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6132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完整版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完整版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完整版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完整版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完整版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完整版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完整版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完整版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完整版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完整版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完整版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完整版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完整版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完整版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完整版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完整版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完整版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完整版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完整版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docx

《完整版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版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docx

完整版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

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

第一单元:

导论

分析诠释原则与红楼梦人物关系

《红楼梦》分析诠释之原则

日本的山本玄绛禅师在龙泽寺讲经,说「一切诸经,皆不过是敲门砖,是要敲开门,唤出其中的人来,此人即是你自己。

」——读者的角色与经典一样重要。

一、HenryJames(1843-1916)〈小说的艺术〉:

「要说某些情节在本质上要比别的情节重要得多,这话听上去几乎显得幼稚。

」「一部小说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像任何一个别的有机体一样,它是一个整体,并且连续不断,而且我认为,它越富於生命的话,你就越会发现,在它的每一个部分里都包含著每一个别的部分里的某些东西。

别林斯基:

「在论断中必须避免各种极端。

每一个极端是真实的,但仅仅是从事物中抽出的一个方面而已。

只有包括事物各个方面的思想才是完整的真理。

这种思想能够掌握住自己,不让自己专门沉溺于某一个方面,但是能从它们具体的统一中看到它们全体。

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

「我小说中的人物是我自己没有意识到的诸种可能性。

正因为如此,我对他们都一样地喜爱,他们也都同样的让我感到惊讶。

」「小说不是人类的自白,是对人类生活——生活在已经成为网罗的世界——里的一个总体考察。

「小说家不是任何观念的代言人。

严格说来,他甚至不应该为自己的信念说话。

「小说人物不是对活生生的生命体进行模拟,小说人物是一个想像的生命,一个实验性的自我。

「音乐的复调,是同时发展两个声部(两条旋律的线),尽管它们完美的连结著,但却又保有它们相对的独立,……所有主张复调曲式的伟大音乐家,都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声部之间的平等。

二、浦安迪(AndrewH.Plaks)《中国叙事学》:

「曹雪芹将『真假』概念插入情节——通过刻画甄、贾二氏及『真假』宝玉,通过整个写实的姿态——而扩大读者的视野,使其看到真与假是人生经验中互相补充、并非辩证对抗的两个方面。

『太虚幻境』的坊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毋宁说是含蕴著这一意思的;而〈好了歌注解〉中『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句,更可以说暗示著二元取代的关系。

这样解释,似乎才符合赖以精心结撰全书的补衬手法。

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由於读者一般都是同情失败者,传统的中国文学批评一概将黛玉、晴雯的高尚与宝钗、袭人的所谓的虚伪、圆滑、精於世故作为对照,尤其对黛玉充满赞美和同情。

……(宝钗、袭人)她们真正的罪行还是因为夺走了黛玉的婚姻幸福以及生命。

这种带有偏见的批评反映了中国人在对待《红楼梦》问题上长期形成的习惯做法。

他们把《红楼梦》看作是一部爱情小说,并且是一部本应有一个大团圆结局的爱情小说。

「除了少数有眼力的人之外,无论是传统的评论家或是当代的评论家都将宝钗与黛玉放在一起进行不利於前者的比较。

……这种稀奇古怪的主观反应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样,部分是由於一种本能的对於感觉而非对於理智的偏爱。

……如果人们仔细检查一下所有被引用来证明宝钗虚伪狡猾的章节,便会发现其中任何一段都有意地被加以错误的解释。

第二单元:

神话

神话专题I‧石头神话

《红楼梦》的神话操演及其意涵(纲要)

欧丽娟撰

※参考资料:

欧丽娟:

〈《红楼梦》中的神话破译—兼含女性主义的再诠释〉,《成大中文学报》第30期(台南:

成功大学中文系,2010年10月),页101-140

一、石头神话(贾宝玉)

同时包含自宋玉、司马迁、董仲舒、东方朔等以来「士不遇」题材,与苏轼、辛弃疾等以「补天石被弃」自喻的历史悲愤(刘上生《走近曹雪芹—《红楼梦》心理新诠》)

(一)远古神话:

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淮南子‧览冥训》: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於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列子‧汤问篇》:

「然则天地亦物与。

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练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

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二)祖父曹寅:

(朱淡文《红楼梦研究》)

1.曹寅《楝亭集‧诗钞》卷一〈坐弘济石壁下及暮而去〉:

「我有千里游,爱此一片石。

徘徊不能去,川原俄向夕。

浮光自容马,天风鼓空碧。

露坐闻遥钟,冥心寄飞翮。

2.曹寅《楝亭集‧诗钞》卷八〈巫峡石歌〉:

「巫峡石,黝且斓,周老囊中携一片,状如猛士剖余肝。

……娲皇采炼古所遗,廉角磨砻用不得。

或疑白帝前、黄帝后,漓堆倒绝玉垒倾。

风煦日暴几千载,旋涡聚沫之所成。

胡乃不生口窍纳灵气,崚嶒骨相摇光晶。

嗟哉石,顽而矿,砺刃不发硎,系舂不举踵。

砑光何堪日一番,抱山泣亦徒湩湩。

(三)石头神话的意义:

1.母神(太初之母、大地之母)的崇拜:

(1)「蛇」与「肠」:

「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

「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

」)

女娲「一日而七十化」、「抟土造人」(《淮南子‧说林训》)

※梅新林抉发女娲之为「孤雌纯坤」的性别意义,以及在书中神俗二界分化而成的母神递接与循环的完整系统,可谓最具洞见。

兹将其说简化列表如下:

神界俗界

女娲→(警幻仙子)==*==贾母→刘姥姥

(救世之神)(命运之神)(命运之神)(救世之神)

(2)「女蛙」——「女娲」之源

(3)「乱伦」母题的导入——「末世」的表徵之一

汉代石刻画像与砖画中常见人面蛇身的女娲、伏羲交尾图,「伏羲居左捧日,女娲居右捧月」,并伴随结草为扇、障面遮羞的故事与图像

2.「末世」的背景:

(1)点出贾府运势之大环境,作为悲剧的起点(具体定义)

(2)无才补天——儒家「济世」理想的落空(相对於王熙凤与贾探春)

3.顽石的品性:

(1)畸零的处境——道家「逍遥」理想的落实,「畸於人而侔於天」

(2)坚硬执著——「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吕氏春秋‧本味篇》)

「石生而坚」(《淮南子‧说林训》)

「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红楼梦》第二十二回)

(3)「脱母入父」的成长失败与身分认同的暧昧失据——「赤瑕宫」的「瑕」字乃「玉有病也」,「正」「邪」二气的禀赋

第二单元:

神话专题Ⅰ(女娲补天神话)

《红楼梦》的母神崇拜心理(简表)

欧丽娟撰

※参梅新林《红楼梦的哲学精神》:

梅新林抉发女娲之为「孤雏纯坤」的性别意义,以及在书中神俗二界分话儿成的母神递接与循环的完整系统,可谓最具洞见。

兹将其说简化列表如下:

神界俗界

女娲→(警幻仙子)==*==贾母→刘姥姥

(救世之神)(命运之神)(命运之神)(救世之神)

第二单元:

神话专题II‧皇英绛珠神话

《红楼梦》的神话操演及其意涵(纲要)

娥皇女英(林黛玉)欧丽娟撰

(一)远古传说:

《述异记》卷上:

「昔舜南巡而葬於苍梧之野。

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与恸哭,泪下沾竹,竹文上为之斑斑然。

(二)唐代李白:

〈远别离〉: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

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三)晚唐李商隐〈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四)舜妃故事之意义

补:

绛珠仙草与西方灵河

(一)《山海经‧中山经》:

「又东二百里,曰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瑶草。

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

《文选‧别赋》李善注引宋玉《高唐赋》云:

「我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台,精魂为草,实曰灵芝。

(二)《楞严经》:

「爱河乾枯,令汝解脱。

清‧华阳仙裔《金玉缘‧序》:

「绛珠幻影,黛玉前身,源竭爱河。

第三单元:

谶语式的表达策略IV

(物谶:

联姻型的婚恋小物)

《红楼梦》中隐谶的表达策略

欧丽娟撰

※参考资料:

欧丽娟:

〈论《红楼梦》中的隐谶系谱与主要表述策略〉,《淡江中文学报》第23期(台北:

淡江大学中文系,2010年12月),页55-98。

脂砚斋:

「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其中隐语,惊人教人,不一而足」

评点家周春《阅红楼梦随笔》:

「十二钗册多做隐语,有象形,有会意,有假借,而指事绝少,是在灵敏能猜也。

所谓隐语,本为修辞的一种形式,即以隐约闪烁的话来暗示本意。

而其隐语类型,主要即是回目中所直揭的「谶」,如第22回的〈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与第75回的〈赏中秋新词得佳谶〉,脂砚斋也於第42回有关刘姥姥为巧姐命名之用意一段批云:

「作签(谶)语以射后文。

第5回「宝玉看正册一段」脂批:

「世之好事者争传《推背图》之说,想前人断不肯煽惑愚迷,即有此说,亦非常人供谈之物。

此回悉借其法,为儿女子数运之机,无可以供茶酒之物,亦无干涉政事,真奇想奇笔。

「谶」字初见於汉初贾谊〈鵩鸟赋〉,其原义本与「验」相通,而称谶不称验,或与方士有关。

所谓「谶」者,是一种特属於中国人的预言形式:

《释名》:

「谶,纤也,其义纤微而有效验也。

《后汉书‧张衡传》:

「立言於前,有徵於后。

故智者贵焉,谓之谶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谶「诡为隐语,预决吉凶。

梁.刘勰《文心雕龙》:

「天命神道」观,「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是以后来辞人,采摭英华。

一、历史中隐谶的主要类型

(一)先秦:

谶谣——韵文形式的隐语,有时配合图画而形成「图谶」

「言∕事」之顺向落实,预言式的先见之明。

拆字法、双关法(一词多义,一语双关)、谐音法、别名法、关系法(社会关系或家庭关系)、特徵法、五行法、生肖法、对象隐喻法、时间隐喻法、地点隐喻法、过程隐喻法、直言法、综合法

(二)两汉:

谶纬

(三)西晋:

诗谶——「言∕事」之逆向追验,穿凿附会的后事之明

《晋书‧潘岳传》潘岳〈金谷集作诗〉:

「白首同所归。

《南史》梁简文帝〈寒夕诗〉:

「雪花无有蒂,冰镜不安台。

〈咏月〉:

「飞轮了无辙,明镜不安台。

二、《红楼梦》中的运用与内涵

(一)谶谣:

第5回人物判词、第22回灯谜诗

(二)诗谶:

1.一般抒情诗

2.第63回「冰山一角式」的引诗法

海明威:

「冰山之所以雄伟壮阔,就是因为它只有1∕8浮在水面,7∕8沉在水底。

(1)晚唐.罗隐〈牡丹花〉: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穠华过此身。

(2)晚唐.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第22回脂批:

「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至流散也。

悲哉伤哉!

(3)宋.王淇〈春暮游小园〉:

「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

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

」第20回脂批:

「袭人出嫁之后,宝玉、宝钗身边还有一人,虽不及袭人周到,亦可免微嫌小敝等患,方不负宝钗之为人也。

故袭人出嫁后云『好歹留著麝月』一语,宝玉便依从此话,可见袭人虽去实未去也。

(4)宋.朱淑真〈惜春〉(一作〈落花〉):

「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

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

薛蟠粗枝大叶,风流自喜,而实花柳之门外汉,风月之假斯文,真堪绝倒也。

然天真烂漫,纯任自然,伦类中复时时有可歌可泣之处,血性中人也。

脱亦世之所希者与!

晋其爵曰王,假之威曰霸,美之諡曰呆。

讥之乎?

予之也。

(涂瀛《红楼梦论赞‧薛蟠赞》)

(5)宋.王淇〈梅〉: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你们掷去罢。

我只自吃一杯,不问你们的废与兴。

」cf.第4、65回

(6)宋.谢枋得〈庆全庵桃花〉: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己卯本第19回脂批:

「补出袭人幼时艰辛苦状,与前文之香菱,后文之晴雯大同小异,自是又副十二钗中之冠,故不得不补传之。

(三)戏谶:

戏名剧目的排列组合

於庆生贺寿拜神之类的喜庆场合中,安排以三出为主的戏码依序演出。

其剧目分别对应直线型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态,透过顺时单向进展,而象徵贾府「肇基—→荣盛—→衰亡」的运势变化或「成—→住—→坏空」的集体命运

书中二度使用的成语:

「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第26回、第72回)、「胳膊折在袖内」(第7回、第68回、第74回)、「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第2回、第74回)

1‧第11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双官诰(创建)—→还魂(庇荫)—→弹词(衰亡)

2‧第18回:

元妃点戏

豪宴—→乞巧—→仙缘—→离魂

豪宴(鼎盛)—→仙缘(衰亡):

昆曲老生:

政治——贾府由盛而衰

乞巧(受宠)—→离魂(薨逝):

昆曲小旦:

爱情——元妃由受宠而薨逝

3‧第22回:

宝钗庆生

西游记—→刘二当衣—→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寄生草〉

〈刘二当衣〉:

以反面手法暗示贾府在繁盛下的真相,热闹包覆中的辛酸

4‧第29回:

贾母往清虚观打醮祈福,於神前拈戏

白蛇记(创建)—→满床笏(荣盛)—→南柯梦(衰亡)

附:

第53回至第54回串联而成的〈西楼‧楼会〉、八出〈八义〉、〈寻梦〉、〈惠明下书〉,第71回贾母八十寿庆

第85回黛玉生日筵:

两出吉庆戏文—→蕊珠记‧冥升—→琵琶记‧吃糠—→祝发记‧达摩渡江

(四)物谶:

以小物「联姻、关情、涉淫」中的「联姻」类

1.「关情」类

(1)宝玉、黛玉——家常旧手巾(34回)

(2)小红、贾芸——手帕(24回)

(3)宝玉、妙玉——绿玉斗(41回)

(4)宝玉、晴雯——指甲、贴身小衣(77回)

2.「涉淫」类

(1)贾珍、秦可卿——发簪(13回)

(2)贾琏、多姑娘——头发(21回)

(3)贾琏、尤二姐——九龙玉珮、槟榔(64回)

(4)司棋、潘又安——绣春囊(74回)

3.「联姻」类:

(1)宝玉、宝钗——由金锁片、通灵宝玉所共构的金玉良姻(第8回)

(2)宝玉、宝琴——由雀金呢与凫靥裘所共构的潜在的金玉良姻(第49、52回)

(3)板儿、巧姐——佛手、柚子(第40-41回)

(4)史湘云、卫若兰——金麒麟(第31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5)蒋玉菡、袭人——茜香罗、松花汗巾(第28回)

(6)探春、海疆藩王——凤凰造型之风筝(第5、22、63、70回)

a.风筝

(a)婚姻(b)性格的芬芳高洁

b.凤凰

(a)身份地位(b)高度理想的坚持

(7)邢岫烟、薛蝌——衣服、当票(第57回)

(8)柳湘莲、尤三姐——鸳鸯剑(第66回)

4.意义:

对「才子佳人」小说婚恋模式的悖逆关系类型促成力量主观意愿品物的主要关联方式结果

「二物相对」的映照组合模式

联姻命定天成无成功

「二物互换」的对等交流模式

关情人为作用有「一物二手」的转移联系模式失败

涉淫人为作用有「一物二手」的转移联系模式失败

第15单元:

贾宝玉的启蒙进程:

度脱模式

《红楼梦》中的度脱模式与贾宝玉的启悟进程

欧丽娟撰

※参考资料:

欧丽娟〈论《红楼梦》中的度脱模式与启蒙进程〉,(《成大中文学报》第三十二期,2011年,页125-164。

一、传统「度脱模式」的挪借与超越

全书第一回於僧道有关绛珠还泪之因缘的对话中,僧人论及另有「情痴色鬼、贤愚不肖」的一干人入世,道人便顺势说:

趁此何不你我也下去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

这段对话开宗明义地清楚出现「度脱」一词,书中也确实触及了佛道之度脱概念以及若干度脱剧之叙事因素。

自青木正儿针对「神仙道化」题材而提出「度脱剧」类型后,学界陆续进行了相关研究。

所谓「度脱」者,为得度解脱之略称,该词汇已习见於六朝之佛道文献,诸如「故欲洗拔万有,度脱羣生」、「至於翾飞蠕动,犹且度脱,况在兆庶」、「度脱凶年,赖阿而全者」,其基本定义即是度一切苦厄、解脱一切执著烦恼也,就其佛教来源而言,「度」字即佛典里所翻译的「波罗密多」,本义为「到彼岸」、「度无极」,让人从现世生死苦海的此岸到达涅盘的彼岸,故「度」字同时有「渡」的意义,包含了普渡众生、济世助人的双重作用;此外,「度」字又融合了道教的阐释,都以拯救人生罪恶,使之超离尘俗而脱然无累於心为目的。

此所以道人称其度脱行动可造「一场功德」。

(一)「度脱剧」的构成要素

包含:

「度人者」和「被度者」(戏剧人物)、度人的行动(戏剧动作)、悟道、成仙或获得永恒的生命(结果),诸项彼此连结依序组合,即是「被度者」通过「度人者」的帮助,经过度脱的过程和行动,领悟生命的真义,最后得到生命的超升——成仙成佛,由此构成剧情发展的一般模式。

1.被度者:

往往具有「本为仙者」、「有神仙之分者」、「鬼妖物而为仙者」的出身来历

2.度人者:

多属仙佛人物,包括:

钟离权、吕洞宾、铁拐李、蓝采和、月明尊者、布袋和尚,属於神话学中荣格所谓的「智慧老人」(theWiseOldMan)

3.从《隋书》所言,道经者「授以秘道,谓之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可见多次度脱是道教度人的特色,并具体表现於元代度脱剧的三次点化上

第25回僧道赶来救治宝玉,使之起死回生的这段情节,脂批云:

三次煆炼,焉得不成佛成祖。

脂批:

「通部中假借癞僧跛道二人点明迷情幻海中有数之人也。

非袭西游中一味无稽,至不能处便用观世音可比」、「菩萨天尊皆因僧道而有,以点俗人」

★一僧一道的同中之异:

性别、方式与成效

一僧——甄英莲(第1回)、林黛玉(第3回)、薛宝钗(第7回)

一道——甄士隐(第1回)、贾瑞(第12回)、柳湘莲(第66回)

度人者被度者主要方式现身时机度脱性质基本成效

一僧女性符咒法术日常生活外在超越失败

一道男性言语机锋非常处境内在超越成功

(二)贾宝玉的启悟经历

马尔卡斯(MordecaiMarcus):

「启悟故事所要表现的,可以说就是故事中年轻主角经历过的,无论是他对於自我世界认识的重大转变,还是性格上改变,还是两者兼有。

而且这些转变,必会指示或引领他迈向成人世界。

故事中不一定有某种仪式,但至少有某些证据,显示这些转变似乎是有永久的影响的。

1.性启蒙(sexinitiation):

兼美云雨(第5回)

(1)出於宁荣二公所安排,具有与家业承续攸关的严肃宗旨

(2)「性成熟」为「成长」的必经步骤

a.确立宝玉具备传宗接代的能力,获取继承人的坚强资格。

b.在「通过了性启蒙后,便变为成人」的意义上,宝玉进一步「变成了父亲」,「可以享有财富、权力、名誉,和女人」

c.在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中蕴涵了一些重大主题,即:

原始朴真的消逝,死亡的降临,以及对知识的首次有意识的体验,这一切都与性紧密相关。

匈牙利心理分析人类学家罗海姆(GezaRoheim)云:

「在神话中,性成熟被视作一种剥夺了人类幸福的不幸,被用於解释尘世中为何会有死亡。

2.出世思想启蒙:

宝钗说戏(第22回)

悟道禀赋与幻灭美学

3.情缘分定观启蒙:

龄官画蔷(第36回)

姚燮:

「宝玉过梨香院,遭龄官白眼之看;黛玉过栊翠庵,受妙玉俗人之诮,皆其平生所仅有者。

」正因此一「从来未经过这番被人弃厌」的空前遭遇,以及龄官对贾蔷之情有独钟,而豁然领悟自己意欲独占天下之情的褊狭虚妄——「管窥蠡测」,并认识到一种「自我不足感」与「超越自我的丰富感」(self-transcendingfecundity),而企及真正的「大观」。

可以说,「这个体悟不啻在宝玉迹近於幼儿『以世界一切皆是为我』的世界观中凿下了裂痕」,使之从我与世界没有区隔的混沌整体中开始意识到了分离与局限,是对前次启蒙中「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之孤独意识的进一步落实,也成人式体证了人类存在的孤寂本质

4.婚姻观启蒙:

藕官烧纸(第58回)——「痴理」说的提出

宝玉在彻底投入情的终极虚空之前,不但在广度上极力追求情的全备皆有,同时也在深度上全心执著於情的唯一不二。

如果说「龄官画蔷」让他「极力追求情的全备皆有」之信念产生崩解,则「藕官烧纸」使他对「全心执著於情的唯一不二」之定义重新诠释,并更进一步从儿童自我中心的状态中解除,於去中心化后达到人我之间的观点协调,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当作绝对真理。

Vs.汤显祖「情在而理亡」、「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的「情至说」

则婚姻观启蒙所带来「情理兼备」而「两尽其道」之「痴理」说,使其最终的出家不是逃避而是超离,不是抗议而是了结,故成为迈向度脱的最终一步。

二、西方的「启悟故事」与「男性」的成长小说

整体而言,宝玉的四次启蒙中,除了第一次之外都清楚蕴含了一种跳跃式的精神顿悟,而精神顿悟正是成长小说的一个典型特徵,主人公在探索的过程中,突然获得对人、社会等的一种真理性认识,产生了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根本转变。

所谓顿悟(epiphany),原来是基督教神学的术语,用来表示上帝在人间的显灵,乔伊斯(JamesJoyce)借之表示世俗世界的启示,并定义为「精神的突然显露」(suddenspiritualmanifestation),其时事物的本质或姿态向观察者散发出光芒。

乔伊斯把顿悟本身看做是一种体裁,即启示是突然发生的,是一道闪光,是精神超越他平庸麻烦的生活而不断显现的过程,精神从自然中显现,突然的启示向诗人传递出一种超验的信息,照亮了他对人之存在的理解,或他自己要走的路。

衡诸贾宝玉的各次启悟过程,整体上更表现出浦安迪所言:

「就启蒙的次序而言,无论是顿悟还是渐悟,动态的情状仍宛然在目:

从无知到获得真理。

巴赫金(MikhailM.Bakhtin)对「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之说明或定义:

另一种鲜为人知的小说类型,它塑造的是成长中的人物形象。

这裏主人公的形象,不是静态的统一体,而是动态的统一体。

主人公本身的性格,在这一小说公式中成了变数。

主人公本身的变化具有情节意义;与此相关,小说的情节也从根本上得到了再认识、再构建。

时间进入人的内部,进入人物形象本身,极大改变了人物命运及生活中一切因素所具有的意义。

这一小说类型从最普遍涵义上说,可称为人的成长小说。

圭索(RichardW.Guisso):

「五经在谈及女人时,很少视之为人,而几乎完全是以『女儿』、『妻子』和『母亲』等理想化之生命循环中的各种角色处理之。

(theClassicshavelittletosayofwomenaspersons,butdealalmostentirelyinidealizedlife-cyclerolesofdaughter,wifeandmother)」由於女性在一生中只与妻子、媳妇、母亲这几种角色有关,其一生中最重要的时间就是成人和结婚的日子,因此对女性来说,从童年向青少年的过渡没有任何社会意义,而表现出一种「不在年龄中生活」的模糊性。

第16单元:

红楼梦的爱情观——人格与意志的展现

《红楼梦》的爱情观——人格与意志的展现

一‧「一见钟情」——强度、速度

1.第1-2回:

贾雨村见他回了头,便自谓这女子心中有意於他,便狂喜不尽,自为此女子必是个巨眼英豪,风尘中之知己也。

此后便时刻放在心上。

待升任太爷时,即向甄家娘子要那娇杏作二房。

娇杏这丫鬟,便是那年回顾雨村者。

因偶然一顾,便弄出这段事来,亦是自己意料不到之奇缘。

谁想他命运两济,不承望自到雨村身边,只一年便生了一子;又半载,雨村嫡妻忽染疾下世,雨村便将他扶侧作正室夫人了。

正是:

偶因一著错,便为人上人。

虽是喜剧收尾,但透过「偶因一著错,便为人上人」的「偶」字、「错」字、其名字的谐音「侥幸」,揭示出一见钟情式之婚恋关系的偶然成分与不确定因素,乃至其中的高风险比例

2.第4回:

「这个被打之死鬼,乃是本地一个小乡宦之子,名唤冯渊,自幼父母早亡,又无兄弟,只他一个人守著些薄产过日子。

长到十八九岁上,酷爱男风,最厌女子。

这也是前生冤孽,可巧遇见这拐子卖丫头,他便一眼看上了这丫头,立意买来作妾,立誓再不交结男子,也不再娶第二个了,所以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