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市湘潭市学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6667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1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益阳市湘潭市学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湖南省益阳市湘潭市学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湖南省益阳市湘潭市学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湖南省益阳市湘潭市学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湖南省益阳市湘潭市学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湖南省益阳市湘潭市学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湖南省益阳市湘潭市学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湖南省益阳市湘潭市学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湖南省益阳市湘潭市学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湖南省益阳市湘潭市学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湖南省益阳市湘潭市学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湖南省益阳市湘潭市学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湖南省益阳市湘潭市学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湖南省益阳市湘潭市学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湖南省益阳市湘潭市学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湖南省益阳市湘潭市学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湖南省益阳市湘潭市学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湖南省益阳市湘潭市学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湖南省益阳市湘潭市学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湖南省益阳市湘潭市学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益阳市湘潭市学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湖南省益阳市湘潭市学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益阳市湘潭市学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省益阳市湘潭市学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湖南省益阳市湘潭市学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

益阳市、湘潭市2020届高三9月教学质量检测

生物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膜、线粒体的内膜与外膜、高尔基体膜与小肠黏膜都属于生物膜系统

B.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与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都有关

C.细胞膜功能复杂程度取决于膜上蛋白质种类和数量

D.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附着有色素和酶,能在光下产生[H]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蛋白质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选择透过性的发挥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都是流动的。

2、真核细胞中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

3、叶绿体的结构包括外膜、内膜、基质和基粒,每个基粒都是由一个个圆饼状的囊状结构组成的,吸收光能的四种色素就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着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光反应过程中有[H]的生成。

【详解】据分析知:

A小肠粘膜不属于生物膜系统,故细胞膜、线粒体的内膜与外膜、高尔基体膜与小肠黏膜都属于生物膜系统,A错误;

B、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与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都有关,B正确;

C、细胞膜功能复杂程度取决于膜上蛋白质种类和数量,C正确

D、光反应过程是在叶绿体的类囊体上进行的,光反应过程中有还原氢的生成,故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附着有色素和酶,能在光下产生[H],D正确。

故选A。

2.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光学显微镜能观察到菠菜的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具有双层膜结构

B.通过观察绘制细胞分裂的图像,属于建立概念模型

C.用纸层析法,可以提取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各种光合色素

D.用建立模型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人体内血糖的调节机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在显微镜下看到细胞的显微结构,只能看到细胞和细胞器的形态,不能看到细胞器的内部结构。

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是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2、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事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

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课本中通过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达到简化和模式化的处理的目的,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详解】A、叶绿体的双层膜结构是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故利用光学显微镜能观察到菠菜的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具有双层膜结构,A错误,

B、通过观察绘制细胞分裂的图像,属于建立物理模型,B错误;

C、用纸层析法,可以分离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各种光合色素,C错误;

D、用建立模型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人体内血糖的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D。

3.细胞是多种元素和化合物构成的生命系统。

以碳链为骨架的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构成了细胞生命大厦的基本框架。

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有机物是构成生命系统的最基本结构层次

B.癌细胞代谢旺盛的原因是细胞膜上糖蛋白数量增多

C.葡萄糖是构成麦芽糖、纤维素、淀粉和糖原的基本单位

D.递质、激素和酶发挥一次作用后都将失去生物活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为: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2、葡萄糖是构成细胞内二塘和多糖的基本单位,麦芽糖是植物体内的二糖;纤维素、淀粉和糖原是生物体内的多糖。

3、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具有以下特征,在适宜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由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详解】A、据分析知:

细胞是构成生命系统的最基本结构层次,A错误;

B、癌细胞代谢旺盛的原因是因为细胞内酶的活性高,细胞膜上糖蛋白数量减少,黏着性降低,容易转移,B错误;

C、葡萄糖是构成麦芽糖、纤维素、淀粉和糖原的基本单位,C正确;

D、递质、激素发挥一次作用后都将失去生物活性,酶可以反复使用,D错误。

故选C。

4.下列关于细胞的生长、分化、衰老、凋亡等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生物个体的衰老与细胞的衰老都不同步

B.细胞分化过程中核酸会有所差异

C.幼嫩组织中不会发生细胞凋亡

D.细胞生长过程中体积增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增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正在发育以及发育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发生凋亡的数量是惊人的。

2、细胞分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或者说是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

3、细胞越小,细胞表面积相对就越大,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详解】A、单细胞生物个体的衰老与细胞的衰老是同步的,多细胞生物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与个体的衰老与死亡并不是一回事,A错误;

B、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故细胞分化过程中核酸会有所差异,B正确;

C、幼嫩组织中也会发生细胞凋亡,C错误;

D、细胞生长过程中体积增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降低,D错误。

故选B。

5.下列关于叶肉细胞在光照条件下产生ATP的描述,正确的是

A.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是细胞内ATP的唯一来源

B.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中都能产生ATP

C.叶绿体产生ATP需要CO2,而线粒体产生ATP则需要O2

D.暗反应消耗的ATP可来源于线粒体和叶绿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无氧条件下,植物还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ATP,故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是细胞内ATP的唯一来源,A错误;

B、题目中强调在有光条件下,满足了光合作用的条件,故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中都能产生ATP,B正确;

C、叶绿体产生ATP需要光,而线粒体产生ATP则需要O2,C错误。

D、暗反应消耗的ATP可只来源于叶绿体的光反应过程产生的ATP,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易忽略题目中有光的条件,而把B项判断错误而错选C。

6.孟德尔用纯种高茎豌豆和纯种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无论高茎作母本还是作父本,F1总是高茎:

然后用F1自交,结果F2既有高茎,又有矮茎。

为了解释这些现象,孟德尔还用F1与纯种矮茎豌豆进行杂交(测交),结果子代出现了高茎和矮茎,比例为1:

1。

下列有关孟德尔研究过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的

B.统计学方法的使用有助于孟德尔总结数据规律

C.进行测交实验是为了对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

D.预测测交结果为高:

矮=1:

1不属于“假说-演绎”的内容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豌豆是严格的闭花授粉植物,自然状态下都是纯种。

2、孟德尔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数据分析而提出假说,再设计测交实验来验证。

【详解】A、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的,A正确;

B、统计学方法的使用有助于孟德尔总结数据规律,B正确;

C、进行测交实验是为了对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C正确;

D、预测测交结果为高:

矮=1:

1属于“假说-演绎”的内容,D错误。

故选D。

7.下列关于某哺乳动物同一个体内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丝分裂前期时细胞内性染色体的数量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相等

B.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DNA分子数目因染色体着丝点分裂而加倍

C.有丝分裂中期时细胞内染色体组数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时的两倍

D.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

1、减数分裂的实质:

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新细胞染色体数减半。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2、有丝分裂过程:

 

(1)间期:

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即染色体的复制。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

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

(4)后期: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

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3、减数分裂过程。

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染色体复制染色体复制

减数第一次分裂:

前期。

联会,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

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减数第二次分裂:

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病均匀的移向两级;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的细胞经过了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的同源染色体分离,故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所以性染色体也减半,不再和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中相等,A错误;

B、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染色体着丝点分裂而加倍,B错误;

C、有丝分裂中期时细胞内染色体组数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时的两倍,C正确;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的相同,D错误

故选C。

8.下列关于性染色体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各种生物的细胞中都含有性染色体

B.ZW型性别决定生物的雄性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

C.男性X染色体上的基因只能遗传给他的女儿

D.X和Y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它们含有的基因都是成对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性别决定的方式有XY型(XY为雄性,XX为雌性)和ZW型(ZZ为雄性,ZW为雌性)。

2、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方式往往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叫伴性遗传。

3、对于XY型性别决定生物而言,父本的X染色体只能传递给后代中的雌性个体。

【详解】A、不是所有生物的细胞中都含有性染色体,A错误;

B、ZW型性别决定生物的雄性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B错误;

C、男性X染色体上的基因只能遗传给他的女儿,C正确;

D、X和Y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但X和Y大小不同,故它们含有的基因不都是成对的,D错误。

故选C。

9.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A.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2p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中含32P,外壳中含35S

B.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和外壳中均可检测到32p和35S

C.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15N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和外壳中均可检测到15N

D.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和外壳中均可检测到15N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噬菌体的结构:

蛋白质(C、H、O、N、S)外壳加上DNA(C、H、O、N、P)。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利用细菌的原料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复制出噬菌体的DNA并指导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组装(利用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组装出子代噬菌体)→释放。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步骤:

标记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分别去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经过适当时间的保温后搅拌离心分别检测沉淀物和上清液的放射性→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详解】A、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2p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中含32P,外壳中不含含35S,因为细菌没有提供35S原料,A错误;

B、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和外壳中均可检测到35S,检测不到32p,B错误;

C、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15N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和外壳中均可检测到15N,因为细菌提供的合成核酸和蛋白质的原料均有15N标记,C正确;

D、用15N标记

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部分可以检测到15N,蛋白质检测不到,D错误。

故选C。

10.下图简要概括了真核细胞中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相关物质间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①表示基因,主要位于染色体上

B.图中②表示转录,该过程碱基配对方式中存在T-A配对

C.图中③表示翻译,该过程离不开④

D.图中④中的密码子决定其携带的氨基酸的种类

【答案】D

【解析】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图中①表示基因,主要位于染色体上,A正确;图中②表示转录,该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中存在T-A配对,B正确;图中③表示翻译,该过程离不开④tRNA,C正确;图中④tRNA中的反密码子决定其携带的氨基酸的种类,D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及其表达过程

【名师点睛】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比较:

项目

密码子

反密码子

位置

mRNA

tRNA

作用

直接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的序列

识别密码子,转运氨基酸

特点

与DNA模板链上的碱基互补

与mRNA中密码子的碱基互补

 

11.如图所示,将某二倍体植株①和②两个品系杂交得到③,再将③做进一步处理。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由⑤得到⑥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B.图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C.③至④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异都有利于生产需求

D.若③的基因型是AaBbdd,则⑨的基因型可能是aBd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

①②杂交获得③经过诱变获得④的过程叫诱变育种,①②杂交获得③自然生长获得⑤再自交获得⑥的过程叫杂交育种,①②杂交获得③经过秋水仙素处理获得⑦为四倍体植株,该过程为多倍体育种,⑤⑦杂交获得⑧为三倍体植株,①②杂交获得③经花药离体培养获得⑨为单倍体幼苗。

【详解】A、经分析知:

由⑤得到⑥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

B、图中秋水仙素的作用能抑制纺锤体形成,故可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

C、③至④的过程中,因为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故所产生的变异大都是不利于生产需求的,C错误;

D、若③的基因型是AaBbdd,则⑨的基因型有ABd、Abd、abd和aBd,故可能是aBd,D正确。

故选C。

12.生物进化的道路是曲折的,表现出种种特殊的复杂情况。

由于环境的变化出现许多特化和退化现象。

如马由多趾演变为适于奔跑的单蹄,鲸的前肢特化成鳍状等,从而形成了物种多样性。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特化现象是通过自然选择作用于个体,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的定向改变

B.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就是形成新物种的过程

D.马的基因突变可产生新的等位基因,使马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变异是不定向的。

3、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变异是不定性的,环境选择具有适应性变异的生物,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5、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A、据分析知:

特化现象是通过自然选择作用于个体,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的定向改变,A正确;

B、据分析知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相互选择实现的,B错误;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仅仅是形成新物种的过程,还包括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C错误;

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虽然马的基因突变可产生新的等位基因,但是使马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自然选择,D错误。

故选A。

13.下列有关神经调节过程中“方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细胞膜内电流方向相同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按“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的方向传递

C.刺激蛙的坐骨神经标本,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D.完成反射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局部电流或神经冲动兴奋传导的方向与细胞膜内的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一致的,与细胞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是相反的。

2、突触由突触前膜、突出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而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的。

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出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详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细胞膜内电流方向相同,A正确;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按“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的方向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B正确;

C、刺激蛙的坐骨神经标本,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C正确;

D、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的,故完成反射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D错误。

故选D。

14.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而信息分子是它们之间的“语言”。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甲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进行细胞免疫

B.若乙表示垂体,对其具有调节作用的激素只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丙可能是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运输到内环境

D.信息分子可以通过靶细胞上的受体影响细胞代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B细胞受到可以刺激,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分泌抗体行使体液免疫,另一方面,B细胞还增殖分化形成记忆B细胞,行使二次免疫(体液免疫),A错。

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也会反馈作用于垂体,调节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量,保证甲状腺激素含量稳定,B错。

神经递质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组织液),C错。

激素、神经递质等信息分子被靶细胞细胞膜的受体特异性识别并结合,传递给靶细胞相关信息,调节其细胞代谢,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稳态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5.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癌变的细胞可以通过免疫系统清除

B.体液免疫中,抗体是消灭抗原的唯一武器

C.体液免疫过程有B细胞参与,也有T细胞参与

D.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免疫系统具有防卫功能,还具有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者因为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2、

【详解】A、据分析知:

癌变的细胞可以通过免疫系统清除,A正确;

B、体液免疫中,消灭抗原是多种细胞和抗体共同作用的结果,B错误;

C、据分析知体液免疫过程有B细胞参与,也有T细胞参与,C正确;

D、艾滋病病毒是一种胞内寄生物,侵入人体后需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将其消灭,故侵入人体后,人体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D正确。

故选B。

16.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不合理的是

A.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只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

B.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种子可以促进其萌发

C.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从而适应环境变化

D.给去掉尖端后停止生长的胚芽鞘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后,胚芽鞘恢复生长,说明生长素可促进生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植物激素是有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的有机物。

2、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

而是传递一种调节生长的信息。

3、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激素并不是独立起作用的,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4、设计实验时,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详解】A、据分析知:

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只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A正确;

B、赤霉素能打破种子的休眠,故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种子可以促进其萌发,B正确;

C、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从而适应环境变化,C正确;

D、给去掉尖端后停止生长的胚芽鞘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后,胚芽鞘恢复生长,说明生长素可促进生长,应再设置一组去掉尖端后停止生长,再放上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快的一组实验作对照,胚芽鞘不生长,才能的得出生长素可促进生长的结论,D错误。

故选D。

17.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①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种群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而年龄组成可以预测将来

种群密度,性别比例会影响出生率,故①为死亡率,②为出生率,③为性别比例,④为年龄组成。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故A正确。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故B正确。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故C正确。

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迁入率和迁出率,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各特征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8.在生命系统中,下列现象不是单向进行的是

A.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B.人体内的遗传信息从DNA到RNA,进而流向蛋白质的过程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由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运输,不能反向运输。

2、体内的遗传信息从DNA到RNA,进而流向蛋白质的过程,实现了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以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信息可以来自环境,也可以来自生物,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详解】A、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是单向的,A正确;

B、人体内的遗传信息从DNA到RNA,进而流向蛋白质的过程是中心法则的内容,是单向的,B正确;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D正确。

故选C。

19.下列有关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发生的场所只能是细胞核B.血浆蛋白是在高尔基体上合成的

C.内质网是细胞内脂质合成的“车间”D.癌变细胞的转录一定发生在细胞膜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1、DNA是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只要有DNA存在的地方就可以发生基因突变。

2、内质网是由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高尔基体主要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