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7573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4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docx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docx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

 

地质填图教学实习

地质报告

(东经102。

38´35"---102。

34´19",北纬25。

3´34"---25。

6´5")

 

实习地点: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

日期:

2006年12月11日至2006年1月12日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实习的目的和内容………………………………………3

第二节测区范围概况……………………………………………4

第二章地层与岩性

第一节概述………………………………………………………7

第二节元古界震旦系…………………………………………8

第三节古生界寒武系…………………………………………9

第四节古生界泥盆系…………………………………………11

第五节古生界石炭系…………………………………………11

第六节古生界二叠系…………………………………………12

第七节新生界第四系…………………………………………14

第三章构造

第一节概述……………………………………………………16

第二节褶皱……………………………………………………17

第三节断层……………………………………………………18

第四章矿产

第五章体会

附录………………………………………………………………28

参考成绩评定表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实习的目的和内容:

地质填图实习是我们地质专业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实地地质调查,增强我们对地质条件的认识,稳固和熟练野外工作的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

从而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为今后创造性地从事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习内容:

1、实习准备阶段〔2006年12月11日〕

室内学习地质测绘的基本知识、填图地区的地层、岩石、古生物地史、填图地区的地质构造概况、收集填图地区的地形、地质及其他有关资料。

2、野外测绘阶段〔2006年12月12日至2006年12月29日〕

实测地层剖面2条〔关山大沟剖面长1093米、交月凹剖面长582米〕、实测地层剖面、地层剖面的分层、描述。

进行野外路线地质调查、勾绘地质界线〔观察地质界线约150个〕。

全班40人分成南、北两个大组、10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在实习工作中对勾图、记录、采标本测产状等工作依次交叉轮换、全面掌握。

3、内业工作阶段〔2006年12月30日至2007年1月12日〕

资料综合整理、编制填图地区地质图、绘制测区构造刚要图、实测地层剖面剖面图、实测地层剖面柱状图、编写填图地区地质报告。

第二节测区范围概况

测区位于南北向的昆明构造盆地西侧的筇竹寺附近,属昆明市西山区所辖:

南起大墨雨——饭宽——和尚坟一线(北纬25。

3´34"),北至白龙山——蕉月凹——火焰山一线(北纬25。

6´5")。

东起火焰山——观音阁——昭家村一线(东经102。

38´35"),西抵白龙山——茨沟丫口——花展坡一线(东经102。

34´19"),面积约35km2。

1、自然地理

测区属滇中高原的一部分,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山脊线呈近东西向展布,与区内构造线展布方向吻合。

区内平均海拔高度在2000米左右,测区西北角的蕉月凹为本区最高峰,海拔2499.8米,最低点位于测区东南角的昭家水库附近,海拔1984米。

地形切割程度中等,相比照高一般在30~50米左右。

区内无大的河流通过,多数沟谷呈谷底较宽谷坡较缓的“u”型谷,在平面上呈北东向及近东西向平行展布。

本区在石灰岩地层发育地段内,岩溶漏斗、岩溶洼地屡见不鲜,在平面上往往沿某一方向呈线状排列,与断层分布方向吻合。

本区的年平均气温14.8。

C,最高平均气温19.9。

C,最低平均气温7.8。

C。

全年降雨量为991.7毫米,其中5-10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89.7%,11-4月份占全年降雨量l0.3%

测区范围内交通比较方便,昆富公路由东向西横跨测区中部,区内各村寨之间均有简易公路相通,大小通行便道四通八达,便于在工作区中穿越通行。

附测区交通图于下:

2、地质概况

本区地质工作的历史悠久,著名的寒武系下统标准剖面梅树村剖面就位于测区内,不少中外地质学者都在此地工作过,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研究程度较高。

昆明地区跨扬子准地台的二个二级构造单元。

以南北向普渡河断裂带(区内称沙朗——马街断裂)为界,将该区分成东西两部份,断裂带东侧属昆明坳陷,西侧为川滇隆起之东缘。

由于该断裂带的长期活动特征,它严格地控制了东西两侧的地层沉积;东侧由于长期坳陷,海水进退频繁,长期为古扬子海的一部分,古生代沉积发育良好,地层出露比较完整,而西侧由于较长时期隆起为古陆,古生代地层发育不全,多有缺失。

二迭纪后期,东侧海底裂隙性火山岩浆大量喷发,形成面积宽、厚度达1500m以上的多期玄武岩喷发活动;而西侧厚度迅速变薄,少量出露。

中生代以后,燕山运动使全区断块式上升为陆,其中以东侧上升较快,遭受剥蚀,地层多有缺失,西侧上升缓慢,相对凹陷成为内陆湖翁地,接受巨厚的红色磨拉石建造沉积。

新生代,继承了上升的特点,断块的继承性活动,加之各断块上升速度不一,产生了沿断裂的差异抬升运动,形成一系列的断陷盆地,接受新生代的河流、湖泊相的沉积。

就整个图幅范围来看,测区内出露的最新地层为第四系的河、湖相的砂砾石沉积,主要在图幅的东部,沿南北向的昆明盆地分布。

其次在大普吉附近分布有少量的第三系地层。

最老的地层为元古界昆阳群的砂板岩,分布于图幅的西侧双山一带。

寒武系下统、泥盆系中、上统及石炭、二迭系地层在图幅范围内广泛分布,占整个图幅面积的80%~90%左右,下奥陶统及中寒武统的地层分布于图幅的西北角李子坪、白虎山一带,在虚凝庵、云南纸烟厂附近办见有少量中寒武统地层,上震旦统地层见于背斜核部。

第二章地层和岩性

第一节概述

测区出露的地层,以寒武纪下统、二叠纪下统为主,并伴有大量喷出的玄武岩。

区内多为海相沉积、有丰富的生物化石,梅树村阶以小壳动物化石为准,包括梅树村组和筇竹寺组下部,筇竹寺组的古老三叶虫Parabadiella.Eoredlichia等的出现和消失为上下界,沧浪铺阶是三叶虫繁盛阶段,Redlichia开始出现,并延续到早寒武纪未。

龙王庙阶以油栉虫科大量消失为特征,并出现R.chinensis。

组与阶在本标准剖面上是一致的,但离开标准剖面组的界线往往是穿时的。

梅树村组平行不整合于下伏震旦系上统灯影组白云岩岩溶侵蚀面上,梅树村组下部磷块岩,混有陆源碎屑,并夹薄层白云岩,代表海侵开始属海侵体系域〔TST〕,中部海绿石夹层为凝缩段,上部磷块岩及顶部白云岩属高水位体系域〔HST〕,白云岩顶层面有明显的溶蚀沟及充填物,说明海平面曾短暂下降,是白云岩暴露的标志。

筇竹寺组底部20~30cm含磷硅质岩和海绿石粘土岩,夹蒙脱石粘土岩,是典型的凝缩段,其下部不含三叶虫的黑色粉砂岩是海侵体系域,上部富含三叶虫的灰质,褐黑色粉砂岩,向上变粗,属高水位体系域〔HST〕。

沧浪铺组滨海砂岩是一个新的海侵开始,向上变细为砂页岩夹砂岩,属海侵体系域〔TST〕,龙王庙组白云岩是高水位体系域的典型特征。

因此本区下寒武统可划分为三个层序,组成一个二级旋回:

在元古代昆阳群变质岩性基底形成后,到震旦纪扬子准地台西缘形成断陷继而形成陆表海,开始海侵。

测区震旦晚期为障壁碳酸盐台地,沉积了较厚的藻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沉积,沉积延续到寒武纪,随着海水加深,还出现磷酸盐沉积。

由于地壳进一步沉降,出现大面积海侵,形成一套低能的浅海粉砂、泥质碎屑沉积随后海水渐退,形成滨海相砂与泥质交替出现的碎屑沉积,最后为碳酸盐沉积,构成一个向上变浅的海退层序。

这一比较稳定发展的海侵—海退旋回后,测区上升为陆,受到较长时间的剥蚀,中泥盆世时,测区为准标平原低洼地形出现河流,湖泊,沉积了湖滨相及沼泽相陆相沉积,晚泥盆世又也现海侵,使测区出现障壁海碳酸盐台地,沉积了碳酸盐沉积,随之造陆运动又使其上升受到剥蚀。

下石碳世,出现剥蚀台地和沉积台盆〔台沟〕格局,测区处于台沟边缘,形成深水碳酸盐沉积,出现厚度变化大的角砾状白云岩和砾状灰岩,接着又一次上升为陆地。

至二叠纪地壳又开始沉降,海侵迅速扩大,早期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的砂泥质,铝土质及富含有机质沉积,随海侵扩大,造成开阔的碳酸盐台地,出现大量浅海碳酸盐沉积,早二叠世末上升为陆,晚二叠世,区域性的裂谷活动,断裂拉张,测区也现强烈的基性火山喷发,形成巨厚的玄武岩。

第二节元古界震旦系

测区出露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bdn〕地层,该地层位于测区西南角大墨雨一带,岩性为灰岩、白云质灰岩、钙质页岩,厚度约460米,与上覆渔户村组中谊村段地层〔∈1y4〕呈假整合接触。

第三节古生界寒武系

测区出露寒武系地层有:

寒武系下统渔户村组〔∈1y〕、筇竹寺组〔∈1q〕、沧浪铺组(∈1c)、龙王庙组(∈1L),与下覆地层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bdn〕和上覆的泥盆系中统华宁组海口段(D2h)呈假整合接触,本套地层连续沉积、其间无地层缺失,呈整合接触关系。

组内泥质白云岩经长期风化作用,可形成沉积型粘土矿床。

1、寒武系下统渔户村组〔∈1y〕

出露于关山大沟、赵家村、大墨雨一带,岩性为兰灰色磷块岩夹硅质灰岩,钙质灰岩,厚约10米,与下覆地层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bdn〕地层为假整合接触。

2、寒武系下统筇竹寺组〔∈1q〕

分布于测区西南大墨雨一带,蟠处里南小哨背斜核部,还有在测区北东的自卫村水库,大风丫口一带也有分布,本组地层分为八道湾〔∈1q1〕段和玉案山段〔∈1q2〕。

八道湾段〔∈1q1〕中上部岩性为灰、兰灰色含磷粉砂岩夹薄层粉砂质白云岩,下部为黑色粉砂岩,底部有一层厚0.4米的结核状海绿石硅质磷块岩及粘土质页岩、粉砂岩。

主要矿物有粘土、云母质石英、长石等,厚度约89米。

含小壳化石:

Tannudine、Multifara、Srmir-nnous等。

玉案山段〔∈1q2〕中上部为黄绿色页岩夹薄层粉砂岩,下部为黑色页岩,底部以0.2米厚的灰黑色含砂质角砾状生物碎屑磷块岩作为标志层,与下伏八道湾段〔∈1q1〕分界。

主要矿物有云母、石英、长石等,呈页理构造。

厚度约71米,所含化石有:

Foredlich、Yunanocephatusyeedi、intermeliayunanocephalas、kunmingellasp等。

3、寒武系下统沧浪铺组〔∈1c〕分布于测区北东部妙高寺、三华山一带,蟠处里背斜、大墨雨背斜均有出露。

本组地层分为两段:

红井哨段〔∈1ch〕、乌龙箐段〔∈1cw〕。

红井哨段〔∈1ch〕岩性以灰色、黄灰色中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为主,中夹少量黄灰色薄层页岩,具有明显的交错层理。

主要矿物有长石、石英、云母等。

厚度约75米,所含化石:

Lingulenasp

乌龙箐段〔∈1cw〕岩性以黄绿色、深灰色、灰绿色云母质砂质页岩为主,中夹薄层砂岩、云母质砂岩。

上部夹少量粒状泥灰岩,下部夹两层暗紫红色铁质石英砂岩。

厚度约70米,所含化石有:

Redlichiamai、mansuyi、palaeoleuus、Mansug、obole、llasp等。

4、寒武系下统龙王庙组〔∈1L〕分布于测区南东部筇竹寺以及妙高寺、小哨背斜一带。

岩性以灰色块状泥质白云岩为主,夹少量黄色页岩。

底部为含鲕粒泥质白云岩。

厚度约23米,含三叶虫化石:

Redlichia、murukamill、Resseret、Endv等。

 

第四节古生界泥盆系

测区内该系地层出露有:

泥盆系中统华宁组海口段(D2h)、泥盆系上统宰格组(D3z),与上覆龙王庙组〔∈1L〕和上覆石碳系下统大塘组〔C1d〕均呈假整合接触关系。

1、泥盆系中统华宁组海口段(D2h)岩性主要为灰白、黄褐色细粒石英砂岩夹砂岩、页岩。

岩层中含有动、植物化石。

地层厚约12米。

2、泥盆系上统宰格组(D3z)岩性:

上部为厚层、块状泥质灰岩、灰岩;中部是灰、肉红色厚层、块状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夹灰岩和灰绿色页岩;下部为灰色厚层状白云岩为主,风化后呈刀砍状,是该层的显著分层标志。

厚度约30米。

主要矿物有白云石、方解石等,化石包括:

Amphiporacf、Lcperditwasp.

第五节古生界石炭系

测区内可见的石炭系地层为石炭系下统大塘组(C1d),主要出露于玉案山、妙高寺一带,与上覆地层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矿山段(P1k)呈假整合接触关系。

岩性为角砾状灰岩,顶部为纯灰岩,底部主要是一套紫灰色角砾状白云岩,中夹少量砾状灰岩及泥质白云岩。

主要矿物有:

方解石、白云石、云母、石英等,厚度约20米。

所含化石:

Lonsdaleiasp、ohoetetessp.

 

第六节古生界二叠系

测区内二叠系出露的地层有:

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矿山段(P1k)、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灰岩段(P1q)、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e)。

二叠系地层与下覆石炭系地层(C)及上覆第四系地层(Q)均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e)与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1、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矿山段(P1k)

岩性为紫红色、黄褐色杂色砾岩、砂岩、粉砂岩局部夹粘土、黑色页岩、褐铁矿、铝土岩。

主要矿物成分是铝土矿、赤铁矿等,是重要的含矿层,野外观察到的三条探槽即为找矿之用。

本层厚度约12米。

2、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灰岩段(P1q)

分布于测区各个部份,岩性为灰白色、青灰色厚层状条带状小虎斑灰岩。

夹少量纯灰岩,主要成分是方解石,白云石,中细粒结构,厚层状构造,产丰富的珊瑚化石以及有孔虫苔藓。

与下覆矿山组〔P1k〕为整合接触关系,厚度约189米。

3、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

岩性为灰白色,青灰色厚层状大虎斑白云灰岩,中间夹纯灰岩,底部有一层1—5米的角砾状灰岩,有棱角状,即“白带”、矿物成分为方解石,白云石,有铁质,钙质胶结物。

有蜓类化石,与栖霞组灰岩段的相似。

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底部“白带”

4、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e〕

测区内该地层分布于北部清明丫口一带、交月凹、馒头山、印案山等地有少量出露、岩性为石英拉斑玄武岩,块状结构,气孔、杏仁构造,斑状隐晶质结构,主要成分为拉长石。

与下覆茅口组〔P1m〕为喷发不整合接触。

该地层是一套高原大陆碎屑岩,在地区厚度达上百米,在地壳外表风化后形成馒头状的山包。

第七节新生界第四系

新生界第四系〔Q〕主要分布于测区东部昆明盆地的边缘,半头龙,细尾巴,小墨雨一带有少量分布。

东部凹陷区主要是湖泊沉积,以砂,粉砂为主,如自卫村冲积扇,以灰岩碎屑砂岩,粘土等为主。

与下覆峨眉山玄武岩〔P2e〕为不整合接触关系。

第三章构造

第一节概述

测区在大地构造上属扬子准地台西部边缘,是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的分界带,即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结合部,以南北向的普渡河断裂带为界,西为康滇地轴〔二级构造单元〕,东为滇东台褶带〔二级构造单元〕的昆明坳陷〔三级构造单元〕,普渡断裂带从测区东部的龙院村通过。

测区基底为昆明群变质岩系〔在测区外以西出露〕,为冒地槽砂泥质复理石,类复理石沉积建造和碳酸盐沉积建造,经晚元古代〔8.5亿年前〕的晋宁运动剧烈褶皱形成地台基底。

从震旦纪开始了地层盖层发展,从震旦纪到二叠纪,地壳运动主要为较平稳的垂直方向上的上升与下降,没有显著的水平方向上的挤压和平,并表现为多旋回性,多次出现海侵和海退,由老到新相继出现好下沉积建造,碳酸盐建造,含磷建造〔震旦纪〕,陆源碎屑建造,碳酸盐建造〔下寒武统〕,陆源碎屑建造,碳酸盐建造,〔中上泥盆统〕,碳酸盐建造〔下寒武统〕含煤,铝建造,碳酸盐建造,基性火山岩建造〔二叠统〕

到了中生代,测区经燕山运动,强烈火地发生了褶皱下断裂,新生代的喜马拉雅山运动继续影响本测区形成了测区构造的基本格局。

 

第二节褶皱

1、蟠处里—柏枝园直立倾伏背斜

该背斜出露于图中西部蟠处里一带。

沿北东东方向延伸至柏枝园。

核部地层由寒武系下统渔户村组〔∈1y〕、筇竹寺组〔∈1q〕地层组成,翼部由西向东依次出露寒武系下统沧浪铺组〔∈1c〕、龙王庙组〔∈1l〕、泥盆系中统海口段〔D2h〕、上统宰格组〔D3z〕、石炭系下统大塘组〔C1d〕、二迭系下统〔P1〕地层,南翼产状175°∠45°,北翼产状355°∠40°。

两翼倾角相近,图中可见倾伏端,即轴面直立,枢纽倾伏〔向北东倾伏〕故定为直立倾伏背斜

该背斜东翼被大风丫口断层〔F6〕破坏,南翼被小墨雨断层〔F1〕和三华山断层〔F2〕切断,北翼被二迭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P2e〕所覆盖。

形成于寒武纪下世〔∈1〕—第四纪〔Q〕之间。

2、大墨雨直立倾伏背斜

该背斜出露于图中南西部大墨雨一带。

是大背斜上一个次级小型背斜,背斜沿南西西—北东东向延伸。

核部为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bdn〕用寒武系下统渔户村组〔∈1y〕地层组成。

翼部地层为寒武系下统筇竹寺组〔∈1q〕、沧浪铺组〔∈1c〕,南翼出露筇竹寺组〔∈1q〕、沧浪铺组〔∈1c〕、产状95°∠46°,北翼出露沧浪铺组〔∈1c〕、筇竹寺组〔∈1q〕,产状245°∠45°,两翼倾角相近,图中可见倾伏端,即轴面直立,枢纽倾伏,故定为直立倾伏背斜。

该背斜东翼被细尾巴断层〔F9〕破坏,北翼及中部一带被第四纪〔Q〕地层所覆盖。

该背斜形成于震旦纪上世〔Zd〕—第四纪〔Q〕之间。

3、印暗山短轴向斜

该向斜位于图中印暗山一带,向斜轴部沿东西向延伸,轴线倾斜,

该向斜核部由二迭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e〕和二迭系下统茅口组〔P1m〕组成。

两翼为二迭系下统栖霞组灰岩段〔P1q〕、矿山段〔P1k〕以及石炭系下统大塘组〔C1d〕、泥盆系上统宰格组〔D3z〕、中统华宁组海口段〔D2h〕等。

南翼产状:

30°∠35°北翼产状107°∠50°

向斜长、宽之比为4:

1,故为短轴向斜。

向斜正东被普渡河断层〔F10〕错断,并且被第四纪〔Q〕沉积物所覆盖。

向斜西部被八公里纵断层〔F5〕错断。

向斜北西部半头龙一带也被第四纪〔Q〕地层所覆盖。

形成于二迭系下统〔P1〕—第四纪〔Q〕之间。

第三节断层

测区内分布有10条断层:

小墨雨纵向逆断层〔F1〕三华山纵逆断层〔F2〕

石老鸹斜逆断层〔F3〕三台山斜逆断层〔F4〕

八公里斜逆断层〔F5〕大风丫口斜断层〔F6〕

哨山飞来峰〔F7〕半头龙断层〔F8〕

细尾巴斜逆断层〔F9〕普渡河正断层〔F10〕

1、小墨雨纵向逆断层〔F1〕

该断层出露于图幅的西北部小墨雨—蟠处里一带,沿南西西—北东东向延伸。

在图中出露长约3Km。

产状150°∠70°,走向与蟠处里—柏枝园倾伏背斜褶皱轴近于平行,所以为纵向断层。

断层的北盘为上盘,南盘为下盘。

因为上盘地层为石炭系下统大塘组〔C1d〕,下盘地层为栖霞组〔P1q〕。

上盘地层较老,所以上盘相对于下盘是下降盘,上盘则为上升盘。

因此,下盘相对下降,上盘相对上升。

为逆断层。

断层把寒武系下统沧浪铺组〔∈1c〕、龙王庙组〔∈1l〕,泥盆系中统组海口段〔D2h〕,泥盆系上统宰格组〔D3z〕以及石炭系下统大塘组〔C1d〕地层错断,将蟠处里—柏枝园直立倾伏背斜南翼破坏,断层中部被少量第四纪〔Q〕地层覆盖,该断层与三华山纵逆断层〔F2〕构成叠瓦状断层。

叠c)df

力学分析:

该断层是受到张力作用而形成,其中σ1直立,σ2和σ3近于水平。

小墨雨纵向逆断层断层面〔F1〕

2、三华山纵逆断层〔F2〕

该断层出露于图幅的西北部三华山一带,沿南西西—北东东向延伸,在图中出露约4Km,产状140°∠55°。

断层最北端被大风丫口断层〔F6〕错断。

北盘出露茅口组〔P1m〕地层,南盘出露栖霞灰岩段地层〔P1q〕,断层产状140°∠55°。

断层走向与蟠处里—柏枝园直立倾伏褶皱轴向平行,所以为纵向断层,北盘为下盘,地层较新,南盘为上盘,地层较老,即下盘下降,上盘上升,所以为逆断层,断层将栖霞组灰岩段〔P1q〕,茅口组〔P1m〕地层错断。

断层西部被第四系〔Q〕地层覆盖,该断层与小墨雨纵逆断层构成叠瓦状断层。

力学分析:

σ1和σ2水平,σ3直立,σ1垂直于断层走向,σ2平行于断层走向。

3、石老鸹斜逆断层〔F3〕

该断层出露于石老鸹—三华山一带。

位于图幅中部,沿南北向延伸,出露长约6Km。

断层的北端被三华山纵逆断层〔F2〕断层错断,说明此断层形成于F2断层之后。

断层的北西盘出露茅口组〔P1m〕。

石炭纪下统大塘组〔C1d〕地层,南东盘为栖霞灰岩段〔P1q〕和矿山段〔P1k〕、大塘组〔C1d〕地层

断层产状40°∠52°,断层走向与印暗山短轴向斜褶皱轴向斜交,所以为斜断层。

断层证据:

①不同时代地层接触,从北西向南东依次出露栖霞灰岩段〔P1q〕和茅口灰岩〔P1m〕。

石炭纪下统大塘组〔C1d〕,矿山段〔P1k〕,栖霞灰岩段〔P1q〕,茅口组〔P1m〕。

北北西盘为下盘,地层较新,为下降盘,南东盘为上盘,地层较老,是上升盘,所以此断层为逆断层。

断层错断了茅口组〔P1m〕、栖霞灰岩段〔P1q〕、矿山段〔P1k〕、石炭纪大塘组〔C1d〕地层。

力学分析:

σ1和σ2水平,并平行于断层走向,σ3直立垂直于断层走向。

石老鸹斜逆断层〔F3〕形成的岩石破碎带

4、三台山斜逆断层〔F4〕

该断层位于图幅中部三台山一带,呈南北向—北东向延伸,出露约3.2Km。

产状40°∠33°,走向与印暗山短轴向斜褶皱斜交,所以为斜断层。

断层两侧依次出露地层,栖霞灰岩段〔P1q〕和茅口组〔P1m〕以及矿山段〔P1K〕等。

东盘为上盘,出露栖霞灰岩段〔P1q〕,地层较老,为上升盘,西盘为下盘,出露茅口组〔P1m〕,地层较新,为下降盘,所以为逆断层。

断层最北端被第四系〔Q〕地层覆盖,可能在下面消失。

力学分析:

σ1水平,σ2水平并平行于断层走向,σ3为直立。

5、八公里斜逆断层〔F5〕

该断层出露于图幅中部石头山西边八公里处,呈南西—北东向延伸,图中出露长约2.3Km。

产状60°∠25°。

断层走向与印暗山短轴向斜褶皱轴向斜交,所以为斜断层。

该断层北西盘为下盘,出露栖霞组灰岩段〔P1q〕和矿山段〔P1m〕。

南东盘为上盘,出露大塘组〔C1d〕、宰格组〔D3z〕下盘地层较新,为下降盘,下盘地层较老,为上升盘,所以为逆断层。

断层错断茅口组〔P1m〕、出露栖霞组灰岩段〔P1q〕、大塘组〔C1d〕、宰格组〔D3z〕地层。

断层北部被第四系〔Q〕地层少量覆盖。

断层与石老鸹斜逆断层〔F3〕、三台山斜逆断层〔F4〕,构成叠瓦状断层。

力学分析:

σ1水平,σ2水平,σ3直立。

6、大风丫口斜逆断层〔F6〕

该断层出露于大风丫口一带,处于图幅北东部。

沿北西—南东向延伸,出露长约2.2Km。

产状40°∠25°。

断层走向与蟠处里—柏枝园直立倾伏背斜褶皱轴向斜交,所以为斜断层。

该断层北东盘为上盘,出露寒武系下统筇竹寺组〔∈1q〕地层。

南西盘为下盘,出露茅口组〔P1m〕和沧浪铺组〔∈1c〕地层,上盘地层较老,为上升盘,下盘地层较新为下降盘,故为逆断层。

该断层错断三华山纵逆断层〔F2〕,断层东端被第四纪〔Q〕地层覆盖。

力学分析:

σ1、σ2水平,σ3直立。

7、哨山飞来峰〔F7〕

该断层出露于图幅北东部,位于哨山一带,面积大约500-600m2。

被断层圈闭的地层为寒武系下统筇竹寺组八道湾段〔∈1q1〕磷粉砂岩,周围为茅口灰岩〔P1m〕,两者为断层接触关系,即老地层在中间,新地层在周围。

8、半头龙断层〔F8〕

该断层出露于图幅中部,位于半头龙北西方向,近于南北向延伸,长约0.5Km。

断层性质不明,估计为平移断层。

断层东盘为海口组〔D2h〕,龙王庙组〔∈1l〕和沧浪铺组〔∈1c〕。

西盘为大塘组〔C1d〕、宰格组〔D3z〕和海口组〔D2h〕。

断层南边被第四纪〔Q〕地层覆盖,两边被F3、F4断层切断,形成时间在二迭纪〔P〕与第四纪〔Q〕之间。

9、细尾巴斜逆断层〔F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