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优秀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7014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00 大小:7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优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优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优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优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优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优秀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0页
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优秀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0页
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优秀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0页
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优秀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0页
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优秀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0页
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优秀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0页
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优秀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0页
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优秀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0页
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优秀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0页
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优秀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0页
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优秀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0页
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优秀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0页
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优秀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0页
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优秀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0页
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优秀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优秀教案.docx

《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优秀教案.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优秀教案.docx

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优秀教案

最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毫米的认识  学习设计

共6课时         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

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

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

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

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

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探究体验

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提问:

“从尺中,你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吗?

”。

(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

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让学

生多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

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

“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

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

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2、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师生共同小结:

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

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

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

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

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

完成

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分米的认识  学习设计

 共6课时          总第2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方法、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以解分米与厘米与米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会选择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学习分米产生的意义

1、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先估计一下你们的课桌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

然后四人一小组的来测量课桌的长。

2、 说一说你们在测量过程中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吗?

老师找一至三名学生回答他们的测量方法及结果。

老师根据学生口述的方法进行评价。

如用尺子的最大刻度连续量,量的次数少,但计算比较麻烦,也可以用10厘米为一份连续量,量的次数多,但计算起来较简单。

3、 10厘米的这一份可以用比厘米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10厘米这一份的长度就是1分米。

二、学习分米与米、厘米间的关系

1、 通过我们刚才的操作,再请同学们看看分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你是怎样发现的。

(观察尺子,1分米中有10个厘米)板书:

1分米=10厘米,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手对准尺子来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是多少。

2、 你们还能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学生的长度单位有什么关系吗?

(1米=10分米)你是怎样想到的?

三、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 在数学书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同桌用尺来量一量看看你的比划是否准确。

2、 举出生活中长或宽或高大约是1分米的物品。

3、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出来。

四、巩固练习

1、 填写上适当的单位

1把米尺长1( )

1把米尺长10( )

1把米尺长100( )

2、 书本第4、5题填写在练习本上,老师提醒学生看清单位名称。

3、 练习6,7题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讨论完成。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千米的认识  学习设计

共6课时           总第3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 用手势表示1毫米、1分米的长度。

2、 口答:

50毫米=( )厘米5米=( )分米

60厘米=( )分米9厘米=( )毫米

3、 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的长15(  )门高2(  )

橡皮长40(  )课桌长60(  )

二、探究新知

1、 通过投影出示书本第7页的例3图,“图中的情境大家见过吗?

说一说图中主要说了些什么?

”找二至三名学生回答。

对,图上说的是到叶镇还有21千米,到灵山还有23千米,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

(板书课题:

“千米的认识”)

2、 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情境大家见过吗?

找二名学生说说身边的类似问题。

你知道千米是个怎样的长度单位吗?

(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3、 出示例3的图,如果我们用毫米、厘米、米来作单位好不好?

为什么?

找一至二名学生回答让学生说说他们的原因。

(很不方便)在什么情况下我们用千米作单位比较方便呢?

(明确计量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4、 你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

哪个同学能说说?

老师:

其实昨天同学们就和老师一起跑完了一千米的路程,很多同学都说跑完了很累,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昨天我们跑步时的情境,想想跑完这一千米我们用了多长时间。

我们的操作一圈是200米,跑5圈正好是1000米,看来1千米还是很长的。

板书:

1千米=1000米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第1、2题

第一题:

把每小时行的路程与合适的出行方式连起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反馈。

第二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学习设计

共6课时         总第4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千米的认识,会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测

1、 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1千米=( )米 3米=( )分米

 7分米=( )厘米60毫米=( )厘米

300厘米=( )米1000米=( )千米

并让学生说说7分米=70厘米,60毫米=6厘米是怎么想的。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题目:

3千米=(  )米

2、 小组协作共同完成。

3、 汇报讨论结果。

3千米=3000米,因为1千米是1000米,3千米就是3个一千米,就是3000米。

4、 出示题目:

5000米=()千米

5、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口答,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6、 引导观察:

两个小题中等号两边的长度单位起了什么变化?

数字是怎么样变化的?

7、 反馈练习:

完成课本第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应用

1、 完成练习二第3题:

提醒学生看清单位名称

2、 完成练习二第4题,先让学生认真看图,然后小组讨论,对学生提出的出行方式及所需的时间的不同答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3、 作业:

练习二第5题,这题可以有不同的路线,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课后交流。

4、 第6题为完成作业的同学准备,提示学生早上8时出发到中午12点一共有几个小时,汽车就行驶了几个小时(共行驶了4个小时)汽车一小时行80千米,四个80千米是320千米,所以中午12点可以到达。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吨的认识  学 习

   共6课时        总第5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测

1000克=(  )千克5千克=(  )克

说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二、探究新知

1、 导入,引出课题。

回答:

谁能告诉大家这个情景里告诉我们了一件什么事情?

限重一吨是什么意思?

引出课题,板书。

2、 认识“吨”:

老师问“吨是个什么单位?

你们知道1吨有多重吗?

”1吨=1000千克,请同学们和教师一起读二次。

我们知道了1吨=1000千克,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小动物能不能一起过桥?

为什么?

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将四个小动物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

400+300+500+100=1300千克,1300千克比1000千克要重,也就是比一吨要重,所以这些小动物不能一起过桥。

3、 那它们应该怎么才能完全的通过桥到达对岸呢?

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的讨论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最多。

4、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这些小动物终于顺利的过河了,再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见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标志。

5、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引导学生看情境图,“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只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

等。

(2)同桌之间互相背一背说说自己的体重,互相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少。

几个同学的体重加起来大约是1吨重。

(3)千克与吨的换算

出示例题:

3吨=千克6000千克=吨

让学生独立填写指名口答,你是怎样想的?

(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

三、实践应用

1、完成例7下面“做一做”中的第1题,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还有哪些。

2、完成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后指名口述想法。

3、练习三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连线,再全班交流,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生活中的数学  学 习

共6课时       总第6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及应用,巩固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及其简单的换算,加深学生对千米和吨的认识。

一、整理和复习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请分别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

想象一下1千米大约有多长?

说出相邻长度单位的进率。

2、我们学过哪些质量单位?

说出相邻单位的进率。

3、1吨=(  )千克 1千米=(  )米

7000米=(  )千米3000千克=(  )吨

9吨=(  )千克 5千米=(  )米

4、写在黑板上指名写出,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1)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下面各数

6厘米6分米6千米6米6毫米

(2)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2千克2500克1吨 1500千克1500克

二、巩固应用

出示情境图“生活中的数”。

“我们学过的这些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谁能说一说测量在生活中的运用?

”鼓励学生不仅说书上的例子,还可举出生活中一些其它的例子。

三、练习

1、练习三第3题: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找到不同的装车方案。

2、作业:

练习三第4题,课后同学互相交流。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加 法   学 习

共9课时            总第7课时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计算法则,掌握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4+3+17+4+18+9+18+7+1

9+7+16+4+17+6+16+5+18+3+1

2、用竖式计算:

36+5748+3456+2948+37

找四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本第15页的主题图。

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2、出示“中国部分动物种类统计表”进行简单介绍。

3、引导学生看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

你能看着这张统计表,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4、老师也想提一个问题:

“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

该怎样解答呢?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98+25。

5、你会算吗?

试试看,让学生独立试算,再指名板演,并口述计算过程。

6、教师小结:

像这样连续进位的加法在计算时要特别注意,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

三、实践应用

1、完成课本第16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指名说一说进位的过程。

2、完成练习四第1题。

让学生看清题意,独立连线后,再集体讲评。

3、第2题,先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4、第3题,先引导学生看图,解答书本的第1问,再引导学生独立提出不同的问题。

5、作业:

练习四第2、3题做在练习本上。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加 法    学 习

共9课时            总第8课时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一、复习

1、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3 64 28 7

+7 2+8 8+4 9

2、结合板演对具体情况进行评议。

二、探究新知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的内容。

下面我们再来看“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

2、谁能就这两个数据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

)怎样解答?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376+284

3、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估算,现在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376+284的和大约是多少?

分小组讨论并在全班汇报。

4、让我们看看这个同学是怎么想的?

和我们的想法相同吗?

(屏幕上出现课本第18页的估算方法)

5、教师小结:

在进行三位数的加法估算时,通常我们可以把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划几百几十,再用口算的方未能估计出和的范围,这一种方法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6、下面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一下。

7、学生独立计算。

请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并说说计算的过程,同时教师板书。

8、教师小结:

从刚才的计算中我们看到,个位上6+4=10,现实性0向十位进1,十位上7+8+1=16,写6向百位进1。

所以,在加法计算中,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

9、反馈练习,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交流计算结果,教师就巡视中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三、巩固练习

1、 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并说说计算过程。

2、 第二题,要求学生独立填写,再集体进行订正。

3、 作业,练习五第9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加 法 综合练习课

共9课时            总第9课时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复习检测

1、口算下面各题

7+8+15+9+16+4+13+9+17+5+19+6+1

2、笔算下面各题

649+273786+245392+508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做完后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二、课堂练习

1、 练习五的第3题。

指导学生看图说图意,并指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1) 学生列式计算

(2) 集体订正

2、练习五第4题,指名学生读题,出示本题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

3、练习五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

结合板演情况进行评议。

4、练习五的第6题,把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提醒学生看清数字,认真计算。

5、练习五的第7题,找出这几题中的错误,指出该如何改正。

说一说平时自己计算中常用的错误有哪些。

6、练习五的第8题,要求把和是1000的两个数连起来。

学生独立完成后讨论:

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前位凑9,后位凑10)

7、 练习五的第9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

说一说你的走法。

通过计算,找出最近的路。

让有余力的同学做选作题和思考题。

三、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减法   学 习

共9课时            总第10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计算法则,学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2、学会结合具体的试题进行估算。

3、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春天离我们越来越近,快乐小学组织学生游玩昆明、大理、丽江。

师简介后,大家上车出发去大理喽!

2、师说:

车先行了159千米,让同学们在途中吃了午饭,接着,又行了189千米,到达了大理。

你们想一想,昆明到大理的路一共有多长?

二、合作学习,探求新知:

1、同学们到达大理后,这时,有一位同学问导游:

“我们游玩过大理,去丽江,还有多远?

”导游说:

“从昆明到丽江,一共517千米,我们到大理,行了348千米,你说还有多远呢?

”教师板书部分线段图

昆明大理丽江

2、听了导游的话,你可以在图中标出哪些条件?

(请学生继续板书完整线段图。

3、教学估算:

(1)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大家能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吗?

(2)生汇报交流,师板书。

(3)4人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两种估算的方法,你同意哪一种呢?

(4)同学们说的两种方法,各有各的道理,等我们用笔算的方法得出准确答案后,再来比较这两种方法。

4、教学笔算:

(1)小组合作,探究517-348计算方法。

(2)学生汇报交流后总结算法。

5、师生总结:

计算中,你认为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呢?

6、比较一下,两种估算结果中谁与计算的结果更接近呢?

三、巩固练习,合作进步

1、游过丽江同学们去了生态果园,园里栽植了三种果树。

(如图)

(1)从图中你得到什么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问题吗?

先提一个给自己,再互相提一个数学问题做一做,最后交换批改。

批改时注意竖式的格式,答案是否正确。

(2)果园里还藏着不少数学问题呢,下面的问题你能解答吗?

果园为超市运去410千克水果,上午卖出152千克,下午卖出17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

四、全课总结

减法   学 习

共9课时            总第11课时

教学目标:

1、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找朋友。

415-228  556-379  538-89  362-135

269-180  910-461  218-129  747-520

2、如果把218-129改为208-129,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3、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计算208-129 

(1)指名板演,余生齐练。

 

(2)2人小组讨论:

你是怎样计算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请板演学生把计算过程叙述一遍。

 

(4)师生齐小结计算方法及要注意的问题。

2、学生在书上自主完成第26页例2。

3、学习例3。

(1)出示例3:

500-185

(2)独立思考:

怎样计算?

(3)小组讨论:

你是怎样计算的,各自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4)全班汇报交流。

(可以列竖式,也可以 

 4、师生齐小结:

被减数为0,且已被借时,一定要先从前一位退1,然后看作9再减。

 三、实践应用

1、 小组比赛:

完成25页第1题,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对又快。

2、独立完成25页第4题。

3、完成25-26页第3、6题在练习本上。

四、全课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加减法的验算  学 习

共9课时            总第1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

同学们,你们与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过东西吗?

2、出示挂图,观察图1:

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3、生汇报交流:

生1:

从图1中我看到了小明妈妈买了一套135元的运动服和一双48元的运动鞋。

生2:

从图1中我看到小明妈妈给了售货员200元。

生3:

要知道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

应用加法计算。

4、指名板演,余生齐练。

板书:

135+48=183(元)

         1  3  5

       +   4   8  

        1  8  3

5、师:

看小精灵说什么?

生:

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6、导入板书课题:

加法的验算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2、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1)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

(3)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

生1:

我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

生2:

我用48+135,看得数是不是183。

生3:

我用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

3、小结:

同学们的方法这么多,你最喜欢哪种?

为什么?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科书第27页做一做。

2、数学门诊部:

数学门诊部来了许多患者,请同学来当小大夫为患者治病。

     1  7  5                3  2  9               2  5  9                 

    +    6  2            +  4  6  4            + 1  4  8  

     1  3  7                8  4  3               3  0  7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回家调查一下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

加减法的验算  学 习

共9课时            总第1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并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会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

昨天,老师让同学们调查了有关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

谁愿意说一说。

2、生汇报交流。

3、师:

同学们,调查得真多,(出示挂图2)昨天小明妈妈拿200元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183元,阿姨找给妈妈多少钱?

应怎样计算呢?

4、指名板演,余生齐练。

板书:

200-183=17(元)

2  0  0 

-1  8  3  

1  7

5、计算的结果对不对呢?

导入板书课题:

减法的验算。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

2、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1)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

(3)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

如:

生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