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207734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

中原名校~学年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命题:

名校九校语文命题研究组(考试时间:

120分钟试卷满分:

150分)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三百”和“孔子删诗”是《诗经》学史上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关键词。

  “诗三百”一般被认为指《诗经》共有诗歌约三百篇,这一词语涉及《诗经》名称。

  “孔子删诗”则为汉代以来《诗经》学史的一个重要公案,涉及孔子与《诗经》文本形成过程的关系。

  先说“诗三百”。

  《文艺研究》2007年第11期刊登的《“诗三百”正义》指出:

先秦文献中“三百”联言,往往并非实指,而是极言其多的—种修辞手段。

这在《诗经》中不乏用例,如“三百维群”

  (《小雅·无羊》)、“三百廛”

  “三百亿”

  “三百囷”

  (《魏风·伐檀》)等。

  “三百”一语尚见于《礼记》

  《左传》

  《周易》等文献,出土文献中也有所见。

由“诗三百”之本意审视孔子之言,可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当释为:

诗有许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无邪”。

其余所释亦当类此。

孔子所言“诗三百”一语,既不能证明当时存在数目为三百篇的《诗经》文本,据此否定‘孔子删诗”之说自然就失去了合理性。

  从对历史事实考证的角度来说,“诗三百”词语内涵的阐释只关乎“孔子删诗”可信性的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术史的追溯。

  “孔子删诗”本源于《史记》。

  《孔子世家》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申述殷周之盛……

  必考题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

  《武》

  《雅》

  《颂》之音。

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至于孔子何时开始“删诗”,华锺彦先生判定为鲁定公五年,即孔子四十七岁之时。

华先生此说本于《史记·孔子世家》:

  “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

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

  《孔子世家》以下续记鲁定公八年孔子事迹,说明孔子系于盛年收徒立教,授《诗》

  《书》

  《礼》

  《乐》。

故其删订《诗经》必不晚于是年。

  下面对“孔子删诗”的具体工作流程试作描述,司马迁《孔子世家》叙述孔子删诗时,“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

何谓“去其重”?

从清华大学所藏竹简《周公之琴舞》来看,“去其重”首先就是选取某组诗篇中有代表性的篇章,而将其他部分视作意义重复而不取。

因为教学读本,篇幅必有所限制。

  “去其重”的第二层意义是,从同一诗篇的诸多变体中择优挑选。

清华简《耆夜》篇载周公所作之《蟋蟀》,与今本既有诸多相似,又有明显相异之处。

  今本《蟋蟀》当为孔子所选取,而清华简本仍流传于世。

刘向自述,其“所雠校《孙卿书》凡三百二十二篇,以相校除复重二百九十篇,定著三十二篇”。

这一编选原则与结果,都与孔子删诗相类似,显示了文献传承的内在规律。

  (摘编自李颖《诗三百与孔子删诗》,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百”用以“极言其多”,可谓古已有之,而与此类似的还有很多,如李白“天台四万八千丈”的“四万八千”表示数量多。

  B.根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在盛年收徒立教,授《诗》

  《书》

  《礼》

  《乐》,作者认为其删订《诗经》必不晚于鲁定公五年。

  C.孔子删诗“去其重”的原则有两层含义:

从某组诗篇中去除缺乏代表性的篇章,从同一诗篇的诸多变体中去除不太优秀的篇章。

  D.本文作者从对历史事实考证的角度,旁征博引,条分缕析,从说“诗三百”开始,来逐步论证“孔子删诗”之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诗经》学史上,“诗三百”和“孔子删诗”关系密切,它们和《诗经》名称、《诗经》成书过程等内容紧密关联。

  B.由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中“诗三百”词语内涵的正确阐释,我们可以确切得出孔子删诗的可信性。

  C.孔子把古时三千余篇诗删订成三百零五篇,让它们合于《韶》

  《武》

  《雅》

  《颂》之类音乐,礼乐从此有了条理可以讲述。

  D.孔子回鲁国后不满“陪臣执国政”的状况,不愿出仕,“退而修诗书礼乐”,教授弟子《诗》

  《书》

  《礼l》

  《乐》等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将自己编订的诗歌集定名为“诗”,此诗集在先秦时期的另一名称是“诗三百”,但与孔子所说“诗三百”的意思迥异。

  B.有些学者根据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一句话就否定“孔子删诗”之说,是曲解原意,主观臆断。

  C.虽然有些诗歌亡逸于《诗经》之外,但其中有些至今仍流传于世,而且在论证《诗》成书过程方面同样具有研究价值。

  D.孔子删诗所遵循的编选原则,符合后世之人在文献编选方面的内在规律,文献编选能一脉相承,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彝,字庆宾,北魏清河东武城人。

性公强,有风气,历览经史。

高祖初,袭祖侯爵。

  ..彝少而豪放,出入殿庭,步眄高上,无所顾忌。

文明太后雅尚恭谨,因会次见其如此,遂召集百僚督责之,令其修悔,而犹无悛改。

后从驾南征,母忧解任。

彝居丧过礼,送葬自平城..达家,千里徒步,不乘车马,颜貌毁瘠,当世称之。

世宗亲政,罢六辅,彝与尚书邢峦闻处分非常,出京奔走,诏书切责之。

彝务尚典式,考访故事。

及临陇右,弥加讨习,于是出入直卫,方伯威仪,赫然可观。

羌夏畏伏,惮其威整,一方肃静,号为良牧。

彝敷政陇右,多所制立,宣布新风,革其旧俗,民庶爱仰之。

为国造佛寺名曰兴皇,诸有罪咎者,随其轻重,谪为土木之功,无复鞭杖之罚。

  时陈留公主寡居彝意愿尚主主亦许之仆射高肇亦望尚主主意不可肇怒谮彝于世宗第二子仲瑀上封事,求铨别选格,排抑武人,不使预在清品。

由是众口喧喧,谤讟盈路,立榜大巷,克期会集,屠害其家。

彝殊无畏避之意,父子安然。

神龟二年二月,羽林虎贲几将千人,以杖石为兵器,直造其第,曳彝堂下,捶辱极意。

始均回救其父,..拜伏群小,以请父命。

羽林等就加殴击,生投之于烟火之中。

及得尸骸,不复可识。

仲瑀伤重走免。

彝仅有余命,沙门寺与其比邻,舆致于寺。

远近闻见,莫不惋骇。

彝亡后,灵太后云:

  “彝屡乞冀州,吾欲用之,有人违我此意。

若从其请,或不至是,悔之无及。

  ”乃赠使持节、卫将军、冀州刺史,谥文侯。

史臣曰:

张彝风力謇謇,有王臣之气,然遭随有命,俱婴.世祸,悲哉!

  (节选自《魏书·张彝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陈留公主寡/居彝意愿尚主/主亦许之/仆射高肇亦望尚主/主意不可/肇怒谮彝于世宗/B.时陈留公主寡居/彝意愿尚主/主亦许之_/仆射高肇亦望尚主/主意不可/肇怒谮彝于世宗/C.时陈留公主寡/居彝意愿尚主/主亦许之/仆射高肇亦望尚主/主意不可肇/怒谮彝于世宗/D.时陈留公主寡居/彝意愿尚主/主亦许之/仆射高肇亦望尚主/主意不可肇/怒谮彝于世宗/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朝封建五等爵公侯伯子男,秦朝、汉代使用的二十等爵制度,侯爵作为非宗室人员可封的最高爵位,分成两等,即列侯、关内侯。

  B.丁忧守制原指遇到父母丧事,后多专指官员居丧。

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

  C.虎贲,如同老虎勇猛地奔走追逐野兽,指守卫王宫、护卫君主的专职人员。

汉代有虎贲中郎将、虎贲郎,历代沿用,一直到了唐朝才被废止。

  D.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侠士等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客观地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后来又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彝坚持自我,不屈服于权贵。

他出入宫廷昂首阔步,无所顾忌,太后召集百官,当面斥责他,让他悔过改正,而他毫无悔改的表示。

  B.张彝坚守孝道,为当世所称道。

他不乘坐车马,从平城到家乡一千多里路步行送葬,累得容貌消瘦憔悴,守丧超过礼节的规定。

  C.张彝为政有方,宽容对待罪人。

他治理陇右,革掉旧俗,受到官民的爱戴;建造寺院,囚徒到寺院工地上干活,不再受皮鞭棍棒等刑具的拷打。

  D.张彝改革官制,触动军人利益。

他提出武人不能担任高贵官职,导致军人冲进家门报复,两个儿子或烧死或受伤逃亡,自己也未能幸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世宗亲政,罢六辅,彝与尚书邢峦闻处分非常,出京奔走,诏书切责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彝风力謇謇,有王臣之气,然遭随有命,俱婴世祸,悲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小题。

  (11分)

  夜听许十损诵诗爱而有作(节选)

  杜甫诵诗浑游衍①,四座皆辟易。

应手看捶钩②,清心听鸣镝。

  精微穿溟涬③,飞动摧霹雳。

陶谢不枝梧④,风骚共推激。

  紫燕自超诣,翠驳谁剪剔⑤。

君意人莫知,人间夜寥阒。

  注;①游衍:

从容貌,优游宽衍也。

②捶钩:

喻功之纯熟。

③溟涬:

天体未成前的浑然造化。

④枝梧:

犹云抵挡.⑤紫燕、翠驳:

传说中的骏马神兽。

  8.诗歌前八句在描写许十损自诵其诗时,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诗歌最后四句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赞叹许十损的才华?

请简要分析。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锦瑟》一诗中李商隐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行路难(其一)》中,李白面对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停下酒杯放下筷子食不下咽,拔出宝剑四顾茫然.

  (3)在《赤壁赋》中,苏轼在表达了生命短暂江水无尽的感叹后,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自己的理想及欲望,但是明知其无法实现,只能将无奈的心绪寄托在这秋风中的箫声中。

  乙

  选考题

  请从所给的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

答题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慨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2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

  (25分)

  修鞋摊

  左岸五十二岁的于守桥临近下班的时候,手机铃声响了。

是小枣来的电话,说有急事找他。

  小枣是来自乡下的小姑娘,长得像一瓶未开封的纯净水,表情简单,语言金贵,在这个城市的城乡结合部的一个角落,摆了一个三平米大小的修鞋摊。

  老于是个好善施乐的人。

  他了解到小枣上面有三个哥姐出生不久都先后天折,她娘怀她的时候,爹又患病离世;剩下孤女寡母,家境越加贫寒,促使年纪轻轻的小枣一狠心撇下娘,一跺脚来了很远的这里。

  了解小枣的不幸遭遇,老于义不容辞经常帮助小枣这个那个的就成了他业余爱好的一部分,小枣感激不尽,但嘴笨,只会说“大叔歇歇,喝口水咧”。

  别瞧小枣一个女娃家,能吃苦耐劳,鞋修得好,远近闻名,男女老少异口同声公认,小枣服务态度绝对够上四星级标准,甚至有的老客户搬走后还特意坐公交来她这里修鞋。

  孩子出啥事了?

于守桥一边寻思一边急冲冲往小枣的鞋摊赶。

到了跟前一看小枣独自坐在修鞋用的马扎子上,泥胎似的,低头愣愣地发呆。

  “小枣,谁惹你生气啦?

”老于迫不及待地问。

小枣抬头,见老于像遇到救星,止不住豆大的泪珠往下掉。

  “快说,你急死人了。

  ”老于越加狐疑。

  “俺娘病重了,爬不起炕。

  ”

  “家里再没别的亲戚了吗?

  “没。

俺只有回家。

  ”小枣狠狠咬了一下自己的嘴唇。

  “那,你走后,这个鞋摊怎么办?

  “我就为这个,找你来出个主意。

  ”老于明白,这个不起眼儿的小摊摊宝地,谁见谁眼红。

她一走,铁定就有人占。

  “大叔,俺想好了,你帮俺看个把月,等俺娘病见强了,俺还会回来。

  ”说着小枣冲老于扑通一声跪下。

  老于见此景一把将小枣扶起:

  “这事包在我身上。

事发突然,我也没准备,呐,这是随身带的三百元钱,你拿去急用吧。

  ”事不宜迟,小枣收下老于的钱,擦擦眼泪,千恩万谢,一步一回头地从老于的视线里消失了。

  第二天一大早,老于向单位领导申请了半个月的休假。

  老于来到修鞋摊开始上班了。

修鞋是个又脏又累的手艺活,他老于虽说钳工出身,可毕竟隔行如隔山,最初艰难的日子可想而知,给人家修坏了不少鞋,有时一天下来,累得头痛眼花,不但没挣到钱,反而还得包赔损失。

这期间老于间或给小枣打过电话。

告诉小枣鞋摊一切都好,叫她放心,还问了小枣娘病情.一个月眨眼过去了,小枣来电话告诉老于说她娘的病越加重,回不来,叫他再替她看着摊。

  时光荏苒,转眼三个月过去了。

小枣仍然没回来。

老于再也没有向单位请假的借口了,他辞掉了工作。

老于老伴和刚参加工作的儿子,前者发现老于脸晒得黢黑黢黑,后者瞅着老于的手粗糙不堪,都禁不住问老于怎么搞的,老于支支吾吾说最近单位搞土建整的,没事。

  事情早晚是要露马脚的。

一天,单位的科长给老于家里打电话,老于老婆接的电话,叫老于抽空到单位领取辞职后的相关补助费。

老婆听罢顿时炸了锅,立即给老于挂了电话,叫他立马回家,说个清楚。

  老于是个老实巴交的人,面对老婆把自己如何认识小枣,帮助小枣看摊修鞋辞职的事情一五一十交代出来。

老婆听完立即气得背了气,老于见状又是掐人中又是捶背,老半天,老婆缓过神来,骂他老不要脸的准是叫那只小狐狸精给迷住了,转而一把鼻涕一把泪,说老于得精神病了,正常人哪有无故砸了自己金饭碗的呢。

  一星期后,老婆与老于办理了离婚手续。

  打那以后,老于更加专注这个鞋摊。

这期间,已老长时间打不通小枣的电话,他认为小枣的手机停机是因为没钱续了,他甚至后悔当初怎么就没有留下小枣家的地址,好给她寄些钱去。

  不知不觉,三年时光在老于叮叮当当的鞋锤声里溜掉了。

小枣的身影始终没有出现。

老于对于这个,似乎习以为常。

有些迟钝的他,常常把烟卷燃火的那头误放自己的嘴里,烫得他傻笑不已。

  一天,一辆银灰色的桑塔纳轿车在老于鞋摊不远处停下,从后车座里走出一位着装时尚的少妇,嘴里咬着一根女士香烟。

  “维娜,那双鞋有必要修理吗?

我再给你买一双不就得了。

你也不怕麻烦。

  ”老公显然对少妇的举动有奉承的成分。

  叫维娜的少妇没有理会,扭着腰肢朝鞋摊走来,把一只高跟鞋递到了正在埋头钉鞋的老于的脚下。

  老于仰起脸,用他那粗大的手指使劲地揉着眼睛,打眼细瞅,不由惊呆了:

  “你是小枣?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第2—4段插叙了小枣的身世和老于帮小枣的缘由等,这样老于、小枣两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预示着修鞋摊的情况将开始改变。

  B.作者描写小枣狠咬嘴唇、扑通跪下等的动作和“你帮俺看个把月……俺还会回来”之语,寥寥几笔活画了小枣善于演戏、装可怜的虚伪形象。

  C.“老于明白,这个不起眼儿的小摊摊宝地,谁见谁眼红。

她一走,铁定就有人占”,这句话是情节转折的关键,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D.“常常把烟卷燃火的那头误放自己的嘴里,烫得他傻笑不已”,说明老于长期吸烟导致神经系统反应迟钝,也能表现他忘我修鞋的习以为常与专注。

  E.小说中写到修鞋摊易主,老于一直坚守修鞋摊,终偶遇旧主小枣,两人境况前后迥异,深化了作者关于人性问题的思考及小说诚信的主题。

  

(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老于的性格特点。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以“修鞋摊”为题,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结尾戛然而止,令人回味不尽。

  有人认为小枣会装作不认识老于;也有人认为,小枣会良心发现,向老于道歉、解释。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请简析。

  (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

  (25分)

  桥边一盏灯

  李白凤1914年3月出生于成都,4岁丧母后,父亲辞去广汉知事举家回北京定居。

李白凤的父亲曾是京师大学堂首届毕业生,爱好诗词,熟读经史,擅长书法,对医道亦有研究。

  父亲除了养家糊口,还担起教孩子读书、习字的任务。

父亲交游甚广,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耳濡目染使李白凤从小受到J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艺术熏陶,为今后走上文学与艺术之路打下了基础。

  1925年,李白凤进入天津扶轮中学读书。

不久他又随长兄来到青岛,在铁路中学学习。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白凤因参加学潮运动,加上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非议时局,被勒令退学。

当时青岛有个传播进步文化的“荒岛书店”,他成了那里的常客,阅读不少进步书籍,还认识了常来书店看书的臧克家、崔嵬、于黑丁等文化人士。

1934年李白凤考入北平民国学院国文系学习,师从林庚。

戴望舒1936年10月创办了《新诗》杂志,李白凤在上面发表不少作品引起诗坛注目,并与施蛰存、戴望舒、吴奔星等现代派诗人成为很好的朋友。

  抗战爆发后,李白凤一度靠写诗文为生。

李白凤的夫人后来在书中写道:

  “1941年初秋,白凤离开南宁来到桂林这一大后方的文化名城……使他的文艺创作更贴近火热的抗日斗争。

  ”在桂林,李白凤结交了端木蕻良、田汉、安娥、尹瘦石、陈迩冬等文化界名流,又经端木蕻良的介绍认识了老前辈柳亚子先生和欧阳予倩先生。

  此时的李白凤满腔热情地搞起文艺创作,积极宣传抗日救国。

  1946年6月,李白凤来到上海暂居柳亚子家中,后在朋友介绍下到财政局工作并找到住处。

当年他是中国诗歌协会理事,工作之余全力以赴搞文艺创作。

这个时期所写的诗歌多发表在《诗创造》

  《新诗》

  《大公报》等报刊杂志上。

由于上海物价飞涨,李白凤曾在柳亚子的支持下,挂牌为人治印来补贴生活.1949年夏季,解放军的炮声逼近上海,李白凤拒绝了本家侄子送来的去台湾的船票。

  李蓉裳记得李白凤当时说:

  “好不容易盼到了这一天,怎能走啊!

”1950年,李白凤响应党的号召,第一批报名支援东北建设,应聘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任国文系副教授,在这里他开始学习俄语,1951年到北京师范大学附中,1952年夏到山西大学中文系教授苏联文学,结合教学开始写作《苏联文学研究》。

在全国高校调整的洪流中,他在1954年的秋天来到开封,受教育部委派,到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讲授苏联文学。

  佟培基教授在一篇文章中写道,1957年春夏之交,在高校“大鸣大放’中,李白凤贴出《长歌当哭》一组18首七律,受到批判。

佟培基教授从一个文件盒中拿出一份1957年7月《人民文学》刊发的一篇李白凤的文章《给诗人们的公开信》说,就是因为这篇文章,当年8月李先生被错划为“极右派”,隔离审查后于1958年被送往西华县农场劳教。

1963年4月李白凤劳改期满,失职居家,只靠夫人的工资维持生活。

他白天接受劳动改造,晚上回家再开始读书、练书法。

佟培基教授说,李白凤走遍开封的古旧书肆,寻搜南明野史笔记约97种,深夜挑灯相互校勘比对,渐渐草成《小腆纪年校补》

  《明史校补》

  《张苍水集笺注》等。

这个时候他和施蛰存又开始了通信,两人探讨学问,互通有无。

  1966年夏,“文革”冲击到了开封,“破四旧”的时候,李白凤苦心收集的书籍,资料被红卫兵拉出4车全部焚毁。

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李白凤仍然不坠青云之志,他刻制一方“十年不制衣”的石印用以自勉。

1969年,青年佟培基在桑凡先生的介绍下认识了李白凤。

佟培基教授说,李先生平易近人,那种高雅的气质和文人风骨让人心存敬意。

孙作云先生曾说:

  “像白凤先生这样的人还如此醉心于学术事业,足使当今破坏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者耻。

  ”1978年春天,李白凤被平反.正当他踌躇满志要大干一番的时候,却于当年8月18日病逝于开封。

他曾在诗歌《桥和灯》中写道:

  “桥,用自己的脊梁联接起大路灯,用自己的脂膏照亮别人的前程。

  ”李白凤,何尝不是桥和灯呢?

(摘编自刘海水《诗剑平生任我行,困顿流离栖沛京》)相关链接①20世纪40年代诗歌流派“中国诗艺社”频繁出镜的中坚力量是程千帆、李白凤等。

  “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