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生产企业18项制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7676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生产企业18项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食品生产企业18项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食品生产企业18项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食品生产企业18项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食品生产企业18项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食品生产企业18项制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食品生产企业18项制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食品生产企业18项制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食品生产企业18项制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食品生产企业18项制度.docx

《食品生产企业18项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生产企业18项制度.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食品生产企业18项制度.docx

食品生产企业18项制度

食品生产企业18项制度

1、目的通过培训不断提高领导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能力和职工的业务素质及职业技能,确保承担食品安全质量职责的人员满足岗位要求,不断提高本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企业内与食品安全工作相关的所有人员。

3、职责办公室负责制定各级人员的岗位要求,每年根据需要和人员情况编制《年度培训计划》,并报经理审批后下发到各部门。

4、培训内容

4、1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和规定;

4、2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常识和食品安全生产常识;

4、3食品检验人员必备的食品检验知识。

5、培训实施

5、1岗位培训(即新进员工的培训)新进员工的培训由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要求使培训后的员工能够充分理解本公司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了解本公司制度,掌握相关的食品安全生产及职业道德等基本知识。

5、2在职培训为提高在职员工的工作能力,企业在员工工作期间适当安排相关的培训,由本企业办公室组织实施各类管理知识、技术进修、专家讲座等培训。

普通生产操作人员经过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其意识到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工作的改进所带来的质量效益,明确自己在质量方面的作用和职责。

特殊作业人员(从事可能产生重大质量影响的工作人员)通过必要的教育、培训,逐步提高其工作经验及能力,以确保能胜任所担负的工作。

6、培训考核

6、1培训结束后,由办公室负责对培训人员进行考核,考核成绩记录在个人技术档案内,并作为个人年终考核的依据。

6、2为了确保从事影响本公司关键岗位的人员始终符合岗位要求,生产科监督各部门通过业绩考察、理论考核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的根据培训的目的及内容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每年不少于一次)。

6、3凡培训考试不及格的人员,由办公室责令补考,两次补考不及格者责令下岗学习,并视情况扣发工资和当年奖金。

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1、目的防止直接接触食品的员工对食品造成污染。

2、工作职责办公室负责对员工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控。

3、要求

3、1企业管理人员、生产车间的加工人员,每年一次由办公室组织体检,并取得健康证明。

新入厂员工在入厂前必须取得健康证明后才能上岗。

3、2员工在从事生产过程中如果患病或出现外伤(黄疸、腹泻、呕吐、发烧、伴随发烧的喉痛、烫伤、割伤、耳、眼或鼻内流出物等)、或是与传染性疾病(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渗出性皮肤病等)患者有接触,都必须立即报告生产部门主管人员。

3、3经旗(县)级以上卫生、疾控部门体检,发现患有或可能患有疾病、传染病、外伤、开放性溃疡及其他任何可能对食品、食品接触面或包装材料造成污染的员工,都要立即调离生产岗位,直到恢复健康或符合条件为止。

3、4所有管理人员都有监督、了解员工身体健康状况的责任,当观察到或被告知员工患病或受伤,应向员工的主管部门报告,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3、5企业建立《员工健康档案》,办公室负责填制,以便及时掌握员工健康状况。

物资采购和验收制度

1、目的为确保公司产品质量,加强生产管理,从源头实行控制,特制定物资采购和验收制度。

2、工作职责

2、1总经理负责审批物资的采购合同及采购计划。

2、2生产车间负责制定采购计划。

2、3供销科负责制定采购合同并按合同规定实施采购。

2、4质检科负责采购物资的入厂检验和验证。

3、工作程序

3、1生产车间按生产计划要求,填写《物资采购计划》,内容包括物资名称、质量标准、数量、使用期限等。

3、2初次采购,供销科根据《物资采购计划》要求,选择分承包方。

3、2、1分承包方的评定:

3、2、1、1公司应对提供A级(原辅料)、B级(包装材料)物资的分承包方进行评定选择,评定内容包括分承包方的资质、产品质量保证能力、产品供应能力、交货期、信誉程度等。

3、2、1、2对分承包方的评定程序包括:

由分承包方提供相关资质;到分承包方的生产地考察其生产及检验能力、贮存及运输条件、经济实力等;对分承包方提供的样品进行实验、检验,确认是否符合公司要求。

3、2、2对满足要求的确定为合格分承包方,并建立合格分承包方档案。

3、3采购实施

3、3、1选定分承包方:

采购物资的供应商应在合格分承包方中选择,确定分承包方须经总经理批准。

3、3、2签定采购合同:

同已选定的分承包方签订采购合同,内容包括:

物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质量要求、验收条件、付款方式、交货时间及方式、违约赔偿数额等。

3、4物资验收:

质检人员按合同或标准规定对采购的物资进行检验或验证。

3、4、1对原料应检验感官、病虫害、杂质等指标;辅料、包装材料应验证随货物同行的检验报告、出厂检验记录、质量合格证,初次供货必须提供由具备资质的县级以上检验部门提供的检验报告,对于辅料还应验证标签内容是否正确。

3、4、2经检验或验证合格的物资入库贮存,质检员要填写检验或验证记录,保管员开具入库手续,做好标识;不合格的物资按《不合格品管理制度》处置。

3、5质检科负责记录分承包方每批供货的质量情况,每季度汇总一次,并将汇总结果反馈给供销科。

同一分承包方同一产品连续两批(次)不合格,供销科向供方发出警告,要求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两次警告后质量仍无改善的,取消其该产品的供货资格。

食品添加剂管理制度

1、为了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应按标准规定采购和使用食品添加剂。

2、购进的食品添加剂,应先到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进行备案。

备案时应提供供应商资质及产品检验报告。

3、任何人员未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批准、企业质量负责人审核,不得擅自使用食品添加剂。

4、备案后的食品添加剂,在使用时,必须严格执行《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及卫生部增补公告中规定的限量,不可超量使用。

5、企业初次采购食品添加剂时,必须向经销商索取食品添加剂生厂商的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检验报告等材料,资质或检验报告过期的不能采购。

6、采购食品添加剂时,要查验外包装上的标签内容,包括:

产品名称、配料或成分、执行标准、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许可证号、使用说明、注意事项、贮存条件、厂家名称、地址、联系电话。

标签内容不全的不能采购。

7、采购入厂的食品添加剂,应专库或专柜贮存,生产使用时,经质量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出库。

保管员做好入出库记录,每个月末进行盘点,核实入库、出库、库存、使用数量,出现超标使用情况,应根据生产记录追溯产品,未出厂的按不合格品进行处置,已经出厂的按产品召回制度的规定实施召回。

生产过程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1、目的按照生产工艺及相关产品标准的要求组织生产,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2、要求

2、1食品生产加工工艺流程应当科学合理,生产部门负责制定生产工艺操作规程并监督生产车间实施。

严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非食用性原料,严禁使用国家禁止使用或明令淘汰的生产工艺和设备。

2、2生产过程要严格执行工艺配方和操作规程。

生产前及生产过程中,车间负责人对使用的原辅材料、包装物进行查验,不合格的要退回库房不能使用,具体执行《不合格品管理制度》。

2、3食品生产过程中,严禁超量或超范围使用加工辅助剂(食品添加剂)。

配料人员负责加工辅助剂(食品添加剂)的计量及保管,并做好记录。

2、4生产过程采取工序自检、上下工序互检、车间负责人和品控室监督检查的方式进行质量控制,不合格产品不能转序。

质检部门加强对生产过程各环节的检测,随时掌握关键控制点的质量状况,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情况及其它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现象应及时向生产主管反馈。

当出现不合格品时,应按《不合格品管理制度》的规定进行处置。

2、5生产过程的各项原始记录(包括工艺规程中各个关键环节的检查记录)应妥为保存,保存期比产品的商品保存期延长六个月。

2、6人员、设备、设施等方面的管理,执行相关的管理制度及《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的规定。

设备管理制度

1、目的对设备的采购、验收、使用、养护、检修、检验及报废实施有效地控制,实现设备的规范管理,确保设备稳定、安全运行。

2、适用范围适用公司所有生产及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对公司设备管理人员及使用人员均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

3、职责

3、1设备科负责所有设备的统一管理工作。

3、2使用部门负责日常维护保养。

4、工作程序

4、1设备采购管理

4、1、1设备采购必须履行设备选型程序,通过搜集各厂家的设备资料,了解其技术性能、价位及市场信誉,进行综合比较,最后确定采购厂家。

重要设备或贵重设备,采购人员必须对选定的设备进行实地考查。

4、1、2设备采购定货,必须按《合同法》签订正式合同。

4、2设备验收管理

4、2、1设备到货,必须履行设备验收程序,设备科组织有关人员,依照合同和产品说明书的规定进行验收。

验收合格,由经理批准,登记入帐。

验收不合格,由采购人员与供货厂家联系,作出调换或退货处置。

4、3设备使用管理

4、3、1设备使用,必须按照设备使用说明书规定的要求进行。

由主管设备人员依照设备使用说明书和产品工艺要求,编写《设备操作规程》,规范设备使用操作标准,并分发至相应工序的操作岗位,保证设备操作有章可依。

4、3、2设备操作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设备操作技能培训,经考试合格,方能上岗。

4、3、3设备操作人员,必须熟记《设备操作规程》,严格执行,精心操作,定时检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4、4设备维护管理

4、4、1设备科负责设备维护保养的组织和管理,各工序的设备操作人员负责本工序设备维护保养。

4、4、2设备维护保养的范围包括:

设备状态检查、清理擦拭、清洗消毒、加油润滑、更换零部件。

4、5设备检修管理

4、5、1设备检修由设备科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实施,工序设备操作人员配合。

4、5、2每周对设备状态进行一次检查,发现问题或隐患当场修复或排除。

4、5、3生产作业中设备出现故障,设备管理人员应对设备进行检查判断,及时修复。

4、6设备检定校验管理

4、6、1按照《计量法》的规定,采购后使用前的计量设备(器具)以及达到检定有效截止期的计量设备(器具),必须经县级以上计量检定部门定期检定,取得合格证后方可使用。

4、6、2使用过程出现故障修复后,必须履行校验程序。

4、7设备安全管理

4、7、1设备安全管理,实行逐级负责的安全保证体系,确保控制有效。

4、7、2各工序设备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设备操作规程》,设备出现故障,立即停机报告,由设备维修人员对设备进行维修处理。

检修时必须断电,确保维修作业安全。

4、8设备报废

4、8、1设备报废,由设备科作出设备报废鉴定,经公司经理批准,方可实施保废。

4、8、2设备实施报废,由设备科办理设备注销登记。

4、9设备基础管理

4、9、1设备科负责设备基础管理工作。

4、9、2对公司所有设备,建立设备台帐,定期盘点。

卫生管理制度

1、车间及设施卫生

1、1车间面积与加工能力相适应,工艺布局合理。

1、2车间地面应由防滑、坚固、耐腐蚀的材料建筑。

平坦、不积水、易于清洗消毒,保持清洁,车间与外界相连的排水口、通风口应有防蝇、防虫、防鼠装置。

1、3车间内墙壁和天花板采用无毒、浅色、防水、无毒、不脱落、便于清洗的材料。

1、4车间门窗由浅色、平滑易清洗、不透水、耐腐蚀的坚固材料制作,加工过程中经常开闭的门窗应设有不生锈的纱门、纱窗或其它防虫、防蝇设施。

1、5车间洗手消毒设施,应备有洗涤用品和不易交叉污染的干手用品,水龙头为非手动开关。

1、6车间入口处设有鞋靴消毒池(槽)。

2、原料、辅料及加工用水卫生

2、1原料、辅料必须符合有关质量标准和规定,并经进厂检验或验证合格。

2、2果蔬类原料、辅料需采用新鲜或冷藏的,果型、品质应正常,无病虫害、无腐烂、无发霉变质、无杂质。

2、3严禁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各类添加剂。

2、4原料、辅料进厂后应入库存放,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2、5加工用水必须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同一稳定水源每年检验一次。

3、加工人员卫生

3、1从事食品加工、检验、包装及生产管理人员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健康检查,新进厂人员须经过体检合格后方可上岗,企业应建立员工健康档案。

具体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3、2加工、检验人员必须保持个人清洁,进入车间需穿戴工作服、帽、鞋,按规定洗手消毒,并不得化妆,不得带饰物和手表、手机进入车间。

4、加工卫生

4、1加工过程所用设备、管道、操作台、工具、容器每日班前班后应清洗消毒。

4、2输送管道接头连接严密,光滑无锈蚀。

4、3调配、过滤、灌装等工艺过程应防止外来杂物污染。

5、包装、运输、储存卫生

5、1包装物必须符合卫生标准,应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库房内,标记清楚。

5、2各种库房应设有垫衬物,使产品与地面距离至少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