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DA检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5226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VDA检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VDA检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VDA检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VDA检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VDA检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VDA检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VDA检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VDA检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VDA检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VDA检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VDA检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VDA检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VDA检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VDA检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VDA检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VDA检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VDA检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VDA检1.docx

《VDA检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VDA检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VDA检1.docx

VDA检1

6.1人员素质

检查要点提示

备注

1.1

是否对员工委以监控产品质量/过程质量的职责和权限?

1.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开展情况(统计表)。

2.KVP2活动的开展情况(员工参与情况及统计表)。

3.TPM(设备点检记录)。

4.QRK检查记录。

5.员工是否知道自检,自检内容。

6.首末件检查记录。

7.是否清楚质量数据控制标准(功能尺寸、间隙平度、扭矩等)。

8.对于废/返修品如何处理,人员是否知道如何隔离。

9.出现质量不合格的处理方法。

1.1.1

参与改进项目

1.1.2

自检

1.1.3

过程认可/点检(设备点检/首件检验/末件检验)

1.1.4

过程控制(理解控制图)

1.1.5

终止生产的权利

1.2

是否对员工委以负责生产设备/生产环境的职责和权限?

1.设备清擦卡

2.设备/环境是否整齐、清洁。

员工是否知道自己的清洁范围。

3.TPM,检修计划。

4.最高/最低储备

5.零件的标识,符合人机工程的工位器具。

6.检具、测量工具、扭矩扳手等的检验情况。

(检定标签、记录)

1.2.1

整齐和清洁

1.2.2

进行/报请维修与保养

1.2.3

零件准备/储存

1.2.4

进行/报请对检测、试验设备的检定和校准。

1.3

员工是否适合于完成所交付的任务并保持其素质?

1.员工是否熟知本岗的岗位描述、标准操作卡及工艺过程要求。

2.员工个人名细表、素质表、培训记录、岗位轮换、多岗位、多技能记录表。

3.员工岗位资格证明。

(操作证)

4.本岗位的产品及缺陷种类(包括D零件)的掌握情况。

5.安全活动记录表。

安全操作规程的了解。

消防设备的位置及正确使用。

劳保用品的穿戴情况。

6.废弃物的处理及对环境的影响意识。

7.常见缺陷的因果分析图对员工的指导意义。

1.3.1

过程上岗指导/培训/资格的证明

1.3.2

产品以及发生缺陷的知识

1.3.3

对安全生产/环境意识的指导

1.3.4

关于如何处理“具有特别备证要求的零件”的指导

1.3.5

资格证明(例如:

焊接证书,视力测定,厂内机动车驾驶证)。

1.4

是否有包括顶岗规定的人员配置计划?

1.生产计划。

2.岗位人员替代计划。

岗位替代人员的培训情况。

3.工位节拍平衡板。

4.人员素质登记表。

5.培训记录。

1.4.1

生产班次计划(按任务单)

1.4.2

素质证明(素质列表)

1.4.3

工作分析/时间核算(例如:

MTM,REFA).

1.5

是否有效地使用了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方法?

1.质量目标、AUDIT质量信息。

2.合理化建议、KVP2。

3.参与培训、质量攻关小组。

(质量改进措施表)

4.考勤表(出勤情况)。

5.人员量化考核,

6.星级班组自评表。

交接班记录、主题班会记录。

7.员工对工作环境的评价及对岗位的满意度。

8.奖金分配的激励体现。

1.5.1

质量信息(目标值/实际值)

1.5.2

改进建议

1.5.3

志愿活动(培训,质量小组)

1.5.4

低病假率

1.5.5

对质量改进的贡献

1.5.6

自我评定。

6.2生产设备/工装

检查要点提示

2.1

生产设备/工装模具是否能保证满足产品特定的质量要求?

1.所使用的设备有哪些参数对质量过程有影响并进行监控。

2.参数更改记录表。

(理论值与实际值对比)

2.1.1

对重要特性/过程特定的参数进行机器能力调查/过程能力调查

2.1.2

重要参数要强迫控制/调整

2.1.3

在偏离额定值时报警(例如:

声光报警,自动断闸)

2.1.4

上/下料装置

2.1.5

模具/设备/机器的保养维修状态(包括有计划的维修)。

2.2

在批量生产中使用的检测、试验设备是否能有效地监控质量要求?

1.检具检验计划、检验记录。

(检定标签)

2.检验规程。

3.各种测量工具的精度/检定证明/使用方法。

2.2.1

可靠性试验,功能试验,耐腐蚀试验

2.2.2

测量精度/检具能力调查

2.2.3

数据采集和分析

2.2.4

检具标定的证明。

2.3

生产工位、检验工位是否符合要求?

1.工作地的设计是否符合人机工程。

(工位器具/距离/工具/操作方法/安全等)

2.工作场地的照明情况。

3.照明设备的运行状态、清洁、是否损坏。

4.对员工视力的影响(耀眼的光线)。

5.现场的整洁、有序。

6.废弃物的存放处理。

7.安全标记牌、防护措施、安全隐患。

8.噪音、环境空气的状况及整改措施。

2.3.1

人机工程学

2.3.2

照明

2.3.3

整齐和清洁

2.3.4

环境保护

2.3.5

环境和零件搬运

2.3.6

安全生产。

2.4

生产文件和检验文件中是否标出所有的重要技术要求并坚持执行?

1.标准操作卡。

(实际操作与标卡是否一致)

2.检验规程、检验计划、检验报告。

3.机器、设备的操作指导。

4.工艺卡。

5.重要过程参数的控制。

(参数、记录表)

6.设备故障引起的参数、质量的偏差的信息及处理方法。

(因设备原因引起的批量质量事故的分析处理)

2.4.1

过程参数(例如压力,温度,时间,速度)

2.4.2

机器/模具/辅具装置的数据(模具号,机器号)

2.4.3

检验规范(重要特性,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方法,频次)

2.4.4

过程控制图的控制限

2.4.5

机器能力证明和过程能力证明

2.4.6

操作说明

2.4.7

作业指导书

2.4.8

检验指导书

2.4.9

发生缺陷时的信息

 

2.5

对产品调整/更换是否有必备的辅助器具?

2.5.1

调整计划

2.5.2

调整辅助装置/比较辅助方法

2.5.3

灵活的模具更换装置

2.5.4

极限标样。

2.6

是否进行批量生产起始认可,并记录调整参数及偏差情况?

1.质量检查报告(新车型)

2.停产检修后的质量检测报告。

3.首件检验记录。

4.参数更改记录。

 

2.6.1

新产品、产品更改

2.6.2

停机/过程中断

2.6.3

修理、更换模具

2.6.4

更换材料(例如:

换炉/批号)

2.6.5

生产参数更改

2.6.6

首件检验并记录存档

2.6.7

参数的现时性

2.6.8

工作岗位的整齐和清洁

2.6.9

包装

2.6.10

模具与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认可/更改状态。

2.7

要求的纠正措施是否按时落实并检查其有效性?

1.因设备、工装造成质量偏差的情况统计。

2.措施实施后的质量认可(检测报告)。

3.审核提出的问题改进计划(措施表)。

 

2.7.1

风险分析(过程P-FMEA)/缺陷分析

2.7.2

审核后提出的改进计划

2.7.3

给责任者的信息

2.7.4

内部/外部的接口会谈

2.7.5

内部抱怨

2.7.6

顾客抱怨

2.7.7

顾客调查

6.3运输/搬运/储存/包装

检查要点提示

3.1

产品数量/生产批次的大小是否按需求而定?

是否有目的地运往下道工序?

1.生产计划、装车顺序等信息是否清楚。

2.是否有足够的运输工具。

3.车间内零件库存能否保证先进先出。

4.料箱标识。

5.零件的正确存放、最高/最低储备。

6.内部用户原则(向下道工序只供合格件)。

7.物流供求信息。

(数量统计)

8.区域存放标识(保证不混批混料)。

6.3.1

足够、合适的运输器具

6.3.2

定置库位

6.3.3

最小库存/无中间库存

6.3.4

看板管理

6.3.5

准时化生产

6.3.6

先进先出

6.3.7

仓库管理

6.3.8

更改状态

6.3.9

向下道工序只供合格件

6.3.10

数量记录/统计

6.3.11

信息流

3.2

产品/零件是否按要求储存?

运输器具/包装方法是否按产品/零件的特性而定?

1.按工艺要求存储适当的中间储备(最高/最低储备)。

2.工位器具是否符合人机工程。

3.定置定位。

整齐、清洁。

4.工位器具防损伤的设计。

5.如何识别零件的存储时间。

(胶过期)

3.2.1

储存量

3.2.2

防损伤

3.2.3

零件定置

3.2.4

整齐,清洁,不超装(库存场地,周转箱)

3.2.5

控制储存时间

3.2.6

环境影响,空调。

3.3

废品、返修件和调整件以及车间内的剩余料是否坚持分别储存并标识?

1.废品、返修品及相应的工位器具的标识。

2.废品区、返修品区。

3.是否有废品统计分析表,废品处理的相关规定。

4.生产前是否对零件进行检查。

(检查的标准)出现不合格的处理。

5.如何处理废/返修品。

3.3.1

隔离库、隔离区

3.3.2

标识妥当的存放废品、返修件和调整件的容器

3.3.3

缺陷产品和缺陷特性

3.3.4

标识

3.3.5

确定生产过程中不合格的分离/返修工位。

3.4

整个物流是否能确保不混批、不混料并保证可追溯性?

1.零件标识。

2.处于生产过程、检验过程、返修等的标识。

3.工位器具的标识是否清晰(可追溯性),是否有无效标识。

4.失效日期的标定。

5.R3系统产品生产过程各数据标识。

3.4.1

零件标识

3.4.2

工作状态、检验状态和使用状态的标识

3.4.3

炉/批号标识

3.4.4

有效期

3.4.5

去除无效标识

3.4.6

有关零件/生产数据的工作指令。

3.5

模具/工具,工装,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是否按要求存放?

1.工具,工装,检验、测量等设备的存放是否有防损措施。

2.整齐、清洁,标识。

3.专人管理。

4.检定证明。

5.定置存放。

3.5.1

防损存放

3.5.2

整齐和清洁

3.5.3

定置存放

3.5.4

有管理的发放

3.5.5

环境影响

3.5.6

标识

3.5.7

明确的认可状态与更改状态。

6.4缺陷分析/纠正措施/持续改进

检查要点提示

4.1

是否完整地记录质量数据/过程数据,并具有可评定性?

1.检验指导文件。

(检验依据、频次、方法)

2.所有的检验记录。

3.对检查、检测出现的偏差是否进行统计分析。

4.对设备出现的停机、停电对质量影响的分析。

4.1.1

原始记录卡

4.1.2

缺陷记录卡

4.1.3

控制图

4.1.4

数据收集

4.1.5

过程参数的记录装置(例如:

温度,时间,压力)

4.1.6

设备停机

4.1.7

参数更改

4.1.8

停电

4.2

是否用统计技术分析质量数据/过程数据,并由此制定改进措施?

1.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

2.一次交检合格率,返修率。

3.生产计划完成情况。

4.是否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记录、统计、目视)

5.AUDIT信息。

6.质量缺陷的种类。

7.废品、返修件的处理状况。

8.现生产产品质量。

9.分类/隔离信息。

 

4.2.1

过程能力

4.2.2

缺陷种类/缺陷频次

4.2.3

缺陷成本(不符合性)

4.2.4

过程参数

4.2.5

废品/返修件

4.2.6

隔离通知/分选

4.2.7

节拍/流转时间

4.2.8

可靠性/失效(SPC排列图因果图)

4.3

在与产品要求/过程要求有偏差时,是否分析原因并检查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1.出现偏差的应急措施。

2.质量改进措施表。

3.缺陷具体分析(鱼刺图、因果图、质量小组、8D方法)

4.质量改进项目登记表。

5.难点缺陷发生频率统计。

6.QRK质量改进措施表。

7.缺陷具体分析思路(人、机、料、法、环、测)

8.质量改进的效果跟踪验证。

9.参予质量改进的人数。

4.3.1

补充的尺寸检验、材料检验、功能检验及耐久检验

4.3.2

因果图

4.3.3

田口方法、夏宁方法

4.3.4

FMEA/缺陷分析

4.3.5

过程能力分析

4.3.6

质量小组活动

4.3.7

8D方法

4.4

对过程和产品是否定期进行审核?

1.

4.4.1

顾客要求

4.4.2

重要特性

4.4.3

功能

4.4.4

过程参数/过程能力指数

4.4.5

标识、包装

4.5

对产品和过程是否进行持续改进?

1.KVP2的开展情况。

2.合理化建议的开展情况。

3.质量改进措施表,跟踪验证表。

4.减少废品的措施。

5.成本管理。

6.减少中间储备。

7.对过程受控状态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8.节拍平衡分析板。

4.5.1

成本优化

4.5.2

减少浪费(例如:

废品和返修)

4.5.3

改进过程受控状态(例如:

工艺流程分析)

4.5.4

优化更改装备时间,提高设备利用率

4.5.5

降低流转时间

4.5.6

降低库存量

4.6

对产品和过程是否有确定的目标值,并监控是否达到目标?

1.考勤情况(出勤率、缺勤率)。

2.生产计划及完成情况。

3.质量目标及实际状态。

4.系统有效的质量管理流程

5.过程能力监控。

6.是否按缺陷种类进行专项质量攻关。

7.审核结果是否有提高的改进。

8.产生缺陷时是否考虑到成本。

9.对过程质量能力进行评估。

4.6.1

人员的出勤率、缺勤率

4.6.2

已生产数量

4.6.3

质量数据(例如:

缺陷率、审核结果)

4.6.4

流转时间

4.6.5

缺陷成本(不符合性)

4.6.6

过程特性值(例如:

过程能力指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