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南京大学考研复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6948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南京大学考研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南京大学考研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南京大学考研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南京大学考研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南京大学考研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南京大学考研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南京大学考研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南京大学考研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南京大学考研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南京大学考研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南京大学考研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南京大学考研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南京大学考研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南京大学考研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南京大学考研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南京大学考研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南京大学考研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南京大学考研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南京大学考研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南京大学考研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南京大学考研复习.docx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南京大学考研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南京大学考研复习.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南京大学考研复习.docx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南京大学考研复习

第一个十年:

1.文学革命发生的原因、过程、性质、意义

1)原因:

事实上,文学革命的爆发确有其历史背景,并在相当程度上利用了晚清以来文学变革的态势与思想资源。

1911年辛亥革命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创造了基本条件。

新兴社会力量的增长、新式文化教育的发展、职业作家的出现、思想较松动较自由的时期,都成为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前提:

早在19世纪末,在维新运动的促助下,就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包括以谭嗣同、夏曾佑、黄遵宪为代表的“我手写我口”的“诗界革命”和“改良群治”的“小说界革命”;维新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提倡与“新民说”相适应的“新文体”。

2)过程:

A.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鲜明地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

B.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着手,即: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话,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C.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了“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徒;

D.钱玄同、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发表“双簧信”。

1918年4月,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

E.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使文学革命内容更加具体化。

同年冬,陈独秀、李大钊又办了《每周评论》并致力于提倡白话文。

3)性质:

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不同于文学变革或文学改良)。

它所带来的是文学观念、内容形式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

A.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种种传统的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新文学作者的共同倾向。

B.在文学内容上体现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充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

C.在语言和形式上,摒除了文言文和讲话的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广泛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手法,促使文学语言和形式更适于表现生活,创造了既与世界文学发展相连结,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

从而实现文学的现代化,把中国文学推进到新阶段。

4)意义:

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由旧到新的伟大转折点,它宣告了中国旧文学的终结和一个新时代的民族文学的开始。

A.体现了思想解放和思想启蒙的特征。

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它与中国社会、人的思想意识变革紧密结合,彻底批判和否定了封建制度及其整个思想文化体系。

B.发生发展于五四运动前后,紧密配合了政治革命,成为推动中国进步的重要力量。

C.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文学和文化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文学获得了古典文学语言和文体的解放,使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进程成为可能。

实现了中国文学的思想革命,中国传统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产物,建立在文以载道的基础上,在“儒释道”的背景上生长;现代文学建立在个人主义、人道主义、科学民主观念基础之上。

D.使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

中国现代文学广泛吸收了世界文学的影响,一开始就与世界文学潮流汇合起来,成为世界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2.晚清文学变革(诗界、文界、小说界革命):

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

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在晚清,袭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3.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又称为新文化运动中最有实绩的一部分,其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息息相关。

1)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促进了“新思想,新学术”发展,新文化运动借北大学术的自由空气推波助澜,导致了1919年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文学革命在这种背景下发生。

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推动了一场旨在反对文言,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

这场革命的先驱者一身二任,同时又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文学革命自然纳入新文化运动轨道,成为新文化运动最坚实有力的组成部分,表现出浓厚的思想启蒙功利色彩。

4.《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于《新青年》的关于文学改良的文章。

从文学进化论角度,提出废文言而倡白话。

并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事”: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针砭时弊,阐明推行白话语体文的立场,乃文学革命发难之作。

评价:

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5.“国粹派”: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一种复古主义派别,以“整理国故”、“昌明国粹”为标榜,反对文学进化,攻击白话文和新文化运动,主张摹仿古人,并借接受“文学遗产”之名行封建复古之实。

《中国哲学大辞典》:

辛亥革命前后以“发明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的复古主义派别。

1905年邓实、黄节等人创办《国粹学报》,主要撰稿人有刘师培、章炳麟、马叙伦、田北湖、陈去病等人。

他们反对清王朝的统治,批判保皇派,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国粹派思潮在辛亥革命前几年,影响颇大。

它在配合宣传同盟会的三民主义政纲、抵制盲目西化,改变学术风气等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一味地鼓吹发扬国粹,逐渐退化为复古保守势力。

6.问题剧

7.易卜生主义:

1918年,《新青年》第四卷第六号破天荒出了一期《易卜生专号》,发表《娜拉》、《国民公敌》等三篇剧作,以反传统反专制,提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为宗旨,和五四精神吻合,在五四运动的高潮中,译介易卜生作品和宣扬易卜生主义更蔚然成风,易卜生在当时中国引起巨大波潮,青年人狂热喜爱他,五四时许多新文学作者曾小方写“问题小说”、“问题剧”入手,而转向关注和反映现实人生的创作。

8.胡适文学思想基本架构:

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同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的起点。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改良文学须从“八事”入手的主张,重在强调文学形式的改良,但也触及到了文学的内容及其与形式的关系等实质性问题。

他的理论建树是突出的,影响最大的是“白话文论”和“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两者相辅相成,筑起胡适的文学思想的基本架构。

8.“看客”

9.“闲话风”:

《朝花夕拾》这类“闲话风”是作者与读者的精神对话,作者希望引起读者的共鸣,达到精神的互补,而非趋一。

“闲话风”的散文就具有平等、开放的品格,充溢着真率之气,弥漫着自然、亲切、和谐、宽松的氛围。

这正是对“五四”时期盛行的“布道”式、“演讲风”的散文的一个历史的否定与超越。

“闲话风”的另一面是闲,即所谓“任心闲谈”。

《朝花夕拾》正是“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

闲话也称“漫笔”,不仅指题材上的“漫”无边际,而且是行文结构上的兴之所至的随意性。

“闲话”还表现了一种追求“原生味”的语言趣味。

10.“独语体”:

1919年鲁迅在发表一组类似《野草》的散文诗时,将其命名为“自言自语”,在效仿者日益增多以后,又有人以“独语”称之。

唯有排除了他人的干扰,才能径直逼视自己灵魂的最深处,进行更高、更深层次的哲理的思考。

可以说《野草》是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是从“孤独的个体”的存在体验中升华出来的鲁迅哲学。

“独语”是以艺术的精心创造为其存在前提的,它要求彻底摆脱传统的写实的摹写,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者的艺术想象力,借助于联想、象征、变形……,以及神话、传说、传统意象……,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

11.林译小说:

古文家林纾(琴南)用文言意译的西欧小说,因其早而开风气,因其对世界小说的大量输入而引发读者对中国小说正宗位置的首肯。

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小说家先通过“林译小说”来了解世界,它为20世纪中国小说的创作准备了作家,准备了读者,功不可没。

即林琴南翻译的小说。

林琴南,即林纾(1852—1924年),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

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

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

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福建闽县(今福州)人,一生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还翻译了170多部外国文学著作,其中包括小仲马的《茶花女》。

12.人生派写实小说:

主要由文学研究会的乡土小说作家群组成+叶圣陶。

王鲁彦《柚子》集,彭家煌《怂恿》集成就最大。

13.乡土小说作家群:

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14.抒情作家群:

15.感伤小说:

16.性爱小说:

17.历史小说:

18.社会小说:

19.星社

20.青社

21.自由诗

22.前期新月派:

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晨报副刊》"诗镌"为基本阵地的诗人群。

主要诗人有:

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杨世恩、孙大雨、刘梦苇、于赓虞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他们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促使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

《诗镌》时期的活动,-般认为是前期"新月诗派"。

23.后期新月派: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

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基本成员除前期新月派的徐志摩,饶孟侃,林徽因外,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感“发生变化:

从单纯信仰流入怀疑的颓废,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24.新诗格律化vs诗的非格律化

25.“废名气”:

废名即冯文炳,他的作品专写农村乡镇宁静生活了的人事,对小人物寄同情,初时尚注重社会意义,《竹林的故事》等名为小说,实乃散文,很注重意境传达,清新朴素,气息浓郁,喜闲谈琐事,以冲淡为衣,表现出朴讷哀伤的风格,后将古典诗歌的象征手法与西方现代派技巧引入追求朦胧散文意境,但语言修饰愈发生涩古怪,陷入歧途,鲁迅批评他“有意低徊,顾影自怜”,此所谓“废名气”。

26.“冰心体”:

所谓“冰心体”散文,是以行云流水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出清丽的风致。

所谓冰心“心中要说的话”,简言之即是“爱的哲学”,宣扬童心、母爱、大自然。

对于文体,冰心也有自觉的追求,她将白话、文言与西文完美调和,散文的句式既有文言的典雅、凝练,又有“欧化”的灵活、婉转流动,别具一种清新韵味。

27.“语丝”派:

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语丝》创刊于1924年11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

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

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

《语丝》以“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斥”为宗旨,多载针时砭的杂文和随笔散文,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发挥了战斗作用,并形成了一种风格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有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拨辣幽默,讽刺强烈。

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28.“语丝”文体:

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机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

当然这只是大致情形,除了议论性的杂感外,也有不少抒情小品佳作。

29.“现代评论”派:

20年代中期出现,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政治倾向与鲁迅和部分语丝派成员对立,这自然也影响到散文创作的思想取向。

代表作家徐志摩、陈西滢、吴稚晖等。

陈西滢:

《西滢闲话》;徐志摩:

《北戴河海滨的幻想》、《裴冷翠山居闲话》、《我所知道的康桥》、《“浓得化不开”》等。

1924年,胡适与陈西滢、徐志摩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称为现代评论派。

其成员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以《现代评论》为主要阵地,为美帝国主义及买办资产阶级张目,支持北洋军阀当局,诬蔑群众革命运动。

1927年7月,《现代评论》迁至上海,遂由原来依附于北洋政府转而投靠国民党政权。

30.天知派新戏:

1910年底,由任天知发起,聚集了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等优秀戏剧人才,组成了中国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进化团。

他们打着“天知派新戏”的旗帜,以《血蓑衣》、《东亚风云》、《新茶花》一炮打响,演遍大江南北。

“天知派新戏”是“广场戏剧”的先河。

内容上反映现实,具有教化功能,有功利性。

形式上不在固定的剧场内演出。

31.甲寅中兴:

随着新民、民鸣、启民等剧团的崛起,一大批新剧团纷纷成立。

到了1914年上半年,上海的文明戏剧坛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大小剧团先后有数十个,剧人达到千人之多,大有压过旧剧之势。

为了加强新剧社之间的团结,促进新剧的发达,1914年2月,许啸天、王汉祥等发起组织新剧公会,并决定于农历的五月五日在民鸣社举行联合公演。

参加公演的有新民社、民鸣社、启民社、文明社、春柳剧场、开明社六大剧社。

这次联合公演,是自有新剧以来从未有过的盛事,它标志着文明戏商业演剧空前的繁荣。

1914年为农历甲寅年,有人由此把文明戏这一次的兴盛称为“甲寅中兴”。

(南开新剧团在天津成立。

六大文明戏演出团体在上海联合公演,文明戏进入全盛时期,史称“甲寅中兴”。

32.剧场话剧:

33.“小剧场”运动:

起源于19世纪末法国“自由剧场”的艺术实验,以后风行于英、德、荷兰、俄、美、日等国,这是一次以易卜生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戏剧,取代在西方剧坛占主导地位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戏剧的戏剧革新运动,他揭开了西方(日本)现代戏剧的帷幕,在戏剧观念以及戏剧文学、导演、表演、舞美等方面都进行了新的探索。

中国小剧场运动的倡导,主要集中再两个方面:

一是建立不同于文明新戏的新的话剧体制,使中国的话剧走上正规化、专门化和科学化的道路。

其核心是以“导演制”取代“明星制”二是提出与建立了一套新的戏剧美学原则与表演体系和模式。

这就是由19世纪法国自然主义戏剧家创造的所谓“第四堵墙”的理论,强调再现人生的真相,自然的生活的原态。

34.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1)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

2)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

理论上对文坛发生了重要影响;创作方面,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有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

3)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较大的语丝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

4)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35.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1)异军突起的创作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要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等。

在创作方面有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集《女神》、郁达夫的《沉沦》。

2)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

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3)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

36.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1)中国作家的大多数,选择和接受的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又常吸收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于其创作中。

2)象征诗人首推李金发,象征诗的特点:

朦胧、含蓄、暗示。

37.无产阶级文学:

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是创造社和太阳社。

创造社主要人物有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等;太阳社的成员主要有蒋光慈、钱杏邨等。

38.许地山的宗教题材小说:

宗教传奇色彩始终不离许地山小说,宗教研究家的信仰与对宗教内在感情的体验,造成了他与郁达夫,与乡土回忆者不同的浪漫传奇小说,下笔是人生实景,出笔已达超现实境界。

(1)《命命鸟》:

人物对生命的态度,敏明企图逃婚,加陵在离奇的佛教式冥想中大彻大悟,厌却红尘,以虔诚祈祷感化敏明,双双走入绿丝奇湖,将入世的爱寄托在达天知命的宗教理想上。

(2)《缀网劳蛛》:

一种只管织网而不论网破的宗教人生观,上升到哲理层面。

宗教的人生信仰渗入同一般五四姿态分离。

(3)《玉官》,叙述一个女基督徒的经历,宗教气愤浓厚。

(4)《春桃》,民间仁义和宗教慈爱混合在一起,”主人公不再进教堂,不再布道,可他们一举一动都合乎教义,宗教由外在的宣扬变为内在的感情体验,并通过行动自发表现出来。

 

第二个十年:

1.太阳社:

1928年1月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邨(阿英)、洪灵非、孟超等,全都为共产党员。

"这些《太阳》下的文学者,要求光明,要求新的人生,他们努力要创造出表现社会生活的新文艺。

"同时创办《太阳月刊》,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左联成立时,该社自行解散。

2.左翼文学运动:

在第二个十年(1927-1937)里,中国现代文学存在着两种文学艺术思潮,一是革命文学运动及其创作,一是人文主义美学思潮及其文学创作,包括民主主义作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创作。

革命文学运动即左翼文学运动,是新兴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本期文坛上居于主导地位。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发生在1928年初,主要由政治突变所推动。

早在20年代文学革命时期,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等就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1925年郭沫若和后期创造社再次倡导革命文学。

1927年底到1928年底文艺界对“革命文学”进行了论争,传播介绍马克思文艺理论,有一次建立“革命文学”口号,明确提出了创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任务。

要求创造“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的文学”,号召到“革命的漩涡中去”。

3.左翼小说:

4.无产阶级文化派:

十月革命后俄国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中以波格丹诺夫为首的一些领导人所形成的思想派别。

俄国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成立于1917年9月,是进行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活动的群众性团体。

1918年春,波格丹诺夫等人控制了协会的领导机构和刊物,开始散布反马克思主义观点,要求文化自治,拒绝苏维埃政府和教育人民委员部的领导;宣扬摒弃文化遗产,主张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建立所谓“纯粹的”无产阶级文化

5.“拉普”:

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拉普”提倡“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其历史意义在于企图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寻找一个最好的创作方法(虽说要以一种方法代替其他各式各样的有声有色的方法,本身已不足取,但总还有积极的一面),其错误的要害却是混淆世界观和创作方法的区别,进而以世界观代替创作方法。

30年代初,“左联”迫不及待地将“拉普”的口号搬过来,于是文坛上就“唯物辩证法”满天飞,却没有多少人真懂得其中的深义。

有意思的是,当苏联已经在清算“拉普”的错误,已经放弃“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的时候,中国却认认真真地将其搬来,用以清算初期普罗文学创作的“革命浪漫谛克倾向”。

6.革命现实主义:

茅盾是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里极具代表性的作家。

在小说领域内他将“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人生派”的现实主义精神接过来,加以发展,建立起在当时来说属于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

这样就把“30年代”与“五四时期”分开,成为另一个文学时代。

7.革命现实主义小说

8.自由主义作家:

代表人物:

梁实秋、沈从文、朱光潜等。

主张:

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艺的超功利性与独立性,认同艺术“超脱现实的原则”,认为“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朱光潜)。

并且认为“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从人心深处流出来的情思才是好的文学,文学难得的是忠实——忠实于人性”,“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标准”。

9.“左联”青年作家:

左联青年作家的涌现标志着现代文学在创作上真正结束了革命文学时代而向前迈进。

丁玲《水》,张天翼《二十一个》,沙汀《法律外的航线》曾称为“新写实主义”势头。

他们扫除了概念化描写身边琐事风气,造成左联文学崭新地位,逐渐摆脱了“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力图把政治倾向性与艺术真实性结合,以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塑造人物典型,注重环境典型化,体现独特生活藏量,语言储备与艺术个性造成小说风格多样化。

10.心理分析小说(心理分析派):

代表作家施蛰存。

其特点是运用弗洛伊德学说深入细致地严肃地描写人物的性心理、性压抑、性转移、性变态等等。

此前,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叶绍钧、庐隐等的一些作品中,都有性压抑、性心理分析的成分,但一般都是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为主要创作特色,性心理描写作为其中的因素、成分。

而施蛰存这时期创作了一批性心理分析小说,代表作有《梅雨之夕》《春阳》《石秀》等。

心理分析派小说在现代小说中别具一格,丰富了文学表现生活的内容和手法。

11.京味小说:

老舍是京味小说源头,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注入的文化趣味,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其次是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再次是创造性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最后是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烙印的幽默和趣味。

12.普罗文学:

1928-1930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

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态。

作品很多,具有很强的革命气息,一时风靡文坛,产生很大社会影响。

但是普罗文学存在严重缺陷,最主要的错误倾向是"革命的浪漫蒂克",把残酷的现实斗争理想化,浪漫蒂克化,同时,革命文学初期的图解左倾盲动的政策等偏向未得到清算,因此成功的作品不多。

代表作有蒋光慈《短裤党》《菊芬》等。

13.现代章回体小说:

张恨水在30年代发展成为社会言情小说的集大成者。

经过自觉改革,创立了现代性的章回小说体式,他也成了现代通俗文学的大家。

这是由张恨水的独特立场造成的。

一方面不放弃章回小说形式和通俗文学娱乐性,另一方面立足章回体而不断拓宽其功能,追求新潮流不甘落伍。

他让章回小说能容纳不同时代的题材内容,他主义章回的回目格法,以把章回体调适为一种富于弹性的新旧皆宜的文体,并不仅仅能用来写鸳鸯蝴蝶式的故事。

14.社会言情小说(南派、北派):

15.林庚“格律诗试验”:

30年代现代诗派诗人大多数采用自由诗体,也有进行新的格律诗试验的,这就是林庚。

他的《夜》《春夜与窗》里多为自由诗,但诗人很快就敏感到新诗在“五四”散文解放的浪潮中获得了自由以后,还需要再一次解放,即“为了使诗歌语言利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