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6855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docx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金融名词解释.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docx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

 

1、国际收支:

一国一段时期内全部对外经济交流的系统的货币记录。

 

对外经济交流指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交易。

 

2、经常账户:

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对实际资源国际交换和流动进

 

行记录的账户,包括货物、服务、收入、经常转移。

 

3、离岸价(FOB):

freeonboard指卖方在约定的装运港将货物交到

 

对方指定的船上,买卖双方费用和风险的划分以装运港船舷为界。

 

4、到岸价(CIF):

cost,insuranceandferight即货物成本加保险费加

 

运费。

货价构成因素中除了货物本身价格外(相当于FOB),还包括

 

从装运港至目的港的运费和约定的保险费。

 

5、自主性交易:

指个人和企业为某种自主性目的,如追逐利润、旅

 

游等而从事的交易。

国际收支差额一般指自主性交易形成的差额

 

6、补偿性交易:

指为弥补国际收支不平衡而发生的交易,比如动用

 

官方储备等。

 

7、可维持的国际收支差额:

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在不采用危害国内

 

均衡或以邻为壑措施的前提下,国际收支差额可以被下一期的国际收

 

支反差额所弥补,或某类账户的差额可以被另一账户的反差额抵消。

 

8、支出转换型政策:

不改变社会总需求和总支出,而是改变需求和

 

支出的方向的政策。

主要包括汇率政策、补贴和关税政策以及直接管

 

 

9、支出增减型政策:

指改变社会总需求和总支出的政策,从而调节

 

国际收支。

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0、马歇尔—勒纳条件:

只有当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

 

时,本币贬值才能改善贸易收支。

但是,马歇尔—勒那条件成立不

 

代表本币贬值一定能改善贸易收支,还要求本国有适应加大生产进口

 

替代品和出口品的产业结构和相对应的闲置资源。

 

11、J曲线效应:

当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本币贬值最初的一段时间,

 

贸易收支会更加恶化,贬值对贸易收支的有利影响要经过一段时滞才

 

能反映出来。

以时间为横轴,贸易收支余额为纵轴,本币贬值后曲线

 

呈J形,因此,贬值对贸易收支改善的时滞效应称为J曲线效应。

 

12、大国经济和小国经济:

根据各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同所做的分类。

大国经济意味着本国是价格的制定者,小国经济则意味着是价格接受者。

就具体产品而言,有定价权的是大国经济产品,无定价权的是小国经济产品。

 

13、国内吸收:

国内消费、投资、政府支出之和,表示一国国内需求的商品和服务总量。

当国内吸收小于国内产出,多余的产出便会转化为出口,反之则由进口来满足。

 

14、闲置资源:

指已存在但未进入生产领域的生产要素,如失业的劳动者、闲置的土地生产设备等。

 

15、贸易条件:

又称交换比价,指出口商品单位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单位价格指数之比,即T=Px/Pm。

贸易条件改善,则意味着出口相同数量的商品可以换回较多数量的进口商品,反之亦然。

只有当需求

 

弹性之积大于供给弹性之积的时候,贬值才能改善贸易条件。

 

16、外汇:

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来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

一种

 

外币及其所表示的资产能成为外币有三个前提条件。

①自由兑换性:

 

即这种外币能自由兑换成本币②普遍接受性:

即这种外币在国际经济

 

往来中被各国普遍接受③可偿性:

即这种外币资产可以保证得到偿

 

付。

 

17、复汇率:

一国货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汇率的制度。

复汇率制度下,

 

不同的汇率用于不同的国际经济活动。

复汇率可分为经常账户汇率和

 

资本账户汇率,前者通常较稳定,后者通常由市场决定。

复汇率有隐

 

蔽和公开两种。

 

18、有效汇率:

指某种加权平均的汇率,通常以一国对某国的贸易在

 

其全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为权数,这种有效汇率反映的是一国货币汇

 

率在国际贸易中总体竞争力和总体波动幅度。

 

19、铸币平价:

在金本位制下,每种货币都有法定含金量,两种金属

 

铸币的含金量之比得到的汇率称为铸币平价

 

20、黄金输送点:

汇率波动而引起的黄金从一国输出或输入的界限。

 

在金币本位制度下,铸币平价加上黄金运送费即为黄金输出点,是汇

 

率上涨的最高点;铸币平价减去黄金运送费即为黄金输入点,是汇率

 

下跌的最低点。

 

21、一价定律:

若认为可贸易品的运输成本为零,则同种可贸易品在

 

各个地区的价格应该是一致的。

该定律存在的根本前提是商品的自由

 

流动和套利的存在。

 

22、绝对购买力平价:

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取决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

 

之比,即不同货币的购买力之比,公式为e=Pd/Pf

 

23、相对购买力平价:

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的变动取决于两国一般物

 

价水平的变动,若本国通货膨胀率超过外国,则本币将贬值,反之本

 

币升值。

公式为et=e0Pdt/Pft

 

24、换汇成本:

剔除非贸易品后,以贸易品的价格对比计算所得到的

 

汇率水平,分为出口换汇成本和进口换汇成本。

前者指中国在国际市

 

场上收入1美元所需付出的人民币成本,后者指在中国国内市场销售

 

1美元商品所能获得的人民币收入。

换汇成本曾被长期用作人民币汇率决定的重要参考。

 

25、汇率超调:

假设商品市场价格具有黏性的前提下,一次性的货币

 

供给增加带来的冲击,不但在长期内导致本币同比例贬值,还会在短

 

期内使本币贬值幅度超过长期贬值的幅度,这就是汇率超调。

 

26、内部均衡:

从短期讲,指国内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从长期讲,

 

指外延经济增长和内涵经济增长的平衡,即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27、米德冲突:

英国经济学家米德提出的,在固定汇率制下,政府只

 

能主要运用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政策来调节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这一

 

开放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便会出现二者难以兼顾的情形,这种内部均

 

衡和外部平衡的冲突问题被称为米德冲突

 

28、丁伯根原则:

丁伯根提出的,揭示经济调节政策和目标之间数量

 

关系的法则。

即假定各种政策工具可以由决策当局集中控制,从而实

 

现各种工具紧密配合的调节性,要实现N个独立的政策目标,至少

 

需要相互独立的N个有效的政策工具。

 

29、最优指派原则(有效市场分类原则):

对每一个政策目标,应当

 

指派给对这一目标有着相对最大影响力,因而在影响政策目标上具有

 

相对优势的工具。

 

30、合理搭配原则:

对于某种性质的国际收支失衡,采用不同的调节

 

政策搭配会带来不同的成本或代价,选择政策组合搭配的着眼点在于

 

以最小的经济和社会代价达到国际收支的平衡或均衡。

 

31、斯旺模型:

经济学家斯旺提出的用支出增减型政策和支出转换型

 

政策来解决内外均衡冲突的模型。

基本思路是利用支出增减型政策谋

 

求内部均衡,用支出转换型政策谋求外部平衡,最终达到内外均衡。

 

32、外延型经济增长:

指通过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而带来的经济

 

增长。

外延型经济增长可能导致资源过度消耗,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但有利于促进就业。

 

33、内涵型经济增长:

指通过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带来的经济增长,有

 

利于资源节约和产业结构升级,不利于促进就业。

 

34、汇率失调的要素规模缺口:

内涵经济增长相对较快时,若本国货

 

币不贬值以促进外延经济的平衡增长,名义汇率和可持续增长条件下

 

的均衡汇率便会存在差距,这个差距称为汇率失调的要素规模缺口。

 

35、汇率失调的技术进步缺口:

外延经济增长相对较快时,若本国货

 

币不升值以促进内涵经济的平衡增长,名义汇率和可持续增长条件下

 

的均衡汇率便会存在差距,这个差距称为汇率失调的技术进步缺口。

 

36、货币升值效果的劳动替代约束:

当劳动供给富有弹性,企业对工

 

资议价能力较高,当本币升值提高企业成本时,企业会首先考虑降低

 

工资而不是提高技术和效率,从而使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存在一

 

定的困难,它阻碍了本币升值到劳动生产率上升的效果传导。

 

37、货币升值效果的资本存量约束:

在企业能够获得资本有限时,本

 

币升值企业本该扩大投资增加技术资本的使用,但由于最优资本量高

 

于可得的资本量,阻碍了本币升值到劳动生产率上升的效果传导。

 

38、汇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棘轮效应:

指在中国国情下,汇率变动对

 

经济增长的方式影响具有不对称性。

由于货币升值效果的劳动替代约

 

束和资本存量约束的存在,货币升值不能有效促进内涵经济增长,而

 

货币贬值则可以相对较快地带来外延经济增长。

 

39、货币兑换管制:

外汇市场上,对本国货币购买某种外国货币或者

 

某种外国货币购买本国货币的限制。

一般而言,对资本账户的现值要

 

严于对经常账户的限制,对个人用汇的限制要严于企业用汇的限制。

 

40、第八条款国:

按照IMF定义,一国若实现经常账户下的货币自

 

由兑换,该国货币就被列为可兑换货币。

货币可自由兑换的国家称为

 

第八条款国。

 

41、清洁浮动和肮脏浮动:

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称为清洁浮动;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称为肮脏浮动。

 

42、稳定性投机:

促使市场价格从非均衡向均衡状态转变的投机活

 

动。

例如,投机者在币值被低估时买入,高估时卖出,这对市场价格

 

的影响是稳定地。

与之对应的非稳定性投机。

 

43、羊群效应:

投资者不从投资对象本身考虑,而是模仿他人决策或

 

是过度依赖于舆论。

羊群效应会使大量投资者在同一时间段进行相同

 

方向的交易,加大市场的波动,是非稳定性投机的重要来源。

 

44、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的棘轮效应:

指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影响的

 

不对称性。

固定汇率制下,货币有贬值压力的国家将被迫回笼货币,

 

但由于价格刚性,物价不宜下降;有升值压力的国家被迫放出本币,

 

导致物价上升。

浮动汇率制下,本币贬值的国家进口物价和整体物价

 

水平上升,但本币升值的国家物价不能同比下降。

 

45、爬行钉住制:

汇率可以作经常的、小幅度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46、汇率目标区制:

指将汇率浮动限制在一个区域内。

与可调整钉住

 

的汇率制度比,在目标区制度下,以政府公布的中心汇率为基准,汇率允许波动的范围更大。

 

47、蜜月效应:

当一国采用汇率目标区制度,且政府可信度较高,那么当汇率波动至目标区边缘时,广大投资者将预期汇率很快将做反向调整,重新趋近于中心汇率。

这一效应会产生稳定性作用,从而使汇

 

率在不需要政府干预时自行向中心汇率调整。

这一情形如同情侣在短暂分手后必然期待重聚,因此称为蜜月效应。

 

48、离婚效应:

汇率目标区制度下,当经济基本面发生较大变动,市

 

场普遍预期中心汇率将要调整,政府承诺不再具有普遍可信性,投机将会发生,当汇率波动至目标区边缘时,市场汇率不再自发回归于中心汇率,反而会剧烈波动加速偏离。

这一情形如同情侣们发现根本上的性格不合,从而不再期待婚姻的持续,因此被称为“离婚效应”49、货币局制:

政府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本国货币与某一外国可兑换

 

货币保持固定汇率,并对本国货币发行做特殊限制以履行这一制度。

 

货币局制通常要求货币发行必须以一定的该外国货币作为准备金,并

 

要求在货币流通中始终满足这一准备金要求。

货币局制是一种极端

 

的固定汇率制度,货币当局失去了货币发行的主动权,但可以有效约

 

束政府支出,减少通货膨胀。

我国香港实行的就是一种货币局制度。

 

50、三元悖论:

开放经济下,维持固定汇率制度、允许资本自由流动、

 

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三个目标之间最多只能同时实现两个。

 

51、冲销式干预:

指当局在外汇市场上交易的同时,通过其他货币政

 

策工具来抵消前者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

 

52、国际储备:

指央行持有的能随时用来干预外汇市场,支付国际收

 

支差额的资产。

成为国际储备的资产必须具有三个特性:

①随时可被

 

政府得到和使用②必须具有高度流动性③该种资产及其标价货币具

 

有普遍接受性。

主要包括:

黄金储备、外汇储备、特别提款权、IMF

 

储备头寸。

国际储备表明了一国政府支付国际收支差额和稳定本国货

 

币的能力。

 

53、国际清偿力:

政府的国际储备加上政府的借入储备。

表明一国在

 

应对危机时稳定本国币值、支付国际收支差额的能力。

 

54、特别提款权:

既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立的一种记账单位,又是

 

基金组织分配给成员国的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

 

55、储备头寸:

一国加入基金组织时,须按一定规则缴纳一笔入会款

 

项,称为份额。

份额的25%以可兑换货币缴纳,其余用本国货币。

 

成员国需要向基金组织借钱时,额度分为五档,每档占份额25%。

 

中第一档借款条件十分宽松,这一档借款额度的未使用部分称为储备

 

头寸。

 

56、单边外汇干预和联合外汇干预:

单边外汇干预指一国对本国货币与某外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在没有相关其他国家的配合下独自进行的干预,一般出现在小国对其货币所挂钩的大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干预过程。

联合外汇干预是指两国乃至躲过联合协调对汇率的干预。

 

57、资本外逃:

指由于恐惧、怀疑或规避风险和管制所引起的资本向其他国家的异常流动。

这是一种出于安全或其他目的而发生的、非正常的资本流动。

 

58、货币替代:

指外币在货币的各个职能上全面或部分地替代本国货

 

币发挥作用的一种现象,也可以说是本国居民对外币的过度需求。

分为对称性的货币替代和不对称性的货币替代。

一般是在开放经济和货币可兑换条件下,本国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或汇率预期时发生。

 

59、欧洲货币:

又称境外货币,指在货币发行国境外流通、借贷、存放的货币。

欧洲货币最初起源于欧洲美元,但现在不只限于美元,任

 

何可自由兑换货币都可以

 

60、货币危机:

广义上指一国货币的汇率变动在短期内超过一定幅

 

度,狭义上指市场参与者通过外汇市场的操作导致一国固定汇率制崩

 

溃和外汇市场持续动荡。

货币危机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本国货币的大幅

 

度贬值,且容易诱发金融危机。

 

61、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

一国货币需求稳定地情况下,国内信贷扩

 

张会带来外汇储备的流失和经济基本面的恶化,导致原有的固定汇率

 

制在投机冲击下崩溃而产生危机。

 

62、影子汇率:

在没有政府干预下,外汇市场受经济基本面决定而自

 

由浮动时确定的汇率水平。

浮动汇率制下,影子汇率和现实汇率水平

 

一致;固定汇率制下,信贷扩张会使影子汇率不断上升。

 

63、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国即使没有实施扩张性政策,外汇储备充足,也有可能面临投机冲击。

投机者之所以对货币发起攻击,并不是因为基本面的恶化,而是因为贬值预期的自我实现。

只要投机者认为能够通过对一国货币的攻击,使该国货币当局保卫固定汇率的成本足够大以至于放弃固定汇率制,从而为投机者带来收益,投机者就会发动攻击。

 

64、黑子现象:

指与经济基本面完全无关,但会造成公众预期发生极大改变的的事件。

 

65、悬突额: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从美国流出的美元超出美国黄金储备的部分。

悬突额意味着美国不能按照承诺的比价将外国手中的美元兑换成黄金,因而它是预测美元危机的重要指标。

 

66、牙买加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形成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主要特点是:

黄金非货币化、汇率制度多样化、储备货币多样化

 

67、储备货币:

指被各国央行长期持有的作为国际清偿力的货币,发

 

挥的是储藏手段和国际货币的作用,并在国际经济往来中为商品标

 

价。

 

68、国际铸币税:

铸币税一般指货币的名义价值超过其发行和管理成

 

本的部分。

在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成本几乎为零,政府通过发

 

行货币可以等量地换取市场上实际资源。

同样,储备货币发行国通过

 

发行货币就可以等量换取非储备货币国的实际资源,从而获得国际铸

 

币税。

 

69、特里芬两难:

美国特里芬教授提出的,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为

 

满足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发展,美元供应必须不断增长;由于黄金储备增长较慢,不断增加供应的美元与黄金的可兑换性日益难以维持。

 

70、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和萨缪尔森提出的理论。

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始终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偏离,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汇率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具体表现是发达国家的币值高估和发展中国家币值低估,而这一差异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造成的客观差异。

该理论将商品分为可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两部门。

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较高使贸易品价格相对低于非贸易品价格,用贸易品的一价定律解释市场汇率的决定,用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加权平均来计算一般物价水平,从而能够较好的解释该现象。

 

71、通货区:

区域货币合作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

具有以下5个特征:

 

①成员国货币之间的名义比价相互固定②具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货

 

币作为各国货币汇率的基础③这种货币与成员国货币相互可以自由

 

兑换④有一个适当的协调和管理机构⑤成员国的货币政策主权受到

 

削弱。

通货区的最高形式是区域内通行统一的单一货币。

 

72、最适度通货区理论:

关于通货区认定、范围、成立条件以及加入

 

通货区的成本和收益等内容的学说的统称

 

73、发展中国家的低估依赖:

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长期

 

落后造成的汇率水平相对于购买力平价低估的现象被称为发展中国

 

家的低估依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