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5519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docx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docx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

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2017年我国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量为3547个;科学研究R&D人员数量为46.22万人。

2018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96779亿元,比上年增长1.8%,连续3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速。

研发经费与GDP的比值为219%,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

材料三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的产值累计达到1400多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1)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发生了哪些变化

(2)据材料二,分析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上述变化(成就)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发展与国家强盛关系的认识。

【答案】

(1)变化:

国家统筹推进,重视科技发展;多领域取得突破和成就;体系完善,水平领先。

(2)原因:

党和政府的重视;科研队伍壮大;经费投入增加;教育水平提升;科学家的努力;综合国力的提高等。

(3)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国家为科技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解析】

【分析】

【详解】

(1)据表中“中国科学院组建、制定实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科技研究和科技人才,统筹全局;据“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等尖端科技成果”等可知我国在许多研究领域已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就;据“……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学学科体系,整体水平已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可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发展体系,总体居世界先进水平行列。

(2)据材料“我国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量为3547个”可归纳出国家重视、科学决策;根据“科学研究R&D人员数量为46.22万人”可归纳出科研队伍壮大;根据“2018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9677.9亿元”可归纳出经费投入增加、教育水平提升等。

(3)本题是开放型题目,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关于科技发展与国家强盛关系,首先要承认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国力走向强盛。

另一方面,国家强盛需重视科技创新,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综合国力。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的发展。

注意掌握相关的内容。

2.

(1)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失误?

【答案】

(1)大跃进

(2)急于求成(“左”倾错误或没有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都可)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片夸张、不符合事实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事件是大跃进运动。

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这就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的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了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尽管这条总路线的出发点是要尽快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但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急于求成,随后党和政府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读图说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天津作为沿海城市对外开放是在哪一年?

那一年,全国共开放了多少个对外沿海开放城市?

(2)我国共设几个经济特区?

其中最大的经济特区是哪一个?

(3)填写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答案】

(1)时间:

1984年;个数:

共14个。

(2)经济特区:

五个。

最大:

海南岛经济特区。

(3)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解析】

【详解】

(1)1984年,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城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

(2)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置四个经济特区。

后批准海南建省并设立经济特区,是最大的经济特区。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外开放开始起步。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后批准海南建省并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后又陆续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经济开放区,从而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1990年中国政府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形成了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开放带;1992年以来,又决定对外开放一批沿江、沿边城市和进一步开放内陆所有的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等。

这样,中国就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格局。

4.下图是农民正在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重新分配土地。

据此完成:

(1)农民为什么要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

(2)这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的一次生产关系的调整。

这次调整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答案】

(1)1950年,全国开始进行土地改革运动,没收了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2)由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3)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

农民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的原因是1950年,全国开始进行土地改革运动,没收了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2)图1反映的事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这部法律文件的指导下进行的土地改革。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这一事件后,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形式由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3)依据所学可知,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4年9月28日,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重大历史任务后,胜利闭幕。

这次会议是我国人民民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我国政治生活进一步走向法制化和民主化。

——摘自《共和国的足迹》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公有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居于主体地位,中国还不能说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这种状况,到一九五六年已经根本改变,会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请回答:

(1)请你写出材料一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完成了哪一重大历史任务?

材料二“这种状况”是怎样得到根本改变的?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标志了什么?

(2)材料三图片反映的是什么时期取得的成就?

图一、二所反映历史事件的完成有什么意义?

(3)以上材料反映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政治、经济建设的成就,请你归纳这些成就呈现的特点?

【答案】

(1)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

(2)“一五”计划;意义:

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政治上:

法治化,民主化;经济上:

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1954年9月28日,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重大历史任务后,胜利闭幕。

这次会议是我国人民民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依据材料二的“公有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居于主体地位,中国还不能说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这种状况,到一九五六年已经根本改变,会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三大改造,我国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

(2)依据材料三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图片反映的是“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

“一五”计划的完成,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政治、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政治上:

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政治生活进一步走向法制化和民主化;经济上:

三大改造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6.朝鲜半岛问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遗留问题,也是东北亚问题的核心,是当今世界最敏感、最复杂的国际问题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不顾世界舆论的谴责,调兵遣将组成以美军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在麦克阿瑟率领下,在朝鲜半岛的仁川登陆,侵略朝鲜,一直打到中朝边界鸭绿江边。

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

1950年10月1日,朝鲜党和政府领导人金日成、朴宪永紧急致函毛泽东主席,请求中国出兵援助朝鲜。

材料二抗美援朝战争阻滞了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全部战争费用多达100亿美元。

中国人流了很多血,损失了很多财产,虽然通过战争巩固了新政权,但客观的外国史学家都认为战争的消极影响要多得多。

朝鲜战争打乱了新中国的发展计划,在国家最需要资金和物资进行经济恢复的时候却不得不应付战争的需要,这不能不影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使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计划延迟实施,同时也影响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摘编自周才方《试析朝鲜战争对新中国发展历程的影响》等

材料三美国阻碍了中国经济和社会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就开始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禁运,阻挠中国同世界各国交往,妄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更是加紧了它的这一罪恶活动。

的确,有战争就有损耗,纵然如此,中国人民还是照样在前进,并未因抗美援朝战争而停止或减缓自己的步伐,战争中迸发出来的精神力量,对赢得战争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战争期间,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和生产积极性得到空前提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生政权得到了进一步巩固,生产也得到了发展。

——摘编自包国俊《是真相还是谎言》

(1)根据材料一,分析概括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请你判断,抗美援朝战争是否妨碍了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证你的观点。

【答案】

(1)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派兵侵略朝鲜;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

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2)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论证自己的观点即可:

如抗美援朝战争妨碍了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二原因:

抗美援朝战争使新中国为应付战争的需要支出大量资金和物资,影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使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计划延迟实施,同时也影响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不顾世界舆论的谴责,调兵遣将组成以美军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在麦克阿瑟率领下,在朝鲜半岛的仁川登陆,侵略朝鲜”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是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派兵侵略朝鲜;据材料“一直打到中朝边界鸭绿江边。

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

”可知,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据材料“1950年10月1日,朝鲜党和政府领导人金日成、朴宪永紧急致函毛泽东主席,请求中国出兵援助朝鲜”可知,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2)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说出自己的观点,并根据材料和所学论证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如抗美援朝战争妨碍了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其原因:

抗美援朝战争使新中国为应付战争的需要支出大量资金和物资,影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使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计划延迟实施,同时也影响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7.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谋划对外开放时,首先把睿智的眼光投到沿海,投到广东,根据广东具有“毗邻港澳,华侨华人众多”的人缘、地缘优势,决定给予广东“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让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

材料二1979—1989年的10年间,深圳与世界3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客商签订协议6890多项,实际利用外资27亿美元。

至1999年的20年间,共有6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深圳投资,累计投资项目2.36万项,这加速了深圳经济特区的迅猛发展。

材料三3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海南经济特区坚持锐意改革,勇于突破传统经济体制束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987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仅有57.2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不到3个亿。

到2017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462.5亿元。

现代服务业、热带农业、新型工业迅速成长,交通、电力、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备。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1)材料一中“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是指什么?

(2)据材料一、二,概括深圳经济迅猛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概括海南经济特区30年来取得的成就。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形成什么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答案】

(1)在广东建立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

(2)领导人的睿智;国家的优惠政策和灵活措施;人缘、地缘优势;利用外资。

(3)生产总值快速增长;新型工业迅速成长;基础设施日趋完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面貌深刻变化。

(4)我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

中央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因此说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

(2)根据材料;根据材料“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谋划对外开放时,首先把睿智的眼光投到沿海,投到广东”可知深圳经济发展的原因是领导人的睿智;“毗邻港澳,华侨华人众多”的人缘、地缘优势,决定给予广东‘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可知深圳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国家的优惠政策和灵活措施;人缘、地缘优势根据材料“1979—1989年的10年间,深圳与世界3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客商签订协议6890多项,实际利用外资27亿美元”可知深圳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利用外资。

(3)根据材料“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海南经济特区坚持锐意改革,勇于突破传统经济体制束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987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仅有57.2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不到3个亿。

到2017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462.5亿元。

现代服务业、热带农业、新型工业迅速成长,交通、电力、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备。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可知海南经济发展的成就是生产总值快速增长;新型工业迅速成长;基础设施日趋完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面貌深刻变化。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8.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举世瞩目,阅读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的讲话

材料二:

图一:

乔冠华开怀大笑图二:

尼克松访华图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这些原则指什么?

(2)图一中什么事件令中国前往联合国的代表乔冠华开怀大笑?

图二尼克松访华之行中美双方签署了哪一文件?

图三表明中美关系进入到一个怎样的新阶段?

【答案】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或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建交或中美关系进入正常化阶段。

【解析】

【详解】

(1)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可知,材料一中的这些原则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逐渐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2)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反映的是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11月15日,乔冠华率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乔冠华激动心情难以抑制仰天大笑。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图三反映的是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关系进入到建交或中美关系进入正常化阶段。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13年11月中国政府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其目的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领空安全,符合国际法和国际惯例。

日本首相安倍与美国副总统拜登举行会谈,一致认为,“不能予以承认。

”美国国务卿克里访问越、菲时,也声称不承认,令南海局势再起波澜。

在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中方如何看待中日关系的未来?

”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我们完全有能力,有信心捍卫自己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

请回答:

(1)美国领导人频频出访日、越、菲,插手我国南海事务,造成南海局势紧张,这种霸权主义行径违背了怎样的国际准则?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外交政策是?

【答案】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2013年11月,中国政府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其目的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领空安全,符合国家法和国际惯例。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与美国副总统拜登举行会议,一致认为‘不能予以承认’。

美国国务卿克里访问越、菲时,也声称不承认……有记者问:

‘中方如何看待中日关系的未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领导人频频出访日、越、菲插手我国南海事务,造成南海局势紧张,这种霸权主义行径违背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访问印度、缅甸时与两国总理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依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所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对《纽约每日新闻》发表谈话时说:

“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

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

依照联合国宪章,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有进入联合国的资格。

十分明显,中国不是。

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海盗。

(1)材料一表明美国对中国持什么态度?

材料二1971年5月15日,尼克松在电台广播《公告》时说:

“……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

正因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2)据材料可知尼克松对华态度是怎样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所说的“采取主动”具体表现在哪一事件上?

这一事件有何影响?

(4)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美两国应该怎样做才能既保持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又能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答案】

(1)反对和敌视新中国

(2)寻求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3)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中美两国是世界大国,同时也是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同的两个大国,两国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和平与稳定;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两国之间应该加强对话与合作、发展友好关系。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对《纽约每日新闻》发表谈话时说:

“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

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

依照联合国宪章,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有进入联合国的资格。

十分明显,中国不是。

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海盗”分析可知,美国对中国持的态度是反对和敌视新中国。

(2)依据材料二信息1971年5月15日,尼克松在电台广播《公告》时说:

“……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

正因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分析概括可知,尼克松对华态度是寻求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尼克松所说的“采取主动”具体表现在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署了《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20多年的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美两国要保持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又能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就要:

中美两国是世界大国,同时也是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同的两个大国,两国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和平与稳定;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两国之间应该加强对话与合作、发展友好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