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6153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1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洛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南省洛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南省洛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南省洛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南省洛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河南省洛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河南省洛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河南省洛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河南省洛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河南省洛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河南省洛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洛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南省洛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洛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洛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南省洛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

洛阳市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全卷共6页。

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为政以德,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

他们都

A.力图确立自身的正统地位B.彻底否定三代的治国理念

C.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希望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2.“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西汉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以《春秋》等儒家经典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

这说明汉代

A.“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B.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C.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实践D.百家争鸣局面走向终结

3.朱熹认为“礼”是伦理纲常的集中体现,对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做了全面、细致的规定,并且为“建祠堂”、“祭祖先”等旨在巩固伦理纲常的宗族活动制定了行为规范。

同时,他还专门从儿童教育方面讲述“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朱熹这样做旨在A.加快儒家伦理的世俗化进程B.借伦理纲常维护封建统治

C.规范宗族和儿童的H常行为D.继承宣扬先代的礼乐纲常

4.“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流行于西汉思想界。

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正式出现。

明朝后期以来,民间广为流行崇奉、祭祀“天地君亲师”。

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

这一演变反映了

A.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逐渐确立B.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

C.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D.大一统国家不断壮大

5.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并对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说法进行了修改,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

由此可知,苏格拉底

A.从根本上否定智者学派的主张B.认为人要有理性的认识

C.使哲学转向了对人自身的研究D.强调人应有高尚的品德

6.15、16世纪,西欧的艺术家们常常是照着现实生活中的人来刻画圣母、圣婴和其它宗教传说中的人物,而且这些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大多带有欢乐和愉快的情绪。

这反映了当时的艺术家们

A.世俗的世界观还未出现B.借助宗教表达人文精神

C.亟待改变其基督教信仰D.创作依然以神学为中心

7.自1776年以来,《独立宣言》中所体现的原则就一直在全世界被人们所传诵,它开宗明义指出“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主要反映的是

A.社会契约论B.天赋人权学说

C.人民主权说D.三权分立学说

8.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济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

此类小说

A.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B.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

C.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D.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9.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一书中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比现代植物分类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

这一成就

A.奠定现代植物分类学的基础B.借助西学东渐的科技成果

C.体现了承古萌新的文化特色D.反映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10.有人对书法字体的特色分别作了如下评述,符合《兰亭序》字体的评述是

A.“状如龙蛇,钩连不断”B.“笔画圆弧,富有奇趣”

C.“结体扁平,方劲古拙”D.“不真不草,流动奔放”

11.“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

人们因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

”这表明牛顿力学

A.成为近代思想解放的推动力B.彻底否定了上帝的存在

C.揭示了自然界的全部规律D.揭开了政治革命的序幕

12.霍布斯鲍姆认为,进化论在19世纪中后期盛行的原因在于“下列两项事实构成了极佳的机遇:

一是主张自由主义和进步的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二是这个时期没有发生命”。

这一观点说明进化论在当时

A.没有对传统势力提出公开挑战B.为资产阶级崛起提供了理论依据

C.符合追求有序变革的社会心理D.顺应了资产阶级希望改良的主张

13.1829年,卡莱尔在《爱丁堡评论》中指出:

“在各个方面,有血有肉的工匠都被赶出他的作坊,让位给一个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

梭子从织工的手指间掉落,落入穿梭更快的铁指当中。

”这说明

A.纺织业生产方式根本改变B.英国纺织业日益走向衰落

C.纺织工匠的技能日益落后 D.蒸汽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4.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

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

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

”但后来又提出“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

”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俄国革命的成功实践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中华民族的逐渐觉醒

15.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B.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

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D.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16.“这种主义的高涨以对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最真挚的同情和对他们的压迫者及剥削者的最强烈憎恨为前提,同时又反过来产生这种同情和憎恨。

”列宁评价的应是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

17.辛亥革命前,孙中山严厉批判义和团是“狂妄之举”,但在1924年的演讲中,他除批判义和团运动的不足外,又称赞其“让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B.农民运动不断走向高涨

C.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D.民族主义成为社会主流

18.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中日战争将改造中日两国,只要中国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就一定能把旧日本化为新日本,把旧中国化为新中国,中日两国的人和物都将在这次战争中和战争后获得改造”。

毛泽东认为中日战争

A.有利于战后两国友好合作B.使中日两国实力发生逆转

C.将推动中日的社会大变革D.为筹建新中国创造了条件

19.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泽东作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

A.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B.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C.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D.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民主制度

20.下列四张以党代会为主题的纪念邮票,对其关键词的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A.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初级阶段、科学发展观

B.主要矛盾、走自己的路、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C.主要矛盾、改革开放、计划经济、科学发展

D.经济建设、国企改革、市场经济、基层民主

21.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这两次讲话都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B.冲破了思想束缚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D.深化了体制改革

22.1956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出于战备考虑,提出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

据此可知,当时的科研战略的主要着眼点是

A.提高我国国际地位B.维护国防安全

C.改变科技落后局面D.服务生产发展

23.1956年是中国新闻史上的改革年,《人民日报》进行了首次改版,主要内容包括:

扩大报道范围、开展自由讨论、改进文风。

《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除少数中央负责同志的章和少数社论以外,一般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而且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意见相反的文章。

这次新闻改革

A.改变了《人民日报》的性质B.借鉴了苏联党报的经验

C.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D.理念得以持续贯彻执行

24.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

这一“重大改革”是

A-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B.教育领域进行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C.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D.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25.下图是1958年9月北京市东四区魏家胡同业余学校颁发的识字证书和20世纪50年代河北省省级干部补习学校学科结业证书,这反映了新中国的教育

A.贯彻了人民教育方针B.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消除了“文盲”现象D.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26.1968年中国农村不少村一级办的小学升格为初中,这些初中缩短学制至7年(即小学5年,初中2年),公社(乡镇)一级办的中学学制缩短为9年(即小学为5年,初高中各2年)。

这一学制改革

A.为农村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B.受时代环境的影响较大

C.推动了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D.降低了髙考招生的录取率

27.《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长篇小说,高尔基曾给予它这样的评价:

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社会主义的英雄人物的“始祖”。

由此可知此部作品属于

A.浪漫主义作品B.现实主义作品

C.现代主义作品D.民族主义作品

28.有文学家宣称我赋予古老文字以赤色,不再有元老!

不再有平民!

我在墨水瓶里掀起风暴。

”下列作品符合这一创作理念的是

《西风颂》B.《安娜•卡列尼娜》

《人间喜剧》D.《等待戈多》

29.2015年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以约1.265亿人民币拍卖了世界名画《睡莲池与玫瑰》。

该作品精妙地描绘了一座玫瑰花拱廊立于平静如镜的池水上,他中荡漾着朵朵睡莲,玫瑰花缤纷吐艳,与水面倒影中的柔和粉彩色对比鲜明,相映成趣。

该名画的绘画风格属于

A.新古典主义B.印象画派

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30.英国画家格特勒的绘画作品《旋转木马》描绘了这样一种景象:

旋转木马场中,姿势僵硬、目光呆滞的数位成人骑着苍白如幽灵般的马儿,一圈圈不停地高速旋转,因无法停止下来,脸上露出惊吓的表情。

下列创作理念与该作品风格最为接近的是

A.“专注于对自然任意和瞬间的描绘”

B.“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未见过他”

C.“色彩的目的,是表达画家的需要,而不是看事物的需要”

D.“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

31.完成于1808年的《田园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

贝多芬在总谱的扉页上特别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

对该乐曲解读正确的信息是

A.具有民族主义情怀B.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风格

C.蕴含着革命的力量D.对田园风光的逼真描摹

32.看电影吃爆米花是一种纯正的美式习俗。

但是20世纪初的无声电影时代,美国五大影院为了体现上流社会的高雅品味,在观影时是禁止吃爆米花的。

这种习俗真正流行于30年代,随后风靡全球。

这说明

A.经济危机造成美国电影业走向衰落B.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观影习惯

C.精神的空虚使人们追求享乐型生活D.技术的发展使电影消费日益大众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

第33题18分,第34题18分,第35题16分,共52分。

33.(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出生于战国中期,从小饱受战争的煎熬。

他首先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思想,主张要满足贫苦大众最基本的农田耕种,要推恩于民,要福泽天下百姓,要以仁慈之心来卖施仁政,通过减轻赋税来让人民过上最基本的生活,使得“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并且还要求不违农时,要根据生态规律来进行农作。

——摘编自宋丽萍《孟子民本思想与当代民生》

材料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

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孙中山《建国大纲》(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民生悤想,的内容,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1924年阐述的民生思想与1905年相比有何变化?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解决民生问题的认识。

(8分)

34.(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科技发展过程中,虽然存在着对外科技交流,存在着对外来科技的接纳和

吸收,但我国的科硃体系却是独立形成的。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一一驳斥了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思想文化大多源于西方的观点,认为中国文化科学的发展具有独创性。

……在天文学领域,中国特别注意对天象位置的观察和历法的制订,是与中国从古就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需求相联系的。

中国古代以算术、代数、几何为主要内容,以算筹、珠算为主要计算工具的数学体系的形成,与历法制定、土地丈量、堤坝宫室仓窑的建造、税收计算、财务分配、商品交易等方面的需要紧密相关。

……古人在宏观上特别重视天人关系的和谐,在微观上则重视事物内部关系的协调。

中医特别强调阴阳的相互依村、消长、平衡,强调对病因的综合考察,讲究辨证施治。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大科技成就(部分)

时间

科技成果

时间

科技成果

1765年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织机”

1883年

戴姆勒制成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扭

1785年

瓦特制成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885年

卡尔•本.茨制成第一辆汽车

1807年

富尔顿发明汽船

1903年

莱特兄弟试飞飞机成功

1814年

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1945.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866年

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

1957年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876年

贝尔发明世界上第一部电话

1969年

互联网问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以一个国家为例,围绕“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正确的史实为依据)(12分)

35.(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王)安石曰:

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

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

•••…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方面概括商鞅变法中突破旧体制的措施。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在解决农民疾苦、抑制土地兼并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

其结果有何不同?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