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象大全精简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6385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意象大全精简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诗歌意象大全精简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诗歌意象大全精简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诗歌意象大全精简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诗歌意象大全精简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诗歌意象大全精简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诗歌意象大全精简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诗歌意象大全精简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诗歌意象大全精简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诗歌意象大全精简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诗歌意象大全精简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诗歌意象大全精简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诗歌意象大全精简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诗歌意象大全精简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意象大全精简篇.docx

《诗歌意象大全精简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意象大全精简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歌意象大全精简篇.docx

诗歌意象大全精简篇

古代诗歌意象大全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象)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意)。

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许多事物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

这些在诗歌中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就是意象。

对于今天的中国古典诗歌爱好者来说,从意象入手来阅读和分析古代诗歌,不失为一条捷径。

笔者搜集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稍加整理说明,希望对大家阅读和分析中国古典诗歌有所帮助。

  1.飞鸟:

自由的灵魂

   诗人们常以鸟的自由飞翔比喻人生理想的实现。

汉末《古诗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以双飞的鸿鹄,比喻觅得知音的愿望;无名氏的古诗“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

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步出城东门》),诗人希望化身黄鹄,展翅飞越无法渡过的河水,飞回日夜思念的故乡。

      崇尚道家思想、追求精神自由的诗人向往隐迹江湖的生活,愿与悠闲自在的鸥鸟为友,忘却世间的争斗。

陶渊明做官时甚至“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辞官回乡后,则以“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等诗句表现自己的耕读之乐。

众鸟安居巢中,诗人爱其庐宇,人鸟之间有种幻化为一的感觉。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的飞鸟的诗人看来都是快乐自由的。

天遥地阔中一只飞鸟,在诗人看来,可能是孤凄无伴、漂泊无依的,而这种孤独漂泊的感情,无疑正是诗人内心情绪的反应: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咏怀》)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处,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苏轼《卜算子》)

   苏轼以飞鸿踏雪、一去无踪,暗示人生偶然无定的感慨,形象优美生动,哲理高妙玄远,让人发悟,也使人惆怅。

 2.青山:

身与心的家园

   古人说: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山的静穆,山的宏远,对中国人有着永远的吸引力。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青山”意象在诗歌中频繁出现,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

   从人与青山的自然关系来看,山脉通常是人类居住环境中最恒定、最醒目的存在之一,故乡山脉的轮廊是游子心中最清晰的印痕。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谢朓《游东田》);“无穷芳草色,何处故山青”(齐已《送休师归长沙宁觐》),“青山”在诗歌中常带有故乡居所的象征意义。

   

3.离愁与乡愁:

寒衣处处催刀尺

——中国古曲诗歌中的“捣衣”和“砧声”意象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是杜甫晚年出川、滞留巫峡时所作组诗《秋兴八首》之一,表达了诗人于霜红枫叶、丛菊盛开的秋天忧心国事、思念故园的心情。

此诗结尾,诗人将浓郁乡情化为古典诗歌中极为常见的一组意象:

寒衣刀尺,高城暮色,以及穿透暮色、逾越城垣的急促的砧声。

   寒衣、刀尺和砧声,反映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中人们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满足穿衣之需的状况。

古时制衣的料子如罗纫、缟练等大都是生料,必须捶捣,使之柔软熨贴,做成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

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称为“砧”,一般为石制)上,用木棒(称为“杵”)敲平,这个过程称为“捣衣”,也叫“捣练”;有时是在衣服做成之后进行捶捣,前人诗歌中也统称“捣衣”。

妇女白天一般忙于操持家务,照料孩子,晚上才有空闲时间为家人准备衣物,而捣衣工序对光线要求不高,所以多于寒冬来临之前的秋夜进行。

凉风冷月下持续不断的砧杵之声,在古典诗歌中经常被称为“寒砧”“清砧”或“暮砧”,用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正是杜甫听到白帝城中捣衣之声,联想到家家户户的妇女们都在准备为亲人缝制御寒衣物时引发的怀乡之情。

   在与人的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衣、食、住、行中,“衣”被放在首要地位。

“衣”不仅可以御寒蔽体,在传统诗学中,它还被视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情感暗语,贮存着思念、盼望、关切、依恋、欢爱、伤逝等一系列丰富的人文内涵。

捣衣的声音,更是一种缠绵深淳的人文音乐。

捣衣的妇女听着砧声,不由得思念远行之人,担忧他们的饥寒,逗惹出斩不断的离情别绪;漂白的游子听到砧声,就会回想家庭的温暖,更增添胸中无尽的乡思乡愁。

   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

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

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

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

(晏几道《少年游》)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前面提到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

表达类似情感的诗句可以举出很多: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杜甫《暮归》)

   

  4.流水无情亦有情

  ——中国古典诗歌里的水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中水的形象无处不在:

春水、秋水,江水、河水、波平如镜的水、怒涛拍岸的水,一泻千里的水、曲似柔肠的水,泠泠作响的水、脉脉无声的水……水在诗歌中形态万千,水在诗人心目中引起的联想也是复杂多样的。

   造成阻隔的水自然是无情之水,沟通情感的水又是多情之水,水意象因水的不同作用,也具有不同的情感意义。

《卜算子》下片中,抒情主人公以江水比喻自己对情人不得相见的怨恨,江水无尽无休,则怨恨之情无穷无已。

水的特征是纤柔、深渺,人们常说“柔情似水”,水意象的确适合用来暗示缠绵悠长的情感。

   诗人尤其喜欢以流水比喻愁情,水的连绵不断,恰如愁情挥之不去,这方面的名句名篇多不胜数: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水流无限,比喻愁之长;一江春水,比喻愁之深;抽刀断水的奇妙比喻,更写出诗人的悲愁似水难以斩断。

同是以水比喻愁情,三位诗人从不同角度着眼,恰当地在愁情与水的相似特征之间建立联想,他们的诗作同样成为描写愁情的千古佳句。

   其实,流水只是流水,阻隔与沟通只是诗人的感觉,有情无情也本非流水所有。

它只是离人之情,诗人之情,世人之情。

   

5.漂泊与自由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船意象

  

(1)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

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

写于船上的诗,或写到船的诗,俨然成为一个颇为壮观的部落。

 

(2)下面两首诗中的“船”意象却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

   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

   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

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

“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若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下面两首以“船”意象表达自由感受的诗,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诗描写春花、春草、春树、春鸟、春潮、春雨等明丽的景象,用这一系列繁密景物烘托出“野渡无人舟自横”的中心意象,既是实化描写,又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化表现。

   

 6.流水落花春去也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落花意象

   花是植物美丽的部分,但是,对于植物来说,开花并不是目的,花开花谢只是生存繁衍过程中的自然环节,花开不意味着幸福,花落也不代表忧伤。

   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

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

   美妙的春光、美好的往昔、美丽的生命,都随落花纷飞飘坠;对落花的感慨,可以归结为美丽凋零引起的哀伤。

深锁闺中的女性对落花尤为敏感,《西厢记》中韶华虚度的崔莺莺出场第一句就是“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林黛玉《葬花吟》中则有“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样触目惊心的诗句。

   从欣赏落花随风飘转的刹那柔美,到于纷纷扬扬的漫天花瓣中看到衰老,看到死亡,落花意象走过了这样的发展历程,并最终定格在浓郁的忧伤之中。

虽有清末龚自珍翻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异调,但是这样明朗嘹亮的声音,毕竟是太孤独了。

7.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分类

  

(一)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

   这类意象一般与自己的豪情壮志相关。

例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

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宋?

陆游《书愤》)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二)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鸟(子规鸟)芭蕉等

   这类意象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

例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宋?

李清照《声声慢》)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元?

徐再思《双调水仙子?

夜雨》)

 (三)冰雪、松、菊、梅、竹

   这类意象多用来表达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例如: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

元稹《菊花》)

  (四)杨柳、兰舟、长亭、关山(月)鹧鸪鸟等

   这类意象多用于挥写离别之苦。

例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

柳永《雨霖铃》)

  (五)春日、清风、明月、泉溪、花草等

   古代诗人多借这类意象抒发闲情雅致。

例如: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

王维《山居秋暝》)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

白居易《忆江南》)

  

8.古诗意象的具体分类

一、动物类

(1)、蝉

感身世,诉悲凉:

唐骆宾王《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句句都可以找到诗人对自己遭遇的不平和人格自信的影子。

痛别离,苦远游:

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就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唐卢殷《晚蝉》:

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感昔围。

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

写蝉以声引愁,旅人行一程,飞蝉跟着鸣一程,似乎专与行人为难,写出了诗人一路走去一路愁苦的沉重心情。

(2)、鸿雁

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唐李益《春夜闻笛》: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3)、杜鹃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在古典诗歌中它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词里借杜鹃之声,渲染孤馆的哀怨之情,传达出诗人的哀怨思乡之情。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诗中借杜鹃表达殷切的思念。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借杜鹃啼血渲染江洲的荒凉,表达自己被贬江洲的哀怨之情。

(4)、鹧鸪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宫女如花满春殿,如今只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这里它又充当衰败之景的象征,它的悲啼,往往预示着伤感和没落。

(5)、黄莺

善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杜牧用黄莺歌唱写出江南美丽的春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用黄莺鸣啼、燕子轻飞来说明春天的来到。

二、植物类

(1)、柳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诗经?

小雅?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柳永《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李白《忆秦娥》中有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也是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2)、梅

梅有性耐寒的特点,诗人借以表达孤高,不谐流俗的品格,陆游的《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和元人王冕《墨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都是以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宋人陈亮《梅花》: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3)、菊

菊,傲霜之花,它品格坚强,气质清高。

屈原《离骚》: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4)、莲

莲与怜音同,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5)、梧桐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

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6)、芳草

以芳草喻离恨,李煜《清平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草的无穷体现出情的弥漫与更生。

以芳草喻所思之人:

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朱敦儒《渔家傲》),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中芳草即知音的别说。

由芳草年年复如引起时间匆匆、人生短暂、年华宝贵的惜时感叹。

可怜春光闲了,阴多晴少。

江南江北水连云,问何处,寻芳草(朱敦儒《一落索》)惜芳草就是惜人生。

三、自然现象类

1、明月

明月蕴涵思乡之愁。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

李益《从军北征》)的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

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的异常感伤;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

李煜《虞美人》)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明月是情感的寄托。

如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2、流水

流水常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愁绪绵长,历史变迁的感叹。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乐府诗集?

相和歌辞》)诗人见流水思年华易逝;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水流的持续不断而给人以无奈;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流水带着寒心默默退去,给人一种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感伤。

3黄昏、夕照

感伤的心情意绪: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陆游《卜算子?

咏梅》)

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忆秦娥》)

4、细雨、烟雾

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

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细雨绵绵,愁也弥漫。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归家不得,或者漂泊他乡,不知家在何处,渐渐升起的烟雾使人生出诸多愁绪。

四、时令节日类

1.中秋

八月十五日,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如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今夜月白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重阳

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故云。

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

如杜甫《九日》中所写: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3、寒食

清明前一日,寒食节禁火三日,万户无烟,与冷清、萧条有关。

如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唐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4.清明

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

例如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等。

五、特定地点类

1、长亭

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当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是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李白《菩萨蛮》: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写离人望着短亭长亭而不见人归来的伤心情景。

王实甫《西厢记》: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抒发的也是离别的伤感。

2、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浸染着离情别恨。

屈原《九歌》中有送美人兮南浦的名句。

范成大《横塘》又有: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3、南山

代表隐居的地方。

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饮酒》中有采菊东篱

4.古诗词中“燕子”意象拾零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

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

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

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

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

《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

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

《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

《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

《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

《淮南子》)。

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5.“小楼”

(1)、思念之楼

由南唐的末代皇帝,变为北宋王朝的阶下囚。

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怎能不让词人伤感、惆怅,怎能不让词人思念过去的幸福时光?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此时的小楼只能勾起人无限的思念之情,以及因思念而产生的孤寂、凄凉、愁苦之情。

“小楼”本身也着上了悲情色彩,同“子规”一样抽象为悲情的象征之物,而不再仅仅是一种建筑物。

当然,在众多的宋词中,“小楼”这一意象已不再局限于“小”字,出现了朱楼、红楼、高楼、危楼、画楼、青楼(古指富贵人家的住处。

)、歌楼、楼台等词语,但其所蕴涵的思念、别离、愁苦、感伤之情却是始终没有改变的。

李清照为了等待夫君的归来,一直等到“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就连“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辛弃疾,也“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

看来,一旦遇见了“楼”字,定会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2)、闲适之楼

“小楼”除了用于表达悲情之外,还可以用来表达闲适之情。

如陆游写的《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中的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我们可以想像:

绵绵的春雨带着春的问候,和着柔柔的夜风款款而来,此夜小楼不眠,诗人无眠。

静下心来抛开一切烦恼、利禄、功名,细细谛听春雨的呢喃,小楼的私语。

而“小楼听雨”便是这一闲适心境的代名词。

就像文人们相聚饮酒、吟诗作画一样,它已成为古人闲适生活方式的一种。

12.此物最相思——趣谈唐诗中的红豆

寄情于物是我国古诗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在众多的表现相思之情的诗作中,流传最广、最为人喜爱的当推王维的《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关于红豆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不幸死一边地,悲伤不已,以至于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

于是人们就称这种红豆为“相思子”,因此,诗中多用它来表现相思之情。

王维的这首诗本是送给好友李龟年的,据说天宝之乱之后,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这首诗,听者无不为之动容落泪。

但是现在我们却通常用这首诗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相恋相思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