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清潭中学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学科期末考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5710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常州市清潭中学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学科期末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苏省常州市清潭中学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学科期末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苏省常州市清潭中学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学科期末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苏省常州市清潭中学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学科期末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苏省常州市清潭中学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学科期末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江苏省常州市清潭中学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学科期末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江苏省常州市清潭中学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学科期末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江苏省常州市清潭中学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学科期末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江苏省常州市清潭中学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学科期末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江苏省常州市清潭中学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学科期末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江苏省常州市清潭中学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学科期末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江苏省常州市清潭中学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学科期末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江苏省常州市清潭中学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学科期末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江苏省常州市清潭中学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学科期末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江苏省常州市清潭中学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学科期末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江苏省常州市清潭中学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学科期末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江苏省常州市清潭中学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学科期末考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常州市清潭中学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学科期末考试.docx

《江苏省常州市清潭中学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学科期末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常州市清潭中学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学科期末考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常州市清潭中学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学科期末考试.docx

江苏省常州市清潭中学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学科期末考试

江苏省常州市清潭中学

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学科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一、积累运用。

(20分)

1、完成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划线字的注音。

(2分)

  “责任”一词重如tài()山。

有人甘之如饴(),有人畏之如虎,趋()避之间最能折射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与品格修养。

梁启超先生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biàn()证认识,体现了他的智慧与kuǎng()达,启迪我们直面人生,勇担责任。

注音

汉字

【参考答案】

(1)泰 

(2)辩 (3)旷 (4)yí (5)qū  

【考查内容】此题考查学生拼读字音和汉字书写能力。

【难度等级】易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字音拼读和汉字书写的能力。

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

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错了。

注意“辩”的正确写法和“饴”的正确读音。

2、下列划线成语使用 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同学们济济一堂,畅谈着美好的理想。

B.辩论会上,选手们唇枪舌剑,精彩激烈的场面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已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耸人听闻的消息,其结果却往往弄巧成拙。

D.低碳生活方式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行为习惯,并逐步成为生活新时尚。

【参考答案】A

【考查内容】此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及运用的问能力。

【难度等级】易

【思路解析】先要分析成语本身的意思,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根据语境判断,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A项中“济济一堂”:

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此处用于同学们不适当。

B项中“唇枪舌剑”意思是舌如剑,唇像枪。

形容言辞锋利,像枪剑一样。

用在选手之间正确; C项中“耸人听闻”意思是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

用于编造的某些消息正确;D项中“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

用于人们的慢慢变好,正确。

故选A。

3、(3分)阅读韩愈的诗歌《晚春》完成下面的题目。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扬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任意两句诗。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这首诗中押韵的字。

(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如:

一二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了草木惜春争艳的美丽情景。

   三四两句,不仅将杨花榆荚拟人,还运用比喻描写这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的情景。

(2)归 菲 飞

【考查内容】此题考查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赏析能力。

【难度等级】易

【思路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重要诗句的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体会其句义;最后任选两句结合语境,辨明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出其表达效果即可。

如选:

一二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了草木惜春争艳的美丽情景。

如选:

三四两句,不仅将杨花榆荚拟人,还运用比喻描写这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的情景。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韵律的理解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要先了解什么是押韵,押韵,也称协韵或叶韵。

押韵是同韵母的字在相应位置上重复出现。

在相应位置上重复出现的同韵母或相近的韵母是什么,就押的是什么韵。

本首诗根据每一句诗的末尾字的拼音判断,其押的是“ei”韵,押韵的字为:

归、菲、飞。

4、(2分)名著阅读——《海底两万里》

   尼摩船长驾驶潜水艇“诺第留斯号”和阿龙纳斯在海底探险时,遇到了无数美景,同时也经历了许多惊险奇遇。

请简要概括出其中的两次险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遇到土著攻击,遇到巨鲨,被困冰层,遇到章鱼困扰,遇到英国驱逐舰炮轰。

【考查内容】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与识记能力。

【难度等级】易

【思路解析】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对于“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要熟记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艺术特色等,并反复阅读书中的精彩片段,以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鹦鹉螺号”)潜艇的故事。

尼摩船长和阿龙纳斯在海底环球探险旅行时,经历了许多险情,其中最具代表的几件事分别是:

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

任写两个即可。

5、(2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莲说》中的“说”与《陋室铭》中的“铭”都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

B.《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C.《最后一课》的作者是德国小说家都德,长篇小说《小东西》是都德的代表作。

D.《最苦与最乐》选自《饮冰室合集》,作者梁启超,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思想家、学者。

【参考答案】C

【考查内容】此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掌握和积累。

【难度等级】易

【思路解析】完成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掌握有关作家作品的知识并注意积累,特别是重点的作家作品。

可以对作家作品按朝代、作者、体裁等进行整理分类,理清搭配关系,以便于理解记忆。

本题C项错误,都德是法国作家。

故选C。

6、默写。

(9分)

   

(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

 

(2)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

(3)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凭君传语报平安。

(5)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

(7)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

(8)《游山西村》中既描绘了农村明媚秀丽、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又蕴含哲理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独怆然而涕下

(2)何人不起故园情 

(3)吟鞭东指即天涯 

(4)马上相逢无纸笔 

(5)自缘身在最高层 

(6)苔痕上阶绿 

(7)烟笼寒水月笼沙 

(8)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考查内容】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的能力。

【难度等级】易

【思路解析】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

直接性默写题、理解性默写题、迁移性默写题、运用性默写题、简单赏析性默写题五种类型。

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默写时要做到“三不”:

不多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此题注意“怆”“痕”“笼”的正确书写。

7、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按要求完成下列与“孝”相关的题目。

(5分)

(1)观察下图,概括画面内容和主题。

(3分)

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弟子规》中有“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等古训,对古代这些有关“孝”的要求,你是如何看待的?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母亲给外婆(奶奶)洗脚,孩子在帮妈妈扇风。

主题:

和谐 孝 幸福 尊老

(2)示例一:

我认为我们应该尊重并践行这些传统要求。

因为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就算有些要求有点过分,我们也应遵从,顺从也是一种孝;示例二:

我不认同这些要求。

新时代讲究平等,对待父母尊重即可,不必拘泥于某种形式。

示例三:

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些要求。

对一些好的传统,我们应该传承;对不合理的要求,则应摒弃。

【考查内容】此题考查学生对漫画的理解运用能力。

【难度等级】易

【思路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漫画的能力。

概括画面内容,要做到语言简明,画面上有什么就描述什么,不要加入自己的看法,不宜进行想象虚构,只需把漫画内容客观地描述出来。

仔细观察,抓住画面中人们的动作理解概括画面内容理解画面主题,如:

母亲给外婆(奶奶)洗脚,孩子在帮妈妈扇风。

主题:

和谐、孝、幸福、尊老、爱等。

(2)本题考查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作答此类题,应看清题目要求,根据题干中的内容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能陈述理由。

答案不唯一,但要合乎要求。

示例一:

我认为我们应该尊重并践行这些传统要求。

因为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就算有些要求有点过分,我们也应遵从,顺从也是一种孝;示例二:

我不认同这些要求。

新时代讲究平等,对待父母尊重即可,不必拘泥于某种形式。

示例三:

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些要求。

对一些好的传统,我们应该传承;对不合理的要求,则应摒弃。

二、阅读理解。

(40分)

(一)文言文阅读。

(13分)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几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河中石兽》)

 【乙】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①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

“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

“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

(选自《北人食菱》)

【注释】①仕:

做官。

 ②坐:

原意是犯罪,这里指犯错。

8、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4分)

(1)阅十余岁(   )   

(2)盖石性坚重(   )

(3)席上啖菱(   )   (4)或曰(   )

【参考答案】

(1)过了十多年 

(2)因为 (3)吃 (4)有人

【考查内容】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词义的理解掌握能力。

【难度等级】易

【思路解析】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

此题注意“盖”上下句之间,表原因,可以译作“因为”;“或”译作“有人”,古今异义。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1)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考查内容】此题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和理解能力。

【难度等级】易

【思路解析】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做此类题时,要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翻译时要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补全,把倒装的成分理顺,尤其要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此题注意“尔辈”“究”“岂”“为”“坐”的正确翻译。

【参考译文】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人对他说:

“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

“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

“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他回答说:

“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10、联系甲文,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

【考查内容】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难度等级】易

【思路解析】这类题型,先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通过对文中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话的分析可知:

“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

11、两则短文都是寓理于事,请分别说明两篇文章带给你的启示。

(2分)

甲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示例:

【甲】实践出真知。

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更不可主观臆断。

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乙】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考查内容】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主旨的个性化解读能力。

【难度等级】易

【思路解析】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

回答此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筛选,简要表达。

示例:

【甲】实践出真知。

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更不可主观臆断。

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乙】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二)阅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选段,完成问题。

(10分)

   ①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②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一处是: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

“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③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

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

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他说:

“不必客气。

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

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

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

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

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

“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

”他说:

“好,就这样。

”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④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

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

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⑤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

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

我要了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

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

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

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12、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段中叶圣陶先生的几件事情。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叶先生为吕叔湘的文章描标点。

 

(2)叶先生请我修润他的文章。

 (3)叶先生送客。

 (4)叶先生给我回信。

【考查内容】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难度等级】易

【思路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能读懂文章内容,能找准主干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总结。

概括形式为“谁怎么样”。

文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了叶圣陶先生的这样几件事:

(1)叶先生为吕叔湘的文章描标点;

(2)叶先生请我修润他的文章;(3)叶先生送客的事情;(4)叶先生给我回信。

13、第③段写叶圣陶先生待人之厚,用了两个事例。

能否删去其中一个?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不可以,第一个事例是写叶圣陶先生与吕叔湘先生的交往,第二个事例是写先生与我的交往,表现出无论是谁,叶先生都一样待人厚。

其次描标点是小事,改文章相对是大事,表明大事、小事,叶先生都一样认真,追求完美。

【考查内容】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体会选材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的能力。

【难度等级】易

【思路解析】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文章内容,分析所选材料有什么不同,选取这些事例的目的是什么。

然后根据事例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关系回答能否去掉,并阐明理由。

不可以,第一个事例是写叶圣陶先生与吕叔湘先生的交往,第二个事例是写先生与我的交往,表现出无论是谁,叶先生都一样待人厚。

其次描标点是小事,改文章相对是大事,表明大事、小事,叶先生都一样认真,追求完美。

14、下面的句子里有两个副词,找出来并说明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分)

  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

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副词有,一定、才。

结合句意分析其作用为:

这两个副词写出叶圣陶先生送客时的诚恳,更体现其宽厚待人的品格。

【考查内容】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重点词语的理解分析能力。

【难度等级】易

【思路解析】做题时,一要紧密联系文章内容,二要联系文章主旨,三要结合写作背景,揣摩作者情感,四要联系具体语境。

此题要找出副词并体会其作用,副词有,一定、才。

结合句意分析其作用为:

这两个副词写出叶圣陶先生送客时的诚恳,更体现其宽厚待人的品格。

(三)阅读周沙尘的《爱莲新说》,完成问题。

(12分)

   爱莲,中国古人已树立了很好的风操,周敦颐赏荷悟出了通达的哲理:

曹植爱莲则为荷花立传作赋,情切意真。

今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生日,余往紫竹院公园赏荷,却别有所感。

   从东门进园,北行数百步,一桥相隔的荷地映入眼帘。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丽景色,平展而出,一缕缕荷香随之扑鼻而来,越走近池岸,清香愈加沁人心脾。

定晴看那密密层层的荷叶,恰似一个个碧绿的“承露盘”。

每张荷叶上都承托着大大小小的、滚动着的晶莹水珠。

荷叶丛中,盛开着红若涂朱、洁如素玉的荷花,楚楚动人,极富魅力。

   过莲桥,行至荷花渡南岸,突然,一阵疾风大作,只见满池荷叶,忽而由东向西摇摆,忽而又由西向东摇摆,一柄柄莲茎上的碧叶被卷成滚滚绿浪。

它们互不撞击,互不挤轧,更不彼躲此藏,层次分明,顺乎自然,疾风愈烈,也只是循声而动,绝无乱摆乱问的。

群生莲之如是劲健,贵在于单株素质之匀称,无高低参差之不齐故也。

   疾风一过,莲池复归平静,满池如珠如玉的荷花婷婷玉立,更美更清新。

莲池群生之荷,竟无一疏落,无一折茎,无一不显得雄劲。

视之,啧啧称赞:

群生荷其抗御疾风之力,非单株所能有者,若离群而立,幸存者几许呢!

颐公未见及此,故伊“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世俗高洁,而忽略群体赖以生存之潜力,故余以所见所感,特写此文以抒胸臆。

15、文章题为“爱莲新说”,请从文中摘录一句表达“新说”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爱莲的原因。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原句:

群生荷其抗御疾风之力,非单株所能有者,若离群而立,幸存者几许呢!

颐公未见及此,故伊“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世俗高洁,而忽略群体赖以生存之潜力,故余以所见所感,特写此文以抒胸臆。

作者爱莲是爱群生荷的团结顽强,赞美群体的伟大力量。

【考查内容】此题考查学生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