纬二十六路标准化技术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6896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22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纬二十六路标准化技术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纬二十六路标准化技术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纬二十六路标准化技术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纬二十六路标准化技术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纬二十六路标准化技术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纬二十六路标准化技术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8页
纬二十六路标准化技术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8页
纬二十六路标准化技术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8页
纬二十六路标准化技术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8页
纬二十六路标准化技术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8页
纬二十六路标准化技术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8页
纬二十六路标准化技术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8页
纬二十六路标准化技术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8页
纬二十六路标准化技术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8页
纬二十六路标准化技术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8页
纬二十六路标准化技术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8页
纬二十六路标准化技术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8页
纬二十六路标准化技术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8页
纬二十六路标准化技术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8页
纬二十六路标准化技术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8页
亲,该文档总共7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纬二十六路标准化技术方案.docx

《纬二十六路标准化技术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纬二十六路标准化技术方案.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纬二十六路标准化技术方案.docx

纬二十六路标准化技术方案

工艺标准化实施方案

1、路基工程

1.1、一般规定

1.1.1路基工程开工前,应在全面理解设计要求和设计交底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调查与核对,根据实际情况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完善,提出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

1.1.2在详尽的现场调查后,根据设计、技术规范要求,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1.1.3路基施工应做好临时排水总体设计,方案要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应与永久排水设施相结合,与路基影响范围内的自然排水系统相协调。

1.1.4路基填筑必须水平分层施工,每层上料前均应用灰线打出方格网并严格按方格网规定的数量上料,以控制松铺厚度;按填料类型选择性能优良、吨位足够、匹配的压实设备,严格工艺控制,保证压实质量。

1.1.5在路基工程基本完成时,进行质量回头望,对设计方案进一步核查、优化、完善,并结合路基及水文地质情况对路面工程进行优化完善。

1.2、测量放线

1.2.1、基本要求

1.2.1.1施工单位应检查设计单位提供永久性标志桩及测设资料,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测设资料和测量标志,在28天内将复测结果提交监理工程师。

1.2.1.2经过复核,对持有异议的导线控制点,施工单位应及时提交书面报告给监理工程师,由监理工程师确认最终解决办法;对持有异议的基准点,施工单位应向监理工程师提交一份列有勘误标高修正表,由监理工程师确定正确标高。

1.2.1.3施工单位应将施工中所有控制桩以及监理工程师认为对放样和检验有用的标桩,进行加固保护,并在水准点、三角网点等处树立易于识别的标志。

1.2.1.4所有导线复测、中线复测、水准点复测、增设水准点、横断面复测及补测等工作,测量精度应符合《工程测量规范》相关要求。

1.2.2、导线复测

1.2.2.1当原测中线主要控制桩由导线控制时,施工单位应根据设计提供资料计算复核导线控制点,根据提供的控制桩做好检查复测工作。

1.2.2.2导线复测应采用全站仪、GPS等满足测量精度的仪器,仪器使用前应进行标定、检验校正,仪器标定、校正报告复印件报监理工程师备案。

1.2.2.3原有导线点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应进行加密,保证在道路施工全过程中方便施工放样。

1.2.2.4导线起讫点测定结果应与设计提供的测定资料相比较。

1.2.2.5导线复测时,必须与相邻施工段落进行联测,确认导线控制点闭合。

1.2.3、中线复测

1.2.3.1路基开工前应采用坐标法恢复中心桩,并采取一定保护措施,固定路线主要控制桩。

1.2.3.2恢复中线时应注意相邻施工段的中线闭合,发现问题应及时查明原因,并报监理工程师协调解决办法。

1.2.3.3如发现设计中线长度丈量错误或需局部改线时,应作为断链处理,并在设计图表的相应部位注明断链距离和起讫桩号。

1.2.4、水准点复测

1.2.4.1使用设计单位所交付的水准点,应首先进行相互之间查对复核,并尽可能与国家水准点闭合,超出容许误差范围应查明原因,并及时报监理工程师。

1.2.4.2水准点间距不宜大于1km,在高填深挖地段、工程量集中及地形复杂地段宜设临时水准点。

临时设置的水准点必须坚固稳定,测设距离应以测量高程不加转点为原则,一般平原区不大于200m,山岭区或丘陵区为100m。

1.2.4.3临时水准点和因施工影响需移动的水准点,其标高应与原水准点闭合,精度应满足规范要求。

1.2.5、断面复测

1.2.5.1横断面测量应采用水准仪—皮尺法、横断面仪法、全站仪法、GPS法;测量纵向为线路前进方向,横向当路基中线处在直线段时为中线垂直线方向,曲线段时为测点切线的垂直线方向。

1.2.5.2横断面测量应逐桩施测,断面布置数量及横向测点应与设计对应,当地形发生变化时应适当进行加密。

1.2.5.3横断面的施测宽度应满足路基的需要。

在横断面施测中应反映地形、地物、地质的变化。

1.3、施工场地清理

1.3.1、一般要求

1.3.1.1按设计图纸进行用地放样,确定现场工作界线。

1.3.1.2场地清理回填压实后,施工单位应重测地面标高及横断面,并将填挖方断面及土石方调配方案提交监理工程师审核,作为路基工程计量的基础资料。

1.3.1.3按工作量大小,合理划分施工段落,在场地清理工作完成后,由监理工程师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1.3.2、清理场地

1.3.2.1路基用地范围内的树木、灌木等应在清表前砍伐或移植,砍伐的树木应堆放在路基用地之外,并妥善处理。

1.3.2.2路基用地范围内的垃圾、有机物残渣及原地面以下30cm内的草皮、农作物的根系和表土应予以清除,并且有序集中地堆放在弃土场内。

1.3.2.3路基用地范围及取土场范围内的树根应全部挖除,并将路基范围内的坑穴回填夯实,其压实度满足规范和施工设计相关要求。

1.3.2、拆除与挖掘

1.3.2.1路基用地范围内的旧涵洞、旧路面和其他障碍物等予以拆除,对正在使用的道路设施及构造物,应在对其正常使用做出妥善安排之后,才能拆除。

1.3.2.2所有指定为可利用的材料,应有序堆置于指定区域。

对于废弃材料,施工单位应按监理工程师指示妥善处理。

对于因拆除施工造成的坑穴,必须按要求回填并夯实。

1.4、路堑开挖

1.4.1、施工条件

1.4.1.1现场安全质量保证体系已建立,施工负责人已确定。

1.4.1.2详细复查设计文件所确定路堑地段的工程地质资料及路堑边坡,根据其工程地质情况、工程量的大小和工期要求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补充完善,核实(或编制)调整土石方调运图表。

1.4.1.3路基测量放样已完成,设置桩标明轮廓,并经监理工程师复核批准。

1.4.1.4施工现场的征地、拆迁、清表等工作已完成。

1.4.1.5设计图纸及文件已审核,提出的问题已得到相关部门回复,并给现场技术员及班组进行了详细的技术交底。

1.4.1.6对沿线拟利用土质已按相关规定的技术指标进行检测试验。

1.4.1.7截水沟、排水沟等临时的排水设施已做好,并应通至沟渠顺利排出。

1.4.1.8分项工程开工报告已得到批复,施工现场的劳动力、施工机械满足施工进度及质量的要求。

1.4.2、施工工序

 

图1.4.2土质路堑开挖施工流程

1.4.3、施工工艺

1.4.3.1应严格按照设计坡度进行施工,若边坡实际土质与设计勘探的地质资料不符,特别是土质较设计松散时,应及时向有关方面提出修改设计的意见,经批准后实施。

1.4.3.2土方开挖施工前应完成临时排水设施,确保施工面不积水;边坡应按设计自上而下进行开挖;高路堑边坡开挖更应自上而下进行,严格按设计图纸分级施工,开挖坡面一次性成形。

严禁掏洞取土。

1.4.3.3开挖面高度每3-4m在挖掘机作业高度范围内应对开挖坡面进行一次修整,按设计坡率、线形,采用机械进行,同时应采用全站仪或GPS对已开挖边坡进行一次复核,以确保开挖坡面不欠挖不超挖,达到设计文件规定的要求。

1.4.3.4现场技术人员应配备坡比架、卷尺等随时对开挖边坡进行检查,以指导机械操作员。

1.4.3.5如果在指定设置弃土场的地方不能满足堆积弃方数量时,应停止开挖,重新选择弃土位置并相应修改施工方案、报监理工程师批准。

1.4.3.6因气候条件挖出的土方,无法用于填筑路基时,应停止开挖,直到气候条件转好。

路基开挖时,如遇特殊土质时,是否改良利用或废弃应取得监理工程师的批准。

1.4.3.7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挖方采用纵挖法施工。

1.4.3.8土方路堑开挖时,应设不少于3%的纵向排水坡,待按此施工贯通之后,应自线位较低处起纵向整修路槽。

1.4.3.9修筑路拱、整修边坡、整平路基面时,应采用机械作业,人工配合。

1.4.3.10湿陷性黄土路段,必须对路床顶面标高以下挖80cm范围内,基底碾压达到规定的压实度后,路床采用灰土填筑,并达到规定的压实度。

1.4.4、施工自检

1.4.4.1路基表面平整,边线直顺,曲线圆滑。

路基边坡坡面平顺,稳定,不得亏坡,曲线圆顺。

1.4.4.2弃土场、护坡道、碎落台的位置适当,外形整齐、美观。

1.4.4.3实测项目质量要求参见《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1.5、路堤填筑施工(增加工艺流程图)

1.5.1、施工条件

1.5.1.1施工前做好伐树、除根和表层土处理、回填,回填土应用原地土或砂性土回填,并按规范要求进行压实。

1.5.1.2当基底为自然地面坡面,且自然地面坡度较大(≥1:

5)时,将坡面做成台阶形式,一般台阶宽度不小于2m,而且台阶顶面应做成向堤内倾斜4%-6%的坡度,所有挖好的台阶已经过验收。

1.5.1.3做好原地面临时排水设施,并与永久排水设施相结合。

排走的地表水,不得冲入农田和引起路基冲刷。

1.5.1.4应将地基表层碾压密实,基底压实度满足规范或设计文件要求。

1.5.1.5路堤填料应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不得使用淤泥、沼泽土、冻土、有机土、含草皮土、生活垃圾、含有树根和腐朽物质的土。

采用细粒土填筑时,宜用石灰、水泥、粉煤灰等无机结合料进行处治。

对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土,不得作为94、96区填料;当粗颗粒含量大于50%,且CBR指标大于3时,可直接作为路基93区填料。

1.5.1.6黄土、粉质土不宜直接作为路基填料;石灰土路基所用土、石灰必须符合规范要求,土中的有机质含量不大于5%;石灰的颗粒不大于10mm,石灰质量符合Ⅱ级以上标准,活性CaO+MgO含量不小于60%(按干质量计),石灰储存时间不得超过1个月。

1.5.1.7路基填筑材料,应经野外取土试验,满足下表的规定时,方可使用。

填土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表

项目分类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

填料最小强度

(CBR)

填料最大粒径

(CM)

填方路基

上路床(0---30)

下路床(30—80)

上路堤(80---150)

下路堤(>150)

8

5

4

3

10

10

15

15

零填及挖方路基

上路床(0---30)

下路床(30—80)

8

5

10

10

1.5.1.8做好路基填土试验段工作,并总结试验结果。

现场试验应进行到能有效地使该种填料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为止,试验时应记录压实设备的类型、最佳组合方式;碾压的含水量及碾压速度、遍数、工序;每层材料的松铺厚度、材料的含水量等,试验结果报经批准后,可作为该种填料施工时控制的依据。

1.5.1.9平地机等机械设备已备好,填土路基开工报告经批准。

1.5.1.10进行现场施工测量放样工作,用白灰撒好边线。

1.5.2、施工技术

1.5.2.1土方路堤应用透水性不良的土填筑路堤时,应控制其含水量误差在最佳压实含水量±2%之内。

1.5.2.2土方路堤,必须根据设计断面,分层填筑、分层压实。

即按横断面全宽分成水平层次逐层向上填筑,如原地面不平,应由最低处分层填起,每填一层,经过压实符合规定要求之后,再填上一层。

分层最大松铺厚度一般不应超过30cm,填筑在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10cm。

1.5.2.3路堤填土宽度每侧应宽于填层设计宽度50cm,压实宽度不得小于设计宽度,最后削坡。

1.5.2.4半填半挖路基,必须在山坡上从填方坡脚向上挖成向内倾斜的台阶,台阶宽度不应小于2m。

其中挖方一侧,在行车范围之内的宽度不足一个行车道宽度时,则应挖够一个行车道宽度,其路床范围(80cm)之内的原状土应予以挖除,并按上路床填方的要求施工。

1.5.2.5不同性质的土应分层、分段填筑,不得混填,每种填料层累计总厚不宜小于50cm。

1.5.2.6零填挖路段0-80cm路床范围内如为土质时,应全部翻松后再压实,并应先进行地表土试验检测。

1.5.2.7路基填筑除按有关规定正常施工外,要有具体措施加强对“六部”的施工质量控制。

六部是指:

①标段与标段的结合部;②分段作业的结合部;③填挖交界结合部;④半填半挖结合部;⑤构造物与填方的结合部;⑥边死角与一般填筑段的结合部。

1.5.2.8路基填筑施工应按材料类型严格控制施工质量,要加强对松铺厚度和碾压遍数的控制,要选择吨位足够、性能优良的压实设备,确保路床顶面弯沉值符合设计要求。

1.5.2.9做好挖方(利用)地段的土质调查和取样试验,并将试验结果报监理工程师审核批准。

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在具有一定规模的路基填筑区段设置填料标示牌,其内容主要包括:

填料名称、液塑限、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量、CBR值等,标示牌用镀锌铁皮制作,尺寸:

60×80cm,蓝底黑框白字(与现场结合红底黄框白字)。

1.5.2.10试验段的施工,监理工程师必须全过程参与和监督,确保试验数据真实有效。

1.5.2.11路基达到一定的规模长度后,应按照“四区段,八流程”工艺(即:

“填筑区、摊平区、碾压区、检测区”、“测量放线、挖装运输、卸土填筑、摊铺整平、晾晒(洒水)、碾压、自检、报验”)组织施工,提高工效,保证工程质量。

1.5.2.12路基主体完工后应尽可能留有半年以上的工后沉降期。

若工期紧时,应对高路堤或不良地基路段采用增压补强或超载预压,并将路面施工放在后期,确保路基沉降总量的90%以上,否则不得进行路面施工。

1.5.3、施工工艺

1.5.3.1路基每层填料铺设前,下一层底面必须石灰打格,并且挂线,以控制施工层铺厚度。

1.5.3.2若填方分几个作业段施工,两段交接处不在同一时间填筑,则先填地段应按1:

1分层留台阶。

若两个地段同时填,则应分层相互交叠衔接,其搭接长度不得小于2m。

1.5.3.3机械作业时,应根据工地地形、路基横断面形状和土方调配图等,合理地规定机械运行路线。

土方集中工点,应有全面、详细的机械运行作业图。

1.5.3.4压路机进行路基压实作业行驶速度在4KM/h以内为宜,压实路线,直线段宜先两侧后中间,小半径曲线段由内侧向外侧,纵向进退式进行;横向接头处对振动压路机应重叠0.4~0.5m,前后相邻两区段宜纵向重叠1.0~1.5m,使路基各点都得到压实,避免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降(压实原则、压实变数)。

1.5.4、施工自检

1.5.4.1路基表面平整,边线直顺,曲线圆滑。

路基边坡坡面平顺,稳定,不得亏坡,曲线圆顺。

1.5.4.2实测项目质量要求参见《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1.6、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1.6.1、施工条件

1.6.1.1黄土的湿陷性评价

黄土湿陷性,按室内压缩试验在一定压力下测定的湿陷系数бs值判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当湿陷性系数бs值小于0.015时,定为非湿陷性黄土;当湿陷性系数бs值大于0.015时,定为湿陷性黄土。

②湿陷性系数бs值按下式计算:

бs=(hp-hp’)/ho

式中:

hp为保持天然的湿度和结构的土样,加压至一定压力时下沉稳定后的高度,cm;hp’为加压稳定后的土样在浸水作用下,下沉稳定后的高度,cm;ho土样的原始高度,cm。

③测定湿陷性系数的压力,应自基底面算起,10m以内的土层应为200kPa,10m以下采用300kPa。

1.6.1.2环境调查

地基处理前,应调查处理范围内地下的构造物和各种地下管线的位置及标高等,以免因施工而破坏。

同时对路基范围内的洞穴、水井、菜窖、墓穴及平整土地中填埋的沟壑的调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消除可能产生的路基质量隐患。

1.6.1.3清理表土

按设计要求清理表层的草皮和腐殖土层。

1.6.1.4修建临时排水沟

施工前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排查和完善排水设施,施工时在四周做临时排水沟,以便及时排除雨水,若地形起伏不平应进行必要的整平。

1.6.1.5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地基处理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包括机具选择、人员组织以及机械行走路线、处理方法和施工总平面布置、计划进度等。

1.6.2、冲击碾压施工方法

根据施工图设计要求本工程采用冲击碾压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处理。

冲击碾压开始施工前,应进行试验段施工,根据试验段施工总结出适合本项目施工的工艺步骤,以及各项冲击碾压参数,如冲击碾压行驶速度、冲击遍数、冲击后基底压实度等,作为大面积施工的指导。

1.6.2.1施工流程图

 

施工流程图

1.6.2.2试验路段施工

冲击碾压试验段应选取在长度不小于150m的连续路基上进行,冲击碾压前用平地机对原地面进行整平,压路机碾压。

在本路段上的不同点位的不同深度选取土样做标准击实试验,确定本标段基底土质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

在整理的路基基底上用石灰沿路线纵向划出路基中线和左右两侧边线。

在冲击段的起、终点位置,沿路基横断面方向用石灰划出本段的起始线和终点线,两条横线以外的10-20m作为冲击碾调头和加速的缓冲区。

在冲击段内选取三至五个断面上不同位置的点预埋测量标记,并在路基宽度以外对所有点埋设护桩,以便冲击碾压过程中对点位的恢复和高程的测量。

测量选定点原地面高程并记录,作为冲击碾压前后原地面下沉量计算的原始数据。

(沉降板应在路基表层下30-50cm处埋设,防止冲击过程中,凸块直接扰动沉降板。

冲击碾压前,试验室在本段路基上取样,测出路基不同深度土的含水量。

如果含水量偏小,提前用洒水车洒水;如含水量偏大,应自然晾晒,直至土的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后,才可进行冲击碾压。

如含水量过大,将造成路基大面积翻浆、反弹。

冲击碾压从路基的右侧边线开始,紧贴路线中线的左线返回,如此循环直至整个路基范围内冲碾完成。

至此,第一遍冲碾完成。

平地机紧接着整平路基,压路机碾压,恢复路基的平整度,为下一遍冲击碾压做好准备。

第二次冲击碾压前,调整冲击碾压段的起点和终点位置以及冲击碾压侧向的起始位置,这样可使第二次冲击点和第一次冲击点不重合,达到整个路基全部冲击碾压,做到不漏点,冲击更均匀。

如此循环往复,直至达到设计冲击碾压遍数。

冲击碾压第二遍结束后,恢复路基中线和各测点。

测量工程师测出各点的高程,试验人员测出两遍后各测点不同深度的压实度,同时测出路基土的含水量,以便现场在最佳含水量时冲击碾压施工。

以后每冲击两遍测一次高程和压实度,如此循环,直达到设计碾压遍数。

冲击碾压过程中,一定要按设计要求保证冲击碾的行驶速度(10-12km/h),这样才能保证冲击碾压的冲击力和冲击频率,达到设计效果。

冲击碾压时,在冲击段两头各派一个人,拿着口哨和小红旗以及秒表,当冲击碾压进入冲击段后,起始段人吹响口哨,摇动红旗,通知终点段让人开始计时,两人一同按下秒表开始计时。

当冲击碾压到达终点时,终点人吹响口哨,摇动红旗,通知起点人,两人一同按下秒表记下冲击碾压一个单程所用的时间,根据冲击路段的长度计算出冲击碾的行驶速度,和设计要求行驶速度相比,实际行驶速度一定要大于设计要求行驶速度。

当行驶速度小于设计要求速度时,测速人员要及时通知驾驶员,要求提高行驶速度。

按以上步骤碾压到设计遍数后,整理原始记录资料,做出碾压遍数和压实度对照表以及关系曲线,碾压遍数和下沉量对照表以及关系曲线,冲击速度和压实度对照表以及关系曲线,从中总结出最佳的施工工艺和最佳的碾压遍数,为冲击碾压大面积施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

1.6.2.3控制要点

冲击碾压对土的含水量要求非常高,土的含水量控制好坏直接关系到冲击碾压的效果,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对地基土的含水量的控制是施工的重点和难点。

冲击碾的行驶速度直接关系着冲击碾的冲击频率和冲击力,只有冲击频率和冲击力符合设计要求后,才能使冲击效果实现,因此在选取冲击机械时,机械的性能和功能首先要满足施工要求。

另外施工过程中严格按设计要求的速度和碾压方法控制是施工的又一重点和难点,所以要把冲击碾行驶速度做为施工控制的重点。

冲击碾冲击过程中,应注意压路机、平地机配合整平碾压,冲击中凸块深度较深时,冲击速度受到制约,影响冲击效果,一般冲击过程中,平地机及时平整,光面压路机稳压,以达到冲击质量效果。

1.6.3、2:

8灰土路基加固

根据施工图设计要求本工程采用2:

8灰土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加固处理。

2:

8灰土开始施工前,应进行试验段施工,根据试验段施工总结出适合本项目施工的工艺步骤,以及各项参数,如虚铺厚度、压实遍数、机械组合、压实度等,作为大面积施工的指导。

1.6.3.1施工工艺流程图

 

2:

8灰土施工工艺流程图

1.6.3.2测量放样

在已经过冲击碾压合格后的路基上每20米设桩,进行水准测量,在每个断面上测量中桩、腰部及两边线5个点,用以控制高程;按照一般路基填筑工艺边线定桩测量,并按照计算好的面积撒灰线方格,确保路基填筑的厚度。

1.6.3.3准备下承层

用冲击压实机在12km/h行驶速度下进行冲击碾压并用22T压路机碾压,平地机和人工配合下至下承层各项技术指标符合设计及规范相关要求。

1.6.3.4备料

土:

使用k3+000-k3+500处路基挖方原土,采用挖掘机配合自卸车运输,车辆在路基上行驶时,分布要均匀,保证装车卸车均匀有规律、没有停滞误工现象。

按确定好的数量运到事先用白灰打成的方格内,后用装载机推平、平地机进一步整平。

石灰:

石灰采用现场消解生石灰,消解好的石灰经过过筛处理后自卸车运输到施工段落。

1.6.3.5摊铺

摊铺土:

用自卸汽车将土运往施工现场,根据每层松铺厚度确定单位面积上的卸土数量,试验段暂定松铺厚度为30cm,具体为:

每车按照25m3计算并进行装土,每车数量应计量一致,根据每车土数量划定面积,均匀卸土。

用石灰划出每车土的摊铺面积方格7m×12m,自卸汽车按照方格面积卸车每格一车。

摊铺石灰:

用自卸汽车将石灰运往施工现场,根据石灰体积进行摊铺,具体为:

自卸车每车为25m3计算,每车计算一致,根据每车划定面积,均匀摊灰。

用石灰划出每车的摊铺面积方格20m×27.6m,自卸车每车按照方格每格一铲。

1.6.3.6拌合

石灰摊铺完成后,便可进行土料和石灰的拌和,拌和采用路拌法,拌合采用冷再生机进行拌合,拌合遍数为一遍,拌合时深入下承层5-10mm,以利于上下层粘结,确保拌和层底部无夹层和不均的死角。

拌合速度控制在5-6m/min。

冷再生机在拌合过程中推动洒水车在前行驶,通过冷再生机本身控制拌合料含水量。

拌和完后,保证色泽一致,翻拌均匀,无灰条、灰团和花面现象。

全断面拌合完成后检测拌合深度、均匀性、混合料含水量、灰剂量等,如有一项不合格,重新进行拌合。

1.6.3.7整修

测量人员迅速恢复高程控制点。

平地机开始整型,必要时,再返回刮一遍。

用光轮压路机快速碾压一遍,以发现潜在不平整,对不平整处,将表面5cm耙松、补料,进行第一次找平。

重复上述步骤,再次整型、碾压、找平,局部可人工找平。

每次整平中,都要按规定的坡度和路拱进行,特别注意接缝要适顺平整,测量人员要对每个断面逐个检测,确定断面高程是否准确,对局部低于设计标高之处,不能采用贴补,掌握“宁高勿低”、“宁刮勿补”的原则,并使纵向线型平滑一致。

整型过程中禁止任何车辆通行。

每次整形都应达到规定的坡度和路拱,并应特别注意接缝必须顺适平整。

1.6.3.8碾压

①刮平整型完成后及时进行碾压,首先使用振动压路机静压两遍,碾压速度控制在1.5km/小时,再使用振动压路机振动压实,头两遍碾压速度控制在1.5-1.7km/h,后几遍控制在2-2.5km/h,横向错轮0.4-0.5m,直至压实度达到设计规定的93%,(其间每强振一遍检测一次压实度,确定碾压遍数与压实度间的关系曲线)。

②碾压顺序按照先外侧后中间,纵向进退进行,同时压路机主轮在前,错轮位置选在碾压段外,禁止快速起动、急刹车和调头。

③碾压过程中,路基表面应始终保持应有的湿度,表面缺水应及时、少量、均匀洒水。

碾压原则是先静压后振动,先弱振后强振,最后静压。

1.6.3.9接缝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