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教材电子版.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205722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9 大小:33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教材电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9页
2018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教材电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9页
2018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教材电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9页
2018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教材电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9页
2018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教材电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9页
2018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教材电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9页
2018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教材电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9页
2018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教材电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9页
2018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教材电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9页
2018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教材电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9页
2018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教材电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9页
2018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教材电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9页
2018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教材电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9页
2018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教材电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9页
2018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教材电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9页
2018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教材电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9页
2018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教材电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9页
2018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教材电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9页
2018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教材电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9页
2018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教材电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9页
亲,该文档总共20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18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教材电子版.docx

《2018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教材电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教材电子版.docx(20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18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教材电子版.docx

目录

导言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军事侵略

二、政治控制三、经济掠夺四、文化渗透

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第三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开展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三、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民族抗日战争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第二节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二、抗日救亡运动和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四、全民族抗战开始

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及其战略地位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意义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第四节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8)综述辉煌的历史进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新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

三、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一、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二节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第三节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一节良好的开局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二、“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三、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第三节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

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四、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第一节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一、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三、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第二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一、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第四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二、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三、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进展

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第一节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

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提出

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第二节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一、极不平凡的五年

二、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第三节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一、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齐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后记

导言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

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

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持续走向繁荣富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90多年来,

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重视历史的学习与研究,注意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这是中国的一个优良传统。

毛泽东讲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他还多次发岀过“学一点历史”的号召。

邓小平指岀,

“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江泽民提出,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的教育”。

胡锦涛也说过,要“更加注重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来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

习近平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各条战线的生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了肩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对于我们来说,不论今后将从事何种专业工作,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都是很必要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当达到什么目的呢?

主要是要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具体说来,应当达到以下的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注意比较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政治方案,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三、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搞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联系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深刻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其重大和深远的意义,自觉地以之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五、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懂得珍惜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

习近平强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

这是党和人民在当今世界安身立命、风雨前行的资格。

”要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师应引导大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和指定的阅读文献;在此基础上,对各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作必要的讲解。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

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土地广阔,人口众多。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岀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约在五千年以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地区已经岀现早期文明社会的要素。

四千多年前,是传说中的黄帝、炎帝、尧、舜、禹时代。

公元前21世纪开始形成王朝国家。

期的王朝是夏、商、周。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以后经历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西夏金、元、明、清等朝代。

两千多年来,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交流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都作出了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

中华文明尽管也历尽沧桑,却始终绵延发展、传承不绝,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多彩、灿烂辉煌。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典籍文献浩如烟海。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高峰迭起,美不胜收。

这些是古代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创造的结晶,也是中国各民族各地区文明交融、汇合的产物,又是中外文化交流、互鉴、融合的结果。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还产生了很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的民族。

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地位。

封建统治阶级从皇帝、贵族、官僚到一般地主拥有最大部分土地,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则很少或者没有土地。

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交纳高额的地租。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地主、商人、高利贷者这三者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封建政权还向农民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和摊派徭役。

农民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生活极端贫困。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从秦始皇建

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开始,历朝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以统制人民,并加紧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和监督。

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儒家还与佛教、道教相互吸收、融合,共同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封建统治者同时吸收法家思想,严刑峻法,实行专制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出现过一些“盛世”,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清代的“康雍乾盛世”等。

这种局面通常岀现在一个朝代的前中期。

当时的君主吸取历史的教训,能居安思危,政治较清明,轻徭薄赋,励精图治。

但是,随着政治腐败、土地兼并等的发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发展逐渐陷于停滞状态,直至迫使农民不得不为求生存而举行起义。

这些起义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腐朽、黑暗的统治秩序,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走向了封建社会的末世。

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嘉庆、道光年间,清王朝衰相尽显,潜伏着许多危机,而且闭关自守,故步自封。

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三)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16世纪至19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兴衰更替之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发展,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也随之向外扩张。

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至18世纪,继英国之后,美国、法国等先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和提供了政治上的前提和保证。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从英国开始然后迅速推广到欧美各国的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殖民主义是适应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它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演进而发展,是西方列强对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人民的剥削、掠夺和压迫、奴役。

它是为资产阶级剥削国内外人民、建立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服务的。

在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之后,资本输出成为殖民剥削的重要形式。

殖民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由少数帝国主义强国主宰的更完整的世界体系。

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步使人类历史成为世界历史。

西方资产阶级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

阶级的生产方式,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但是,西方殖民主义势力来到东方,并不是为了使东方国家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为了把它们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自己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的附庸。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使古老的中国遇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生存危机。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一)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

19世纪初,英国已经基本上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建立了号称“日不落”的殖民大帝国。

在亚洲,继占领印度之后,中国成为它的主要的侵略目标。

英国对华贸易长期处于人超状态,英国工业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和闭关政策的顽强抵抗,销量不大,而英国商人却需要用大量银元购买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商品。

于是,英国殖民者以走私毒品鸦片作为牟取暴利及改变贸易逆差的手段,强迫其殖民地印度种植鸦片,再由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收购、加工,然后走私到中国贩卖。

据不完全统计,鸦片战争前

40年间,英国运人中国的鸦片约有40万箱,从中国掠走了3亿至4亿银元。

1825年和1837年英国发生了两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为了摆脱危机和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英国政府迫不及待地要发动一场侵略战争。

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对中国发动武装侵略蓄谋已久。

1835年,林德赛致函英国外交大臣巴麦斯顿子爵,建议对中国发动战争,而且提岀了具体的作战方案和所需的兵力及时间、路线等。

在华鸦片贩子、伦敦东印度和中国协会、曼彻斯特商会和利物浦印度协会等,都曾经上书英国政府,要求动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英国的鸦片走私不仅造成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和财政危机,还导致银贵钱贱,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并且直接毒害了中国人的身体和精神。

清政府实行禁鸦片措施,特别是钦差大臣林则徐于1839年6月在广东虎门销毁所收缴鸦片的行动,完全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正义行动。

英国政府更加紧了发动侵华战争的准备。

1840年4月,英国国会通过对华战争的决定。

同年6月,英国侵华舰队封锁了珠江海口和广东海面。

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接着,1843年10月,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

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不平等条约,如1844年7月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10月签订的中法《黄埔条约》。

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

如:

割占香

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外国人在华不受中国法律管束,享受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则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等等。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就是认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这是认识中国近代一切社会问题和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依据。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

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为什么说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

这是因为,鸦片战争以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等,并一步一步地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

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

但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大国,特别是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同时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使得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征服中国,也使得它们不可能共同瓜分中国。

这样,它们才没有能够如英国在印度那样,对中国实行直接的殖民统治,而是通过其代理人对中国实行间接统治。

帝国主义势力与中国的封建势力、买办势力相勾结,共同压迫、剥削中国人民,镇压中国革命。

因此,近代中国尽管在实际上已经丧失拥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的地位,但是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

由于它与连名义上的独立也没有而由殖民主义宗主国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尚有区别,因此被称作半殖民地。

为什么说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这是因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门户,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洋纱、洋布等商品在中国大量倾销,逐渐使中国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又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

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成了产业工人的后备军。

一批官僚、买办、地主、商人投资兴办新式工业。

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

然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并不容许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它们利用获取的政治、经济特权,在中国倾销商品,经营轻工业和重工业,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了某些发展,但是并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而在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外国资本及依附于它的官僚资本居于主要和支配的地位。

在中国农村中,地主剥削农民的封建生产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依然占着显然的优势。

这样,中国的经济既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也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了。

从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

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