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学儿童状况及原因分析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7802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1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失学儿童状况及原因分析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失学儿童状况及原因分析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失学儿童状况及原因分析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失学儿童状况及原因分析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失学儿童状况及原因分析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中国失学儿童状况及原因分析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中国失学儿童状况及原因分析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中国失学儿童状况及原因分析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中国失学儿童状况及原因分析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失学儿童状况及原因分析1.docx

《中国失学儿童状况及原因分析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失学儿童状况及原因分析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失学儿童状况及原因分析1.docx

中国失学儿童状况及原因分析1

中国失学儿童状况及原因分析[1]

中国失学儿童状况及原因分析

流失生也可称为失学人口,是指学龄期(7—15岁)因种种原因未在校学习,流失在各级学校之外的人口。

它包括两种情况:

一是学龄期从未入校学习过,二是曾入校学习但又中途退出的,即所谓的失学或辍学。

我国流失生主要集中在小学和初中。

应当说,有学校教育就有失学人口,但那时只是个别现象,不足以引起社会的关注。

从80年代开始,流失生现象便逐渐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据统计我国每年仅小学就有250万人辍学。

在整个2.2亿学生中,1/3左右只能读到小学,1/3只能读到初中,再读到高中的已不到30%。

1989年,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7.4%,而在贫穷落后的贵州,6—11周岁儿童入学率只有65%。

日本早在1907年就普及了6年制小学教育,而在我国西南、西北一些边远落后地区到2010年只能可望普及小学三四年教育。

为解决这一问题,由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

支中集中于农村一级。

1.性别差异明显

性别差异一直是文化教育中相当显著的一个方面,而流失生的性别差异则更加突出。

女童教育,现已成为我国普及初等教育的难题。

在当前的农村,女童普及初等教育的程度一般低于男童,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困难、地理条件不利的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聚居点,女童受教育的问题更加突出。

1992年,全国初等教育学龄女童入学率为96.9%,低于男童2.84个百分点。

而初中阶段女童入学率远低于小学。

辍学儿童中,女童占60%—80%。

据1993年统计,全国贫困地区261万未入小学学习的学龄儿童中,女童超过了2/3。

在中国西部省区,女童入学率低、辍学率高的现象更加突出。

1995年,女性失学人口占到失学人口总数的57.96%。

根据1995年全国1%抽样调查资料,还可以得到分性别年龄的失学人口(7—15岁学龄人口中剔除在校和毕业后的人口)状况。

表11995年分年龄性别的失学人口状况

失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失学人口的性别构成年龄小计男女男%女%性别比70.0920.0860.09949.3250.6897.3280.130.110.1644.5455.4679.9090.240.180.3138.3361.6762.15100.500.320.7033.6366.3750.68110.940.631.2735.1364.8754.11121.831.252.4635.7664.2455.65133.192.304.1637.7862.2260.70145.404.536.3543.8456.1678.05158.487.949.0749.0051.0096.10合计2.091.732.4943.2456.7676.17

资料来源:

《全国1%抽样调查资料》199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编中国统计出版社。

由此可见,女性群体失学的比重为2.49%,高出男性0.76个百分点。

各个年龄组的失学比重都是女高于男,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差距逐渐拉大。

而在分年龄失学人口中,女性占到了大部分,尤其在10—12岁时,失学人口中女性分别占到了66.37%、64.87%、64.24%。

失学人口的性别比也都低于100。

10岁达到最低值50.68,相当于每两个女性失学人口就对应于一个男性失学人口。

2.地区差异显著

我国幅员辽阔,社会经济条件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文化教育水平的不平衡性,使得流失生的分布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

社会经济条件较好、整体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流失生较少见。

反之,在那些欠发达、文化教育条件较差的地区,如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北、西南地区,流失生现象就非常严重。

以1989年入学1995年毕业的这一届小学生为例,六年中全国共流失189.98万。

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如北京市流失1106人,占全国的0.058%。

江苏流失3.37万,占总数的1.78%。

而西南部分省份,如四川流失19.11万,占总数的10.06%,云南有22.47万,占11.83%,贵州有26.25万,是北京市流失生的237倍,占总流失量的13.82%,高出北京13.76个百分点。

由于受人口规模的影响,上述方法在反映地区差异时难免有折扣。

若用一届小学生中途流失人数占期初入学人数的比重作比较,则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不同地区的差异。

根据此种方法计算出的全国平均水平为8.83%,即该届小学生六年中有8.83%的人中途流失。

北京为0.60%,浙江为3.17%,均大大低于平均点。

与之相对,四川为11.89%,新疆为15.88%,青海为21.83%,云南为28.62%,而西藏高达58.82%,六年小学竟有一多半的学生失学。

再以1992年入学1995年毕业的一届初中生为例。

全国总计为16.22%,即三年初中有16.22%的人失学。

北京为7.32%,上海仅为5.82%,而部分西南、西北地区省份,如广西为18.19%,甘肃为19.45%,云南为23.26%,四川则为24.25%,将近1/4。

失学人口的地区差异还表现在城乡之间。

我国农村中小学在校生占在校生总数的67.03%,而农村的教学条件却远不如城市。

据统计,1995年全国小学校舍共有危房887.87万平方米,而农村小学就占到了82.13%。

农村中小学生流失现象也远比城市严重得多。

再以1989年到1995年的一届小学生为例,在这六年中,农村小学生共流失189.98万,占期初入学人数的11.4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57个百分点。

而与此同时的城镇小学却出现“倒流”现象。

有147.67万农村学生中途转入城镇小学学习,大大高于城镇小学的流失量,占农村流出量的43.73%。

再以1992年到1995年的一届初中为例,农村中学中途辍学的有237.62万,占曾入学人数的25.76%。

与小学不同,城镇中学的“倒流”现象较罕见,转学生仅占农村流出量的0.18%。

这说明农村初中流失比小学要严重得多。

小学虽有不少学生流出学校,但其中将近1/2的学生是为了转入城镇小学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初中阶段流出的学生几乎全部流入了社会,远离了学校。

三、流失生现象日益严重的原因

流失生自古就有,但那只不过是个别现象,并未达到值得关注的程度。

但现阶段流失生现象却日益严重起来,并逐渐成为受人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其背后必然有特定的因素在起作用。

1.首先是贫困

比较而言,“因贫失学”的流失生占到了大部分,而且形势非常严峻。

目前,中国尚有5800万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失学、辍学的青少年生活在温饱难继的贫困家庭中,痼疾难除的绝对贫困往往使这些家庭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力不从心。

在我国的贫困地区,落后的生产方式总是以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投入为代价。

贫困地区的孩子去上学,无疑从家中抽走了一个劳动力。

在温饱都很困难的情况下,读书自然是一种奢侈消费,最终会遭到排挤。

  

同时,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农村中小学教育采取摊派的方式,教材价格成倍上涨,学杂费名目繁多,使得不少生活还较拮据的家庭望而却步,不得已只能让子女辍学。

2.领导干部的短视行为

教育落后在于重视不够,而某些领导干部的目光短浅和不负责任则是教育落后的更直接的原因。

在任两三年,为了政绩,他们只愿抓花力少、见效快的部门,而不愿抓花力大、见效慢的教育。

对于教育,他们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因此教育总是处于缓慢发展的滞后状态。

对于这种状况,有些人总是以我们国家还穷,还不可能对教育有太大的投入为借口。

然而就在百姓勒紧裤带办教育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个穷国的排场和奢靡: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1993年1至5月,全国公款购买小汽车耗资达145亿,相当于我国教育经费总数的1/3,可以供2900万儿童念完小学,占我国目前失学儿童1.42亿的1/5。

又据新披露,1992年,我国公款吃喝、旅游的消费已突破1000亿之巨,可以供20亿学生念完小学,是我国目前失学儿童的14倍,与之相比,希望工程仅有的10亿元捐款简直是九牛一毛。

3.对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的投入不足

教育本身的发展可以吸纳流失生,同时也可以阻止在校生的失学。

但是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还很落后。

据统计,1992年底,我国中小学还有危房1759万平方米,1993年底,又增加了500多万平方米。

教学条件差,有的乡村小学教学设备极不完备,文体活动器材几乎没有。

教师素质低,部分落后地区师资力量不足,便招雇小学或初中毕业的无业青年做代课老师。

这些人文化水平低,又缺乏教学经验,讲授呆板乏味,使得不少学生厌学、逃学甚至退学。

而更加严重的困难是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在较长一段时期里,我们对教育的投资每年总是在国民收入的百分之二到三徘徊,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教育投资水平百分之六七,甚至还低于某些发展中国家。

而国内经济一紧,首先压缩的又往往是教育经费。

据统计,1992年,国家教育行政拨款,加上其他渠道筹资共423亿元,人均不足40元,位列世界倒数第二。

而对于中小学的投入则是少之又少。

1993年,全国出现了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大面积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总额高达14亿元。

全国中小学教职工缺房户尚有37万户。

其中无房户16万户,困难户20万户,分别占总数的7.56%,12.09%,15.04%。

由于待遇差,教师转行、外流的现象逐年上升,在校外兼职、当家教或直接从事经营活动的明显增多,直接影响到教学主业的质量。

4.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改革之初,由于各项制度尚不完善,许多人钻国家的空子。

不少有胆量,但文化素质不高的人竟也成了暴发户、企业家。

社会分配不公现象的出现促使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造成了人们的短视行为。

不少家长受到诱惑,纷纷让子女退学赚钱。

在沿海较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教育落后”的现象并不少见。

如算得上全国首先富起来的温州市,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学率、初中升学率在全省十个地市中却倒数第一。

四、结论与建议

流失生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理应受到高度的重视。

规模庞大,来势凶猛的流失群如不及时疏理和清除,必将涌入本已十分庞大的文盲大军,阻碍现代化的实现。

但如何解决流失生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难题。

国人寄予厚望的希望工程,到目前为止累计接受社会捐款10亿人民币,建立希望小学3600所,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150多万。

但仅占1.42亿失学儿童的1.06%。

还有相当数量的流失学生得不到救助,正日益步入文盲人口的行列。

我国还有5800万贫困人口,因贫失学的流失生又多集中在文化教育条件较差的贫困地区,落后的经济条件阻碍了教育的进步,而文化的滞后又羁绊着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贫困与文化的愚昧相交织,积重难返。

农村是中国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大量的中小学流失生留在农村,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如童工就业问题、新文盲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乃至早婚早育问题,不仅影响农村人口的质量,也将影响农村的发展。

关于解决流失生问题,有人已经提出了许多政策性的建议,如积极推行义务教育,使贫富两种家庭的子女都有机会接受教育;严厉禁止各级学校乱收费,乱摊派;在中小学设立助学金;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等。

建议当然是好的,关键在于落实,如果能真正落到实处,流失生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

希望工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在目前乃至以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仍有实施的必要,因为它可以为政策发挥效能提供缓冲。

但这些都非根本性的办法。

要做到永远不失学,就必须扶持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使自身发展起来。

“输血”只能救助一时,不能救助一世,唯有建立了贫困地区自身的“造血”机制,才会永无失学之忧。

〔1〕魏礼群主编,《1996年—2010年中国社会全面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

〔2〕邬沧萍主编,《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最新人口问题》,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3〕朱国宏,《经济改革中的人口质量问题——“流失生”形成的原因及对策》,《人学刊》,1993

年第2期。

〔4〕朱宏,《关于提高人口素质的战略思考》,《当代人口》,1995年第1期。

〔5〕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0年、1993年、1996年。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计划建设司,《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7〕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编,《1995年全国1%抽样调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

〔8〕陈惠方著,《中国希望工程》,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

〔9〕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近几年来,受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基础教育出现滑坡,农村中、小学生失学问题虽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但从1992年河南省农村儿童基本情况抽样调查资料看,农村基础教育的滑坡局面并未根本扭转。

中、小学生“流失群”仍在继续膨胀。

l失学的现状和特点在被调查的42个县14358户农户中,1992年7—14岁的儿童有8289人,其中失学儿童761人,失学率为9.2%,同1991年相比增长1.4个百分点。

农村儿童失学的特点是:

a.女童高于男童。

在失学的761名儿童中,467人为女童,占失学儿童的61.4%。

女学的失学率为12%,比男童的失学率6.7%高5.3个百分点。

b.分年龄看,7岁和8岁及13岁和14岁儿童的失学率明显高于其它中间年龄段的失学率。

这说明现在农村中,一部分儿童达到上学年龄而不能及时入校学习,还有部分儿童小学或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回家。

c.从地域分布看,失学率具有地区差异性。

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豫东、豫南地区的失学率明显偏高,其失学率分别比全省的平均失学率高4.3个百分点和3.5个百分点。

2农村儿童的失学原因据调查, 据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 我国流动儿童中义务教育年龄段近10%处于失辍学状态,近半数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超龄”上学现象比较严重,不在学儿童的“童工”问题突出——5日公布的中国流动儿童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状况不及全国儿童的平均水平。

  该项调查是目前全国范围内针对流动儿童生活状况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调查,历时

一年。

在全国抽取了9个城市,访问了12000多名流动儿童的监护人和7800多名儿童。

调查显示,我国流动儿童的失学率较高,达到了9.3%。

中国儿童中心主任赵顺义介绍,流动儿童不能适龄入学表现尤为突出:

“在调查中,6周岁儿童中有46.9%没有接受入学教育,超龄现象也比较严重。

”赵顺义说,调查中有近20%的9周岁的孩子还只上一、二年级,13周岁和14周岁还在小学就读的人占相应年龄流动儿童的31%和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