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项目建议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6092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整理项目建议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土地整理项目建议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土地整理项目建议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土地整理项目建议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土地整理项目建议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土地整理项目建议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土地整理项目建议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土地整理项目建议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土地整理项目建议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土地整理项目建议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土地整理项目建议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土地整理项目建议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土地整理项目建议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土地整理项目建议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土地整理项目建议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土地整理项目建议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整理项目建议书.docx

《土地整理项目建议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整理项目建议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地整理项目建议书.docx

土地整理项目建议书

 

土地整理项目

建议书

 

一、项目背景

土地是财富之母,是人们赖以生存和生产的物质基础。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现全市2015年提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落实党中央关于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指示,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紧扣永昌县实际,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将土地整理和村镇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工程相结合,按照现代生态农业的要求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整理,是永昌县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对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优势向商品优势、经济优势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要求。

土地整理是提高土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有效措施,也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对实现农业现代化,缓解人地紧张矛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土地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水源镇北地村,东临朱王堡头沟村,南靠永宁村,西至永宁村,北连东沟村,地下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近年来,由于投入不足,导致项目区耕地零散,交通不便,水利条件差,机械化水平低。

只有将土地加以开发整理,配套基础设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增产潜力。

因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该项目本着加强土地管理,保护和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通过土地整理,实现渠(井)路、林、田、电综合配套,从而达到增加耕地总量、提高耕地地力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二、项目区概况

1、位置与范围

永昌县位于东经101”04’35”-102“43’27”,北纬37。

47。

ZI。

-38。

39,58。

位于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

东接民勤县,西邻山丹县,北接金川区,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毗邻,东南与武威市为邻,西南与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祁连县接壤。

东西长144.1km,南北宽97.1km。

总面积5876.7km2.约8815029.9亩。

项目区位于位于东经102”39’35”-102”40’23”,北纬38O19I04。

-38。

18105”,位于水源镇北地村,东临头沟村,南靠永宁村,西至永宁村,北连东沟村。

水源镇距武威市32公里,距金昌市46公里,属于武威和金昌两大经济板块交汇带;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金武公路、永民公路横穿全境,镇域面积470.84平方公里。

2、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水源位于走廊绿洲平原地貌的洪积、淤积细上平原亚区。

位于东大河、西营河洪积扇下缘,泉水露出带以北,地势较平坦,由于泉沟、泉河的微弱切割,沟谷宽浅,呈蛇曲形发育,局部形成牛轭湖地貌形态,少数地方由于地下水的潜蚀,而又形成了一些地貌;面积为470.84平方公里,是永昌县主要的粮食、瓜果、蔬菜区。

项目区地处水源镇胜利,地形平坦,海拔在1454米。

属平原地貌,坡度小于3度。

(2)气象

项目区地处亚洲大陆腹地的温和极干旱到温暖干旱区,主要受西伯利亚干旱的高气团及内蒙、新疆的高气压团等控制影响,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其特征为干燥多风,雨量稀少,蒸发量大。

四季中春暖回缓,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多年平均降雨量147.6mm,且分布不均,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

年平均蒸发量2143.5mm。

年平均气温6.7℃,无霜期150天,年日照2884.2小时,日照百分率66%。

冬春季以西北风为主,夏季以东南季风为主。

(3)水资源

1)地表水资源

发自祁连山冰凉山北坡的东大河、西大河和18条小河组成我县主要河川径流资源量50030万立方米。

其中东大河32040万立方米,西大河15400万立方米,18条小河小沟2550万立方米。

2)地下水资源

有河川集水区降雨入流潜流,山前侧渗等组成地下水补给潜流,资源量3710万立方米,其中降雨入渗100万立方米,沟谷潜流2320万立方米,山前侧渗1290万立方米。

项目区地下水属石羊河流域,是一个纯井灌区,全镇打井650眼,项目区所在地共有42眼机井,落实灌溉面积10016.35亩,单井最小出水量为80m2/h。

最大出水量为160m2/h。

(4)土壤

项目区内土壤类型为灌漠土,土层厚度60-250cm,质地细,结构多板片状,透水、透气性差,肥力低,但经过长期灌溉,施肥耕作等技术措施,土壤的理化性质,耕作性能和生产性能起了很大变化,熟化层>30cm。

耕层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1%,全氮0.102%,全磷0.0687%,全钾1.56%,水解氮24.8PPM,速效磷5.4lPPM,速效钾182.7PPM,土壤容重1.44g/cm3。

项目区各地类土壤性质见土地适宜性评价。

(5)自然灾害

项目区常见自然灾害为风灾、旱灾、水灾、冰雹、霜冻、虫灾。

3、社会经济条件

项目区位于水源南部,耕地面积16463亩,是全镇最主要的农作物种植区。

4、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

(1)交通设施状况

项目区的外部交通条件便捷。

区内有通社油路,为发展生产和商品流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项目区内部的田间道路布置不合理,部分路面已被损坏,有待进一步建设。

(2)水利设施状况

项目区内多为原有土渠,不利于灌溉,且占地较大,导致土地利用率不高,项目实施后需配套U型灌溉渠道。

(3)电力设施状况

项目区内10KV高压线路通过项目区,现有电力设施能够满足项目区建设的用电要求。

(4)林网建设状况

项目区农田周边有部分林地,总体上林网建设比较薄弱,由于项目区风害严重,需要在土地整理过程中重点进行建设。

(5)其他

项目区通讯、广播、电视信号覆盖整个区域,为项目区将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土地利用现状

1、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528.91公顷。

其中:

不动工面积447.21公顷,其中公路用地8.2公顷,现有林网9.7公顷;动工面积1081.7公顷,其中水浇地792.64公顷,道路105公里,农田水利用地30公里。

2、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从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现状来看,项目区新增耕地来源是对对未利用地进行整理。

未利用地是本项目的主要新增耕地来源。

通过开发整理后,项目区可共新增耕地54.1公顷,综合新增耕地率5%。

四、项目区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1、影响项目区土地有效利用的自然因素

未利用地较多,项目区的滩涂地闲置,未能有效的开发利用。

项目区灌溉、排水、交通等基础设施不配套,土地生产效率低下,产出也较低。

2、影响土地有效利用的社会经济因素

当地经济条件较差,地方财政无法筹措大量的资金进行大规模土地开发,不能组织有效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项目区的滩涂地得不到开发利用。

项目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加之生态环境恶劣,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较全国水平有较大差距。

当地有限资源难以发挥其尽。

特点是:

(1)风沙灾害,盐渍化现象严重,耕地难以免受其害;

(2)地方财政极度困难,农业投资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3)信息不畅,缺乏市场向导,适应市场产品少。

五、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项目区土地整理总面积为1081.7公顷;项目实施后,可新增耕地54.1公顷,综合新增耕地率5%,从而使项目区土地利用率达到92%。

通过项目区土地整理,建立一个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应用的平台,实现耕作机械化、生产规模化和经营集约化。

全面配套农田水利、交通、电力和防护林网建设,把项目区建设成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优越、产出率高、生产条件好、具有一定田问景观,整体功能较强的现代化生态农业示范区。

为加快当地农民致富步伐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创造良好条件。

为了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有利契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优势,金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力发展“五大产业”(以舍饲养羊为主的养殖产业、以优质饲料为主的草产业、以饲料为主的草产业、以胡萝卜为主的无公害蔬菜产业、以啤酒原料产业和河灌农业规模化、井泉农业特色化、沿山农业区域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实施“项目带动型’发展方略;走“特色农业、节水农业、无公害农业、生态农业、高科技农业”五大特色农业的发展路子,同时将土地开发整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使之与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环境治理结合起来,建立土地开发整理资金投入良性循环新机制。

通过项目区土地整理,建立一个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应用的平台,实现耕作机械化、生产规模化和经营集约化。

全面配套农田水利、交通、电力和防护林网建设,把项目区建设成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优越、产出率高、生产条件好、具有一定田问景观,整体功能较强的现代化生态农业示范区。

为加快当地农民致富步伐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创造良好条件。

在水源镇胜利村实施土地整理项目,不仅具有上述重要理由和重大意义,也将在甘肃省探索出一条在戈壁荒滩、丝绸之路古道区进行土地整理的切实有效路子,同时为发展城郊农业,促进城镇化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六、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建设原则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在规划中本着“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对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植被和设施要加以保护。

充分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并依法保障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2)符合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划的原则

本项目规划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关于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374号等法律法规,符合当地相关规划。

(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

从可持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改善土地利用条件,提高地利用率和土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使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塑源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新开发整理的项目区内的土地分布格局,要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经营和集约化管理。

(4)综合考虑土地开发整理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项目规划以现代化农业为基础,对区域内的低产耕地、裸土地等进行开发整理。

为项目医内农民脱贫、致富创造机遇;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具体的保障措施;项目的具体实施,能调整项目所在地的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开发整理后区域内形成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形成高质量的农田、林地,使土地资源得以持续利用;工程设施防上水土流失,改善区域性的生态环境,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统一。

(5)因地制宜、统筹兼顾

本期规划开发整理要符合区域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要求,远近兼顾、持续开发方针,从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趋利避害,确定土地最佳利用方向、土地利用目标、各项工程的规模等级及其布局。

(6)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

项目规划涉及农、林、水、电等各业,涉及当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在政府决策的基础上,广泛征求项目区群众意见,获取广大群众的支持,为项目规划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公众参与项目规划的方案编制,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有利于规划的实施。

2、编制依据

(1)有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6)《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7)《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2)有关行政规章

1)《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255号);

2)《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29号);

3)《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8】166号);

4)《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2]68号);

5)《关于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9号);

6)《关于设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50号);

7)《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办法》;

8)《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

9)《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0】282号)。

(3)相关计划、规划

1)《永昌县统计年鉴》;

2)《甘肃省永昌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3)《永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甘肃省金昌市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利化区划》;

5)《永昌县水源镇志》;

6)项目区1:

10000分幅地形图。

3、编制任务

(l)项目建设的目的

对项目区内田、水、路综合规划;科学整理利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以土地开发、改良、平整为中心,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生物措施相结合,改善生产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永续利用。

1)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共新增耕地54.1公顷,新增耕地率5%。

2)提高耕地质量:

通过修建农田水利、道路、林网等配套设施使项目区原有耕地的耕作条件得到提高,通过深耕、培肥等土壤改良工程使土壤肥力大大提高;

3)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土地利用率提高到100%:

(2)编制任务

1)制定项目区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任务和方针;

2)分析项目区社会、经济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主要包括项目区土地适宜性分析、新增耕地潜力分析、水资源平衡分析等;

3)合理安排项目区各类用地面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配套各种基础设施;

4)确定灌排方式,合理布置项目区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

5)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确定项目实施的技术方案;

6)编制项目投资预算;

7)拟定规划实施和管理的具体措施。

四、建设规模及工程总体设计

1、建设规模

项目区土地整理总面积1081.7公顷,主要建设内容为:

(l)平整土地792.64公顷,共平整土方13万平方米。

(2)修建田间道46条,总长105千米。

(3)修建U型农渠109条长30千米。

机井出口消力池41座,农桥306座。

(4)建设农田防护林网16.2千米,栽植各类防护林120万株。

2、总体设计

(1)设计依据

1)《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

2)《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288-99);

3)《水工设计手册》;

4)《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

5)《中国主要作物需水量与灌溉》(水利电力出版社)。

(2)水源设计

项目区位于永昌县水源镇胜利村,属典型的井灌区,项目区现有配套机井42眼,井深120m,平均出水量为100m/s。

(3)灌溉方式

由于项目区处于温带干旱区,年降雨量稀少,无常年地表径流,项目区有机井42眼,本次规划利用原有机井进行灌溉。

项目区规划全部为水浇地。

输水方式为明渠输水。

五、工程布局

为科学合理地进行田、水、路、林的规划布置,项目规划根据国土资源部有关要求,以及项目区地形条件、土地适宜性评价、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在对几种方案进行比较和优选后,最终确定了以下工程方案。

1、田块布局

项目区的土地平整、水利、道路等工程的布置尽量做到布局合理、节约用地工使整个项目区开发整理后成为基础设施完备的高效农田。

通过拟采取的工程措施,结合项目区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制定土地利用总体布局。

(1)田块布局

田块布局主要包括:

田块方向、田块形状、田块边长、和田块高程。

l)耕作田块方向:

田块耕作方向考虑地形因素影响,并结合光照和风害方向,以及当地的耕作习惯,田块方向为东西走向。

2)耕作田块形状:

规划田块形状以长方形为主,但项目区部分边缘为曲线,因此一些田块呈近似梯形。

不规则形等。

3)耕作田块的边长:

为方便田间耕作及灌水、农作物生长对块平整度、防上风害等的要求,确定耕作田块基本长度为200-500m,宽度为15-16m的水浇地。

4)田面坡度:

按照《土地开发整理技术标准》,为满足灌排将水浇地田面纵坡控制在1/500左右。

5)田块高程:

田块高程设计应根据地形特点,本着节约成本,有利灌溉的原则进行。

(2)农田水利工程布局

1)水源工程

本项目拟定主要利用项目区原有机井进行灌溉,项目区有42眼机井能满足片区灌溉需要。

2)灌溉方法

经过现场踏勘,对地形和上项目区水资源的分析,以及结合当地的气象和现有项目区的灌溉方式的经验,项目区的灌溉采用明渠灌溉的方式。

以并配渠布设斗渠,斗渠下设农渠,田间采用畦灌的方式。

渠道全部采用防渗设计,采用预制混凝土口型槽结构。

斗渠沿项目区南北向布设,农渠东西向布设。

3)渠道设计

项目区规划渠道可控制的范围采用渠道引水灌溉,按照《土地开发整理技术标准》规定,设计灌溉保证率幻%。

项目区布置两级渠道,规划斗渠8条,为续灌渠道,农渠均采用轮灌的灌溉方式,渠道全部为填方渠道,农渠间距为76-78m,农渠109条。

(3)道路布局

为了满足农民出行、便于田问作业与田问管理、同时满足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需要,建设田问道路工程。

道路布设依据以下原则:

1)按照方便田间作业,居民区与困问联系以及农产品和农用物资运输,尽量减少占地面积节约耕地的原则,结合项目区外已有道路状况和区内地形、水利设施布局情况,布设田间道。

2)田间道沿项目区内根据控制面积大小布设,采用机械压实路基,路面使用砂砾石垫层。

(4)农田防护林工程布局

项目区所处地为温带干旱气侯,自然植被稀疏,且风沙较大,应加强农田防护林工程。

因此,沿项目区范围内侧种植双排防护林带,并在田间道两侧种植3排防护林带。

防护林带株行距为1.0m*1.0m,树种选择适应当地土壤条件的沙枣树种植,项目实施后,调节和改善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的小气侯和生态环境。

六、土地平整工程

1、土地平整设计

项目区主要为未利用地及原有农用地,土地平整工程需先将区内部分沙地清沙拉沙外运;以达到更好的耕作要求。

平整后结合项目区实际地形,同时满足机械作业效率、农业种植习惯、耕作方式、农作物光照、有效纳蓄天然降水等因素的要求,确定项目区田块以田间道、农渠为界划分,田块耕作方向主要为东西走向。

项目区区内地势平坦,地形起伏变化均匀。

两个片区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田块平整可按平原地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标准进行规划。

项目区共规划360个耕作田块,设计田块规格长200-500mX宽15-16m,田块平整度控制在1:

500左右。

2、土方量计算

本项目的土地平整工程主要是对原有农用地的整理。

工程实施后;项目区需进行整体平整。

采取以田块为平整单元对区内坑洼、起伏处进行推垫,为保证田面灌排要求,平整地表将地面纵坡控制在1:

1000左右。

土地平整采用挖掘机开挖,装载机配合st自卸汽车在每个地块内依照开挖线,从挖方区向填方区运土均匀摊放,再采用59KW推土机推平土地。

七、灌溉工程建设

1、作物耕作制度分析

项目区土地整理后耕地全部采用井水浇地,项目完成后规划水浇地面积达1081.7公顷,主要种植春小麦、玉米、葵花等农作物,一年一熟制。

2、灌溉制度

(1)地实际灌溉制度为基础,参照周边区域成功的节水灌溉经验,根据作物、气候、土壤特点,综合制定灌溉制度。

种植作物为春小麦,生长期内需灌水3次,灌水定额75立方米/亩,灌溉定额345立方米/亩(包括120立方米/亩冬灌水)。

(2)证项目区灌溉用水,灌溉设计保证率必须合理。

选定灌溉设计保证率要考虑水源供水的可能性,同时满足作物的需水要求。

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和《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结合《甘肃省土地开发整理建设标准》,考虑到项目区位于河西干旱半干旱工程类型区,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为75%。

(3)根据《土地整理开发整理标准》(TDI011-1013-2000),田间道和生产路宽4米为宜。

道路面为砂砾石路面。

(4)根据《甘肃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的灌排水一般规定,田间水利用系数0.90,渠系水利用系数0.9几则灌溉水利用系教0.81。

3、灌溉水源的选择

经过水资源平衡分析,并在征求当地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项目区内灌溉水源选择浅层地下水作为灌溉水源。

4、灌排水工程

项目区采取明渠自流灌溉的形式,渠道采取防渗设计,斗’渠、农渠采用预制U型槽结构。

5、消力池设计

为防止从大口井里抽出的水对渠道产生破坏,需在渠口设计刀座消力地,以减缓水流的冲击力,消力池设计高1.2米,其中深埋0.6米,高出地面0.6米。

长1.5米,宽1.2米,砂砾石垫层0.2米,池壁与池底为C15现浇厚0.25米。

八、农田防护林网建设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营造渠路林田配套完善、整开划一、标准化生产经营的现代农业生产园区,计划沿项目区周边布设双排防护林,在田问道两侧布设单排防护林,树种为沙枣树。

沿项目区范围内侧种植双排防护林带,并在田问道两侧种植3排防护林带,防护林株距lm,行距lm,共植树120万株。

九、道路工程建设

为方便农业生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发挥农田水利工程效益,项目区内应有完善的道路系统。

本次规划只考虑田问道的布设,田间道为20cm砂砾石路面,高出地面50cm,路面宽6m,路基宽8m,为30cm厚素土夯实。

田间道边坡均为1:

1。

项目区共规划田间道46条总长105千米,占地42公顷。

 

土地整复垦项目选址建议书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申报单位

项目建设年限

土地权属状况

项目片数

项目区四至及地理坐标

建设规模

(亩)

总面积

开发

整理

复垦

基本农田整理

项目投资规模

总投资(万元)

亩均投资

(元)

新增耕地面积

(亩)

土地平整

水利

电力

道路

防护林

土地利用现状

土地类型(亩)

耕地

园林

林地

居民点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地

地貌类型

访团更区二匿名行搁了7而两村耕地,西至水宁村耕地,北至北地作项目区据点坐标:

JI:

Y。

3454672:

160:

1,X。

4232224336.12:

Y,34547806731,X二423228387713:

Y二34548775100,X二4232160.243T4:

Y=34549499578,X二423162549015:

Y=3454907929,X二4230540496I6:

Y二34548679、622,X。

4230825.85317:

Y=34548228486,X=4230188761ITS:

Y=34548668110,X=4229833.565Tg:

Y=34545491620,X=4229126831Illo:

Y=34547578737,X。

4228712.186ITll:

Y。

34545307342,X二42301402971112:

Y二34544715468X=4229399836

(一)有力条件

1所选项目地址外围交通顺畅,紧邻河清公路;2项目区所在地光热资源较好,土层深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八项目区内高压电力线沿道路架设,农业施工建设电力有保证。

4项目区有水井灌溉,农业灌溉水源有保证。

5当地政府和群众都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土地整理复垦的施工建设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二)不利因素1原有的输配水渠道因年久失修,局部己经毁坏。

2.项目区内现有田间道路为土地,路面高低不平,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