。

嘱受检者掩耳闭目,检查者以拇指与示指互相摩擦,自1m以外逐渐移近被检者耳部,直到被检查者听到声音为止,测量距离,同样方法检查另一耳。

观察鼻腔皮肤和外形。

左手拇指将鼻尖上推,借助手电筒光观察鼻前庭和鼻腔。

检查者用手指压闭一侧鼻翼,请受检者呼吸,以判断通气状态。

同样方法检查另一侧。

检查额窦、筛窦和上颌窦有无压痛。

用双手固定于被检者的两颞侧。

将拇指置于眶上缘内侧同时向后按压,询问有无压痛,两侧有无差别。

将手下移,先用右拇指置于被检者鼻根部与眼內眦之间,向后内方按压,询问有无压痛,接着用左手拇指右侧鼻根部与眼內眦之间,向后内方按压,询问有无压痛。

再将两手下移,拇指置于颧部,同时向后按压,询问有无压痛,两侧有无差别。

观口唇色泽,有无疱疹、口角糜烂等。

取手电筒和消毒压舌板,检查口腔粘膜、牙齿、牙龈,观察口底,轻轻压迫牙龈,注意有无出血和溢脓。

嘱被检者张口发“a”音,手持压舌板的后三分之一,在舌前三分之二与舌后三分之一交界处迅速下压,借助手电光观察软腭、软腭弓、悬雍垂、扁桃体和咽后壁。

注意有无粘膜充血、红肿、淋巴滤泡增生。

如果扁桃体增大,则须分度。

观察舌体、舌苔并于请被检者作伸舌运动以检查舌下神经。

嘱作鼓腮、示齿或吹口哨动作检查面神经运动功能。

触双侧嚼肌,或以手对抗张口动作检查三叉神经运动功能。

解开衣领,充分暴露颈部。

观察颈部外形和皮肤、颈静脉充盈和颈动脉搏动情况。

观察甲状腺是否突出,是否对称。

去枕,嘱被检者下肢自然伸直。

颈部放松,检查者左手托住被检者枕部,右手放在其胸前固定位置。

左手使被检者头部前屈作被动区颈动作及左右活动,测试颈肌抵抗力,有无颈项强直。

耸肩及对抗头部旋转检查副神经。

按顺序由浅入深触诊颈部淋巴结。

用双手指滑动触诊耳前、耳后、乳突区淋巴结。

请被检者将头转向右侧,用右手指触诊枕骨下区的枕后淋巴结。

头部还原,检查者双手指在颈后三角沿斜方肌前缘和胸锁乳突肌后缘触诊;翻掌,用双手指在颈前三角区,先沿胸锁乳突肌前缘触诊。

然后让被检者头稍低向左侧,检查者左手扶住头部,右手指尖分别触摸颌下、颏下淋巴结。

同法触摸右侧颌下淋巴结。

请被检者头部稍前屈,用双手指尖在锁骨上窝内有浅部逐渐触摸至锁骨后深部,检查锁骨上淋巴结。

如触摸到淋巴结时,应注意部位、大小、数目、硬度、压痛、活动度、有无粘连、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瘢痕、瘘管等。

双手触诊法检查甲状腺。

用拇指从胸骨上切迹向上触摸甲状腺狭部在气管前面有无增厚,请受检者作吞咽动作,判断有无肿大或肿块。

触诊甲状腺侧叶:

一手拇指施压与一侧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另一手示、中指在对侧前缘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推挤甲状腺侧叶,拇指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触诊,配合吞咽动作,重复检查,可触及被推挤的甲状腺,确定甲状腺的轮廓大小及表面情况,有无肿块和震颤。

用同样方法检查另一侧甲状腺。

分别触诊左右颈动脉。

将示指与环指分别放在两侧胸锁关节上,将中指置于气管之上,观察中指与环指间距离,判断有否气管移位。

听诊颈部大血管区血管性杂音,先在后右。

如果有甲状腺肿大,则将听诊器放在肿大的甲状腺上,注意有无异常连续性静脉“嗡鸣音”或收缩期杂音。

甲状腺无肿大则无须听诊。

充分暴露前胸部。

视诊皮肤,观察呼吸运动是否均衡、节律是否规整,两侧是否对侧;肋间隙宽度,胸壁静脉有无曲张。

切线方向观察并比较胸廓的前后径与左右径,注意胸廓外形的异常改变。

视诊两侧乳房对称性和乳房皮肤有无异常,乳头位置、大小和对称性,男性乳房有无乳房增生。

女性常规触诊乳房(右手查左侧,左手查右侧),先查健侧,后查患侧。

由外上象限开始,左侧按顺时针方向右侧按逆时针方向,由浅入深施加压力,旋转滑动触诊,直至四个象限检查完毕。

触诊一般以能肋骨而不引起疼痛为度,注意乳房有无红肿热痛和包块。

触诊乳头乳晕处,用拇指和示指同时轻压乳头两侧对应部位,注意有无硬结和分泌物。

触诊腋窝淋巴结。

腋窝淋巴结分为五组,即腋窝顶部(腋尖)淋巴结、腋窝前壁(胸肌)淋巴结、腋窝内侧壁(中央)淋巴结、腋窝后壁(肩胛下)淋巴结和腋窝外侧壁(上壁内侧)淋巴结。

一般先查左侧,后查右侧。

以右手查左腋,左手查右腋。

检查左腋时,检查者左手握住被检查者左腕向外上区肘外展抬高约45度,右手指并拢,掌面贴近胸壁向上逐渐达腋窝顶部。

滑动触诊,然后依次触诊腋窝后、内、前壁,然后再翻掌向外,将被检者外展之上臂下垂,触诊腋窝外侧壁。

检查腋窝前壁时,应在胸大肌深面触摸。

同法检查右侧腋窝淋巴结。

触诊各组淋巴结应注意其大小、数目、硬度、压痛、活动度、与皮肤有无粘连等。

用手掌前部分分别触压胸廓左右上、中、下三部位有无皮下气肿,并询问被检者有无胸壁压痛。

双手按压胸廓两侧,检查胸廓的弹性。

用拇指按压胸骨柄及胸骨体的中、下部,询问被检者有无压痛。

检查胸廓扩张度(双侧呼吸运动度)两手掌及伸展的右手指置于胸廓前下部的对称位置。

左右拇指分别沿两侧肋缘指向剑突,拇指尖在正中线两侧对称部位,指尖距约2cm。

手掌和其余伸展的手指置于前下侧胸壁。

然后嘱被检者作深呼吸动作。

比较两手的动度是否一致,观察拇指随胸部扩张而分离的距离,并感觉呼吸运动的范围和对称性。

将双手掌或两手掌尺侧缘轻轻平放于被检者胸壁两侧的对称位置嘱其以同等强度发长“衣”或反复说1、2、3,并双手作一次交换,以排除两手感觉的误差。

检查上、中、下三部位,比较两侧相应部位语音震颤的异同,注意有无增强或减弱。

双手掌置于被检查者胸廓下侧部,嘱其深吸气,触诊有无胸膜摩擦感。

检查胸部叩诊音的分布,以胸骨角为标志,确定肋间隙。

间接叩诊板指与肋骨平行,由第一肋间至第四肋间进行。

按由外向内、由上而下、两侧对照的原则先直接叩诊后间接叩诊。

注意叩诊音改变及板指的震动感。

肺下界叩诊,按右锁骨中线、左腋中线、右腋中线顺序叩三条线。

被检者板指贴于肋间隙,自上而下。

由清音叩到浊音时翻转板指,取板指中部用标记笔标记,数肋间隙并作记录。

肺部听诊时请受检者微张口呼吸。

按锁骨中线上、中、下部,腋前线上、下部和腋中线上、下部,左右两侧,共16个听诊部位,自上而下、由外向内、双侧对比听诊。

每点至少听1~2个呼吸周期。

听诊两侧的呼吸音有无异常变化,是否有呼吸音以外的附加音(干、湿性罗音及胸膜摩擦音),必要时嘱被检者作深吸气动作。

检查语音共振,听诊器体件位置同语音震颤的检查,上、中、下三个部位。

嘱被检者以一般面谈的声音强度重复发“衣”长音或重复说1、2、3,作两侧对比,有无增强或减弱。

取切线方向观察心前区是否隆起,观察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弱和范围及心前区有无异常搏动。

手掌置于心前区,注意心尖搏动的位置和有无震颤。

示指和中指并拢,用指腹确定心尖搏动的位置、范围是否弥散,有无抬举样搏动,确定心前区异常搏动(包括剑突下搏动)。

用手掌在心前区和胸骨左缘第三、四、五肋间触诊,注意有无震颤及心包摩擦感。

必要时用手掌尺侧(小鱼际)确定震颤的具体位置,判定收缩期还是舒张期。

心脏叩诊先叩左界,从心尖搏动最强点外2~3cm处开始(一般为第五肋间锁骨中线稍外),沿肋间由外向内。

叩诊音由清变浊时,翻转板指,在板指中点用标记笔作标记。

如此自上而下,叩至第二肋间。

叩右界邪则先沿右锁骨中线自上而下,叩诊音由清变浊时为肝上界,于其上一肋间(一般为第四肋间)由外向内叩出浊音界,上移一个肋间,于第三、第二肋间由外向内叩出浊音界,并分别作标记。

用硬尺测量前正中线至各标记点的垂直距离。

再测量左锁骨中线至前正中线间的距离。

心脏听诊先将听诊器体件置心尖搏动最强的部位。

听诊心率(1分钟)、心律、心音(强度改变、心音分裂、额外心音)、杂音。

然后依次在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二肋间)、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第二肋间)、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胸骨左缘第三肋间)、三尖瓣区(胸骨左缘第四、五肋间)听诊。

各瓣膜区均应听诊心音、杂音、摩擦音。

注意A2与P2的强度比较,心音分裂与呼吸的关系;如听到杂音,应认真辨别其最响的部位、时期、性质、传导、强度及与体位、呼吸、运动的关系。

在胸骨左缘三、四肋间听诊心包摩擦音。

听诊心脏时膜式胸件可相互补充使用。

嘱被检者坐起,充分暴露背部。

观察脊柱是否正中,有无侧凸畸形;胸廓外形及呼吸运动并视诊背部皮肤。

检查胸廓活动度及其对称性双拇指在第10肋水平,对称地放于后正中线两侧,其余手指对称地置于胸廓两侧,两拇指间距约2cm,两手向脊柱方向推挤,使皮肤松弛。

然后嘱被检者作深呼吸动作。

比较两手的动度是否一致。

检查者两手置肩胛间区上、下、内、外及肩胛下区对称部位,请被检者发“衣”音,然后两手交换,请被检者以相等强度重复发“衣”音,比较两侧语音震颤是否相等。

双手掌置于背部胸廓下侧,嘱被检者深吸气,触诊有无胸膜摩擦感。

叩诊双侧肺尖(肺上界)检查者立于受检者身后,用指指叩诊,自斜方肌前缘中央部开始叩诊为清音,逐渐向外侧叩诊,当音响变为浊音时,用笔作一记号然后再由上述中央部叩向内侧,直至清音变为浊音为止。

请受检者头稍向前倾,双手交叉抱肘。

叩诊双侧后胸部,顺序手法同前胸。

背部叩诊肩胛间区脊柱两侧上下共4个部位,左右腋后线、肩胛线左右上下共4个部位,上下左右对照。

注意肩胛间区叩诊板指的位置与脊柱平行。

请受检者上臂自然下垂贴于胸侧壁,检查者握其肘,稍作内收外展动作,另一手触摸肩胛下角,在上臂自然下垂时确定肩胛下角位置,通过此角的垂线为肩胛线。

沿肩胛线处上而下,叩出平静呼吸时的肺下界。

嘱被检者作深吸气后屏住呼吸,同时迅速沿左肩胛线自上而下叩至浊音区,翻转板指再作标记,嘱被检者恢复正常呼吸。

数肋间,用直尺测量两个标记间的距离,即肺下界移动范围。

再叩右肩胛线处肺下界及深吸气、深呼气末的肺下界,数肋间,测量右肺下界移动范围并作记录。

听诊双侧后胸听诊肩胛间区上下、肩胛间区内外共4个部位,左右腋后线、肩胛线上下共4个部位。

注意双侧对称部位的呼吸音是否异常,有无干、湿性罗音。

同时注意有无胸膜摩擦音。

嘱被检者以相同的声音强度发“衣”长音,在肩胛间区脊柱两侧和肩胛下区左右共4点对比两侧语音共振有无增强或减弱。

用双拇指按压背部第12肋与脊柱夹角的顶点(肋脊点)和第12肋与腰肌外缘的夹角顶点(即肋腰点),同时询问被检者有无疼痛。

用左手掌平放在左肋脊角处,右手握拳用轻到中等的力量叩击左手背,询问有无疼痛,即肾区叩击痛。

然后检查右侧有无叩击痛。

触诊脊柱有无畸、压痛检查者用手指沿脊柱的棘突以适当的压力从上向下划,观察划压后皮肤出现的红色充血线,判断脊柱有无侧弯。

检查者用拇指自上而下逐个按压脊柱棘突及椎旁肌肉直至骶部,询问有无压痛,先用间接叩击法,嘱被检者坐正,将左手掌置于被检者头顶部,右手半握拳叩击左手背。

观察被检者有无疼痛,疼痛部位多示病变位置。

然后用叩诊锤直接叩击胸椎和腰椎的棘突,询问有无叩击痛。

如有压痛,则以第7颈椎棘突为骨性标记,计数病变椎体位置。

嘱被检查者躺下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上至剑突,下至耻骨联合)。

请受检者屈膝、放松腹肌,双上肢置于躯干两侧,平静呼吸。

观察腹部外形、对称性。

视诊腹部皮肤,呼吸运动是否存在或有无异常,有无腹壁静脉曲张、胃肠型或蠕动波等。

有时为了查出细小的隆起或蠕动波,检查者应自腹部侧面呈切线方向观察。

腹部视诊注意勿遗漏腹股沟区。

请受检者屈膝并稍分开,以使腹肌松弛。

用自然平放的全手掌置于腹部上部,感受腹肌紧张度,并使患者适应片刻。

然后用近段手指的掌面轻触腹壁(即浅触诊,压力约为下压腹壁1cm深度),先触诊未诉病痛的部位,一般自左下腹开始,然后沿逆时针方向移动至脐部结束。

同时观察被检者的反应和表情。

注意腹壁的紧张度、抵抗感、表浅的压痛、包块、搏动和腹壁上的肿物。

深触诊继浅触诊各象限之后施行以了解深部病变及脏器情况。

接查者通过掌指关节和远段手指掌面深压腹壁,压力约为下压腹壁2cm以上。

一般自左下腹开始,按逆时针方向触诊至脐部结束。

如果触及肿物或包块,须注意其位置、大小、形态、质地、压痛、搏动、移动度及与腹壁的关系。

用指尖深压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三分之一交界处的McBurney点,停留片刻后突然将手抬起,以检查有无反跳痛。

训练被检者作加深的腹式呼吸2~3次。

双手触诊法检查肝脏。

检查者用左手托住被检者右腰部,拇指张开置于肋部,触诊时左手向上推,并限制右下胸扩张,以增加膈下移的幅度。

右手四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与肋缘大致平行放在右髂窝,沿右锁骨中线,呼气时手指压向腹深部,吸气时手指向前迎触下移的肝缘。

如此反复进行中,手指逐渐向肋缘移动,直至触及肝缘或肋缘。

注意吸气时手指上抬的速度要落后于腹壁的抬起。

如果肋下触及肝脏,必要时宜在右锁骨中线叩出肝上界并测量肝脏的上下径,以排除肝脏下移。

然后在前正中线触诊肝脏,一般从脐部开始,自下向上滑行移动,与呼吸运动配合,测量肝缘与剑突根部间的距离。

触及肝脏除测量肝脏的大小外,还应注意其质地、表面、边缘、压痛、搏动感等,肝脏肿大者作肝颈静脉反流征检查,即用手掌压迫右上腹30~60秒,观察颈静脉,如出现颈静脉怒张更加明显,则为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

检查胆囊压痛以左手掌平放于被检者右季肋区下部,以拇指指腹勾压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即胆囊点),左手其余四指与肋骨垂直交叉。

然后嘱作深吸气,同时注意被检者的面部表情,询问有无疼痛。

因疼痛而突然中止吸气动作,为Murphy氏阳性。

双手触诊脾脏左手掌置于被检者左胸下部第9~11肋处,将后胸向前推动并与拇指共同限制胸廓运动。

右手掌平放于脐部,与肋弓大致呈垂直方向,随呼吸运动深部滑行向肋弓方向触诊脾脏,直至触及脾缘或左肋缘。

触诊不满意时,可嘱被检者右侧卧位,有下肢伸直,左下肢屈曲使腹部松弛,再作触诊。

如脾脏大,则测量甲乙线、甲丙线和丁戊线:

除大小外,还应注意脾脏的质地、表面情况、有无压痛及摩擦感等。

双手法触诊双侧肾脏触诊右肾时,用左手掌从后面托起右腰部,右手掌平放在右腰部,手指尺侧大致平行于右肋缘向右上腹方向进行深触诊。

于吸气时双手配合夹触肾脏。

触诊左肾时,左手越过受检者前方从后面托住左腰部,右手掌横置于受检者左腰部,依前法双手触诊。

双手拇指依次深压两侧肋弓第10肋下缘(即季肋点)、脐水平腹直肌外缘(上输尿管点)和髂前上棘水平腹直肌外缘(中输尿管点),注意有无压痛。

液波震颤(波动感)检查时,检查者以一手掌面轻贴于被检者一侧腹壁,另一手四指并拢屈曲,用指端叩击对侧腹壁,如有大量液体存在,则贴于腹壁的手掌有被液体冲击的感觉,即波动感。

为排除腹壁本身振动的传导,则请被检者或助手用手掌尺侧缘压于脐部腹正中线上,即可阻止。

检查者左耳凑近被检者上腹部,示、中、环三者并拢置于上腹部,手指与腹壁呈70°左数次急速有力的冲击动作,如闻及气体和液体相撞击的声音即为振水音。

叩诊全腹从左下腹开始以逆时针方向叩诊四个象限,以发现有无异常的浊音或实音。

沿右锁骨中线由肺区向下叩诊,当由清音转为浊音时,即为肝上界。

再由腹部鼓音区沿右锁骨中线或前正中线向上叩,由鼓音转为浊音时即为肝下界。

双侧对比检查肝区叩击痛用左手掌平放在右季肋区,右手握拳由轻到中等力量叩击左手背,询问叩击时有无疼痛。

移动性浊音的叩诊先从脐部开始,沿脐水平向左侧方向移动。

当叩诊音由鼓音变为浊音时,板指位置固定,嘱被检者右侧卧位,稍停片刻,重新叩诊该处,听取音调是否变为鼓音。

然后向右侧移动叩诊,移动不便时可改变指尖方向,继续叩诊直达浊音区。

叩诊板指固定位置,嘱被检查向左侧翻身180度呈左侧卧位,停留片刻后再次叩诊,听取叩诊音之变化。

如出现浊音区随体位移动而变动之现象,为移动性浊音阳性。

用膜性体件在脐附近听诊肠鸣音(至少1分钟)。

在脐周及其左右上方听诊有无血管杂音。

鉴于腹部触诊和叩诊可能影响肠鸣音的活跃程度,可根据专科情况,腹部检查改为视、听、叩、触的顺序进行。

嘱受检者闭目,用大头针尖以均匀的力量轻刺腹部上中下三部分皮肤,注意双侧对比,检查腹部痛觉。

用竹签分别沿肋弓、脐水平、腹股沟方向,自外向内轻划皮肤,注意双侧、上下对比,检查上中下腹壁反射是否引出。

正确暴露上肢。

观察上肢皮肤、关节、手指及指甲。

触诊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

嘱受检者手指展开、弯曲、握拳、拇指对掌,检查指关节运动。

请受检者双手紧握检查者示指、中指、环指,检查者用力回抽,以比较双侧上肢远端肌力。

触诊双手腕,检查腕关节运动(背伸、掌屈)。

触诊双肘鹰嘴和肱骨髁状突。

触诊滑车上淋巴结。

触诊左滑车上淋巴结时,用左手扶住被检者左前臂,并区肘约90度,以右手小指固定在被检者的肱骨内上髁,示指、中指及环指并拢,在其上2~3cm处的肱二、三头肌之间的肌沟中,纵行、横行滑动触摸滑车上淋巴结。

同法检查右滑车上淋巴结。

检查肘关节运动及屈肘、伸肘肌力。

检查者手置被检者上臂,嘱被检者作屈肘动作:

检查者手置被检者前臂外侧,嘱其作伸肘运动,观察肌肉克服阻力的力量,即肌力。

暴露肩关节。

视触诊肩关节关节及其周围。

请受检者触及对侧耳朵以检查肩关节运动。

检查上臂内侧肘上3~4cm处皮肤弹性。

用大头针尖轻触上肢皮肤,检查上肢痛觉。

请被检者深吸气,检查有无奇脉。

左手指掌侧紧握被检者右手腕桡动脉处,将被检者前臂高过头,感觉桡动脉的搏动,判断有无水冲脉。

用手指轻压被检者指甲,观察有无红白交替现象,即毛细血管征。

以左手托住被检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