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最大公因数》说课稿范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7696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找最大公因数》说课稿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找最大公因数》说课稿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找最大公因数》说课稿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找最大公因数》说课稿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找最大公因数》说课稿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找最大公因数》说课稿范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找最大公因数》说课稿范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找最大公因数》说课稿范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找最大公因数》说课稿范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找最大公因数》说课稿范文.docx

《《找最大公因数》说课稿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找最大公因数》说课稿范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找最大公因数》说课稿范文.docx

《找最大公因数》说课稿范文

2021年《找最大公因数》说课稿范文

《找最大公因数》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找最大公因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中的内容。

本课时是在学生找一个数的因数基础上学习的。

同时又为以后学习约分打下基础。

教材中直接呈现了找出公因数的一般方法:

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法,分别找12、18的因数,再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材采用的集合的方式呈现探索的过程。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探索找两个公因数的方法,能准确地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让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三、说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经历探索的过程。

  因此确定教学重点为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难点为用多种方法正确地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四、说教学方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

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本节课学生对因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法与学法上,可以让学生在半独立的状态下进行自主学习、交流探索。

而教师在交流过程中,主要是引导、组织学生归纳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中去归纳、总结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这也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

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

  因为学生已经很熟练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因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导入新知。

(导入这一环节准备用时3分钟)

  1、师:

同学们,我们已学过找一个数的因数,如果老师现在给你一个数,你能很快找出它的因数吗?

  生回答师板出12的因数:

1、2、3、4、6、12

  2、师:

你们真棒!

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很快写出18的全部因数吗?

  生独立写并汇报18的因数:

1、2、3、6、9、18。

  3、师:

那么准,那你们看看它们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请大家找一找,在12和18的因数中有没有相同的因数?

相同的因数有几个?

  生同位交流,共同找出:

1、2、3、6。

  师:

像这样即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我们就说这些数是12和18的公因数。

此时师板书出集合图形。

  4、师:

中间这一区域有什么特征?

应该填什么数?

  生独立思考后分小组讨论。

  生汇报:

中间所填的数应该即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5:

师:

在这些公因数里面,哪个数最大?

生:

6最大。

  6:

师:

对,6在这两个数的公因数里面是最大的,那么我们就说6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师: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找最大公因数。

  师板书课题:

找最大公因数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并且能很快地找出来。

同时这也就突破了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这一层次的设计我准备用时12分钟。

  

(二)尝试练习,合作探究

  在做书45页“练一练”中的1、2两题:

  

(1)利用因数关系找最大公因数

  师:

请大家把书翻到第三45页,独立完成第1小题。

  8的因数有:

1、2、4、8。

  16的因数有:

1、2、4、8、16。

  8和16的公因数有:

1、2、4、8。

  8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

8

  师引导学生观察:

8和16之间是什么关系?

与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随着老师的问题提出来就独立的思考观察,然后在小组内自行解决。

  (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并在小组内得到发展,对后进生来说也是一个促进。

  生汇报:

8是16的因数,所以8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8。

  然后师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小结;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因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并及时出一些这方面的题练习,如:

4和12,28和7,54和8

  

(2)利用互质数关系找最大公因数

  师:

请大家独立完成第二题。

  生汇报5的因数有:

1、5。

  7的因数有:

1、7

  5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

1

  师同上一样引导学生独立观察5和7之间是什么关系?

与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关系?

  分小组讨论汇报。

  生:

5和7是质数,所以5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1。

  引导生小结:

像这样只有公因数1的两个数叫互质数。

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他们的公因数只有1。

  练习:

4和5,11和7,8和9

  (3)、整理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方法找最大公因数?

  生:

列举法,用因数关系找,用互质数关系找

  师:

我们在做题时要观察给出的数字的特征,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教师在讲解找最大公因数时,不仅要告诉学生具体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将这些单独的内容联系起来,给出学生统一的解题步骤,这样学生才有章可循。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也准备用时15分钟。

  (三)巩固练习,体验成功

  完成书第46页的3、4、5题。

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在巡视的过程中对于后进生要特别的指导点拨。

  巩固练习准备用时8分钟。

  第四环节:

全课小结

  用2分种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五、说板书设计

  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本课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各位评委老师,我仅从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这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是课堂千变万化的生成效果,最终还要和学生、课堂相结合。

  说课的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指教,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找最大公因数》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学习本课之前,本册教材已经安排了认识因数和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这些内容与本节课紧密相联,是学习本课的铺垫和基础。

同时,找最大公因数又是约分的基础,而约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和掌握最大公因数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此可见,本课在分数运算中起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材编写者编写本节课时,贯彻数学课程标准(20__年版)的理念,非常注意促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讨论、归纳等学习活动,在“找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

  这里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一项重要依据。

  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之前,五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倍数和因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积累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归纳等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但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数学学习一个重要特点是:

探索发现和抽象概括的过程中需要具体的、形象的数学例证作支撑;同时他们在进行数学概括时往往不够完整,在数学表达上往往不够严谨,这些都需要精心的引导。

  以上学情,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教法、学法的一项重要依据。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渗透集合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热情,培养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教材处理:

  教材首先呈现了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

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式分别找12和18的因数,再让学生将这些因数填入两个相交的集合圈中,引导学生重点思考的问题是:

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

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教材用集合的方式呈现思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材在练一练中,呈现了两组找因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练习,一组是8和16,另一组是5和7。

第一组是两个数存在倍数关系找最大公因数;第二组是找互质数的最大公因数。

我在教学这两种特殊情况时,给出更多的数字,安排了三对数,第一组4和8,16和32,6和24,每对都存在倍数关系,先让学生找一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然后观察最大公因数,发现每组的最大公因规律。

第二组安排了三对数3和7,8和9,15和16,都存在互质的关系,也先让学生找一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然后观察、发现每组的最大公因数都是1,然后现去想一想,每组数都有些什么特点,从而概括这两种特殊情况组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二、说方法

  教法、学法选择: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20__版)》,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把四基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要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对本节课主要选用了探究性学习方式。

同样的,依据《数学课程标准(20__版)》,为了使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和谐统一,我还选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教学手段:

  我使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以手段多样化,促进学生的探索研究。

主要使用了四种教学手段:

  1、学具操作:

合理的使用学具能促进学生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帮助学习建立数学建模。

  2、白板运用:

恰当的演示,给课堂带来清晰的层次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引导方式。

强大的电子白板可以更好的辅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3、实物展示台:

有利于反馈的时效性,使反馈的受益面更大,让个别学生生成有代表性、典型意义的学习资源面向全体

  4、课堂板书:

必要的板书有利于实现学生的思维与教学过程同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脉络。

  三、说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找因数的方法)

  回忆旧知识,又是为向新知识的延升做好铺垫。

  让学生找出12的所有因数。

并说说是怎样找的?

找因数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

  (白板上出示1、2、3、4、5、6、7、8、9、10、12、15、18、20数字和集合圈1)

  让学生将12的因数拖入集合圈中,回忆找因数的方法。

怎么找因数才能又快又有顺序?

  用乘法算式,有序、不易遗漏

  二、探究

  探究1:

认识公因数。

  再找一找18的所有因数,并出示集合圈2,让学生将18的所有因数拖入集合圈2中。

  9、18

  学生可能会拖入9、18,还有其它的因数?

能不能想想办法,用两个集合圈,即能表示12的所有因数,又能表示18的所有因数?

  移动集合圈。

展示交集动态的过程。

  师:

左边的集合圈填的是什么?

(12的因数)右边的集合圈填的是什么?

(18的因数)中间的圈里是?

(即是12的因数也是18的因数)。

  那我们可以给他取个名字?

(公因数)

  我们可以将4放到中间的集合圈中吗?

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即是12的因数也是18的因数,我们就称他为12和18的公因数。

  巩固练习。

  你学会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了吗?

试一试吧。

  找6和9的公因数,找30和45的公因数

  探究2:

认识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因数

  如果请你找出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你会觉得是哪一个数字呢?

  巩固练习。

  在前次练习的基础上,找6和9;30和45的最大公因数。

  我们学会了找最大公因数,那同学们能找出这三组数的最小公因数吗?

你有什么发现?

  所有数的最小公因数都是“1”。

  探究3:

找特殊数组的最大公因数。

  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1、4和816和326和24

  2、3和78和915和16

  做完后分小组相互交流,从中你能发现些什么?

  每组的两个数有些什么特点,和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关系?

是不是有这些特点的两个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都有这些规律呢?

分小组验证。

  反馈得出结论:

两个数是倍数关系的.,较大的数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时,他们的最大公因数为1。

  三、练习反馈:

  有两根小棒,长分别是12厘米,18厘米,要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棒,不许剩余,每根小棒最长有多少厘米?

  师:

看到这个问题,你会怎么想?

这里有几个关键字:

同样长,不许有剩余,最长多少?

遇到这样的问题其实是让我们求什么呢?

  四、归纳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那些知识?

  2、我们是运用什么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

  (不但让学生谈知识技能方面的收获,还着重让学生谈谈了学习方法、情感态度方面的收获,再一次激起良好的情绪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